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局最美人物评选先进事迹材料:记林业工程师三十个绿色春秋
园林局最美人物评选先进事迹材料:记林业工程师三十个绿色的春秋 园林局最美人物评选先进事迹材料——记林业工程师三十个绿色的春秋
**同志,今年 59 岁,原籍**县人。早在他儿童时期,就和树木花草结下了缘分,他立志要当一名林业工程师。高中毕业后,他考进了北京林学院林业系林业专业(现北林大)。大学期间,他主要学习并研究植物生理学、树木学、森林培育学、树木育种学、育苗造林、植物病理及病虫害的防治等学科。大学毕业后,将要走向社会的他在分配问题上没有任何挑剔,一无反顾的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县林业局。
1983 年,刚满 29 岁的他作为为数不多的林业科技人员,响应自治区人民政府1983(98)号文件精神和**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安排,自愿离开**的故土,来到了荒凉的银北地区。一同前行的人们因地区条件艰苦先后选择离开。但他一头扎入荒滩秃岭再也没有回头,一直从**最南端的六盘山区干到最北端的银北平原,最后把居点扎在了原**县的吊庄—**开发区林业站至现在的农林站。他曾说过:“人生来就不是为了顺应自然,我要改造一方水土。”
一个人的可贵之处就是热爱自己的事业,**为了长期扎根**、建设**,多次谢绝了亲朋好友的劝说,在**一干就是***个春秋。原**是银北地区的一个特殊的地方,地势极为低洼,也是一个盐分汇积的白僵土地带,历史上这里是不毛之地,环境极为恶劣,许多地方是一片白茫茫的景象。在原县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他每年投入大量的精力,不断思索、探讨,为附近农田村庄的绿化工作出谋划策。
原**区 16.8 公里 长, 7.8 公里 宽,树木稀疏,植被稀少,仅残留一
些 50 年代营造的黑皮柳纯林且分布不均。**会同一名技术人员和三名工人来到这里,5 个人挤在一间土坯房里,这间土坯房既是他们的办公室又是他的宿舍,晚上几个人凑在一起商量制定林业发展总体规划,白天他就领着几位同志们进行实地考察,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直到第二年的春天,他们首先在原**县吊庄建立了450 亩的苗圃,从永宁调回了大批优良的树苗—北京杨和群众杨,进行无性繁育苗 300 亩,其中有性繁殖育苗 150 亩,建立果园 30 亩,村庄绿化一处,植树 5 万株,其中庭院果林植树 1 万株,主要有灰枣、苹果、梨、葡萄、杏等。在技术力量十分不足的情况下,**同志向平罗县林业局的科技人员虚心请教,学会了重盐碱地造林技术,经过几年的奋战,他们终于锁住了这块放荡不羁的“沙龙”。如今的**大地披上了绿装,而**的鬓发却白了。
一个开拓者,他的事业是做不完的,道路也是无止境的。20**年,**开发区党工委和管委会为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办又将特色经果林的任务交给了农林站的**同志,先后在四个行政村完成枸杞种植面积 2235.5 亩,同时在项目植树 5 万株。
几年弹指一挥间,**在这里创造了一片枸杞林和人工经济林,这是他来到**的一件奇迹,也是能够替代他更有说服力的尊严与象征。他为了使老百姓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他结合自己从事林业基层工作的经验和积累先后编写《**开发区“十*五”林业发展规划报告》、《**开发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方案》、《作业设计说明与营造技术与种植方案》,以及枸杞栽培实用技术手册和一般经果林栽培技术及要点等通俗易懂的育林知识技术资料 1500 份,并下发到农民 400 余户,受到了群众的好评。
除白天进行正常的业务工作外,他还利用晚间或每个造林季节举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 1000 余次,受教育者 1 万人次。
三十个春秋已经过去,**同志虽说没有惊天动地的科技成果,却有力所能及的贡献,**几万亩的盐碱地他通过引进栽培驯化拒避天牛为害的优良树种已达***个科,其中灌木就达三个科,以沙枣为例,同时还成功培育出耐盐碱的胡杨、绵槐、白蜡等树种深受广大当地人民的青睐,他还试验成功了合欢、绵槐无性繁殖、果树高接换头以及柳树的头木作业等技术,曾受到当地政府的表扬。
20**年—20**年先后受**回族自治区年度优秀工作者奖一次,党工委、管委会先进工作者各奖励一次。1983 年 10 月在《**日报》发表林业专题论文一篇,20**年发表林业科技论文三篇,其中 2 篇已在《中国林业》杂志社发表。
功夫不负有心人,**同志以年逾半百,他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繁杂的工作中,他当林业工程师的几十年间,对于绿化事业尽心尽责,兢兢业业,在**的土地上挥洒汗水,为**的土地脱掉旧装换上新颜,虽然现在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他继续留在那里,但还会有更多年轻人继续这份绿化事业。一年前**同志被调回**林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虽然条件优越了,但他仍然保持着那份朴素,继续为林业技术推广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