当前位置: 魅力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精选最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6篇

| 来源:网友投稿

  精选最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6篇

  新形势下,推动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与时俱进、完善发展,必须立足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下面是工作范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精选最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6篇。希望大家喜欢!

  01

  一天半的时间聆听了市委党校三位教授的专题讲座,感觉深受教育、受益匪浅。三位老师的讲课,均紧扣十九届四中全会主题,从不同角度围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做了深入解读,深刻阐述。“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衡量一个社会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重要的标准就是制度。下面结合对四中全会精神的理解和个人学习工作实际,就学习、维护、执行好制度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好制度。

  学习是实践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真学真想,才能把握形势规律,知道规矩分寸,明白行为边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阐述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用“13个坚持和完善”全面部署了推进制度建设的重大任务和举措,是党的制度建设史上又一个重要里程碑。学懂弄通制度并创造性地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落地落实,要求我们必须学习好、领会好制度。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都有方方面面的制度和规范,比如党委系统的民主集中制、密切联系群众制度、廉洁自律制度、组织生活制度、中心组学习制度、发展党员制度、党务公开制度等,又如县委办的办文、办会制度,督查、保密制度,以及领导干部报告报备和值班值守制度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学在先、学在前,先学先懂、真学真懂,真正学出实效,不能有半点马虎和大意,成为了解掌握制度、运用执行制度的行家里手。

  二、强化制度思维,尊崇维护好制度。

  制度的权威源自于人的内心尊崇和真诚信仰。这就要求我们时时刻刻强化制度意识,想问题、作决策、抓落实都自觉对标对表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在尊崇和维护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上做表率。比如请示报告制度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是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有效工作机制,也是全党必须遵守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必须不折不扣执行。

  就县委办而言,对党忠诚是我们的首要政治原则,“三办三服务”工作是基本职责,必须切实把两个“两个维护”贯穿到具体行动上、实际工作中,时刻遵照党委工作制度和工作规则开展好工作,不能有任何偏差。涉及方向性问题,必须以制度为准则;涉及制度层面的大是大非问题,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不能有丝毫含糊。

  三、坚持“做在前列”,运用执行好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制度的执行力,是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执行越有力,治理能力越有效。有效落实制度,也是党员干部抓执行的关键。各项制度能不能在改革发展实践中取得实效,关键看我们执行得怎么样。

  县委办作为县委综合协调机构,无论办文办会办事,每个环节都不允许出差错、掉链子,必须时刻保持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在制度执行上不做选择、不搞变通、不打折扣。特别是加强对请示报告制度、值班值守制度、紧急信息报送制度等事关全局工作制度执行的跟踪问效,及时发现和纠正偏离制度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坚决维护制度权威,强化制度执行,切实保障县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02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已胜利落下帷幕,我们的各项工作又迈向了新的起点,抓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就是当前一个时期最重要的任务。目前,全国各地、各个行业正掀起一场“学习热潮、评论热潮、践行热潮”,都在以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引领扎实开展各项工作。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要做到坚持学思践悟、学通弄懂、学以致用,真正用先进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会议精神切切实实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两天,通过反复研读、深学细思、深刻领悟全会公报,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更加坚定了对党绝对忠诚、对总书记绝对拥护的政治自信。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举旗定向、谋篇布局、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重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党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指引。这更加坚定了我对党的绝对忠诚和对领袖的绝对拥护。

  (二)更加坚定了对坚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道路自信。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第一位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让我更加坚信,只有社会主义,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党和人民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要想实现国富民强,就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三)更加坚定了对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发展自信。十九大以来,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

  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已经基本确立;

  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更进一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中国全面开花,硕果累累。事实证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回应了群众的期盼要求,体现了党的责任担当,指明了中国梦的现实路径,更加坚定了发展自信。

  就做好下步工作,我谈几点打算:

  (一)强化首位意识,坚持“学在前列”,坚定不移提升精神境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时不我待地抓好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一是示范带动,做好学习文章。树立起“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坚持学在先、学在前,先学先懂、真学真懂。原原本本通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原文,准确把握报告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深学细研、掌握内涵要义,更好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是学思践悟,做好结合文章。把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与推进各项重点工作结合起来结合起来,与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活动结合起来,与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以优异成绩彰显奋力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

  三是持续稳固,做好常态文章。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指明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会议精神是我们今后工作的行动指南和目标纲领。学习会议精神不能一劳永逸,我讲把学习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久久发力、形成常态,用十九届四中全会的精神的内涵要义解决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二)强化站位意识,坚持“做在前列”,坚定不移提升工作能力。一是不断提升政治定力。把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锤炼政治品格的重大实践,始终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袖权威,坚定理想信念,把牢政治方向,永葆忠诚之心。

  二是不断提高能力水平。始终坚持用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导工作开展,紧扣工作大局,紧贴领导工作思路,紧靠基层群众实际,突出“服务”中心职能,明确工作重点,压实工作责任,加强对XX的认识、分析和研究,不断提升做好各项工作的能力。三是不断强化责任担当。服务XX发展大局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基础上,全力承担好“参谋部、战斗部和服务部”角色,争做XX的“坚强前哨”和“巩固后院”,竭力为XX发展大局做好服务。

  (三)强化管党意识,坚持“严在前列”,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一是着力抓好规范运行。以强化党建工作为突破口,严格组织生活,扎实推进“三会一课”规范化运行,持续完善党建、行政会议制度,坚决杜绝以行政会议代替党建活动的现象。推进XX办公规范化,强化制度建设,制定完善系列符合当前形势的规章制度,形成办公规矩,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

  二是着力抓好作风转变。行百里者半九十,作风转变不可能轻轻松松,一蹴而就,必须要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我将时刻把作风建设抓在手,把不良作风改到底,把长效机制建到位。大力发扬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优良传统,自觉遵守“八项规定”和XX有关制度,敬业守责、无私奉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多深入基层、群众,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为XX决策提供最真实的基层反映。

  是着力抓好廉洁自律。严守党的政治纪律,自觉以党章为镜鉴,以党规为准绳,时刻紧绷廉洁自律这根弦,带头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正确行使权力,不越红线、不逾规矩,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塑造,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03

  一、黑暗悲惨屈辱的中国近代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为反抗外敌和改革现状,同外国侵略势力和国内封建势力进行了长期顽强英勇的斗争,展开了波澜壮阔的救亡图存的民族运动。

  辛亥革命之后,为反抗北洋军阀的统治,无论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本主义革命派还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都是寄幻想于旧军阀、旧军队,而未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在1923年1月26日公开发表的《孙文越飞宣言》中,孙中山明确表态“共产组织甚至苏维埃制度,均不能引用于中国”。孙中山用他一生经历的无数次失败证明了资本主义革命派在旧中国是行不通的,他先败于袁世凯、北洋政府,后败于自以为的友人英、美、日政府及国内官僚,最后于1922年6月败于陈炯明的叛变,一个跟随他十余年的部属。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历史偶然,中国近代历史已经证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没有能力承担领导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社会的武器,是适应近代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自此,中国人民有了最可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有了最坚强的领导力量。

  二、在血与火洗礼中诞生的新中国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阿芙乐尔号的炮声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送来共产国际的指导,甚至送来了部分经费,但是没有送来工农武装割据、没有送来农村包围城市、没有送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中国共产党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成长起来的。从1920年中山舰事件到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事变,从1941年皖南事变到1946年6月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蒋介石每每突然间向共产党人举起屠刀。仅1927年4月到1928年上半年,死难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工农群众和其他革命人士就达33.7万人,至1932年以前达百万人以上。蒋记政治里充满了“枪决”“立决”“斩立决”等字眼,就连叛变的向忠发也仅让其活了三天。罗亦农、陈延年、向警予、澎湃、张太雷、瞿秋白、方志敏等大批中共优秀领导者皆被杀害。周恩来曾经万分沉痛的说:“敌人可以在几分钟内毁灭了我们的革命领袖,我们却不能在几分钟内锻炼出我们的领袖。”

  然而为何在如此杀气腾腾的残酷环境中,中国红色政权能够依然存在且逐渐强大?是什么力量让共产党人能够一次次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战友的尸体,又继续战斗?我们或许能从做梦都想反攻大陆的蒋介石那里找到部分答案。1949年退往台湾前夕,蒋介石将共产党人制胜的优点总结为七条:组织严密、纪律严厉、精神紧张、手段彻底、军政公开、工作检讨、主义第一,后来又加了一条“干部不准有私产”。

  新中国是在血与火的淬炼中诞生的,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献出了自己的一腔热血。在决定中国人民未来两种命运的大决战的4年中,仅人民解放军就牺牲了26万人,负伤104万人。根据民政部不完全统计,战争年代牺牲在战场和刑场上的革命先烈约有2000万人,其中有姓名可考的只有176万人。是这些沉甸甸的数字实现了中国从近代最为悲惨的境遇向着光明前途的历史转折,也宣示着中国共产党从此带领中国人民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到来了。

  三、辉煌璀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伟大成就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决定》指出:“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这两大奇迹成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党执政成就和国家治理成效的重大标志,是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显著优势的生动体现。

  经济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用了几十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一是经济总量大幅提升,1952年—2018年,我国GDP从679.1亿元跃升到90.03万亿元,实际增长174倍;

  人均GDP从119元提高到6.46万元,实际增长70倍。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农业基础作用不断加强,工业主导地位持续提升,服务业支撑效应日益突出,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952年的50.5%、20.8%、28.7%转变为2018年的7.2%、40.7%、52.2%。三是对外开放成效突出。货物进出口总额从1952年的11.3亿美元跃升至2018年4.6万亿美元。另外,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也实现质的突破。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达18%左右,近几年更是达到30%。

  社会稳定方面,改革开放前,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受了抗美援朝战争、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唐山大地震等重大考验。改革开放之后,又经受了1989年政治风波、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特大洪水灾害、1999年美国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等种种考验。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在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曲折的国际环境下,经受住所谓的“民主化浪潮”的考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的发展奇迹,成功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打破了发展中国家对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路径依赖”。同时也证明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党和国家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人民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70年不过是历史长河里的一朵浪花,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愿景,只有坚持和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我们才能乘着新时代的东风,加满油,把稳舵,鼓足劲,让承载着13多亿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中华巨轮继续劈波斩浪、扬帆远航,胜利驶向充满希望的美好明天!

  0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进行,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远近结合、整体推进,确保本次全会所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到位。”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根本保证。

  一、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到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首要的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一)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党的领导地位的政治界定。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才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中国发展才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才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要始终保持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含糊、不能动摇,确保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地位坚如磐石、稳如泰山。

  (二)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党的领导,关键是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党中央制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依据和基础。

  我们要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使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三)加强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领导,最根本的是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我们党已经拥有9000多万名党员、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在近14亿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要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否则,大家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党就会变成一盘散沙,什么事情都干不成。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从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出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不折不扣、坚定有力地完成好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各项目标任务。

  二、着力提高制度执行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强化制度执行力,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切实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还要在不断提高制度执行力上狠下功夫。

  (一)切实强化制度意识,深刻认识提高制度执行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制度执行力方面也有显著提高。但要看到,目前在实践过程中,一些领域还或多或少存在着制度执行力不足的问题,这已经成为影响治理效能的“短板”。制度一经制定,就要严格执行。再好的制度,如果不抓落实,只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锁在抽屉里,就会形同虚设,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自觉维护制度的刚性约束力,坚决防止制度成为“稻草人”“橡皮筋”。要善于运用制度治理国家,更好地把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二)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领导干部要增强制度意识,善于在制度的轨道上推进各项事业。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引领全社会增强制度意识,自觉维护制度权威。”提高制度执行力,离不开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给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标杆、作出示范、当好表率。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不留“暗门”、不开“天窗”,防止“破窗效应”。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要求党员干部做到的,领导干部必须首先做到;

  要求下级做到的,上级必须首先做到;

  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增强斗争精神,坚持原则、敢抓敢管,坚决同一切违反制度的现象作斗争,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

  (三)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坚决杜绝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的现象。严格监督是保证制度不折不扣贯彻执行的关键。要健全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明确各项制度执行的主体责任、监督责任、领导责任,形成制度执行强大推动力。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把监督检查、目标考核、责任追究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有责必问、问责必严。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对把制度当摆设、破坏制度、违法违规违纪的,都要严肃查处,确保各项制度落地生根。

  三、加强制度自信宣传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我们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自觉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不懈探索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必须坚定制度自信。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优势不断彰显、不断增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14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我们要加强制度自信宣传教育,讲好中国制度故事,引导人们充分认识我们已经走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之路,只要我们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就一定能够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经过长期实践检验,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纵观社会主义从诞生到现在的历史过程,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的全新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实践中没有解决得很好。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深入思考和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治理中国的问题,虽然也发生了严重曲折,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和探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问题,实现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近百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在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因此必须倍加珍惜。

  (三)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必须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这里面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

  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要在坚持好、巩固好已经建立起来并经过实践检验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前提下,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抓紧制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既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把握党和人民在我国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方面走过的道路、积累的经验、形成的原则,不能照抄照搬他国制度模式,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干部和人才支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加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

  (一)突出提高治理能力,加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新时代的干部队伍必须是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要政治过硬、改革意识强、能力水平高、敢闯敢干。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广大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要注重培育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要有组织、有计划地把干部放到重大斗争一线去真枪真刀磨砺,强弱项、补短板,学真本领,练真功夫。要通过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推动广大干部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提高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各项工作能力和水平。

  (二)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贯彻落实新时期好干部标准。要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突出政治标准,提拔重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强化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着力培养选拔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严把选人用人政治关、品行关、能力关、作风关、廉洁关,改进干部推荐考察方式,把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建立崇尚实干、带动担当、加油鼓劲的正向激励体系,在选人用人上体现讲担当、重担当的鲜明导向,把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能不能干事作为识别干部、评判优劣、奖惩升降的重要标准,把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及时大胆用起来。

  (三)加快人才制度和政策创新,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世界各国都在抢抓机遇,优秀人才的国际争夺日趋白热化。要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建设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才的报国情怀、奋斗精神、创造活力激发出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改进人才评价机制,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支持各类人才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做好各类人才教育培训、国情研修等工作,增强他们的政治认同感和向心力,实现增人数和得人心有机统一。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决贯彻执行《决定》提出的各项要求,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05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作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加以强调,并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这对于推动全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核心要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这个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核心就在于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

  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始终坚持、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含糊和动摇的重大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和领导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坚决反对无政府主义倾向,对巴枯宁所主张的“支部自治、各自治小组的自由联合、反权威主义、无政府状态”等观点进行了严厉批判,明确提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凝聚自己的所有力量,强调如果每一个支部、每一个人都各行其是,党就只能陷入瓦解,就不能成为坚强统一的组织。

  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失败教训时强调:“巴黎公社遭到灭亡,就是由于缺乏集中和权威。”列宁也深刻指出:“在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的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

  正因为有布尔什维克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俄国才战胜各种错误思想和分裂力量,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苏共放弃了集中统一领导原则,实行所谓各级党组织自治,从思想混乱演变到组织混乱,致使这个大党老党轰然倒塌。

  我们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反复强调党的统一领导问题,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指出:“为了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中央的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必须有全国的统一计划和统一纪律,破坏这种必要的统一,是不允许的。”在党的八大上,邓小平同志也鲜明指出:“党是一个战斗的组织,没有集中统一的指挥,是不可能取得任何战斗胜利的,一切发展党内民主的措施都不是为了削弱党的必需的集中,而是为了给它以强大的生气勃勃的基础。”

  我们党成立98年来的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全党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党的事业就不断取得胜利;

  离开了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党的领导就必然弱化,党的事业就必然遭受挫折。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后,我们党开始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才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正是有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才不断波澜壮阔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之所以能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全面显著提高,使“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根本在于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面临的环境更复杂、不确定性更大、风险挑战更多,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作为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贯彻到全党的一切工作和活动中。全党同志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我们党就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顺利完成党的历史使命。

  二、我们党在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建设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

  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需要全党同志高度的思想自觉和政治自觉,也需要有健全完善的制度机制作保障。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多次强调要以制度保证全党在重大问题上的统一行动,形成了一系列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和规矩。

  我们党从成立之初,就强调全党服从中央,并把它作为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基本规定。党的二大通过的第一部党章,规定“全国大会及中央执行委员会之议决,本党党员皆须绝对服从之”。1928年,党中央在《关于各省委对中央的报告大纲》中,对报告的时间、种类、内容及保密要求等作出详细规定。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党的一切工作由中央集中领导,是党在组织上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各级党的委员会的委员必须无条件的执行,成为一切党员与干部的模范。”此后,党中央相继制定《关于中央委员会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决定》等,要求全党加强集中统一领导。

  党的七大把“四个服从”作为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写入党章,并强调“四个服从”最根本的是全党服从中央。1948年,毛泽东同志亲自为党中央起草《关于建立报告制度》的指示,要求各中央局和分局必须坚持事前请示、事后报告,每两个月向党中央和中央主席作一次综合报告,随后请示报告制度在全党全军普遍建立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及时在中央人民政府建立党组,规定政府工作中一切主要的和重要的方针、政策、计划和重大事项,必须经过党中央讨论和决定或批准;

  成立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领导的财经小组、政法小组、科学小组、文教小组、外事小组,全面领导有关工作。党的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强调,“党的团结的唯一中心是党的中央”,“必须把任何地区、任何部门的党的组织及其工作看作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的整个党及其工作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坚持并不断完善关于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规定,在《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对坚持集体领导、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作出明确规定,确立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基本原则,制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工作规则,探索建立巡视制度,并把维护党中央权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情况作为党内监督的首要任务。这些制度机制,有力推动了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具体化、制度化、规范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保证全党服从中央、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改革和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陆续制定或修订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从制度上保证党的领导全覆盖,保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党中央还作出一系列重大制度性安排,如中央书记处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国务院党组、全国政协党组、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每年向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报告工作,中央政治局同志每年向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书面述职,健全一系列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工作机制等,这些制度举措为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提供了有力保证。

  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一系列制度机制,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发展。

  三、适应形势任务的发展,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顺利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对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制度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决定》强调,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才能更好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更好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根据《决定》精神,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落实“两个维护”的制度。“两个维护”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重大政治成果和宝贵经验,是全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形成的共同意志,是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当前,全党同志对“两个维护”总体上是认识到位、行动自觉的。同时要看到,有的党员干部对“两个维护”理解不全面、把握不准确,有的对一些“低级红”“高级黑”现象辨别不清、斗争不够,甚至掺杂私心杂念,影响到“两个维护”的效果。这些问题需要认真解决。要深刻认识到,“两个维护”有明确的内涵和要求,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对象是习近平总书记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对象是党中央而不是其他任何组织。党中央的权威决定各级党组织的权威,各级党组织的权威来自党中央的权威,“两个维护”既不能层层套用,也不能随意延伸。“两个维护”在本质上是一体的,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就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首先要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两个维护”是新时代对民主集中制的创造性运用,同以人民为中心是统一的,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践行党的宗旨的根本保证。做到“两个维护”,要有鲜明的态度,更要有扎实的行动。要把“两个维护”体现在各项制度规定中,贯彻到党和国家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落实到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行动上。

  (二)健全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强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工作机制,成立全面深化改革、国家安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军民融合发展等重要领域的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在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领导下,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对于加强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九大后,党中央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着力从制度安排上发挥党的领导这个最大的体制优势,适当归并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统一各委员会名称,进一步完善了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下一步,要适应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落实和完善这些制度,形成统一高效的领导体制,确保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

  (三)完善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落实机制。党中央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出的决策部署,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依据,所有党组织都要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

  中央有关部门建立完善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任务分工、督促检查、情况通报、监督问责等制度机制,推动各地区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抓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见效。

  但是,有的地方和部门在贯彻落实中仍存在不在乎、装样子、做选择、搞变通,空泛表态、敷衍塞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弄虚作假、阳奉阴违等问题。近年来严肃查处的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建别墅问题、安徽阜阳市搞形式主义问题等,就是反面典型,必须引以为戒。各地区各部门要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正确处理保证党中央政令畅通和立足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关系,积极主动将党的领导主张和重大决策部署转化为法律法规和政策政令,转化为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管理方式方法创新,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行动。

  要优化完善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落实机制,制定责任清单,化解部门分歧,消除条块梗阻,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建立定期就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回头看”和报告、通报制度,切实解决贯彻落实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四)严格执行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制度。针对一些地方和部门请示报告意识不强、内容把握不准、程序方式不规范,在请示报告上打折扣、搞变通、不实事求是等突出问题,《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确立了请示报告的工作体制,对请示报告什么、怎么请示报告等基本问题作出全面规定。

  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方针政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的重大原则和问题,国家安全、港澳台侨、外交、国防、军队等党中央集中统一管理的事项,以及其他只能由党中央领导和决策的重大事项,必须向党中央请示报告。超出自身职权范围的事项必须请示报告,在自身职权范围内关乎全局、影响广泛的重要事情和重要情况也应当请示报告。请示报告不是小事,是我们党的重要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

  各地区各部门党组织应当切实担负起请示报告工作主体责任,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坚持权责明晰,既牢记授权有限,该请示的必须请示,该报告的必须报告,又牢记守土有责,该负责的必须负责,该担当的必须担当;

  坚持规范有序,严格按照党章党规规定的主体、范围、程序和方式做好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工作。严格执行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制度,目的在于党中央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各地区各部门情况,实事求是地分析形势,实事求是地作出决策,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因此,任何请示报告都必须客观真实,全面如实请示报告工作、反映情况、分析问题、提出建议,既报喜又报忧、既报功又报过、既报结果又报过程,而不能虚报浮夸、弄虚作假,不能掩盖问题、粉饰太平,不能华而不实、欺上瞒下。这要作为一条重要党性原则来要求。

  (五)健全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组织制度。党的力量来自组织。我们党是拥有9000多万党员、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形成了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在内的严密组织体系。健全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组织制度,才能更好凝聚全党智慧、强基固本,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

  要进一步明确各级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的职责定位。党中央是大脑和中枢,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重大工作实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有定于一尊的权威。党的地方组织的根本任务是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意识,有令即行、有禁即止。党组要贯彻落实党中央以及上级党组织决策部署,发挥好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

  每个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强化党的意识和组织观念,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自觉做到忠诚干净担当。要更加注重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扩大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切实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确保全党团结统一、行动一致。

  06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于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优越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

  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近现代100多年历史波澜壮阔、激荡发展的必然结果。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无数仁人志士一直苦苦探寻、上下求索,提出了种种政治主张,进行过各种尝试。对西方政治制度各种模式几乎都想过、也试过了,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表明,在中国,对腐朽没落的旧制度,改良修补之路走不通,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也行不通,必须彻底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广大人民的政治制度,实行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着实现人民解放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重任。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意愿,在带领人民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中,深刻总结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建立新型人民民主政权的实践经验,得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建立的国家政权,必须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同这一国家政权性质相适应的国家政权形式,只能采取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民当家作主新纪元。1954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标志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这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这就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宪制基础。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经历严重曲折之后重新焕发生机活力,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加强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开创新局面、实现新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机活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重要政治思想和理论原则,包含着一整套构建科学、运转协调的重要政治制度和行为规范。按照我国宪法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和实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包括以下基本内容:一是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二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三是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四是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五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六是实行全面依法治国,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七是国家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八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制度中具有根本性质,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具有根本地位。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完善和发展,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根本政治制度功效。

  集中表现在:一是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二是全面动员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地位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坚定不移朝着国家发展的宏伟目标前进。

  三是有效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实行民主集中制,保证国家统一有效组织各项事业、开展各项工作。四是切实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五是有力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推动国家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发展。

  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作用,继续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牢牢把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掌握在人民手中。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和光荣任务。

  二、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总体要求和重要原则

  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依法行使宪法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职权,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奋斗,开拓前进,把我们的人民共和国巩固好发展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有力的根本政治制度支撑和保障。

  贯彻上述总体要求,总结长期实践经验,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应当着重遵循和把握好以下重要原则。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明确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载入我国宪法第一章总纲第一条。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其主要实现途径和制度载体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在要求,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本质特征和政治优势的集中体现。必须坚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切实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国家工作和国家治理中得到全面贯彻、充分体现和有效执行。

  (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各级国家机关的权力,都来自于人民代表大会;

  追根溯源,都来自于人民。国家权力必须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和优越性,关键在于它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人民的信赖、支持和拥护,始终是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深厚力量源泉和牢固政治基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我们的根本政治制度才能始终拥有深厚坚实的根基,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国家才能实现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

  (三)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实行法治,是我们党总结治国理政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民主与法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早在1979年,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民主要坚持下去,法制要坚持下去。这好像两只手,任何一只手削弱都不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须有健全的法治作保障、作依托。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国家根本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依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法规来展开和推进国家各项事业、各项工作和各项治理,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四)坚持走自己的道路。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必须与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相适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功,关键在于它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进行的伟大社会实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首先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探索和总结新的实践经验,不断开辟和拓展新的前进道路。我们要秉持兼容并蓄的态度,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决不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决不搞囫囵吞枣、邯郸学步。

  (五)坚持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完善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国家其他方面的制度一样,都经历了一个从探索到确立、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从不健全到逐步健全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坚持与完善、加强与改进、巩固与发展的历史结果,体现出面向未来、面向实践、与时俱进的政治品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不断面临新形势新情况,只有不断适应新要求、回答新课题、总结新经验、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才能始终保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生机活力和政治优势,才能与时俱进赋予根本政治制度以新的内涵、意义和使命,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新形势下,推动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与时俱进、完善发展,必须立足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坚持从国情和实际出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不断丰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的伟大征程中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三、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任务要求和重要举措

  着眼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点方向、主要任务、工作要求和重要举措。

  (一)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各级国家机关都要以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增强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政治责任感,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人大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论做何种工作,说到底都是为人民服务。这一基本定位,什么时候都不能含糊、不能淡化。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依靠人民的支持,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认真改正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

  畅通社情民意反映和表达渠道,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善于统筹兼顾不同利益诉求,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因素、化解消极因素。

  (二)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一是依法行使立法权,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要领域立法,加快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以良法保障善治;

  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完善立法体制机制,立改废释并举,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二是依法行使监督权,健全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制度;

  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保证行政权、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得到依法正确行使,保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坚决排除对执法司法活动的干预;

  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改进监督工作方式方法,增强监督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依法行使决定权,根据宪法和有关组织法,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各级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本级人大报告的部署要求,讨论决定全国和本行政区域内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的重大事项,更好发挥国家权力机关职能作用。四是依法行使任免权,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人大依法行使选举权任免权相统一,严格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选举和任免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组成人员和有关工作人员,保证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机关领导人员;

  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

  加强对人大选举和任命人员的监督,增强选举和任命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公仆意识。

  (三)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各级国家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人大代表必须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民对自己选举和委派代表的基本要求。各级人大代表要通过调研、视察、走访、代表之家、代表活动室、代表接待日、网络平台等方式和渠道,了解社情民意,反映群众诉求,宣传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各级人大常委会要完善代表联系制度,健全代表联络机制;

  支持和保证代表依法履职,充分发挥代表作用;

  健全代表述职制度,完善代表履职监督工作。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把加强同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作为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内容,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听取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提高代表议案建议办理质量。

  (四)健全人大组织制度、选举制度和议事规则。党的十九大提出,完善国家机构组织法。经党中央批准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已经将修改全国人大组织法、地方组织法、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等修法项目列入立法规划。

  要根据党中央的部署要求,总结实践经验,适应宪法修改、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等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完善有关人大组织体系、工作机制、议事规则方面的法律制度,完善论证、评估、评议、听证制度。健全适合国家权力机关特点、更好体现民主集中制原则、充满活力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使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针对基层行政区划撤乡并镇改设街道、基层人大代表数量逐届减少的实际情况,研究修改选举法,适当增加基层人大代表数量,增强代表性和参与度。

  (五)加强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建设。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是我国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也是我国国家政权和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加强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建设,对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作用,健全基层国家政权体制,夯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40周年之际对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县级以上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是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个重要举措;

  强调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按照党中央关于人大工作的要求,围绕地方党委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的决策部署,结合地方实际,创造性地做好立法、监督等工作,更好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攻坚任务。我们要深入学习、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加强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建设作为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实抓好,推动地方人大工作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推荐访问:全会 四中 九届

热门排行

大学生对新时代的理解500字9篇

大学生对新时代的理解500字9篇大学生对新时代的理解500字篇1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今天,新时代青年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

领导班子运行情况报告范文6篇

领导班子运行情况报告范文6篇领导班子运行情况报告范文篇1对x外墙、屋檐瓷砖脱落或渗水的地方进行了全面排查与修复,保障了小区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下面是天涯涛源

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5篇

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5篇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篇1按照局党组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各项要求,严格执行“三严三实”各项要求,坚决从点滴

组织生活会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10篇

组织生活会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10篇组织生活会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篇1根据区纪委、区委组织部相关文件精神,区委党校组织召开2017年度机关支部组

“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素材7篇

“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素材7篇“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素材篇1根据县委宣传部《关于在全县开展“学习贯彻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奋力

2022保密工作会议记录内容5篇

2022保密工作会议记录内容5篇2022保密工作会议记录内容篇1本次培训生动形象地介绍了与日常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窃密技术和泄密案例,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及反思。

纪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监督责任情况报告5篇

纪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监督责任情况报告5篇纪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监督责任情况报告篇1知民意、解民忧、帮民难、促民富、得民心。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为您推荐县纪委书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总结8篇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总结8篇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总结篇1在全院深入开展干部作风整顿活动,提出以“四个着力”深化整治措施,力促落实整改,筑

2020纪检干部警示教育心得感悟【5篇】

2020纪检干部警示教育心得感悟五篇  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2023年悲观与乐观议论文五篇(范文推荐)

悲观与乐观议论文1  人生来有就不同种的心态,主观上客观上的都是不同的感受。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观念也不同。任何苦难都是在所难免的,最重要的是看自己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