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传统贸易引力模型6篇

| 来源:网友投稿

传统贸易引力模型6篇传统贸易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的思想和概念源自物理学中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两物体之间的相互引力与两个物体的质量大小成正比,与两物体之间的距离远近成反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贸易引力模型6篇,供大家参考。

传统贸易引力模型6篇

篇一:传统贸易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的思想和概念源自物理学中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两物体之间的相互引力与两个物体的质量大小成正比,与两物体之间的距离远近成反比。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Isard&Peck(1954)和Beckerman(1956)即凭直觉发现地理位置上越相近的国家之间贸易流动规模越大的规律。人们普遍认为,最早将引力模型用于研究国际贸易的是Tinbergen(1962)和P6yh6nen(1963),他们分别独立使用引力模型研究分析了双边贸易流量,并得出了相同的结果:两国双边贸易规模与他们的经济总量成正比,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ljnnemannn(1966)在引力模型里加入了人口变量,认为两国之间的贸易规模还与人口有关,人口多少与贸易规模成正相关关系。Berstrand(1989)则更进一步,用人均收入替代了人口数量指标。由于引力模型所需要的数据具有可获得性强、可信度高等特点,贸易引力模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国际贸易流量的主要实证研究工具,有人形象地将引力模型称为“双边贸易流量实证研究的役马(Workhorse)”。在后续的贸易引力模型扩展中,研究者主要是依据研究自己的重点,按照影响双边贸易流量的主要因素设置不同的解释变量,来分析这些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大小,并对贸易潜力进行测算。

  2一、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形式编辑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经济学家开始从理论上为贸易引力模型寻找基础。Anderson(1979)率先在产品差异假设前提下推导出了引力方程,Bergstrand(1985,1989)则在简单的垄断竞争模型框架下利用贸易引力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决定双边贸易的因素,Help-man(1987)在具有规模经济的差异产品框架下修正了引力模型。DeardoIR(1998)对这些理论推导进行了综合,认为引力模型体现出了许多模型的特点并能够从标准贸易理论中推导出来。Anderson&Wincoop(2001)在不变替代弹性支出系统的基础上推导出了操作性较强的引力模型,这些理论不仅为贸易引力模型提供了理论支持,还有助于解释各项实证应用结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差异,使贸易引力模型逐渐脱离了长期以来受到“缺乏理论基础”质疑的窘况。在中国,关于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中应用的理论基础,史朝兴、顾海英、秦向东(2005)和谷克鉴(2006)等人都进行了系统地归纳和综述。

  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是:Xij=boYiYjb2Nih3NjB4dID-h5,其中,Xij表示两国的贸易流动规模,Yi和Yj分别代表i国和j国的经济总量(GDP),Ni和Nj,分别代表i国和j国的人口,D代表两国之间的地理距离,bo、b1、b2、b3、b4、b5是正的常数。进出口两国的经济规模和人口总量分别反映该市场中潜在的需求能力和供给能力,两种能力的大小正面影响着两国潜在贸易的规模,而距离的远近通过影响运输成本成为两国贸易的阻碍因素。

  或者:丁伯根和波伊赫能的贸易引力模型基本表达式为:

  Xij=aYibYjcDij-d(注意:这里分别表示Yi、Yj、Dij的b、c、-d次方)

  其中,i和j分别表示贸易双方,Xij表示两国的双边贸易额;Yi和Yj分别表示两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它们代表着i国的出口能力和j国的进口能力;Dij为i国和j国之间的空间距离。a、b、c、d为常数。根据引力模型的含义,上式公式可以理解为:“Yi和Yj对i国和j国的出口规模产生正向作用,而Dij则对其出口规模产生反向作用。”

  其中Dij表示贸易双方的“文化距离”,dij表示贸易国双方实际的空间地理距离,dci和

  dcj分别代表贸易双方的文化影响力指数,和为其设定系数,且满足。为便于实证检验,将原模型转化为线性的对数形式,并添加了随机误差项后得到:lnXij=e+flnYiYj+glnDij+h式中:e为常数项,h为随机误差项,系数f和g的分别表示Xij对YiYj和Dij的弹性。贸易引力模型的形式比较灵活,研究者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可适当调整增减变量。

  3二、贸易引力模型的新扩展与实证应用编辑

  上世纪60年代引力模型被引入衡量双边贸易流量的研究后得到不断扩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文献用引力模型对国际贸易进行实证研究。Mdtyds(1997,1998)、Chen&Wall(1999)、Breuss&Egger(1999)、Eg-ger(2000)等人完善了引力模型的经济计量学规范;Berstrand(1985)、Helpman(1987)、Wei(1996)、Soloaga&Win-ters(1999)、Lumao&Venables(1999)、Bougheas等人(1999)对原有解释变量进行了精炼并提出了一些新的变量。在扩展后的贸易引力模型中,常常添加的变量有两类:一类是添加虚拟变量。如共同语言、共同边界、共同殖民历史、共同宗教等,早期对贸易引力模型的扩展以这一类为主。另一类是添加制度质量指标变量。如是否同属一个优惠贸易协定或者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政府治理质量、合约实施保障等。本世纪近10以来,随着制度经济学的蓬勃发展,制度质量因素开始广泛引入贸易引力模型,这一类扩展成为中外研究者尤其是国外研究者的重点。对于制度因素的研究不再仅限于是否属于同一优惠贸易安排或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这种粗糙的模式,开始用具体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制度因素对双边贸易的影响。

  1,区域贸易协定制度安排影响的衡量。根据Viner(1950)的研究,区域贸易协定促进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产生了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引力模型则越来越多地被用来衡量区域贸易协定对双边贸易的影响。Soloaga&Winters(1999)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经济区域化的影响,Piaru&Kume(2000)研究了参与优惠贸易安排组织(如NAFTA、EU、ASEAN等)的44个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Blavy(2001)则考察了马里兰各国间贸易的决定因素和发展潜力。LucianCermal(2001)利用引力模型和面板数据研究了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的区域贸易协定对成员国之间贸易产生的较大影响。

  国内学者对区域贸易协定制度安排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对APEC、ASEAN、东亚、东北亚等区域范围。侯明、李淑艳(2005)、黄烨菁(2007)、林玲、王炎(2004)、曹宏成(2007)、张昱、唐志芳(2006)、李欣红(2007)、王可(2008)等人验证了APEC对中国和贸易伙伴国进出口流量的影响,认为GDP、人均GDP、距离以及APEC对中国双边贸易影响的作用十分显著。王铠磊(2007)研究了APEC和ASEAN两个优惠贸易安排的影响,结果显示,引力模型的简约形式能够比较好地揭示影响中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流量的因素;APEC的制度安排对中国的对外贸易有显著的影响,而东盟和中国自由贸易区由于刚刚起步,尚未发挥预期的作用。与之不同,陈汉林、涂艳(2007)、单文婷、杨捷(2006)、侯铁珊、任珊、陈大伟(2006)、姜书竹、张旭昆(2003)、吴丹(2008)等都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做了实证分析和研究,结果认为贸易区的建立对双方间的贸易增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安烨、李秀敏、张立学(2005)检验了决定东北亚各国2003年双边贸易状

  况的主要因素并对东北亚各国之间应有贸易额进行估计,以发掘东北亚各国之间的贸易潜力。

  还有作者探究了上海合作组织、欧盟、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等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李钦(2008)探讨了上海合作组织对新疆及中亚各国贸易流量的影响,伍泽君(2008)在引力模型中引入了一个新的虚拟变量EUE来反映欧盟东扩对中欧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结论认为,欧盟东扩会对中欧农产品贸易产生不利影响。盛清(2007)在传统贸易引力方程的计量模型中引入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作为虚拟变量,研究CEPA对中国中部六省与香港地区贸易的促进作用,结论发现作用并不明显,继而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发挥CEPA机制,促进中部地区与香港地区贸易量的相关建议。

  许多学者从行业层面利用引力模型分析了影响双边贸易流量的因素。史朝兴、顾海英(2005)利用1998年至2002年中国对其主要蔬菜出口贸易伙伴之间贸易流量数据,对蔬菜出口的引力模型进行了回归测算,结果表明:蔬菜进口国的经济总量、中国蔬菜行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和APEC区域贸易制度安排都对中国蔬菜出口贸易流量和流向有显著正面影响.距离所代表的运输成本则是阻碍蔬菜出口的主要因素。庄丽娟、姜元武、刘娜(2007)对广东省农产品向东盟出口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验证,并对出口东盟的农产品流量进行了测算分析。研究表明广东省对东盟农产品出口流量主要受东盟国家GDP、人均GDP、距离及区域贸易制度安排等因素的影响,广东省与多数东盟国家呈现“贸易不足”。马琳、李文强(2008)建立了中国大陆水产品出口贸易引力模型方程,对中国大陆水产品出口的贸易流量和流向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认为中国大陆的渔业生产总值、水产品进口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总量和APEC区域贸易制度安排都对中国大陆水产品出口贸易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而距离所代表的运输成本是阻碍水产品出口的最主要因素。赵雨霖、林光华(2008)对中国与东盟10国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与贸易潜力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两经济体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主要受经济规模、国家人口数量、两国首府之间的直线距离以及各种贸易制度安排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规模和优惠贸易安排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2.制度质量因素影响的衡量。Anderson&Mar-couiller(2002)引入一系列经济制度变量,以反映制度对贸易流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交易成本与阻碍国际贸易的非安全因素显著相关,如果一个国家的透明度和公正指数上升10%,该国的进口需求将上升5%;Groot等人(2004)引入的制度变量包括政治稳定性、政府效率和管制等六个方面。结果表明,两国制度相似可提高两国间贸易流量12%-18%,依进出口不同,管制质量每提高一个标准差可提高两国间贸易流量20%到24%,腐败程度下降一个标准差可提高贸易量17%-27%。

  潘向东等人(2004)的研究发现,正式约束的法律制度、交易国的经济制度因素和影响企业运行费用的制度都对中国与其他国家间贸易的进行有显著影响。潘向东等人(2005)的进一步检验结果表明,进口国制度安排对两国间高技术产品贸易有显著影响。在制定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策略时,就短期而言,应该更注意交易国的合约实施方面的制度安排,就长期而言,应注重制度环境的改善。

  吴丹(2008b)选取东亚10个经济体,除了进出口国GDP,两国地理距离外,引入了贸易政策指数、政府财政负担指数、政府干预指数、货币政策指数、资本流动与外国投资指数、

  银行与金融指数、薪酬与价格指数、产权指数、监管指数和黑市活动指数等反映一国制度质量的一系列解释变量,来探讨分析制度因素对东亚经济体间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度对东亚经济体间贸易的影响是显著的。其中,对东亚经济体出口贸易有重要影响的制度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银行与金融、政府干预、黑市活动、资本流动与外国投资、货币政策。对东亚经济体间进口贸易有重要影响的制度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银行与金融、政府干预、产权、政府负担。政府干预对东亚经济体间进口贸易的影响大于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3.预测某些国家之间的贸易潜力。Christie(2002)运用1996-1999年的横截面数据预测了东南欧的贸易潜力、Rahman(2003)利用引力模型通过一些经济因素预测了孟加拉国的贸易潜力、AmitaBatra(2004)利用2000的横截面数据分析了世界贸易流量,并预测了印度的贸易潜力。Sohn,C-H.(2005)利用贸易引力模型检验了影响韩国双边贸易流动的诸多因素,认为韩国与日本、中国的贸易潜力尚未完全开发出来.

  4.检验某些国家的贸易格局。Evenett&K.eller(2002)运用横截面数据的分析,对58个主要贸易国家在1985年的对外贸易流量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其中经济规模大且贸易总量大的国家(一般为发达国家),其贸易类型符合克鲁格曼的规模收益递增的产业内贸易理论,而经济规模小而且贸易总量小的国家(一般为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则明显地符合传统的H-O要素禀赋理论的观点。Sohn,Chan-Hyun(2005)运用扩展贸易引力模型分析了韩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结构特征,认为韩国的贸易流量主要符合H-O模型产业间贸易的特征,韩国与中国、日本的贸易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南北朝鲜贸易正规化以及北朝鲜加入APEC将会大大促进双边贸易。

  4三、结论编辑

  1.贸易引力模型在双边贸易流量影响因素问题上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且在诸多应用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大部分研究表明,无论是从贸易整体看,还是仅从行业层面上看,贸易伙伴的经济规模(GDP)、空间距离、人口和制度安排都是显著的影响因素,经济总量的作用尤为显著。制度安排的作用存在差异,主要取决与成员国的经济规模总量。

  2.随着制度经济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对国际贸易流量的影响。不少研究证实,贸易伙伴国的法律制度、合约实施保障制度、产权安全性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交易者对交易安全性的预期,因此制度的优劣对于双边贸易流量有着突出的影响。此外,制度质量相似的国家家更容易构建起信任基础,从而有利于双边贸易的进行。

  

  

篇二:传统贸易引力模型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国外关于国际贸易引力模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侯文平来源:《商业时代》2014年第23期

  内容摘要:以异质性企业为标志的新新贸易理论的诞生推动了贸易流量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研究。现有的引力模型研究只就贸易领域的某个方面进行综述,本文以贸易理论为线,系统梳理了以贸易理论为基础的引力模型研究的发展历程,重点阐述了基于新新贸易理论的引力模型的理论研究新进展,对比和评析了相关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思路与方向。

  关键词:引力模型引力方程贸易理论贸易流量

  引言

  传统的引力模型来自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理,拥有经济总量Yi的i国,其生产的产品、劳动力或者其他要素会被经济总量为Ej的j国的需求所吸引,但是潜在的贸易或者要素流量会由于两国的距离因素dij而下降。按照万有引力定理,两国的流量为:Xij=YiEj/d2ij。

  Tinbergen(1962)是最早使用引力方程来解释贸易流量的经济学家。自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开始将牛顿的万有引力方程引入到贸易领域以来,引力模型被广泛地应用于国际贸易各个领域的研究。由于引力模型在计量上很好地拟合了贸易流量的发生,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但由于从一开始缺乏经济理论基础,也一直受到人们的质疑,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得到主流经济学的关注。经过众多经济学家的努力,目前引力模型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并且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完善。

  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前人关于引力模型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综述。然而,国内对于引力模型的研究综述并没有系统的对引力模型的贸易理论基础进行梳理。本文以贸易理论为主线,系统梳理了以贸易理论为基础的引力模型的发展历程,通过系统梳理和对引力模型研究新进展的述评,以期为国内学者的理论研究或者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基于传统贸易理论的引力模型

  Anderson(1979)最早研究引力模型的贸易理论基础,他通过构造“纯支出系统模型”(thepureexpendituresystem)开始了对引力模型理论基础的早期研究,推导出了最简单的纯支出系统模型引力方程:Mij=YiYj/∑Yj。但该引力方程没有考虑贸易摩擦的存在,这与现实世界极不相符。在此基础上,Anderson后来对模型不断完善,以使得模型能更好地贴近现实世界。至此,学术界开始了多角度的对引力方程理论基础的研究,下面就让我们来梳理一下以贸易理论为基础的引力模型。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一)基于李嘉图贸易理论的引力模型

  Eaton和Kortum(2002)基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从贸易品供给的角度进行分析,模型中任意两国间的贸易受到两种因素的影响,一是由于技术上的差异,另一个是两国间的贸易阻力,包括运输成本、关税配额等。

  与李嘉图模型一样,Eaton和Kortum(2002)假设国家间的技术是不同的。生产方面,i国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产品j商品;关于地理障碍,他们采用Samuelson的冰山成本假设,从i国运输1单位的产品到n国需要生产dni单位的产品。由于考虑的是自由竞争的情况,因此对于n国来说,他在世界市场购买的j商品应该是最低价格。在该价格下,购买者决定购买Q(j)的商品数量来最大化其效用U。为了考证贸易流量与技术和地理障碍等的关系,Eaton和Kortum假设贸易国的生产技术为具有概率性质的随机变量,其服从概率分布Fi(z)=pr[Zi≤z]。再来看价格,不同的国家其价格分布是不同的,可以解出消费者最大化其效用的价格指数为pn。Eaton和Kortum通过假设n国对每一种产品的平均支出不会因为产品的国别不同而不同,可以得出:Xni/Xn=Ti(cidni)-θ/∑Nk=1Tk(ckdnk)-θ。通过i国的总销售额Qi解出Tici-θ,代入上式,进行整理得到标准的引力方程

  。

  Eaton和Kortum(2002)对引力模型的推导建立在传统的阿明顿偏好假设和垄断竞争模型的基础上,他们认为如果不同国家产品间的替代性越强,则贸易流量对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地理障碍越敏感。不同于其他的理论,他们认为贸易流量对成本和地理障碍的敏感度依赖于技术参数θ,而非如Krugman所研究认为的偏好参数σ。

  (二)基于H-O贸易理论的引力模型

  Deardorff(1998)基于赫-俄模型进行了引力方程理论基础的推导,他从是否考虑贸易摩擦对贸易产生影响两个角度进行推导。

  在无贸易摩擦的情况下,每一个国家是某些商品的净进出国和净出口国,厂商和消费者是无差异的,产品是同质的,每个产业的厂商生产自己的产品,并在世界市场上出售;消费者在世界市场上随机选择他们的消费量。假设消费者的偏好是相同并且位似的,因此每个国家花费在产品k上的比例相同,都为βk。根据假设世界的总收入与总支出相等,贸易均衡,可以得到j国从i国的进口为:Tij=YiYj/Yw,此为无贸易摩擦的引力模型。放松消费者偏好相同和位似的假设,每个国家在每一种产品上的花费是不同的,βik为i国在产品k的支出份额,αik为i国生产k商品所获得的收入。进一步假设出口国生产的部分与进口国消费的部分并没有关系,λk为产品k占世界总收入的份额,由于生产的份额αik与消费的份额βjk总和为1,所以如果出口国生产的产品份额与世界生产的产品份额相同或者进口国消费的产品份额与世界的消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费相同,则可以得到类似无摩擦的引力方程。或者假如λk对于所有的k都是一样的,λk为权重,αik和βjk是不相关的,这样可以得到引力方程的表达式。

  存在贸易摩擦的情况下,假设每一个国家生产和出口不同的产品,市场上产品的品种数量多于要素的品种数量,运输成本采用Samuelson的冰山成本形式tij。当国际贸易存在贸易摩擦时,无论贸易摩擦多小,则进行贸易的两国在H-O模型下都不可能有要素价格均等(FPE),否则国际贸易不可能发生。由于H-O模型是基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则生产者在世界所有市场上所面对的为单一价格pi,j国的消费者支付的价格为tijpi。

  

篇三:传统贸易引力模型

  中国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的实证

  南开人学国际经济研究所盛斌屮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廛明中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从斯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到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耍素禀赋理论,再到新贸易理论,•般均侧重「•解释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的模式和贸易的福利效果,却忽视.了现实世界中的一个明显问题,即贸易流彊问题。引力模型无疑为解释双边贸易流向和流最问题提供了最令力的分析EHo本文试图运用引力模型来解释双边贸易流帚问题,并尝试着从总竜和产业两个层次上测算中国对主耍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丨1潜力,尤英是制造品的出丨1潜力;进而分析形成此种出II模式的原因,以期为提高我国贸易绩效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分析依据。

  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起源牛顿物理学中的“引力法则”,即两个物体Z间的引力与它们各自的质杲成正比,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最早将引力模熨应用到国际贸易领域的是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他们两国的双边贸易流量的规模与它们各自的经济总晟呈正比,而与它们的距离呈反比。其中,出II国的经济总鼠反映了潜在的供给能力,进II国的经济总磺反映了潜在的碍求能丿J,双方的距离(运输成本)则构成了两国Z间贸易的阻力因索。接着,Linnemannn(1966)乂将人II变最加入引力模型。随后,经济学家为了检验贸易政策、历史等I大1素対贸易流杲的影响,逐步将优惠贸易协定、贸易限制措施、殖民关系、文化联系等指标加入到引力模空中來。这些变鼠可以被分别归结为助力和阳力因索两类,它们的加入人人丰富和拓展了引力模型的内涵5应用范IR。

  尽t?农述形式比较简单,但是1‘120世纪60年代以來,引力模型己经在国际贸易实证研究屮获得了相当的成功,它被广泛应用J•测算贸易潜力、鉴别贸易集团的效果、分析贸易模式以及估计边界成本等领域,并较好地解释了在现实屮观察到的一些经济现象。在诸多文献中均能得到如此相似H•貝有连续性的实证结果,确实是国际贸易实证分析中罕见的现象,以致Learner和Levinsohn(1995)称其为“……经济学中仅有的明了而又显著的实证发现之―”

  O

  当然,引力模空也曾遭到一些批评和质疑,主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被一度认为缺乏理论基础,但在

  Anderson(1979)Helpman和Krugman(1985)■»Bergstrand(1985

  1989)

  以及Deardorff(1995)^7-者的不断发展卜,引力模型的理论根甚已口渐稳固,并由此催生TAK的新的引力

  模型文献。另一个是批评模型的构造方法,集中表现为对横截面分析法的质疑,然而随着板面数1K(或“时

  空数据”)分析浓的兴起,问题得到了很人程度上的解决。

  二、模型

  灵狂本的国际贸易引力模熨以门然对数形式可表述为:

  logXjj=aQ+atlogYt+azlogYj+a、log(Z/Pop)

  +a4log(ry/Popj)+a5logJ..+%

  其屮,Xij为i国对j国的出丨I额,Yi和Yj分别为i国和j国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Popi和Popj为两国的人口,dij为两国之间绝对距离,uij为随机误差项。

  根据本文的研究冃的,在上述模型的基础匕増加历史因素(如殖民关系)、语言和丈化联系(如是否拥有共同的语言)、地理邻近程度(如是否拥有共同的边界人优惠贸易安排(如是否同属某个贸易集团)、贸易开放程度等解释变届。此外还采用双边人均GDP之差的绝対值(即双边人均收入水平的接近程度)來反映所谓的“林徳效应”,即是否仃重栓的代农性碍求,它在一定程度上也町以了反映双边的产业内贸易状况。通过引入上述新解释变磺,得到扩展的引力模型为:

  logX"=a。+4logYi+冬logY.+aJog&/PopJ+a4log(K./Pop.)+a5logdij+a6Aij+a^RTA+azlogIIT+a9COLONY+al0OPENNESS+ittJ

  其中,Aij是虚拟变鼠,当两国拥有共同的边界时取值1,否则取值0;RTA是虚拟变鼠,当两国属F相同的贸易集团时取值1,否则取ffiOI:HT是双边人均GDP差额的绝对值;COLONY是虚拟变磧,当两国仃历史上的殖民关系时取值1,否则取值0;OPENNESS是j国(进II国)的贸易开放度。

  三、样本、数拯与方法

  (一)样本国家范国

  本文将就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对世界(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和发达国家)2001年的出II贸易流最进行引力模型的回归测算。其中,选取25个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包括中国)及16个发达国家作为样本。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口本、徳国、荷兰、英国、意人利、法国、澳人利一亚、加拿人、比利时、西班牙、瑞典、芬兰、丹麦、爱尔兰、奥地利:发展屮国家或地区包括韩国、新加坡、台湾(省)、马來西亚、印尼、泰国、印度、越南、墨西哥、菲律宾、巴曲、南非、尼日利亚、埃及、以色列、巴基斯坦、土耳其、阿根廷、哥伦比亚19个新兴市场及俄罗斯、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5个转轨经济体。鉴少数国家之何的贸易统计数据不可获得,本文的实际观察样木容届为980个观测值。

  Z所以上述妝易模式作为研究刈象主要出「•以卜/匕虑:第一,所选取的40个样本国家(或地区〉是屮国的主耍贸易伙伴,2001年中国対上述国家(或地区)的出II占出II总灵的约75%;第二,上述新兴市场经济体和转轨国家占据了发展屮国家对外贸易的主导地位,2001年的比例约为94%(WTOInternationalTradeStatistics,2002);第三,主耍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进II限制州施相対较少,特别是对制造品的进II限制程度普遍较低;第四,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体的一员,采用上述模式进行引力

  

篇四:传统贸易引力模型

  自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赖利公式是如此地广为人知和在经济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以至于被经典教科书称为定律即零售引力的赖利定律reillylaw引力模型现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研究分析中特别是在新经济地理学领域成为研究空间相互作用的核心工具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一、引力模型概述

  引力模型源自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其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各自的质量和两者之间的距离联系起来。20世纪40年代JamesStewart首次将引力应用于社会科学。而最早将其应用于国际贸易的是Tinbergen(1962),引力模型预言两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流量是两国经济规模以及两国之间距离的函数。经济规模用GDP、人口和人均收入来衡量。距离一般是测量两个国家首都之间的距离(绝对距离),也有的研究测量两个贸易伙伴之间的距离与它们和其他贸易伙伴距离的比值(相对距离),并有若干具体表述的统计形式(ITC,2000;SoloagaandWinters,2001)。引力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其大受欢迎应归因于以下几点:原理简单、数据适用、模型容易被用于计量研究。通过学者的努力,模型被不断扩展,加入了被认为影响贸易流动的虚拟变量,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边界和国家间的历史关系。引力模型也被用于政策分析,例如对拥有共同货币的区域或优惠贸易协定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流动估计。

  二、贸易引力模型理论基础

  贸易引力模型不是首先从贸易理论中推演而来的,而是以对现实贸易关系的直观判断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因此,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在先,理论研究在后。但基于习惯,本文先介绍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Anderson(1979)指出引力模型与世界贸易模型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如假定来自不同地区的产品(进口品和国内产品)是不完全替代的(Armington假设)。接着一系列的研究指出引力模型框架与许多标准的贸易理论是一致的,如H-O模型,垄断竞争模型。Helpman&Krugman(1985)明确表明,引力模型是来源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垄断竞争模型,垄断竞争的一般均衡模型预言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希望进口有别于其他任何国家的商品,所以贸易流量就会与进口国规模(需求)和出口国规模(产品多样性)联系在一起。Deardorff(1998)表示,引力模型同样得自于不存在产品差异情况下的H-O模型,他得出此结论的窍门就是放松了国际间要素价格相等的假设,这样国家间就可以专门生产差别产品。产品的不同在供给一方,消费偏好在需求一方,这样就暗示了引力方程,Deardorff强调引力类型贸易的关键是国家间生产差别产品,而差别产品是由垄断竞争企业提供(Helpman的假设)还是专门化生产(Anderson和Deardorff的假设)并不是关键。Eaton&Kortum(2002)建立了一个以李嘉图模型为基础的同质产品新贸易模型,这个模型的实质也是体现了一种引力关系。Deardorff(1995)指出“几乎所有的贸易模型都可以导出类似引力方程的结果,但它们成功的经验并不能证明什么,仅仅是一个不可更改的事实”。

  三、贸易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一)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二)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应用

  经济研究中引力模型的应用综述

  摘要:引力模型在现代经济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已成为实证研究常用的工具和方法。首先,从引力模型被引入到经济社会研究开始论述,介绍了引力模型的主要形式。其次,从市场分析、投资贸易和区域经济三个角度出发,阐述了引力模型的运用。最后,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综述,指出了引力模型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引言物理学与经济学的联系是密切的,引力模型(GravityModel)可视为联结两门学科的桥梁。将物理学中的引力法则应用于经济学,首先要归功于雷文茨坦(E.G.Ravenstein,1880)和赖利(Reilly,W.J.1931)。英国人口统计学家雷文茨坦在1880年将引力模型用于人口分析,首开了将牛顿引力模型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先河。但是,真正将引力模型推广到整个社会经济研究中,却是赖利所提出的赖利公式。自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赖利公式是如此地广为人知和在经济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以至于被经典教科书称为定律,即零售引力的赖利定律(ReillyLaw)。引力模型现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研究分析中,特别是在新经济地理学领域,成为研究空间相互作用的核心工具。引力模型便于实证分析,是它吸引经济学家的一个主要原因。但是,经济学中的引力与物理学的引力所依据的原理不同,物理学中的引力依据是牛顿第一定律,即万有所谓距离衰减原理,是指如果各经引力;而经济学中的引力模型所依据的则是距离衰减原理。济现象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则其作用的强度将随着彼此间距离的增加而减低,又被地理学家称“地理学的第一法则”。二、引力模型的诸种形式引力模型起源于19世纪,但自从赖利公式为经济学家和企业家所重视以来,引力模型便被不断细化和具体化,以便能更好的应用于实践。(一)引力模型的一般形式[1]1.两点之间的简单引力模型

  Tij=kQλ

  ij

  Qβ/dα

  ij

  其中,Tij表示j点对i点的引力大小;Qi、Qj表示两点的“质量”,可以用人口、GDP等来表示;dij表示两点间的距离,不一定是地理上的距离;k、α、β、λ为系数。2.多点之间的一般化引力模型在现实社会中,一点往往与多个点发生联系,对质量、距离等的衡量不能简单的用一、两个指标来说明,因而,考虑到这些复杂因素,有模型:

  Tij=f(V—i,W—

  j

  ,S—)

  ij

  其中,V—i代表起点性质的向量,W—j代表终点性质的向量,S—ij代表具有空间性质的向量。

  

  

篇五:传统贸易引力模型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以引力模型为基础对中国贸易的实证研究

  作者:曹国延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第11期

  摘要:首先介绍了引力模型的思想来源以及其理论发展概况。而后采用改进后的引力模型对我国2005年与33个最大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流量进行了实证性的测算,发现两国之间的经济总规模、地理距离、制度安排是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贸易潜力的测算。最后,则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提出了一些政策性的建议。

  关键词:引力模型;贸易潜力;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1-0012-

  1文献综述

  引力模型的思想来源是英国大物理学家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到国际贸易领域的是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他们指出两国的双边贸易流量的规模与它们各自的经济总量成正比,而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其中,出口国的经济总量反映了潜在的供给能力,进口国的经济总量反映了潜在的需求能力,双方的距离(运输成本)则构成了两国之间贸易的阻力因素。

  目前,引力模型研究已经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成为世界学术热点研究的问题之一。而我国学者在应用引力模型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他们大多注重实证研究而少有理论研究。金哲松(2000)用最简化的引力模型分析一国与世界其它国家发展水平和增长率差异、世界市场竞争程度、地理邻近程度、政治关系及距离对一国贸易流向和贸易流量的影响。盛斌和廖明中(2004)运用引力模型检验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贸易量决定因素,从总量和部门两个层次就中国对40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潜力进行了估算。林玲、王炎(2004)用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双边贸易进行实证检验,指出GDP、空间距离和国土面积是影响中国双边贸易流量的主要变量。骆许蓓(2003)重点讨论了引力模型中的距离因素。他认为传统的“直线距离”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引力模型中的“排斥力”问题,进而引入了“调整距离”。

  当然,引力模型也曾遭到一些批评和质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被一度认为缺乏理论基础,但在Anderson(1979)、Helpman和Krugman(1985)、Bergstrand(1989)以及Deardorff(1995)等人的不断发展下,引力模型的理论根基已日渐稳固,并由此催生了大量的新的引力模型文献;另一个是批评模型的构造方法,集中表现为对横截面数据分析法(包括单一时点和跨时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点平均数据)的质疑,然而随着面板数据(或时空数据,合了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法的兴起,被忽视的国家和时间特定效应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

  2模型的构建

  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是

  (

  )

  ,式中,

  表示

  国家i向国家j出口的贸易量;A是常数项和分别表示i国与j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

  表示两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乘积

  表示国家i与国家j之间的距

  离,通常用两国首都之间的直线距离近似的替代。

  为了估算的方便,取自然对数得到线性形式:

  (

  )

  其中、与为回归系数,

  为随机扰动项。

  在本篇文章中,由于该模型的出口国固定为中国,且所选用的仅为截面数据,因此中国的是常量,对回归结果没有影响,因此只需考虑贸易伙伴的GDP。此外,为了考察一些

  制度性安排对贸易的影响,例如是否为东盟成员,引入虚拟变量ASEAN。如果j国是东盟国家,则赋值为1,否则为0。因此,上式的模型被进一步改写为:

  上式即是本文所用的模型。

  3实证检验

  本文选取2005年中国和33个最大贸易伙伴的截面数据作为实证检验对象。这些贸易伙伴遍布亚洲、欧洲、非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其中,剔除了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数据。

  数据来源:GDP数据来自经济论坛经济杂谈2005年世界各国GDP排名,从中国的进口额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首都北京与这些国家首都之间的距离由www.indo.com网站的距离计算器得到。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根据所获得的数据,通过计量软件Eviews5.0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

  (4.49)(27.26)(-

  ,F=256,括号内为T统计值。

  回归结果显示,模型拟合度较高,且各变量也都是显著的。

  该方程可以改写为:

  -

  该函数表明了弹性的含义: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如果j国的

  增加一个百分

  点,则中国对该国的出口将增加0.69个百分点;如果中国与j国的距离缩小一个百分点,则中

  国对该国的出口将增加0.38个百分点。

  4贸易潜力测算

  对出口贸易潜力的估算是运用引力模型模拟“理论”或“自然”状态下的潜在出口额,然后将一国的实际出口水平与模拟值进行比较。若实际值低于模拟值,就称之为“贸易不足”,相反则属于“过度贸易”。即考察中国对贸易伙伴国的实际出口量与Q根据模型预测的出口量Q′之间的比值QQ′,如果该比值在1.0左右,说明该模型拟合较好,该比值越小说明贸易潜力越大,反之则说明贸易潜力较小。

  首先看中国对其出口有潜力的国家,它们分别是孟加拉国、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丹麦、英国、法国、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芬兰、瑞典、匈牙利、波兰、巴西、墨西哥、新西兰等。其中根据贸易引力模型的测算,潜力特别巨大的国家为印度、土耳其、丹麦、法国、瑞典、波兰、巴西、墨西哥等国。

  其次,来看中国对其出口超出根据引力模型预测值的国家,它们分别是日本、马来西亚、韩国、越南、南非、比利时、德国、荷兰、俄罗斯联邦、智利、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其中需要要说明的是中国对巴拿马的出口远远超过预测值,因为巴拿马地理位置特殊,是沟通太平洋、大西洋之间最方便的通道,很多远洋贸易都经过巴拿马。所以中国对巴拿马的出口远高于根据引力模型算出的值。同时中国对荷兰的出口也大大超过预测值。这是因为荷兰是欧洲的水路门户,很多到欧洲的远洋贸易都经过荷兰。还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贸易额也大大超过模型的预测值。这是因为在模型估算时,采用中国首都北京与美国首

  

篇六:传统贸易引力模型

  2005年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

  研究领域:国际经济学

  论文题目: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

  作者:韩*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

  韩剑[1]

  摘要: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当今国际贸易的最新前沿理论,在实践中,产业内贸易对于促进一国贸易乃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回顾国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产业内贸易的引力模型,对影响我国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因素作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产业内贸易与经济总量、人均收入水平、区域经济一体化呈正相关,与规模和收入差异、地理距离呈负相关,实证结论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选择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关键词:引力模型、产业内贸易、双边贸易

  战后科技进步的加速促进了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国际分工由原来的垂直型分工逐渐转化为水平型分工,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也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变。在这种转变中,由于各国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资本与技术存量的差异等因素,双边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相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出于产业结构、收入水平和消费偏好上的相似性,其双边贸易主要表现为产业内贸易;不同类型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则更多的受要素禀赋影响,接近于传统的产业间贸易。随着各国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相对变化,一国产业内贸易的国别结构也将出现动态调整,进而对其产业内贸易的总体水平产生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本文从国家特征揭示出产业内贸易变化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有重点地加强与潜在贸易伙伴国的经济联系,积极发展双边产业内贸易,从而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选择贸易政策提供一个理论依据。

  1、理论述评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当今国际贸易的最新前沿理论,并处于不断的研究探索和发展中。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在这一领域展开了广泛的讨论,经过了70年代中期的经验研究和80年代的理论研究,建立了一套解释同一产业内产品双向流动的国际贸易新理论。迪克西特(Dixit,1977)、斯蒂格利茨(Stiglitz,1977)、克鲁格曼(Kmgman,1990)、赫尔普曼(Helpman,1981)、布兰德(Brander,1991)等经济学家结合现代产业组织和市场结构理论,对不同类型的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主流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同时以格鲁贝尔与劳埃德、阿奎诺(Aquino,A.1978)、伯格斯特朗德(Bergstrand,J.H.,1983)、格林纳韦(Greenaway,1987)为代表的学者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各自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模型,为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

  伴随计量工具的大量运用,越来越多的有关产业内贸易的文献集中于对产业内贸易因素的研究。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很多,既有国家层面的(countryspecific)特征,包括国家规模、人均收入水平、经济一体化,也有产业层面的(industryspecific)特征,如产品差别化、规模经济、市场结构等。在研究双边产业内贸易时,由于更多的涉及宏观层面的内容,因此抽象掉产业层面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产业内贸易的早期研究中,国民收入水平是最早被考察的一个变量。林德(1961)的需求相似理论早就阐述了收入水平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他认为,相同的收入水平容易

  [1]韩剑,男,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经济,E-mail:*****************

  导致相同或相似的需求与消费偏好,从而为产业内贸易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和市场条件。从需求的角度看,低收入的人群对商品需求具有简单化和标准化的特点。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消费者的需求会变得追求多样化和个性化并表现出对异质产品旺盛的需求,推动以产品差异化为主的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两个国家中人均收入越高,人均收入差别越小,产业内贸易比重就越大。巴拉萨(1986)、库莱姆和兰德伯格(1986)把收入分配方式与产业内贸易联系在一起,指出即使在收入水平不同的两个国家,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也有可能导致相互间产业内贸易的形成。

  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一个基本假定,由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国家规模与双边产业内贸易的联系最为紧密。当国家规模较大时,它为企业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条件下生产差别化产品提供了条件,使得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变动与国家规模变化之间表现出正向关联的变动关系。两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接近,需求结构越相似,规模经济的效应越明显。罗特斯切(Loertscher)和沃特尔(Wolter,1980)研究不同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的强度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国家发展阶段、市场规模的大小差异与产业内贸易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费斯特纳和赫尔姆特(ForstnerandHelmut)选取47个国家的90个产业作为研究对象,以GDP绝对差额的负数作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也得出了相类似的结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早期的研究由于不能很好地说明消费偏好多样化,产品差异,以及规模经济诸现象,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一直无法得到合理的阐释。直到格林纳威在《地区贸易安排的经济问题》一书中才对这个问题作出了较详尽的论述:经济一体化最直接的影响是市场规模的扩大,使企业生产可以在最小有效规模(MES)下进行,一体化的根本优势在于生产者能够在区域范围内延长他们的生产线,规模经济在成员国间更有可能实现。区域一体化水平越高,产业内贸易的规模越大。Fontagné,Freudenberg和Péridy的一项研究表明,1980—1994原欧共体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出现大规模增长,其中产业内贸易占总贸易比重由最初的53%提高到63%。

  此外,从区位角度看,国家地理位置直接影响运输成本,运输成本对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影响似乎要远远大于其对产业间贸易的影响。这是因为产业内贸易主要是人们对同一产品不同变体偏好所拉动的,这种对产品变体偏好的程度往往取决于交叉弹性的强弱。空间距离缩短所导致的产品价格下跌,无疑将会提高这些变体产品间的交叉弹性系数,推动产业内贸易发展(Amiti&Venables,2002)。不仅如此,两国较近的地缘关系也便于开展边境贸易,边境贸易是产业内贸易的一种重要形式,使得产业内贸易的比重相对较大。地理因素与产业内贸易水平的一般关系应该是,距离越远的国家间产业内贸易水平越低,距离越近的两国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巴拉萨对美国与其37个贸易伙伴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研究表明,存在共同边界的国家双边产业内贸易水平普遍较高,贸易伙伴间的距离与产业内贸易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回归系数高达0.485。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有关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对象都集中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关注的很少。与国外产业内贸易研究的发展相对比,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更是明显落后。大多数实证研究只是对中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做简单的测算,一些学者对中国整体产业内贸易作回归分析,认为规模经济(徐娅玮,2001)、产品多样化、外商直接投资(马剑飞、朱红磊,2002)与我国的产业内贸易有着显著的相关性,然而对于影响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包括其深刻政策含义探索的相关文献却寥寥无几。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构

  建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引力模型,利用翔实的贸易数据,具体考察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产业内贸易状况和影响因素,从而为发展我国产业内贸易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2、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引力模型

  在国际贸易的计量研究领域中,双边贸易的引力模型与产业内贸易的指数模型一直以来都是计量经济学家最为关注的两大课题。1962年,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荷兰计量经济学家丁伯根(Tinbergen)第一次提出了双边贸易流量计量模型的简约形式。他认为,一国向另一国的贸易流动主要取决于用GDP测量的国家经济规模和两国间的地理距离。贸易量与它们的经济规模之积正相关,而与两国之间的空间距离负相关。贸易引力模型的具体表达式如下:

  Tij=A(YiYj/Dij),其中Tij是双边贸易总额;Yi是国家i的GDP;Yj是国家j的GDP;Dij是国家i和国家j的距离;A是比例常数。

  1966年,Linnemann在原有的贸易流量计量模型中第一次把优惠贸易协定这个虚拟变量加入方程,考察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两国贸易的影响。9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对引力模型的理论涵义展开了广泛和深入的探索,Grossman(1998)发现专业化生产是引力模型得以存在的理论前提。Feenstra,MarkusenandRose(2001)使用Rauch(1999)的贸易分类方法,证明引力模型能成功的运用到垄断竞争市场中的差异化产品贸易。在本文中,我们将借助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引力模型作适当的改进,构建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引力模型。

  假定各国专业化生产不同种类的产品,各国消费者有着相似的需求偏好,贸易是无摩擦的,即零关税和零运输成本,各国消费的产品将根据它们的相对购买力(GDP)而定。i=1,2,…C代表不同国家;k=1,2,…N代表不同种类的产品;kiy表示国家i生产的k类商品的数量。由于假定产品各国同价,kiy实际上可以代表产品k在国家i的产值。各国的GDP可表示为Yi=∑=Nkiky1,全世界总GDP可表示为Yw=∑=C

  iiY1,用sj表示国家j在全世界总消费中的比重,国家i向国家j出口产品k的数量可以表示为ikjijkysX=,国家i

  向国家j的出口则是所有k种产品出口总和即

  ∑∑======kkjiwijwijijikjijkijXYssYYYYsysX

  X

  一国的出口函数可以用下面的对数线性方程来表示:

  )ln()ln()ln()ln(jiwijIIIX++-=

  由于ln(Iw)项在研究双边贸易时对所有国家来说都是既定的,因此该方程表明,一国的出口是由本国和贸易伙伴国的收入决定的。将等式中的第一项和最后一项相加,我们可以得到:

  jiwjiijYYYXX⎪⎭

  ⎫⎝⎛=+2这是根据引力方程所做的一个最简单的推论,该推论有很多实际运用。其中,赫尔普曼(1984)将国家规模差异引入模型,证明了在由两个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体中,规模差别很大的国家要比相似国家之间的贸易小得多。

  假设把这两个国家所组成的自由贸易区称为区域A,则A的GDP可以表示为YA=Yi+Yj。两国相对于区域总GDP比重为siA=Yi/YA,A相对于全世界GDP的比重sA=YA/YW。公式又可变形为AjAiAAjiijsssYXX2/)(=+。由于siA+sjA=1,2siAsjA=1-(siA)2-(sjA)2,将此代入上述方程,可以得到A的区域内贸易为,

  ⎪⎭⎫⎝⎛-=+∑∈AiiAAAji

  ijssYXX2)(1

  赫尔普曼将模型拓展为一个区域内的多个国家,公式中的))(1(2∑∈-AiiAs

  项被称为国

  家规模差异指数(SizeDispersionIndex)。该指数证明国家的相对规模会如何影响贸易量。当研究双边贸易时,si+sj=1,两国的收入总和既定,出口贸易总额与国家差异指数将有较强的相关性。对方程两边分别取对数,得到

  ()()ijjiijjiji

  ijDispersionssYYXXlnlnlnβγα+++=⎪⎪⎭

  ⎫⎝⎛++按照格鲁贝尔与劳艾德对产业内贸易概念的界定,产业内贸易值是进出口的重叠部分——相当于“贸易重叠”(TradeOverlap),

  即IIT=2∑=niiiMX

  1),min(Xi>Mi,IIT=2∑=niiM1Xi<Mi,IIT=2∑=niiX1

  产业内贸易GL指数被描述为∑=⨯+=niiiiiMXMXGL1

  100)/(),min(2

  由上述产业内贸易水平的计量方程,在一般贸易引力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引入了适当的外生变量,构造了一般的产业内贸易引力模型,如下式:

  μββββββββα+++++++++=COMLnDISTDISPDISPLnPGDPLnPGDPLnGDPLnGDPLnIIT87261524132211其中,IIT代表两国的产业内贸易值或者产业内贸易指数;GDP1和GDP2分别是反映两国市场大小GDP值;PGDP1和PGDP2则是反映两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人均GDP值;DISP1和DISP2是根据公式计算出的国家差异指数及收入差异指数,DIST表示两国的地理距离,COM是虚拟变量,反映两国的区域一体化程度,如果两国签订区域贸易协定,则用“1”表示,否则用“0”表示,μ是残差项。

  3、实证检验

  根据样本选择的典型性和重要性原则,本文选取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德国、英国、法国及我国这9个国家作为考察对象,香港、新加坡和台湾是商品贸易的重要转口地,不能真实地反映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水平,因此被排除在样本之外。我们采用联合国的贸易标准分类(SITC),把SITC三位数视为一个产业,计算2003年任意两个国家双边产业内贸易值及产业内贸易指数,如表1,该表是一个99⨯的矩阵,矩阵的右上方是双边产业内贸易指数(%),矩阵的左下方是双边产业内贸易值(亿美元),所有结果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www.unstats.org汇总计算所得。2003年各国以美元计价的GDP数据及人口数据来自www.worldbank.org,并以此计算出各国的人均GDP。国家之间的地理距离用各国首都间的直线距离近似代替,数据来自www.indo.com。

  表12003年9个国家的双边产业内贸易情况

  由上文构造的产业内贸易引力方程,我们以产业内贸易值为因变量,两国的GDP、人均GDP(PGDP)、地理距离(DIST)、国家规模差异指数(DISP1)和人均收入差异指数(DISP2)和区域差异(COM)为自变量,做OLS回归分析。采用逐项剔除的回归分析方法,剔除统计结果不显著的变量,得到对回归方程有着最好解释力的几个变量。它们分别是GDP1(本国的GDP)、GDP2(贸易国的GDP)、COM(区域一体化)、DIST(地理距离)、DISP1(国家规模差异指数)。以上述变量作为方程的解释变量,常数项的t检验值无法通过检验,换成不含常数项的方程继续做回归检验。计量结果显示(表2),拟和优度系数R2高达0.992,调整R2系数也达到0.984,F值为386.441,对方程有着良好的回归效果。同时,各变量的回归系数的t检验值都符合显著性检验标准(见表3)。其中GDP1的回归系数为0.745,t检验值为10.42;GDP2的回归系数为0.512,t检验值5.535,表明本国和贸易国的市场规模与产业内贸易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性。本国的市场规模越大,对进口产品的需求越高,贸易国的市场规模越大,对本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也就越旺盛,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规模经济效应越大,商品的出口和进口都会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产业内贸易也就越可能发生。DISP1的回归系数为4.021,符号为负,t检验值为-4.873,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国家,产业内贸易值越高,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比如,美国和日本、德国、英国的产业内贸易值都将近500亿美元,而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产业内贸易值也仅为300亿美元。此外,方程中COM变量的回归系数为1.033,t检验值2.617,则进一步证明了我们的理论假设,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显著提高。例如,美加贸易是所有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最高的,达到2265亿美元,法国和德国的产业内贸易总量也将近达到1000亿美元。

  表2模型总体检验

  表3回归系数检验

  接着,同样采用上述方法,以产业内贸易指数为因变量,由于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取值在0—1之间,而回归方程可能会预期超过这个范围的值,有学者提出用逻辑转换(logistictransformation)的思想,而Greenaway和Milner(1986)提出,如果研究的目标是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则没有必要进行逻辑变换。基于这一点,我们依然对一般的产业内贸易引力方程做OLS回归。

  计量结果显示,产业内贸易指数与人均GDP(PGDP1、PGDP2)、地理距离(DIST)、国家规模差异指数(DISP1)、COM(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五个变量有着很强的相关性,同样,含常数项的方程拟和效果不佳,继续使用不含常数项的方程做回归检验。如表4所示,不含常数项的方程拟和优度系数R2高达0.976,调整R2系数0.953,F值为126.644,回归效果显著提高,White检验的相伴概率为0.3209,可认为模型无异方差。同时方程中各变量的回归系数也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见表5)。PGDP1的回归系数0.038,t检验值3.571;PGDP2的回归系数0.072,t检验值为3.767,这一结果与理论假设大致吻合。两国的人均收入是影响产业内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均收入越高,消费者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越大,以差异化为主的产业内贸易就越容易发生。地理距离(DIST)变量的回归系数0.074,符号为负,证明两个国家地理位置越近,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国家规模差异指数(DISP1)的回归系数达到0.349,符号为负,t检验值-2.737,规模相近的国家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与先前检验相同,COM同样是方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解释变量,回归系数最高,达到0.128,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产业内贸易指数有着很强的正相关性,一旦两国达成双边贸易协定,产业内贸易指数将增加13%。

  表4模型总体检验

  表5回归系数检验

  4、结论

  本文通过构建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引力模型,对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双边产业内贸易作因素分析,得出了以下几点重要的结论:

  第一,我国的双边产业内贸易指数普遍较低,对外贸易的基本格局是产业间贸易。由于经济水平、人均收入与消费结构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还不具备开展水平分工的基础,与主要贸易国之间的双边贸易仍存在着很强的比较利益关系。

  第二,经济总量、人均收入水平影响市场规模,市场规模越大,产业内贸易规模也越大。国家规模差距、居民收入差距与产业内贸易有着很强的负相关性,经济发展程度类似的国家产业内贸易比重相对比较高。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与发达国家的不断趋同,与发达国家的双边产业内贸易比重将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从而推动我国的对外贸易格局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变。

  第三,由地理位置决定的运输成本是影响双边产业内贸易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邻近国家发展产业内贸易具有天然的优势,我国与周边亚洲国家的双边产业内贸易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空间。

  第四,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促进区域内贸易以及产业内贸易都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区域一体化进程的缓慢很大程度阻碍了我国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有利于区域内产业内分工与交换的发展,加深产业链的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促进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大大提高产业内贸易在各成员国双边贸易中的比重。同时我国还需要更广泛的双边及多边自由贸易协定来促进深层次的国际经济合作,获得以规模经济为导向,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动态收益。

  参考文献:

  (1)Amiti,MaryandAnthonyJ.Venables,(2002)‘TheGeographyofIntra-industryTrade’inP.J.

  LloydandHyun-HoonLee(eds.),FrontiersofResearchinIntra-IndustryTrade.Basingstoke:Palgrave,forthcoming.

  (2)Blassa,B,“TradeLiberalizationand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TheManchester

  SchoolofEconomicandSocialStudies,Vol.33

  (3)Dixit,A.andStiglitz,J.E.,“MonopolisticCompetitionandOptimumProductDiverstiy”,

  AmericanEconomicReview,Vol.67.

  (4)Greenaway,AandMilner,C.R.,“TheEconomicsofIntra-industrytrade”,BasilBlackwall.

  (5)Grossman,G.,andHelpman.,Thepoliticsoffreetradeagreements.AmericanEconomic

  Review,vol.667.

  (6)Grubel,H.G.andLlyod,P.J.,“Intra-industrytrade:TheTheoryandMeasurementof

  InternationalTradeinDifferentiatedProducts”,Macmillan

  (7)Helpman,E.,“InternationalTradeinthePresenceofProductDifferentiation,Economiesof

  ScaleandMonopolisticCompetition”,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es,Vol.11.

  (8)Krugman,P.,“IncreasingReturns,MonopolisticCompetitionandInternationalTrade”,

  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Vol.9.

  (9)Krugman,P.,“Intra-industrySpecializationandGainsFromTrade”,JournalofPolitical

  Economy,Vol.81.

  (10)Krugman,P.,“RethinkInternationalTrade”,MITpress

  (11)Linnemann.H,“AnEconometricStudyofInternationalTradeFlows”,AmsterdamNorth-

  HollandPublishingCompany.vol.75.

  (12)Tinbergen.J.,ShapingtheWorldEconomy,AppendixVI,“AnAnalysisofWorldTrade

  Flows.”NewYorkTwentiethCenturyFundVol.35.

  (13)Rauch,J.E.,“IncreasingReturnstoscaleandthePattenofTrade”,Journalof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26.

  (14)谷克鉴:《国际经济学对引力模型的开发与应用》,《世界经济》,2003年第2期

  (15)强永昌:《产业内贸易论——国际贸易最新理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6)赵春明:《国际贸易学》,[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Abstract:Intra-industrytheoryisanewtheoryininternationaltradefield.Inpractice,intra-industrytradedoesgreathelptopromotethecountry’sdevelopmentoftradeandeconomy.ThispaperreviewsthepertinentliteraturesandmakesanempiricalresearchonthefactorsofChina’sbilateralintra-industrytradebytheuseofthegravitymodel.Theresultsshowthatthelevelofintra-industrytradeispositivelycorrelatedwitheconomiccapacity,nationalincomeandregionaleconomicintegration,butnegativelywithscaleandincomedisparityandgeographicdistance.ThisprovidesatheoreticsupporttoChina’sparticipationininternationallabordivisionandtradepolicyselection.

  Keywords:GravityModel,Intra-industryTrade,BilateralTrade

  

推荐访问:传统贸易引力模型 引力 模型 传统

热门排行

大学生对新时代的理解500字9篇

大学生对新时代的理解500字9篇大学生对新时代的理解500字篇1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今天,新时代青年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

领导班子运行情况报告范文6篇

领导班子运行情况报告范文6篇领导班子运行情况报告范文篇1对x外墙、屋檐瓷砖脱落或渗水的地方进行了全面排查与修复,保障了小区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下面是天涯涛源

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5篇

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5篇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篇1按照局党组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各项要求,严格执行“三严三实”各项要求,坚决从点滴

组织生活会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10篇

组织生活会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10篇组织生活会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篇1根据区纪委、区委组织部相关文件精神,区委党校组织召开2017年度机关支部组

“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素材7篇

“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素材7篇“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素材篇1根据县委宣传部《关于在全县开展&ldquo;学习贯彻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奋力

2022保密工作会议记录内容5篇

2022保密工作会议记录内容5篇2022保密工作会议记录内容篇1本次培训生动形象地介绍了与日常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窃密技术和泄密案例,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及反思。

纪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监督责任情况报告5篇

纪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监督责任情况报告5篇纪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监督责任情况报告篇1知民意、解民忧、帮民难、促民富、得民心。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为您推荐县纪委书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总结8篇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总结8篇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总结篇1在全院深入开展干部作风整顿活动,提出以“四个着力”深化整治措施,力促落实整改,筑

2020纪检干部警示教育心得感悟【5篇】

2020纪检干部警示教育心得感悟五篇  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2023年悲观与乐观议论文五篇(范文推荐)

悲观与乐观议论文1  人生来有就不同种的心态,主观上客观上的都是不同的感受。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观念也不同。任何苦难都是在所难免的,最重要的是看自己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