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理论与历史笔记整理
建筑理论与历史笔记整理 讲课:常青
ps 黑字为上课内容,黑粗体是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标题,蓝字是我的一点补充说明,红字是我后来能够想起的期末考试选择填空部分。另附缪朴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和有一堂课上拍的部分幻灯照片以及最后一堂课的复习笔记(基本上是以前课堂上讲过的,我懒的再输入一边了)和一次讲座笔记。照片拍的不是很清楚,笔记有点散,老师讲的很快,听不懂的就照着说的记了,错误的地方还请见谅。希望笔记对你有所帮助,祝你成功!
课程大纲 (按照我的理解认为重点的,理出的一条线,供你参考)
◆建筑史观(第一讲、第二讲):这门课的意义 ◆建筑意匠(第三讲~第六讲):
从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延续性的基本特征追究成因(地理、文化)
◆建筑演变(第七讲~第十一讲)
演变的现象(第七讲):延续中的变异
演变的成因(第八讲~第十一讲):
丝绸之路:魏晋南北朝 (第八讲、第九讲)
西风东渐:中国近代建筑(第十讲、第十一讲)
◆建筑保护(第十二讲)
ps
常青推荐的书目:《华夏意匠》,《后现代建筑语言》,《大乘的建筑观》李祖元 汉宝德,《园冶注释》,《西方的没落》,《斗拱的起源》斯宾格勒,《清式营造则例》,《浮生六记》,《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缪朴 (《建筑师》36,40),<<Theoringzing a New Agenda for Architecture>> 其中缪朴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在上课过程中要求我们都读过 <<Theoringzing a New Agenda for Architecture>>为研究生教材,常青老师特别推荐
考试:
期中论文《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特征》 期末考试 选择填空:上课笔记中内容
作图题:(意象作图)1.《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特征》 2.《21 世纪外滩印象》
作文题:《从国家大剧院看保罗•;;安德鲁的建筑历史观》 ps.常青认为这门课的评分应当是论文的形式而非考试,考试是学校安排,迫不得以的。我觉得很对,因为写论文能逼着我们去查很多资料,看许多别人的观点,就算不感兴趣,打着抄一篇论文主意的学生也会去读那么几篇文章的。这远比考试死背笔记来的收获大。所以我也在次提一提,供你参考。
第一讲:概说
●历史观,历史意识:
1.涉及过去和现在,深入骨髓的理解即往和历史的关系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柯罗奇 2.《建筑理论的历史》维特鲁维 3.《建筑学的理论与历史》
特点:⑴记事本末,事件体 (类似于《资治通鉴》对事件的分析)对建筑实践的分析, 有的放矢,“分析问题,专题性”
⑵“批判的,开放的,无即定规则的,质疑的”
⑶方法:“分析”
●<<Theoringzing a New Agenda for Architecture>> (《建筑学新议程》:二战后西方建筑理论与历史的回顾,60 年代初开始。30 年代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起点是文丘里。介绍现代建筑的各个流派思潮。从新现代,解构主义到后工业时代。)
书中的要点:
1.对现代主义的批判质疑:起点:文丘里
精选文档
2.关于意义的问题:后现代主义,建筑符号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探讨表层与深层,所指与能指的问题。二元并立的逻辑被解构主义否定,解构主义提出:事物的矛盾是起因,结果也是矛盾的)
3.创造与根源:60 年代,后现代主义将现代主义推到及至。现代主义讲究有序的形态,表现本能的冲动。后现代主义不是为艺术而是为生活而存在,如表现荒芜瘟疫的城市即将崩溃,逻辑荒唐的文字游戏,达达主义的,超现实主义的,不同于早期现代主义的理性,后现代主义冲动优于理性,充满对新事物的愿望,艺术和生活没有区别。解构主义 Deconstruction(“后结构主义”):与当代建筑设计有 关,以消解过去的一切结构为创造新事物的起点。
4.传统的问题:对传统的反思,历史主义
5.类型学与转化:代表:阿尔多•;;罗西,克莱尔(英)类型学:告诉了一种方法,依赖不变的东西,生活形态。
6.文脉主义:城市理论。不光是新与旧的关系,还有环境的关系。
7.政治理论(建筑伦理学)
8.现象学(场所精神)
9.技术
10.女权(建筑所反映的性的问题)
ps.前 6 点为重点,我觉得以后的课程基本围绕这六点展开 同学复印了整本书,书目录如下供参考:
<<Theoringzing a New Agenda for Architecture>> 1. Postmoderism: Architectural Responses to the crisis within Modernism 2. Semiotics and Structuralism: the question of Signification 3. Poststructuralism and Deconstruction: the issuses of Originality and
Authorship 4. Historicism: the problem of Tradition 5. Typology and Transformation 6. Urban theory after Modernism: Contextualism, main street and beyond 7. The school of Venice 8. Political and Ethical Agendas 9. Phenomenology of Meaning and Place 10. Architecture, Nature and the Constructed Site 11. Critical Regionalism: Local culture VS. Universal Civilization 12. Tectonic Expression 13. Feminism, gender, and the problem of the body 14. Comtemporary Definitions of the Sublime
第二讲 (针对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基本为第一讲的补充)
1.后现代:
例子:上海现代建筑发展特点:
一开始就排拒了现代主义(理性与效率的),是与现代主义断裂的,直接进入后 现代。上海现代建筑的发展可以称之为爆发户式的心态。
上海的四个副中心:五角场,徐家汇,花木,真荣 2.符号学 3.创造与根源:
例子:库哈斯的 CCTV 新总部大楼
混乱与矛盾中发现问题——库哈斯
建筑的政治,控制势态
解构:不断变化,不断消解的过程
精选文档
4.传统问题 5.建筑类型学:
类型学与转化,是追求原型,传统中存在的至今仍有用的东西,并非结构的表层,结构的深层即为原型。
《城市的建筑》阿尔多•;;罗西 解构哲学不反对继承,继承并非接受,是质疑,分析,选择 例子:学校的解构:从启蒙到解放思想
中国新生代建筑师:
新客户派:催恺
夸大言论与死板,将本国文化视为己任
新城市主义:马青运
远离标准,过度的理性主义,反体制的意义
主流:中国式的思维:张永和,王澍
采取中国精华之际,保持一定距离,以主观态度重新审视,着眼于古今的转变 (对于张永和的中国式的思维,着眼于古今的转变这一评论,常青有所质疑)
(作业布置:读《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缪朴
〈建筑师〉36,40)
ps.前两课基本象是在听天书,悬乎,所以听到什么记什么,觉得他是在讲一个建筑史观的问题。因为这方面的书读的不多。虽然听不太懂,但是感兴趣的人很多。其实这方面我也很感兴趣的,只是觉得常青讲的虽多,但不透彻,就拿说到解构主义来说吧,他只是讲概念,“消解一切的结构”这些概念书上都能看到啊,但是怎么个消解法呢?对于我们现在设计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关于解构主义建筑的实例也并不少啊,为什么不举几个例子结合着分析一下呢,就觉得在听到节骨眼上的时候突然转说别的了,真吊人胃口。我想如果以这方面为切入点引入你的主题可能会比较能吸引人。建议你如果讲的话尽量透彻一点,不一定要多,但要透,最好结合设计课程,多举例子,多看图片。
第三讲: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一)
现象学中讲到:参与客体的主体体验,从而寻找本质 年鉴学派说:本源在民间 ●建筑史观 1.营造
营的概念:围合,匝居 从墙顶不分到墙顶分开 穴居、巢居、干栏式 2.建筑类型学与德昆西
类型学:原型,空间的原型,生活的原型
德昆西:中国的坡屋顶与西方的不同,来自游牧民族,以帐幕为原型
埃及的古代建筑是以洞穴为原型
希腊的古代建筑是来自于农耕,以棚屋为原型 ps.讲到这里放了些游牧民族扛着帐幕走的幻灯以及殿堂建筑的结构分解图:他是想说明这是中国大屋顶的原型,屋顶与柱子是铰接关系,屋顶整个落在一圈额枋上(铺作层)可以随时被取走,这种“铰接关系”在以后的课中反复强调了。
3.中国木构体系发展的特征:
地域性超出了时代性
中国木结构体系是延续的,中国文明是延续的
中国文明是向前走的,西方文明是向上走的
S.B Fletcher 《建筑史》
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文明没有神权的统治,所以不求永久
中国民族是实用的民族 4.时间因素,地域因素:
官式建筑的单调,是因为它是一种“式”,“式”是一套制度
精选文档
古风,丰富的在民间 6.亚细亚生产方式:
聚族而居,生产方式混杂不清(手工业与农业混杂),导致城与乡的界线模糊 7.院、坊、城是同构的:
中国——城中城:体现了匝居(营)的特点 围合:井田式的
九夫为井(夫:一个状劳力一天耕作的范围)九井为国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道路系统:九经九纬,道路围合成坊,每个坊为一城,井田一体,城乡一体 罗城——子城——内城——宫城 例子:北京城:都城——皇城——宫城
三重
宫城城门是午门 按人伦秩序来划分空间秩序及大小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台阶为宫字形,九五比 (宋朝中间连起的称抽心舍)
毛主席纪念堂为当初的大清门(中华门)两侧为衙门 天安门广场为 T 形广场 《天朝杀场》澳
例子:五凤楼方土楼
例子:庙、园、市结合——上海特点
例子:《清明上河图》中的生活、文化、技术 8.中:择中而居 圆:原始,无方位感,向心——中国追求中心 择天下之中以为国(国指首都:河南洛阳),择国之中以为宫,择宫之中以为庙 周公测影台:登封
1 尺 5 寸 以九宫格确定方向:
左青龙
右白虎
前朱雀
后玄武 方位
东
西
南
北
中 五行
木
金
火
水
土 颜色
青
白
红
黑
9.长城与 15 寸降水线:
长城坐落在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分界线上 15 寸降水线为划分的建筑形式的地域性变化的分界线
第四讲: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二)
●建筑意匠 1.匝居,营居
《清式营造则例》序论
《华夏意匠》李允禾
Tectonic 意匠 (构造)
K•;;Frampton 肯尼斯•;;弗兰姆敦《构造文化》
构造的诗意表达:High Tectonic
Architectonic 地脉 2.四合院:中国的四合院是关于人的隐喻
是人伦秩序,排列组合,从城市到住宅 3.两种空间形式:殿堂、厅堂
厅堂特点:彻上露明,没有明伏(不好意思,没有繁体字的输入)和草伏之分,内 柱高于外柱,无吊顶天花,只有檐下有斗拱,承载出檐。
殿堂特点:两套构架:草架、明伏 ,有天花(平萁),内外柱同高,上均有斗拱。
精选文档
铺作层包括明伏和斗拱
类型:抬梁式,穿斗式(无梁),井干式
柱→额枋→铺作层→屋架 4.歇山顶构造:在两山用丁伏(顺扒梁)承山面,承椽枋(采步金)屋顶下部形成一至二椽深的四面斜坡屋顶,屋顶上半为前后两坡,两坡相接处垒正脊,两坡左右各垒垂脊,下半四角垒戗脊。
庑殿顶构造:两山用丁伏做成斜坡屋顶与前后屋面 45 度相交,上加角梁,隐角梁直抵正脊,屋面四向排水,前后两坡相接处在脊椽上垒正脊,左右两坡与前后两坡相接处在角梁上顺斜坡垒垂脊。
伸头木造成角部上翘
第五讲: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三)
●建筑特点 中国木构架类似于今天的桁架,墙倒屋不塌。(桁架吗?我怎么觉得是框架)
1.三段式:基座(压栏石、栏杆、须弥座<单重或三重>),屋身(柱),屋顶
——梁思成 平面形式:分心斗底槽、双槽(太和殿)、金厢斗底槽(观音阁,佛光寺,应县木塔)、单槽
三个水平层:柱子组成的柱网+额枋一圈
铺作层:梁、枋、斗拱(梁是斗拱模数的倍数关系)摆在额枋上
屋架层 2.贵柔(贵柔守雌):三种柔性
⑴柔性的结构:每个节点都是铰接关系(榫卯)
⑵柔曲的轮廓:(是一种凹曲)柱子有升起(营造法式:每间升 2 寸)
枭混(指曲的意思)枭:凹
混:凸
庑殿顶的垂脊是空间曲线,是推山
柱子是凸曲线:梭柱
⑶柔糜的装饰:用色大胆,装饰性强 (清朝喜好青绿色与大草原有关)
唐宋结构构件与装饰构件是统一的
明清装饰与结构分离
厚古薄今在今天并非完全正确,当今的多元化是从不同角度来评价的 3.量度:
⑴一些基本概念:
无横拱的称偷心拱,有横拱的称计心拱
撩檐枋(挑檐枋):昂上的檩条,承托出檐,最多五跳
内柱所在一圈称内槽,檐柱一圈称外槽
梭柱:《营造法式》中记载上 1/3 收分
轩:檐廊的吊顶,有一枝香轩,鹤颈轩
例子:佛光寺:
金厢斗底槽(两圈柱网)外圈为柱廊,门在金柱上,横拱为枋, 双杪双下昂
例子:独乐寺观音阁:
是殿堂式,殿阁
外观 2 层,实际 3 层
内外层关系:外观=n
内部=n+n+1(如应县木塔明 5 暗 9)
平座层(阳台):暗层
相当于一个钢箍 (公元 984 年)
上层与暗层轴心受压,暗层与下层为差半个柱径的叉柱造,从暗层收分 (永定柱造是上下通柱,叉柱造是宋辽金最具代表,上层柱插在底下华拱中,收半个柱径)
例子:应县木塔:首层柱高=各层层高,第三层的外接圆=塔高
七檩=六椽屋,两檩间为一步架
无收分楼阁非早期
精选文档
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
中国营造学社 1929 (2)斗拱:
材:斗拱所在铺作层的高度,为斗拱的断面高度
足材:高 21 分,宽 10 分
单材:高 15 分
材分八斗,足材高出的为两枋间的空隙=1 契(6 分)
单材(15 分)+契(6 分)=足材(21 分)
一等材 1 分=0.6 寸
单材高 9 寸,宽 6 寸
梁三材=45 分
从栌斗到撑头有五层为五铺作:华拱、假昂、耍头、撑头、撑头端木(蚂叶头)
斗拱间空的为单材,实的为足材
清朝称斗拱踩,五跳为十一踩
宋:普柏枋,清:平板枋
宋:材变化 1 到 3 等尺寸为线性变化,4、5 等非线性变化,后又为线性变化,共 8 等
清:斗口(斗拱断面宽度),分 11 斗口,尺寸为线性变化。清朝大式建筑模数按斗口定,非正式的按檩条定。材高 14 分,契高 6 分,足材 20 分。
⑶变化:①屋顶起坡逐渐变陡,早期的高跨比 1:5(佛光寺)清:1:2.5
高:脊檩底面到撩檐枋的距离
跨:前檐与后檐撩檐枋间的距离
民间陡缓取决于地域气候
例子:香山帮:江浙一带 北京故宫以南京故宫为模本,变化是由于地域的差异造成的
②铺作从有到无
原先:栌斗到撩檐枋底部与柱高比 1:2
③柱子渐渐修长
④假昂:接到下金檩下,为溜金斗拱
⑤从柱子升起到侧脚减弱
⑥斗拱结构作用与装饰作用分离 ⑦举折与举架:
宋举折:先确定撩檐枋和脊檩,从上而下。第一折为 1/10 高度,第二折为 1/20 清举架:从下而上,从檐檩开始上举,先定两檩间距。
⑧明伏:早期为雕饰,晚期为彩画(故宫推崇青绿彩画与大草原有关)
路易十五式又称中国式,洛可可
(作业布置:《中国木构建筑的基本特征》论文,自立小标题,论文格式可参考《十三点》)
第六讲: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四)
●园林 《造园》园林不应该孤立出去和建筑割裂开来(计成)
《园冶》最灵魂的部分:兴造论,明朝末年 《浮生六记》沈复,主要写扬州 《说园》中国三大名著 文人园 三分匠,七分主,掇山理水,匠心来自文人而非匠人 虚实关系:小中见大,精在体意,巧于因绪,美由人作,宛自天开。
《作庭记》日本 ⒈隐喻的境:
蓬莱三岛:蓬莱:瀛州
南阳:南檀
古代园林最发达在扬州,不在苏州
陈乃栅:资产阶级家庭,房子赋予人的意义
精选文档
2.写意的形:
取山水形式美中提炼后缩小
画论中提到的在园林中用三维的展示出来 3.模糊的边界:
《后现代建筑语言》查尔斯•;;詹克斯 小中见大,造成比实际尺度放大的效果,把握好虚实尺度
消散——园林基本原则,自由空间,拓扑空间
《洛阳名园记》李格非
三分水(虚),二分竹(绿化),一分屋
ps 其中第六讲我没有去,笔记是抄别人的(因为上那堂课的时候,我们班正好在和日本学生交流,真遗憾没能去听)。以上四讲我觉得较容易理解,老师基本抛开课本的目录次序而总结特征,从意匠方面讲的较多。但理解这些必须建立在熟读课本的基础上,由于时间限制,老师不可能对基础讲的很细,毕竟这是门理论课嘛。至于你教的是大二,理论根基不深,建议你如果理论与基础结合着讲的话,它们之间的比例权衡关系把握得当与否应该是至关重要的。
第七讲:中国建筑的演变 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是延续的,无断裂的,演变是延续中的变异。
(想起一道选择题:
中国传统建筑的演变与以下哪个无关:A 政治、政府 B 朝代 C 商业经济 D 生产技术)
上古三代(夏、商、周):萌芽时期 秦汉:汉承秦制,成形时期
砖、瓦最早起到防水隔溢作用,瓦可能在周之前就出现了 魏晋南北朝:交融变化时期,与上古三代、秦汉合称古风时期
中国绘画发展起来,中外交流频繁,梭柱、琉璃瓦的烧制在国内南北交流诸多 唐:豪劲,雄浑 宋:醇和、秀丽,与唐合称古典时期 明清:羁直(洛可可,巴洛克)
中国传统建筑中没有中断就没有复古。只是向西方趋同。
(这里我想指的是中国近代建筑相对于西方建筑中的复古主义,只有传统复兴而没有复古,因为中国传统建筑发展是一个延续的没有断裂的过程,“复古”是针对断裂而言的,指的是中断后的恢复,中国没有断裂,只能说是“复兴”。在第十讲中也提到了。)
第八讲:中外建筑的关系(一)
(我觉得从这讲开始是承接上一讲,讲演变现象的成因的)
1.中国传统建筑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各观点):
《4!生活世界史论》赵冰
世界文化 ……后科学
/
\ 西方文化
东方文化
……科学
/
\
/
\ 基督教
伊斯兰教
大乘佛教
……宗教 /
\
/
\
/
\ 尼罗河
两河
恒河
黄河 ……神话
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应当属于东方文化分支下的大乘佛教,这个有很大争议的
精选文档
建筑之树
弗莱切
树根:人类共同的因素,地理,宗教,文化等
主干:希腊,罗马的成就
顶端:摩天大楼,巨构,技术文明顶端(主要指美国现代建筑的成就)
这个观点也有争议 2.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研究是从西方开始的:斯坦因《西域考古记》)
我国传统文明之所以能延续发展,少受古希腊罗马西方文明影响有其地理上的因素:
塔里木盆地(沙漠),帕米尔高原两大屏障隔开了东西方
丝绸之路的三条线路:北道、中道、南道
三线交汇于敦煌
其中南线为甘肃敦煌阳关出发,经罗布泊、娄兰到达若羌
大希腊时期影响到帕米尔高原:亚历山大东征
例子:巴米昂大佛:佛教石窟 55m,33m
新疆高昌覆土建筑,生土建筑
曼德拉图形:印度的平面布局
莫高窟:敦煌:公元 366
梭柱子,莲花柱础,从鸟兽图腾到鱼尾是受希腊印度影响的产物
北齐:定兴石柱(中国做高的梭柱)
中国最早的拱是假拱,由叠涩而成的,到汉朝为真正的拱券 3.长城分隔了农耕与游牧民族,阻隔了胡服骑射 (想起一道填空题:胡服骑射改变了汉民族的-------习俗)
第九讲:中外建筑的关系(二)
●丝绸之路与中国古代建筑 1.丝路背景 :
主要影响发生在魏晋南北朝的交融期 南线、北线、草原线相互汇聚 2.希腊-印度影响:
四大建筑体系:
欧洲:从希腊罗马到美国
伊斯兰:古埃及,古亚细亚,中东,中亚,中国大西北,西班牙,美洲南部
印度:大乘佛教,南亚
中国:日,朝,越,东亚 例子:日本建筑:宗教化、仪式化、精致化 《从神道到安藤》 希腊-印度对中国的影响:
键陀罗(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文化的标志,中国佛教艺术的来源
中国的木构架与希腊的木构架区别:中国的以横架为主:受力:柱→梁→檩
西方以纵架为主要(见幻灯片)
辽金的减柱造以纵向长梁代替柱子
希腊-印度对中国建筑的影响:中国佛教建筑(中亚)
例子:佛教建筑主要形式:山门→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
印度传来的只有塔(stupa)“桑奇大塔”
键陀罗的雕刻对中国绘画的影响:“朝衣出水,吴带当风”中的“朝衣出水”与此有关
印度塔:标杆、地宫(藏经卷、舍利)、相轮→键陀罗变为搂阁式(希腊罗马式)
印度神庙 Sikhaza→中国密檐塔的抛物线收分,叠涩的方法
例子:中国现存最早:北魏,登封,嵩岳寺塔 :
12 边形→8 边形(孤例) “发地四空,临空八向而圆”
精选文档
法王寺塔:方形密檐塔
要点总结:⑴中国佛教建筑源于印度至中亚间的键陀罗,并非源于印度本土 ⑵键陀罗是原希腊的殖民地,受希腊罗马影响 ⑶中国佛塔存在形式为塔院式,而印度的塔只是单独的一座塔 ⑷塔传入:stupa→楼阁塔(键陀罗)→中国搂阁塔
例子:印度的阿占陀石窟
中国古代辟邪:有翼兽从装饰到建筑小品:狮头有角
南朝的简练,有短翼
有翼兽来自于桑奇大塔的牌楼 3.伊斯兰影响 例子:
河南锢窑发券方式不用支模,类似于伊斯兰发券方式。
靠崖窑,地坑院 伊斯兰教的邦克搂保留了原来的帆拱 敖包:中亚草原上的地标 吐鲁番的玛札(陵墓)、清真寺、宣礼塔 香妃墓 玛札:中心集中式构图,周边为方形,角上有塔柱(宣礼塔),抛物线状 伊斯兰建筑中的穹隆为双心圆或四心圆的尖券,而罗马的称之为拱券 和卓:政教合一的首领 南疆客什:有中国最大的清真寺,巴西利卡式 伊斯兰教忌讳偶像崇拜,无人或动物象,只有植物图案 回族伊斯兰首府在我国宁夏 怀圣寺(广州)凤凰寺(杭州)圣有寺(泉州)仙鹤寺(扬州)
泰姬•;;玛哈陵
穹隆为四心圆
第十讲:中外建筑的关系(三)
●西风东渐与中国近代建筑 此近代非政治意义上(鸦片战争开始)的近代 1.洋风与中式:
出现于 17-19 世纪 西方开始资本积累的时期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变化影响因素:胡、佛 中国固吾形式,国故,民族形式 洋风:法、英、意对中国的官方来往——传教士:利玛窦
带来了西方文艺复兴的成果,如透视法
《视学》年希尧 春秋战国就出现了图纸、模型(汉冥器)
中国透视:散点透视 中国古代建筑画——界画(界尺+毛笔)
如:宋《营造法式》中的插图 样房——古代画建筑的地方,烫样——古代模型,样式雷——清:模型(纸)雷发达 清朝的官式建筑渐无曲线(构件)的艺术加工,装饰构件与结构构件分离 (月梁在官式建筑中渐无)
18 世纪前期,西方的浪漫主义有新浪漫(复兴中世纪,东方情调),哥特复兴
对西方影响最大的是中国园林,18 世纪意、英、法热衷于可优秀花园 Kew Garden
《中国的建筑》W•;;Chenbers 威廉•;;潜勃斯
朗士宁对中国画影响之大 2.“学院派”与“中国复兴”:
学院派出现于 18 世纪,路易十四时期
Ecole des Beaux-art 建筑学院 鲍扎
精选文档
P•;;Cret
柯布:精神是古典的,语言是现代的
路易•;;康:句法是古典的,词汇是现代的
文•;;丘里:词汇是古典的,句法是现代的
中国近代建筑:句法,词汇都是古的
中国只有复兴(衰败后的复兴),而没有复古(中断后的恢复)
3.建筑新旧的矛盾:
建筑的伪形:因为文明的衰落而借助其他文明的躯壳
包括中国传统复兴,实质已经改变了
如:近代公共建筑中的宫殿式的大屋顶 《西方的没落》斯宾格勒
第十一讲:中外建筑的关系(四)
1.accultuaration 涵化 ,文化的移入
“胡”“佛”对中国建筑的影响:以自己的发展威主线,溶入其他外来的文化
例子:西方的梭柱,希腊的曲线,建筑西部图案:卷草纹 2.assimilation 趋同 3.Art Deco 装饰艺术风格:
西方复古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中间形式
例子:和平饭店、中国银行
外滩:折衷的复古:浦东发展银行、海关大搂
上海 Modern 时代:北阀以后 20~30 年代
浪漫的摩登
西方的萧条:资本流动到上海 Art Deco 成为资本流动的象征
浪漫主义:哥特复兴,有收分 ,成了美国占主导地位的装饰艺术风格
而上海受美国的影响较多。
装饰主义图案是几何化的,是对过去简化的形式
新艺术主义的图案是植物
1925 年巴黎工业及艺术设计博览会中首此出现 Art Deco
例子:纽约:沃尔沃斯大厦 收分有利日照
帝国大厦 檐口与墙面明显分开处理,强调竖向构图
资本的象征在过去反映在和神的对话(哥特式)现在是财富的象征(Art Deco)
例子:格雷夫斯
浦东发展银行:中部是古典主义,顶部是罗马复兴
折衷的复古与浪漫摩登的拼贴
例子:大光明电影院 典型的 Art Deco 邬达克[匈]
公和洋行
西郊宾馆:怪搂
ps.以上五讲分析了延续过程中的演变的成因,主要抓住了两个关键时段:魏晋南北朝的丝绸之路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以及西风东渐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分析的很透彻,所以容易理解。觉得很吸引人。
第十二讲:历史建筑的保护 历史建筑保护 conservation Preservation←Restoration←Rehabilitation
精选文档
↓
Reuse →Regereration
↓
Renewal
↓
Transformation Preservation:建筑保护、保留、保存 Restoration:复原(方式)
Rehabilitation:重新使用 Regereration:以利用为前提的保存再生 Transformation:转换,更新 authenticity:原真性 转换,更新(transformation):用类型学方法将历史的东西变为新的东西 例子:动迁,旧区改造
新天地的失败(服务于高消费对象,原先普通居住区的实质已经改变)
上海国家级保护建筑 100 个,市级保护的建筑 20 个,建筑保护单位登陆保护 1398 个 ICOMOS 国际历史纪念建筑及遗址理事会 例子(幻灯):北京协和医院:清式大屋顶
燕京大学图书馆
南京中央博物院:仿辽
南京中山陵:前堂后寝
毛主席纪念堂:琉璃包顶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仿古,比例气势不错 《威尼斯宪章》1964 年
第一个关于保护历史建筑的国际宪章 例子(幻灯):南禅寺大殿
唐
一种是仿唐的修复,是假的
一种是历代的修复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材料质地的呼应
美国高等法院与新建建筑:形式上的相似
德国议会大厦:新建穹隆顶:生态建筑
台湾红搂剧场:类似于上海的新天地
ps.其中幻灯还介绍了各个有关应县木塔的补救方案,结合了外国的一些历史建筑保护再利用方案,放了很多幻灯。觉得这部分和现在的设计有关,很感兴趣。
第十三讲:总复习课
(见附)
完
ps。以上是根据常青老师讲的课整理出的笔记以及我的一些想法。这些天整理了笔记,也想了很多。真后悔没能早点在网上碰到你,那样的话,这门课就不会考的那么差了~~伤心~~~。笔记中懂的记的比较顺,不懂的就只能听写了,比较散(第几讲是我按照老师每课讲课内容分的,与专题无关,每课内容长短参差不齐可能与幻灯的多少有关,也可能与个人的兴趣点有关)。关于笔记我只能提供你他讲的内容,也试着理出一条我认为重点的线,很多东西我还是模模糊糊的;想法比较片面。错误之处还望见谅。我不懂如何授课,只能提供你我们需要什么。
常青老师的课几乎场场爆满,除了我们应该上课的以外还有研究生以及想考研的人,每次上课都得提前抢位子,不然只怕是连该上课的也没位子坐了,所以就冲着这场面,有些平时从来不上课的同学都会去凑凑热闹。常青老师的课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我觉得除了他的
精选文档
名气外,关键在于他的讲课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不象以前我们上的历史课(老师泛泛而谈,就象在介绍旅游景点,对木构构造提的很少。因为觉得和设计不太搭边,不来上课同样也能通过考试,老师等于无意义,所以只是应付考试,记的快忘的也快,到大四基本还给老师)而常青老师能结合当今的建筑热点,发掘现象背后的成因,总结古今中外建筑的关系。这些都是与当今建筑设计有关的,是我们想知道的。唯一不足的是,常青老师以为我们大一学的历史课还扎实,所以只是总结特点,课本基本不讲,谁知大一的历史课我们早就忘的一干二净了。再加上每个学生的接受程度不同,时间紧凑,每堂课的内容都满满的,老师讲的又快,来不及消化,所以,程度高的同学很感兴趣,程度较低的同学听的一头雾水而失去兴趣。那么,从我们大一的历史课和大四的历史理论课来看,我想问题应该是出在“脱节了”,甚至我想原本就应当是一门课的。你看,历史课在大一只罗列事实却不告诉我们学它为何,在大四理论狂轰乱炸却不允许我们有消化的时间。这样,理论如同空中楼阁而事实也缺乏了证明、帮助理解理论的意义了。还有一点,在听常青老师的课时,觉得他讲的很多,听课时很难理出头绪,笔记难免遗漏许多,在现在整理完笔记的时候才稍稍摸着个头,(唉,象这样有时间能静下来整理笔记写写想法的也只有寒暑假了)可能是我的理解力有限吧,难怪有些人会反复去听。建议你讲课的时候最好有清晰的板书,(但板书切记太细,因为学生好象比较瞧不起字多话少的老师,呵呵)这样即使课堂上听不懂的也能回去查资料,可以提高听课效率。你在网上曾问过我建筑历史作为专门一门学科与建筑结构,构造,力学等等的其他学科对于设计有什么区别与联系,我想结构,构造,力学是设计的米饭,虽说乏味吧,至少能填饱肚子(虽然这些学科现在看来也濒临危险,因为完全与设计课脱节,又枯燥,要不是为了要通过考试,我想满座率肯定会下降好几成,迟早会要改革的。不过有一例外的就是刘昭如的构造课了,不知道你认不认识她,呵呵,既 modern 又 lovely 的“老太太”上课有说有笑,不但自己做 powerpoint 还会 flash。我是想说一个性格开朗风趣又多才多艺的老师再乏味的课到了他手上也会活灵活现的。嗨,扯远了。);历史理论课就如同设计的菜肴,它不乏味,但这道菜受不受欢迎就看你怎么做了,好手艺的厨师能做出既有营养又美味还能填饱肚子的点心。说白了建筑历史课的课本给哪个不是学建筑的大学生都能看懂的,又何况是学建筑的。那历史课老师的存在与否就完全取决于那个老师本身的学术魅力和独到的建筑史观了。你何尝不可以尝试着将基础与理论结合起来把历史课和理论课变成一门课讲呢,蛋炒饭虽然普通,但即可口又能填饱肚子呀。
我觉得上历史课的关键要在第一堂课就让学生明白这门课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明白了学它的意义就有兴趣学下去了。恐怕你不会记得,你曾经在网上和我聊的时候有一句话一下子点通了我,那就是:“你想表达什么?”从此我每做一个设计就不仅仅是一次对一种类型的建筑手法的学习,更是一次对建筑所面临的问题、社会现象甚至是对人生的一次思考。不仅如此,我所选的每门课甚至我的每个兴趣爱好我都能找到与建筑的关系,可以变着角度理解建筑,很有意思。于是学习变成了兴趣,阅读变成了能量补充,所有知识结构就如同罗马拱券,而建筑就是其中那块券心石。(唉,至于这门课为什么考的这么差,可能是学习方法有问题吧)所以,我想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不是不知道该“怎么做?”,更多的迷茫应该是来自于我们不知道该“做什么?”而历史理论课确实是应当回答这个问题的。有些东西需要用一辈子来理解,而有些东西早些理解了就能决定今后几年学习建筑的命运。(呵呵,我觉得我很幸运,居然在大二就鬼使神差的碰到了你,在和你聊天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说来还真要感谢迈耶,嗨,又扯远了。)如果说结构、构造、力学课甚至是设计课是教你如何去当个称职的建筑师,那么历史理论课应当是教你如何去当一个有灵魂的建筑师。所以历史理论课上的好可以促进设计,甚至是带来所有的相关学科的学习动力;上的不好的话就如同胡椒粉:可加可不加,加多了还呛鼻。我想这就是历史理论课在所有专业课中的地位吧。
至于你教的是刚入门的新生,常青的课可能有点深了,但是建筑历史与建筑设计的关系这一课题,我想无论是新生还是老生都是迫切想知道的吧。如果你能将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建筑意匠,建筑史观结合的完美的话,我想常青的课的内容对刚入门的学生来说也是容易接受的,并且还能促进建筑设计。至于你不了解每个学生的程度,那唯一的办法就是写论文了,懂的多的学生自然乐意写,而程度较差的就只是应付而已了,相信你这个明眼人一看就能摸到底了。(不过千万不要在一开课就写,那样的老师是最讨人厌的了)。我班有一奇人,被尊为“大师”,平时少言寡语,只在老师讲到解构,类型什么的时候才蹦出几句冷门,和他交谈从来只能看到眼皮,眼睛只在上理论课的时候炯炯发光,原版哲学书是他的随身物,还能自学德语,写出的论文连常青也为之惊叹。我是想说,这等奇人在每个学校都会有的,对于这种“大师级”的学生老师唯一能做的就是提供书目了,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嘛。生命力旺盛的种子就是扔在石头缝里也能生根找水源的,一块朽木就算你用药酒泡也不肯发芽的。至于那么多书要读没有时间这个问题嘛,我想时间不是问题,就怕有时间也不会去读。要读的学生就算学期中没时间读,利用寒暑假也会去读的。你能做的也就是尽量提供有价值的书目了。我想学习就象在织一张网,每个人的接受能力就取决于这张网织的大不大,牢不牢了。特别是学建筑的,是要学的既博又专的,但时间是有限的,那么这博与专之间的权衡关系就要靠你老师来把握了。每个人的程度不同,这是事实,特别是建筑系里的学生就更是五花八门了,我想一个好老师并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优奕的成绩,而是能将每个学生的潜能发挥到及至。记得我的一个老师曾说过:“我们这里不是培养工程师的地方,是培养大师的地方。”当初听听觉得那个老师很狂妄,现在回想起来觉得他的确说到建筑学教学的点子上了:每个建筑系学生的个性是最可贵的。那么历史理论课的任务并不只是告诉学生一个观点,一种思潮,而是能让学生有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思潮。还有关于中建与外建史,较之于中国建筑历史,我们普遍都对外国的现代建筑历史感兴趣。(记得我们大一的建筑概论课主要介绍外国的现代建筑思潮及大师,虽然老师也是泛泛而谈啦,可是也场场爆满,
精选文档
还有回头客的,虽然听的晕乎但也有味道)我想,可能是因为外国的建筑理论比较完备,以及有一大批引领时代建筑潮流的建筑师可以崇拜,和我们现在的建筑设计比较贴近吧,而在中国这方面就欠缺了。所以建议你能够抛开课本目录的授课次序,或可以参考当前热门的建筑杂志中的别人的建筑史观以及当今中国新建筑和青年建筑师来给学生分析总结你自己的独到的建筑史观。最好每堂课都能以专题的形式,这样既体现了授课的重点也保持了课的新鲜感,因为据我看来,我们好象普遍热衷于讲座胜于上课。有些课还可以请著名的建筑师来讲,采取讨论的方式,据说常青老师以后可能会采取这样的方式。(对了,还有一点我觉得我们学校做的比较成功的是讲座很多,很吸引人,特别是上学期办的《青年建筑师讲座》,每两周一次,讲座人都是我们学校的一些年纪较轻教建筑设计的老师,持续了大概大半学期吧,真的很棒。不知道你们学校是什么样子的,就觉得这次学校利用自己的资源还真是用到位了。我想我们爱听讲座胜过上课是因为讲座内容很新,形式比较自由的缘故吧。说到这里,记起来了:有一次讲座是《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城市发展》的,我也去听了,不错,一会儿整理一下也发给你参考吧,希望对你有帮助。)
还有一点我不得不提的就是古建测绘实习的问题了,那次大三暑假的测绘李桢可把我们整惨啦,大一的基础早就一穷二白啦,大四的理论还没上,等于是领着一帮子尼姑和尚进教堂呢。指着檩条喊大梁,看着轩叫卷棚,直觉着那长耳朵的斗拱好是新鲜啊(其实是枫拱啦)还好那些管理员不懂,看着我们是来测绘的还景仰三分,真是瞎子吃馄饨心理有数。李桢以为我们什么都懂,画平面立面的还好,依样描葫芦就是了,可惨了那些画剖面的,上面又黑,爬的满身是灰不算还在李桢那里碰一鼻子灰。因为不知道画的是什么,更别提结构啦。最后一天硬是熬了一个通宵,第二天一早连洗刷也顾不得,交了图狼狈不堪的回到上海。最惨的是李桢还不放过我们,反工率 70%,气的他吹胡子又瞪眼,我们是哑巴吃黄连再苦也得肚里咽。我想说的是,这样的测绘实习还有意义吗,整一个弄死人不尝命的。我不知道你带不带测绘实习的,但是要带的话最好紧跟着历史课趁热打铁,要是能将历史课与测绘相互穿透着上,那就更是事半功倍了。
以上是我的一点拙见,想到哪就说到哪了,看了和你的聊天记录:你担忧不知道学生的热点,担忧学生的接受程度,担忧学生没时间读书。很感动!因为象这样能体察民情的老师现在不多了。本来想说一两句的,没想到牢骚还发不完了,只是想告诉你,学习是老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有些事你不必担忧(比如时间问题),而有些事确实老师应当思索的(比如热点和接受程度)。本来你就是从学生走来的,你当学生的时候喜欢学到什么,喜欢什么老师相信你比我明白的多,现在只是摇身一变成了老师,习惯从老师的思维模式思考问题。我只是提醒一下:在困惑的时候不妨从学生的立场想一想。(嗨,我怎么教育起老师啦,打耳光)我姑妄言之,你也姑妄听之吧。
最后一点,(嗨,是不是很罗嗦啊。)课堂上会出现冷场的通常情况有两种:一种是年纪轻无知名度,刚刚上任的老师(一般在设计课上,实习的研究生总是很没面子的被撂在一边,而资深的老师则被围的水泄不通。),另一种是罗哩八嗦抱着课本报流水帐唱催眠曲的老师。(一种情况例外:除非老师长的特别帅,学建筑的嘛,见到美的总是趋之若骛的)。课堂上热爆的通常也有两种:一种是声名远扬,资深而有独到见解的老师。另一种就是以点名相威胁,动不动就扣分的老师。(告诉你一个秘密:据说教我们的老师中有两个分别被尊称为圣人和圣女的,他们的课从来不点名,通过率是 100%,其中那个圣人就是常青啦。不过声明哦,这可是道听途说,没有考证过的,可不要瞎传哦。我是想说在万不得以的情况下这一招也是老师的秘技啊!^_^)相信你是从学生走过来的,应该也很了解这些吧。期待着你能成为后者的第一种啦。
xxw 整理于
2004.1.31
上一篇:入党介绍人意见例文(2)
下一篇:小学休学典礼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