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琵琶行》原文3篇(范文推荐)

| 来源:网友投稿

《琵琶行》的原文1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琵琶行》原文3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琵琶行》原文3篇(范文推荐)

《琵琶行》的原文1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抺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妬。武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求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红妆泪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喞喞。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城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琵琶行》的原文2

  本诗的诗眼(主旨)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

  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语言铿锵,设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

  总结:这些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琵琶行》的原文3篇扩展阅读


《琵琶行》的原文3篇(扩展1)

——《琵琶行》原文及赏析3篇

《琵琶行》原文及赏析1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不得志 一作: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 一作: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歇 一作: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银篦 一作:云篦)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琵琶行》原文及赏析2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

  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生的不得志;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

  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

  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

  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

  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凄凄切切不再像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琵琶行》原文及赏析3

  〔1〕左迁:贬官,降职。古以左为卑,故称“左迁”。

  〔2〕明年:第二年。

  (3)铮铮:形容金属、玉器等相击声。

  〔4〕京都声:指唐代京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5〕倡女:歌女。倡,古时歌舞艺人。

  〔6〕善才:当时对琵琶师或曲师的通称。是“能手”的意思。

  〔7〕委身:托身,这里指嫁的意思。

  〔8〕为:做。

  〔9〕贾(gǔ)人:商人。

  〔10〕命酒:叫(手下人)摆酒。

  〔11〕快:畅快。

  〔12〕悯然:忧郁的`样子。

  〔13〕漂沦:漂泊沦落。

  〔14〕出官:(京官)外调。

  〔15〕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

  (16)迁谪:贬官降职或流放。

  〔17〕为:创作。

  〔18〕长句:指七言诗。

  〔19〕歌:作歌。

  〔20〕凡:总共。

  〔21〕言:字。

  〔22〕命:命名,题名。

  〔23〕浔阳江:据考究,为流经浔阳城中的湓水,即今九江市中的龙开河(97年被人工填埋),经湓浦口注入长江。瑟瑟:形容枫树、 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4〕瑟瑟: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5)主人:诗人自指。

  〔26〕回灯:重新拨亮灯光。回:再。

  〔27〕转轴拔弦:将琵琶上缠绕丝弦的轴,以调音定调。

  〔28〕掩抑:掩蔽,遏抑。

  〔29〕思:悲,伤。

  (30〕信手:随手。

  〔31〕续续弹:连续弹奏。

  〔32〕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

  〔33〕捻:揉弦的动作。

  〔34〕抹:向左拔弦,也称为“弹”。

  〔35〕挑:反手回拨的动作。

  〔36〕《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本为西域乐舞,唐开元年间西凉节度使杨敬述依曲创声后流入中原。

  〔37〕《六幺》: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38〕大弦:指最粗的弦。

  〔39〕嘈嘈:声音沉重抑扬。

  〔40〕小弦:指最细的弦。

  〔41〕切切:细促轻幽,急切细碎。

  〔42〕间关:莺语流滑叫“间关”。鸟鸣声。

  〔43〕幽咽:遏塞不畅状。

  〔44〕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

  〔45〕凝绝:凝滞。

  〔46〕迸:溅射。

  〔47〕曲终:乐曲结束。

  〔48〕拔:弹奏弦乐时所用的拔工具。

  〔49〕当心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50〕舫:船。

  〔51〕敛容:收敛(深思时悲愤深怨的)面部表情。

  〔52〕虾(há)蟆陵: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

  〔53〕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54〕秋娘:唐时歌舞妓常用的名字。

  〔56〕五陵:在长安城外,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

  〔57〕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妓。

  〔58〕绡:精细轻美的丝织品。

  〔59〕钿(diàn)头银篦(bì):此指镶嵌着花钿的篦形发饰。

  〔60〕击节:打拍子。

  〔61〕颜色故:容貌衰老。

  〔62〕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盛产茶叶。

  〔63〕去来:走了以后。

  〔64〕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

  〔65〕阑干:纵横散乱的样子。

  〔66〕重:重新,重又之意。

  〔67〕唧唧:叹声。

  〔68〕呕哑嘲哳:形容声音噪杂。

  〔69〕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70〕暂:突然。

  〔71〕却坐:退回到原处。

  〔72〕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73〕向前声:刚才奏过的单调。

  〔74〕掩泣:掩面哭泣。

  〔75〕青衫:唐朝八品、九品文官的服色。白居易当时的官阶是将侍郎,从九品,所以服青衫。


《琵琶行》的原文3篇(扩展2)

——白居易《琵琶行》原文及译文 (菁选3篇)

白居易《琵琶行》原文及译文1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生的不得志;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

  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

  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

  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

  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凄凄切切不再像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白居易《琵琶行》原文及译文2

  pí pá xíng

  琵琶行

  bái jū yì

  白居易

  xún yáng jiāng tóu yè sòng kè , fēng yè dí huā qiū sè sè 。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zhǔ rén xià mǎ kè zài chuán , jǔ jiǔ yù yǐn wú guǎn xián 。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zuì bù chéng huān cǎn jiāng bié , bié shí máng máng jiāng jìn yuè 。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hū wén shuǐ shàng pí pá shēng , zhǔ rén wàng guī kè bù fā 。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xún shēng àn wèn dàn zhě shuí , pí pá shēng tíng yù yǔ chí 。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yí chuán xiāng jìn yāo xiāng jiàn , tiān jiǔ huí dēng zhòng kāi yàn 。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qiān hū wàn huàn shǐ chū lái , yóu bào pí pá bàn zhē miàn 。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zhuǎn zhóu bō xián sān liǎng shēng , wèi chéng qū diào xiān yǒu qíng 。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xián xián yǎn yì shēng shēng sī , sì sù píng shēng bù dé zhì 。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

  dī méi xìn shǒu xù xù dàn , shuō jìn xīn zhōng wú jìn shì 。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尽事。

  qīng lǒng màn niān mǒ fù tiāo , chū wéi ní cháng hòu liù yāo 。

  轻拢慢拈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dà xián cáo cáo rú jí yǔ , xiǎo xián qiē qiē rú sī yǔ 。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cáo cáo qiē qiē cuò zá dàn , dà zhū xiǎo zhū luò yù pán 。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jiān guān yīng yǔ huā dǐ huá , yōu yān liú quán shuǐ xià tān 。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

  shuǐ quán lěng sè xián níng jué , níng jué bù tōng shēng zàn xiē 。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bié yǒu yōu chóu àn hèn shēng , cǐ shí wú shēng shèng yǒu shēng 。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yín píng zhà pò shuǐ jiāng bèng , tiě qí tū chū dāo qiāng míng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qū zhōng shōu bō dāng xīn huà , sì xián yī shēng rú liè bó 。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dōng chuán xī fǎng qiǎo wú yán , wéi jiàn jiāng xīn qiū yuè bái 。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chén yín fàng bō chā xián zhōng , zhěng dùn yī cháng qǐ liǎn kè 。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客。

  zì yán běn shì jīng chéng nǚ , jiā zài xiā mB líng xià zhù 。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shí sān xué dé pí pá chéng , míng shǔ jiào fāng dì yī bù 。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qū bà cháng jiào shàn cái fú , zhuāng chéng měi bèi qiū niáng dù 。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wǔ líng nián shǎo zhēng chán tóu , yī qū hóng xiāo bù zhī shù 。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diàn tóu yún bì jī jié suì , xuè sè luó qún fān jiǔ wū 。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jīn nián huān xiào fù míng nián , qiū yuè chūn fēng děng xián dù 。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dì dì cóng jūn ā yí sǐ , mù qù zhāo lái yán sè gù 。

  弟弟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mén qián lěng luò chē mǎ xī , lǎo dà jià zuò shāng rén fù 。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shāng rén zhòng lì qīng bié lí , qián yuè fú liáng mǎi chá qù 。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qù lái jiāng kǒu kōng shǒu chuán , rào chuán míng yuè jiāng shuǐ hán 。

  去来江口空守船,绕船明月江水寒。

  yè shēn hū mèng shǎo nián shì , mèng tí zhuāng lèi hóng lán gān 。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wǒ wén pí pá yǐ tàn xī , yòu wén cǐ yǔ zhòng jī jī 。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tóng shì tiān yá lún luò rén , xiāng féng hé bì zēng xiāng shí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wǒ cóng qù nián cí dì jīng , zhé jū wò bìng xún yáng chéng 。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xún yáng dì pì wú yīn lè , zhōng suì bù wén sī zhú shēng 。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zhù jìn pén jiāng dì dī shī , huáng lú kǔ zhú rào zhái shēng 。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庐苦竹绕宅生。

  qí jiān dàn mù wén hé wù , dù juān tí xuè yuán āi míng 。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chūn jiāng huā zhāo qiū yuè yè , wǎng wǎng qǔ jiǔ huán dú qīng 。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qǐ wú shān gē yǔ cūn dí , ǒu yǎ cháo nán wéi tīng 。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难为听。

  jīn yè wén jūn pí pá yǔ , rú tīng xiān lè ěr zàn míng 。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mò cí gēng zuò dàn yī qū , wéi jūn fān zuò pí pá xíng 。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gǎn wǒ cǐ yán liáng jiǔ lì , què zuò cù xián xián zhuǎn jí 。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qī qī bù sì xiàng qián shēng , mǎn zuò zhòng wén jiē yǎn qì 。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zuò zhōng qì xià shuí zuì duō , jiāng zhōu sī mǎ qīng shān shī 。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译文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下马和客人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管弦。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羞答答地走出来,还怀抱琵琶半遮着羞涩的脸面。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示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生的不得志;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抚拢慢慢捻滑抹了又加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象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清脆如黄莺在花丛下婉转鸣唱;幽咽就象清泉在沙滩底下流淌。

  好象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象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象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象铁甲骑兵撕杀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

  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渡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

  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

  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啼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象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凄凄切切不再象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诗眼句

  诗眼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两句诗把封建社会底层艺伎的痛苦生活与正直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相提并论共表同情,表现了作者极强的人民性。

白居易《琵琶行》原文及译文3

  琵琶行原文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琵琶行译文:

  元和十年,我贬官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天,到湓浦口送一位客人,夜里听见船上有弹琵琶的,听琵琶音调,铮铮然有京城曲调的韵味。问弹琵琶的人,原来是长安歌伎,曾经向穆、曹二位大师学过琵琶,年长色衰,嫁给了一个商人。我命令手下人摆酒,让她畅快地弹几支曲子。弹完后,她面容忧伤。她述说了自己年轻时的欢乐生活,又说如今漂泊沦落,悲愁苦楚,四处飘流。我出京做官二年,心气和*,舒适安逸,受她这番话的触动,这天晚上才感觉到了贬官的滋。于是写了这首七言长诗,吟咏给她听,赠送给她。全诗共六百一十六字,题名《琵琶行》。

  秋天的一个夜晚,我送朋友到浔阳江边,枫叶,芦花,在秋风中索索响个没完。

  我和朋友下马登上了即将远行的舟船,举杯饮酒,可叹身旁没有歌妓弄管拨弦。

  酒喝醉了,仍没有乐趣,分别时这样凄惨,只见那初升的月亮沉浸在茫茫的江水里边。

  忽然,江面上传来了阵阵琵琶声响,我听得忘记归返,我的朋友也无心开船。

  我俩探寻琵琶声何处而来,低声问是谁奏弹,琵琶声停了,可是弹者想说却迟迟没有答言。

  我俩急忙把船划过去邀请弹琵琶的相见,斟满了酒,拨亮了灯,重新摆开了酒宴。

  千呼万唤,琵琶女这才羞怯怯走了过来,怀中抱着琵琶,还遮住了她半个脸面。

  她转动旋轴,轻轻地试弹了三两声,还没有成什么曲调,便流露出无限的深情。

  她用掩按抑遏的指法奏出了低沉忧郁的声调,声声哀怨幽思,好象在诉说着她一生的不幸。

  她落落大方,挥洒自如,连续不断地弹奏,仿佛要道出埋藏在心灵深处的无限苦痛。

  她轻轻地叩弦,慢慢地操弦,娴熟地抹、挑,先弹名曲《霓裳羽衣曲》,再弹舞曲《六幺》。

  大弦嘈嘈,声音沉重舒长如阵阵急雨,小弦切切,声音急促细碎如声声私语。

  嘈嘈切切,是她把大弦小弦交错地拨弹,声音圆转清脆,就象大小珠子落在玉盘。

  音调轻快流畅,象黄莺在花丛中啼叫,忽而变得沉痛遏塞,象冰下滞涩不畅的小泉。

  音调越来越低沉,丝弦好象凝结、断绝,四周冷冷静静,一切声音都暂时停歇。

  琵琶女又涌出了一片隐藏在心内的怨恨幽情,这时候,虽然没有声响,但却胜过了有声。

  忽然繁弦急奏,发出清脆雄壮的声响,象银瓶破裂,水浆溅射,象铁骑奔突,刀枪齐鸣。

  曲子完了,用拨子在琵琶槽心猛然一划,四弦齐响,象撕裂丝绸一样尖锐、清厉。

  周围大小船上的人悄然无声,全听得如痴如醉,只有江面上那一轮秋月格外明净、洁白。

  琵琶女满腹心事,欲言又止,将拨子插在弦中,整整衣裳,站起来收敛了脸上激动的表情。

  她说,我本是京城里的一位歌女,家住在长安曲江附近的虾蟆陵。

  十三岁就学会了弹琵琶,教坊第一部里就有我的名。

  一曲弹罢,常常使琵琶大师赞赏佩服,打扮起来,总免不了美女的嫉妒。

  王孙公子,争先恐后给我赠送财物礼品,一支曲子,赢得的红绡多得不知其数。

  镶金玉的发篦,常因为唱歌打拍子而敲碎,红色罗裙,常为宴饮调笑泼翻了酒而被沾污。

  一年又一年,时光在欢笑中悄悄流逝,美好的年华岁月就这样随随便便消渡。

  后来,弟弟从了军,姐姐不幸死去,时光流逝,一天天我年老色衰不如当初。

  从此,门前冷落,王孙公子很少来,年老了,无可奈何就嫁作了商人妇。

  商人爱钱如命,哪知夫妻离别之苦,上个月,就到浮梁那个地方买茶去。

  他走了,撇下我孤孤单单守着空船头,只有那明月罩船身,冷冰冰江水伴忧愁。

  深夜里,忽然梦见当年的风流事,梦中哭啼,泪洗脂粉纵横流。

  听她弹琵琶,就使我叹息不已, 听她讲了她的身世,更使我感慨万分。

  我和她同是流落在天涯的异乡人,偶然相逢,便可倾谈心事,又何必早已相识。

  我从去年便离开了长安帝京,降官抱病住在这浔阳古城。

  浔阳地方偏僻,没有音乐欣赏,一年到头我没听到管弦之声。

  我的住宅挨着湓江,地面潮湿,房屋周围芦苇苦竹遍地丛生。

  要问在那里朝朝暮暮听到的是什么?只有那啼血杜鹃的悲啼和猿猴的哀鸣。

  每当春江花朝、秋江月夜的佳晨良宵,我常常取出酒来,自斟自饮杯不停。

  时而也传来了山歌和牧笛的声音,但杂乱而繁碎,难以入耳不堪听。

  今夜听到你弹奏的琵琶乐曲,我如同听了仙乐,耳朵顿时变得亮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再给我弹奏一曲,我为你按照曲调写首歌词《琵琶行》。

  她听了我的"话深受感动,站了好久没言语,坐回原处,上紧丝弦,旋律变得更繁急。

  情调凄凉悲伤,与刚才奏过的迥然不同,周围所有的人听后都伤心得捂着脸哭泣。

  若问这中间数谁流下的眼泪最多,江州司马啊,泪水把青衫全都沾湿。


《琵琶行》的原文3篇(扩展3)

——琵琶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琵琶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

  译文:

  (序)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生的不得志;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

  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

  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

  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

  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凄凄切切不再像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注释:

  (1)左迁:贬官,降职。与下文所言“迁谪”同义。古人尊右卑左,故称降职为左迁。

  (2)铮铮:形容金属、玉器等相击声。

  (3)京都声:指唐代京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4)倡女:歌女。倡,古时歌舞艺人。

  (5)善才:当时对琵琶师或曲师的通称。是“能手”的意思。

  (6)委身:托身,这里指嫁的意思。

  (7)为:做。

  (8)贾(gǔ)人:商人。

  (9)命酒:叫(手下人)摆酒。

  (10)快:畅快。

  (11)漂沦:漂泊沦落。

  (12)出官:(京官)外调。

  (13)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

  (14)迁谪(zhé):贬官降职或流放。

  (15)为:创作。

  (16)长句:指七言诗。

  (17)歌:作歌,动词。

  (18)凡:总共。

  (19)言:字。

  (20)命:命名,题名。

  (21)浔阳江:据考究,为流经浔阳城中的湓水,即今江西省九江市中的龙开河(97年被人工填埋),经湓浦口注入长江。

  (22)荻(dí)花: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叶子长形,似芦苇,秋天开紫花。

  (23)瑟瑟: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4)主人:诗人自指。

  (25)回灯:重新拨亮灯光。回:再。一说移灯。

  (26)掩抑:掩蔽,遏抑。

  (27)思:悲伤的情思。

  (28)信手:随手。

  (29)续续弹:连续弹奏。

  (30)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

  (31)捻:揉弦的动作。

  (32) 抹:顺手下拨的动作

  (33)挑:反手回拨的动作。

  (34)《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本为西域乐舞,唐开元年间西凉节度使杨敬述依曲创声后流入中原。

  (35)《六幺》: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36)大弦:琵琶上最粗的弦。

  (37)嘈嘈:声音沉重抑扬。

  (38)小弦:琵琶上最细的弦。

  (39)切切:形容声音急切细碎。

  (40)间关:象声词,这里形容“莺语”声(鸟鸣婉转)

  (41)幽咽:遏塞不畅状。

  (42)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难,与滑相对,有涩之意。

  (43)凝绝:凝滞。

  (44)暗恨:内心的怨恨。

  (45)迸:溅射。

  (46)曲终:乐曲结束。

  (47)当心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48)帛:古时对丝织品的总称。

  (49)舫:船。

  (50)敛容:收敛(深思时悲愤深怨的)面部表情。

  (51)虾(há)蟆陵:“虾”通“蛤”。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

  (52)教坊:唐代管理宫廷乐队的官署。第一部:如同说第一团、第一队。

  (53)秋娘:唐时歌舞妓常用的名字。泛指当时貌美艺高的歌伎。

  (54)五陵:在长安城外,指长陵、安陵、阳陵、茂陵、*陵五个汉代皇帝的陵墓,是当时富豪居住的地方。

  (55)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指古代赏给歌舞女子的财礼,唐代用帛,后代用其他财物。

  (56)绡:精细轻美的丝织品。红绡:一种生丝织物。

  (57)钿(diàn)头:两头装着花钿的发篦;银篦(bì):一说“云篦”,用金翠珠宝装点的首饰。

  (58)击节:打拍子。歌舞时打拍子原本用木制或竹制的板

  (59)等闲:随随便便,不重视。

  (60)颜色故:容貌衰老。

  (61)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盛产茶叶。

  (62)去来:离别后。来,语气词。

  (63)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

  (64)红阑干:泪水融和脂粉流淌满面的样子。

  (65)重:重新,重又之意。

  (66)唧唧:叹声。

  (67)呕哑嘲哳( zhāo zhā):呕哑,拟声词,形容单调的乐声;嘲,形容声音繁杂,也作啁哳”。

  (68)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69)暂:突然,一下子。

  (70)却坐:退回到原处。

  (71)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72)向前声:刚才奏过的单调。

  (73)掩泣:掩面哭泣。

  (74)青衫:唐朝八品、九品文官的服色。白居易当时的官阶是将侍郎,从九品,所以服青衫。


《琵琶行》的原文3篇(扩展4)

——《琵琶行》说课稿10篇

《琵琶行》说课稿1

  一、教材学情

  《琵琶行并序》选自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三篇课文,属于阅读鉴赏课,这个单元均是唐代诗歌,单元目标是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树立背景意识和审美情趣,把握好朗读和背诵,而本篇《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在整个单元,甚至整个高中学习阶段,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篇课文是高一下学期的课文,此时高一的学生已经初具理性思维,也具有相关的文言文学习基础,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结合注释在课前预习完成。但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

  二、教法学法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把学生原有的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此种理念,结合学生鉴赏诗歌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的现实情形,我想以诵读法和合作探究法为主,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基于以上几点,结合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本篇课文计划用三课时讲授完成,具体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一、梳理文章思路,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感情。

  二、学习作者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三、反复诵读,体悟诗情。

  教学重难点:把握作者用文字描写音乐的手法。

  下面,我着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俞伯牙钟子期的故事告诉我们,拥有知音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失去知音是多么痛苦的事情,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渴望找到自己的知音,并且他还真的就找到了,可是拥有知音的他却依然眼泪婆娑,这又究竟为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琵琶行》,去探个究竟。

  【设计思路】“高山流水”的故事,学生学过,以学生所熟知的旧知识来引发新知识,契合学生心理,也符合学生阶段性认知规律,同时,本文思想所蕴含的“知音之遇”,学生通读文本是可以体会到的,这与学生课前的预习就不谋而合了,学生私下会为自己的预习成果,窃喜一番,并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对课堂的兴趣便愈加浓厚了。

  二、预习反馈。

  【设计思路】此环节设置,主要检查学生对于课文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包括生字读音,重点字词含义,课文大意了解等等。目的在于:把握学生整体预习情况,为教师灵活展开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三、简要介绍歌行体诗歌常识及小序的作用。

  【设计思路】该部分,用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对文体有所了解,并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而对于小序的作用,可结合《孔雀东南飞》中小序的学习,举一反三,迁移把握。具体操作中,字词理解、大意疏通可以让学生来回答,教师来补充。以此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四、初步感知课文

  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也可用师生共读的方式进行。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再次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分析琵琶女一共弹奏了几次曲(三次),并以此为依据,梳理文章思路。(可板书)

  第一部分:第1段,独自弹琴。

  第二部分:第2段到第4段,应邀弹琴。

  第三部分:第5段,感言弹琴。

  【设计思路】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古代诗文的学习,反复吟诵是一种有效感知诗歌内容的手段,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门绝学。在未完全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的情况下,反复朗读,感知诗歌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尽快理清文章思路,同时,运用“以意逆志”的阅读方法,能够很有效地提高学生品读感悟能力。

  3.合作探讨:诗中琵琶女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她和诗人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可板书)

  【设计思路】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开始于准确知道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此问题设置,难度适中,但目标性很强。通过探讨以上问题,学生可以清楚看到,琵琶女是一个早年得意,中年失意,沦落天涯,但是弹奏技艺又十分高超的歌女。同时,顺理成章便会联想到,作者的人生究竟发生了什么?他为何会对一个流落江湖的歌女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呢?此时教师便可以把握时机展示出作者生*际遇和本诗的详细写作背景,并进一步引导,让学生进一步感悟作者这首诗的主题和写作用意。同时激发出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望。琵琶女的技艺究竟有多高超?她的琴声为何能让作者“泪洒青衫”?诗人的文字又究竟有多神奇?能让琵琶女的琴声在历史长河奏响千年?顺理成章,下一步,不用刻意引导,学生便会主动去文中寻找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语段了,因为他们迫切期待看到更多的神奇。

  4、反复朗读第二段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描写,尝试探讨体会其精妙之处。

  【设计思路】此处再次设置朗读环节,是为了顺势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描写音乐的.相关语句,尤其是本文的第二次弹奏时的描写,感受作者如何用文字书写音乐,如何运用大弦嘈嘈,小弦切切,直到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又到曲终收拨如裂帛,化抽象为具象,表现出琴声“低沉舒缓--急切欢快--艰涩凝滞--激越雄壮”四个起伏变化过程,推敲琢磨其中所运用的比喻、叠词,拟声词等艺术手法对音乐效果的渲染作用;(1)感受作者如何用文字书写音乐,如何运用大弦嘈嘈,小弦切切,直到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化抽象为具象,表现出琴声“低沉舒缓--急切欢快--艰涩凝滞--激越雄壮”四个起伏变化过程;(2)推敲琢磨其中所运用的比喻、叠词,拟声词等艺术手法对音乐效果的渲染作用;(3)思考琵琶女的琴声变化,是否暗含着她情感与生活变化的轨迹呢?因为前面已经有了情感讲解的铺垫,此时学生便能更深入地感受到文字与音乐的双重魅力:作者果真牛人,短短几行字,便让我们所有人“如听仙乐而暂明。”琵琶女果真才女,信手徐弹,便让我们“别有幽愁暗恨生”。

  而此时,思维火花被点燃的学生,极有可能会冒出更多的问题。诸如:琵琶女的琴声变化,是否有着她情感与生活变化的轨迹?三次奏响的琵琶声,音调节奏有何不同?甚至,作者真的很有音乐欣赏的才华吗?等等。课堂因发问和讨论而充实并精彩起来,而教师此时只需借势引导,让课堂在激烈的探讨声中,逐渐走向尾声,并戛然而止,只剩余音绕梁的琅琅读书声。诗,美到极致便成了音乐;音乐,美到极致便也成了诗。一堂优秀的课,也应该是如此。

  【设计思路】在学生们此起彼伏的探讨声中,到此,本节课便告一段落了。综观整堂课,教师起到的仅仅是引导,点拨,再引导的角色,课堂真正的主人公是一群被点燃了激情的学生。这是对我们学校“1+4”高效课堂目标追求的贯彻,也是一次摒弃课堂花拳绣腿展示,将精力完全聚焦教学重点难点的尝试,这样的设计,会使课堂各环节中随机生成的东西多起来,课堂也因此自然充实起来,真正体现课堂是生成,而非刻意设定的教学理念。

  作业: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的景物描写很多,试就本文的景物描写对抒发作者感情的作用,写不少于300字的论述文章。

  【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独力审美并用文字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养,最终实现游刃有余地应对高考阅读鉴赏类试题的目的。

  最后,说一下本堂课的板书设计。我认为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直观,有利于学生把握这篇课文的重点,也为深入探讨文章内容以及艺术手法,做了铺垫。

  琵琶行

  白居易

  声情

  独自弹--情相触

  应邀弹--情相通

  感言弹--情相融

《琵琶行》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的.唐朝”里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鉴赏重点:养成诵读涵泳的习惯,记诵有代表性的诗篇及名句;能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认识唐诗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诗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领略作品的表现力,注重审美体验。

  通过这一单元学习提高鉴赏评价古诗的能力。《琵琶行》一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作者以形象比喻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情感目标: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

  3、能力目标: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重点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

  二.学情介绍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课前先说一段开场白:白乐天去世,唐宣宗写悼诗吊之曰: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宪宗李忱敬仰白居易的人品,又倾慕他的诗才,想拜他为相,后因他年事已高,且又多病只好作罢。“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中的“长恨曲”和“琵琶篇”分别指白居易的名篇《长恨歌》和《琵琶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琵琶行》,看看这首诗有何魅力让“胡儿能吟”又让皇帝极力称赞?

(二)分析课文

  《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1、听课文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回答问题:主要写了几个内容?

  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

  2、下面我讲讲对内容的分析。

  主要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我就从这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问题教学法”,他认为这个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拓展能力的提高。在对课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这个方法。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我设置如下问题:

  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

  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对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悲凉哀怨)

  第二次演奏,这是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2、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

  3、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4、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

  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

  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

  c,侧面烘托的手法。

  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节,让学生自己品味通过侧面描写烘托音乐的感人。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在第一次感悟中可以让学生回答怎样的问题。

  a,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声音时的心情吗?

  b,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

  c,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第二次感悟在的第四节,是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在这里我打算问这样几个问题:

  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

  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

  c,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一部分阐明了的主题。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处。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板书(主题)

  第三次感悟在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3、到这里全文的分析结束,下面我讲讲的小结。

  全文结束后,设计提问: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音乐中的情感?(过渡到白居易的处境)

  学生分组讨论,交换意见。

  最后我总结:

  A、白居易的身份:被贬的官员,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这一点与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处。

  B、秋天,“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落寞。

  小结: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

  (三)总结本诗写作特色

  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并请学生找出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板书归纳:

  (1)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衬虚实相生。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

  (2)情景交融。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

  (3)音乐描写出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

  (四)拓展延伸

  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课题研究,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这类的能力,选取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诗文,分小组讨论它们和《琵琶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五)作业

  让学生背诵第二段,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琵琶行》说课稿3

  《琵琶行》是新课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一、说教材

  本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的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宪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1、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2、古人云:“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二、说学情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适合学生审美的特定情境,培养学生接纳美的胸襟。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元和十年,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赏析这篇课文。

  (二)分析课文

  《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1、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内容?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语、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

  2、下面我讲讲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文章主要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我就从这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问题教学法”,他认为这个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拓展能力的提高。在对课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这个方法。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我设置如下问题: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对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此部分。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

  1、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2、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

  3、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4、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c,侧面烘托的手法。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节,让学生自己品味通过侧面描写烘托音乐的感人。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说:“文字是一座桥梁。桥的这边站着读者,桥的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座桥,读者与作者见面,不久见面,并与作者的观点相契合。”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体会作者的“三感”来领会诗人的内心世界,深入理解文章主题的内涵。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第一次感悟问题: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琴声时怎样的心情?

  这两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通过环境描写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文章。在这里我打算问这样几个问题: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c,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重点分析诗人和琵琶女的四个相似点:都是从京城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都是才华横溢、怀才不遇的人,都有从荣至衰的遭遇,都怀有满腹的“幽愁暗恨”。两个形象心灵沟通,爱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三)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并请学生找出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板书归纳:

  (1)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寸虚实相生。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

  (2)情景交融。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

  (3)音乐描写出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

  (四)课外延伸

  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课题研究,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选取白居易的《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诗文,分小组讨论它们和《琵琶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五)作业

  让学生背诵全文,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播放琵琶曲《春江秋月夜》让学生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琵琶行》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琵琶行》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二单元第三课,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注意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注意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来解读诗歌。

  《琵琶行》是白居易创作于被贬之后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诗中琵琶女幽怨的琴声和不幸的身世深深的打动了诗人,激起了诗人情感的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

  (二)教学目标

  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教育观,围绕三个维度,结合课程目标、教材特点、学生实际三个因素,力求易于操作、易于检测,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三维目标

  A、知识与能力:了解创作背景;把握故事情节;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B、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明确创作背景,把握故事情节;通过诵读课文来感知课文;通过讨论点拨法、移情入境法体会情感内涵。

  C、情感与态度:感受诗作体现的人性美。

  2、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主旨句的内涵。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教师是学习共同体中的首席”这一教师观,强调三个对话: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运用如下教学法:

  指导自学法、引导点拨法、讨论谈话法、教学相长法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浅显字句的疏通,基本可以独立完成;他们已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具有强烈的探求欲和敏锐的感悟能力。

  (2)学法

  学法的改变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与核心。依据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本着在必修课“阅读与鉴赏”方面“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新课标理念,学法设计如下:

  自主学习法、讨论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入境移情法

  四、说程序

  (一)、导入。

  我以“知音”这个典故导入。俞伯牙和钟子期因音乐而成为知心朋友,白居易和琵琶女也是因为音乐而情意相通。

  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故事导入,会吸引其注意力,使学生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愉悦地航行,而且,典故的内涵与全文的主旨一脉相承,在学习之前,做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明确目标。

  教学应有效。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所以我首先出示学习目标,这样使学生学习时做到有的放矢,学习后可以自我衡量、自我检测。

  (三)、读小序。

  让学生自读小序,带着两个任务:

  1、借助注释,自问自答,质疑解难,疏通文字。

  2、请学生谈谈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之所以这样设计,第一,要通过这个环节,夯实文言基础,我觉得课程改革绝不是削弱或不要知识,学生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扎实的知识基础之上,忽视基础,学生发展“更上一层楼”的理想,就会成为空中楼阁。第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从被动到主动的学习意识,使他们能够利用现有资源,独立解决问题。第三,以小序为切入点,以一点而带全篇,牵一发而动全身。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以小序为点,可全部拎起。如学生在谈“自己从中读出了什么时”,一定会有人谈到创作背景和故事梗概方面的内容,当谈到创作背景,教师可顺势引导完成“了解背景”这一任务,当谈到“故事梗概”,教师可顺势进入下一教学环节——把握正文展开情节。这样,使后续环节的呈现,水到渠成,回黄转绿,教学思路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四)、读正文。

  师生共同诵读之后,请学生合作学习,各用一句话,概括五段情节。

  这是对课文的整体感和,也是理解主旨的基础。学会合作,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

  (五)、理解主旨。

  1、找出主旨句。

  2、赏析“同是天涯沦落人”一句。教师质疑:白居易与琵琶女二人“同”在何处?学生诵读相关段落,发言

  3、赏析“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引导学生移情入境,深入体会白居易的“泪”包含的情感内涵。

  4、深化:师点拨,这种感受仅仅是白居易一个人的吗?学生发言。

  5、联系生活,师问: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体验和感受?

  理解主旨句是本课的重点兼难点,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办法,遵循由内容到内涵的认识规律,先把握内容,赏析第一句,再挖掘情感内涵,赏析第二句。之后,努力开掘学生的思维深度,于无疑处设疑:这两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在学生众说纷纭之际,教师指出一个思考角度——这种感受仅仅是白居易一个人的吗?在学生思维“幽咽泉流冰下难”时,教师适时点拨,由此使学生顿悟,明白这两句所具有的普遍性。新课程明确规定,要以“在生活中学习”为教学观,要加强生活与知识的融通整合,联系生活,用活教材,所以最后引导学生回归生活。

  (六)、小结及布置课后作业。

  以知音的主题作结。教师表达读后感悟,请学生完成课后练笔。

  这样设计,既与导入内容呼应,全课首尾圆合,浑然一体;又高度概括人类情感的共通性,强化了重点、难点;同时布置练笔,以教师的创作激发学生的创作,做到“课有尽而意无穷”。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

  琵琶行

  琵琶女白居易

  才貌双绝昔才高位显

  年长色衰今被贬放逐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眼睛,我的板书即抓住主旨句这个“诗眼”,这个重点兼难点,体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外在形式上,具有艺术性,“琵琶女”相关的内容用红色,“白居易”相关的内容用绿色,赏心悦目。在呈现方式上,师生合力完成,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琵琶行》说课稿5

  一、说教材

  《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风格多样的唐代诗歌,可以通过文章领略古人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世界。本篇课文是一首抒情性、叙事性都很强的诗歌,语言形象生动,抒情真挚细腻。作者着力描写了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艺,并把音乐与琵琶女的身世、作者坎坷的仕途生活融合在了一起,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营造了无尽的愁思、悲凉的氛围。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我所面对的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理解课文内容已不是难题。但文中用文字来描写音乐的方法学生们很少见到,理解起来也较为困难,因此我会着重带领学生们赏析并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初步学习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确立了教学目标,我的重难点也就显而易见了。我把学习诗人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高超写作技巧作为本次教学的重点,而体会文中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则是本次教学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慧说过:“差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如何发现真理。”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会采用设置情景的方法。首先在大屏幕上播放歌曲《高山流水》,并这样导入: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现在我们听到的这首名曲是“高山流水”,这里面的故事,千百年来为世人所传颂。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并序)。这样的导入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们在情境中对音乐产生期待,提起探究课文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步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伊始,我会先在大屏幕上展示作者及课文的背景介绍,帮助学生们进行初步的了解。之后在大屏幕上播放诗歌的朗诵音频,解决断句问题并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内容,最后共同总结出每一段的内容,即第一段,写送客闻琵琶之声;第二段,步入诗的主体部分,写与琵琶女相见及听她演奏的情形;第三段,叙写琵琶女的身世;第四段,写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最后一段,写琵琶女繁管急弦、凄切哀婉的演奏,写全场的人听乐而动容,写诗人泪洒青衫,无限伤感。之所以这么设计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有利于之后的研读。

  (三)深入研读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与学的过程就是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现象,可能是前后认知的矛盾,还可能是需要挑战的困境。为此,在这一环节,我设置了几个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问题。首先我会询问同学们,文中有一段描写音乐描写的非常生动,找出来并大声的朗读此段。学生不难找出是第二自然段,紧接着我会带领学生们着重的分析。让他们小组合作找一找作者在描写音乐时用到的修辞手法,用词的特点以及曲调的变化。在小组讨论后找小组代表进行回答并总结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用词多样如“嘈嘈、切切、凝绝”等,把音乐由舒缓流畅到逐渐沉咽到间歇停顿再到雄壮激越最后强音收束写的淋漓尽致,似身临其境同作者一起听着乐曲。在乐曲终了之后,诗人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结尾,我会让同学们试着说一说这两句的作用,进而体会作者这是以静衬动的写法。用“东船西舫悄无言”的寂静无声,反衬“有声”的音乐效果,人们无声地沉浸、陶醉在艺术的享受之中,那深深打动人的乐声仿佛缭绕迂回耳际,不由得使诗人想到了自己浩茫的心事,引起情绪上的波澜。这句景物描写点染烘托了浓重的氛围,与复杂的乐声融为一体。这么设计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进行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能力。

  (四)巩固提高

  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巩固提高环节我会让学生们说一说学完这一段的感想,引导他们找到琵琶女与诗人息息相通的复杂情感,是那么的忧愤哀怨、凄楚苍凉。那么至此我的教学重难点也得以突破。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内容。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

  基于此,我会留这样的作业:尝试用文字描写音乐的方法写一段自己喜欢的音乐。

《琵琶行》说课稿6

  《琵琶行》是新课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一、说教材

  本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的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宪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1、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2、古人云:“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二、说学情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适合学生审美的特定情境,培养学生接纳美的胸襟。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元和十年,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赏析这篇课文。

  (二)分析课文

  《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1、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内容?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语、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

  2、下面我讲讲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文章主要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我就从这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问题教学法”,他认为这个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拓展能力的提高。在对课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这个方法。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我设置如下问题: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对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此部分。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

  1、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2、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

  3、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4、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c,侧面烘托的手法。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节,让学生自己品味通过侧面描写烘托音乐的感人。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说:“文字是一座桥梁。桥的这边站着读者,桥的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座桥,读者与作者见面,不久见面,并与作者的观点相契合。”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体会作者的“三感”来领会诗人的内心世界,深入理解文章主题的内涵。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第一次感悟问题: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琴声时怎样的心情?

  这两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通过环境描写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文章。在这里我打算问这样几个问题: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c,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重点分析诗人和琵琶女的四个相似点:都是从京城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都是才华横溢、怀才不遇的人,都有从荣至衰的遭遇,都怀有满腹的“幽愁暗恨”。两个形象心灵沟通,爱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三)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并请学生找出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板书归纳:

  (1)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寸虚实相生。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

  (2)情景交融。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

  (3)音乐描写出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

  (四)课外延伸

  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课题研究,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选取白居易的《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诗文,分小组讨论它们和《琵琶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五)作业

  让学生背诵全文,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播放琵琶曲《春江秋月夜》让学生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琵琶行》说课稿7

  我说课的内容是《琵琶行》。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程序、板书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琵琶行》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二单元第三课,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注意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注意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来解读诗歌。

  《琵琶行》是白居易创作于被贬之后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诗中琵琶女幽怨的琴声和不幸的身世深深的打动了诗人,激起了诗人情感的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

  (二)教学目标

  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教育观,围绕三个维度,结合课程目标、教材特点、学生实际三个因素,力求易于操作、易于检测,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三维目标

  A、知识与能力:了解创作背景;把握故事情节;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B、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明确创作背景,把握故事情节;通过诵读课文来感知课文; 通过讨论点拨法、移情入境法体会情感内涵 。

  C、情感与态度:感受诗作体现的人性美。

  2、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主旨句的内涵。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教师是学习共同体中的首席”这一教师观,强调三个对话: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运用如下教学法:

  指导自学法、引导点拨法、讨论谈话法、教学相长法

  三、说学法(1)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浅显字句的疏通,基本可以独立完成;他们已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具有强烈的探求欲和敏锐的感悟能力。

  (2)学法

  学法的改变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与核心。依据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本着在必修课“阅读与鉴赏”方面“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新课标理念,学法设计如下:

  自主学习法、讨论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入境移情法

  四、说程序

  (一)、导入。

  我以“知音”这个典故导入。俞伯牙和钟子期因音乐而成为知心朋友,白居易和琵琶女也是因为音乐而情意相通。

  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故事导入,会吸引其注意力,使学生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愉悦地航行,而且,典故的内涵与全文的主旨一脉相承,在学习之前,做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明确目标。

  教学应有效。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所以我首先出示学习目标,这样使学生学习时做到有的放矢,学习后可以自我衡量、自我检测。

  (三)、读小序。

  让学生自读小序,带着两个任务:

  1、借助注释,自问自答,质疑解难,疏通文字。

  2、请学生谈谈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之所以这样设计,第一,要通过这个环节,夯实文言基础,我觉得课程改革绝不是削弱或不要知识,学生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扎实的知识基础之上,忽视基础,学生发展“更上一层楼”的理想,就会成为空中楼阁。第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从被动到主动的学习意识,使他们能够利用现有资源,独立解决问题。第三,以小序为切入点,以一点而带全篇,牵一发而动全身。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以小序为点,可全部拎起。如学生在谈“自己从中读出了什么时”,一定会有人谈到创作背景和故事梗概方面的内容,当谈到创作背景,教师可顺势引导完成“了解背景”这一任务,当谈到“故事梗概”,教师可顺势进入下一教学环节——把握正文展开情节。这样,使后续环节的呈现,水到渠成,回黄转绿,教学思路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四)、读正文。

  师生共同诵读之后,请学生合作学习,各用一句话,概括五段情节。

  这是对课文的整体感和,也是理解主旨的基础。学会合作,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

  (五)、理解主旨。

  1、找出主旨句。

  2、赏析“同是天涯沦落人”一句。教师质疑:白居易与琵琶女二人“同”在何处?学生诵读相关段落,发言。

  3、赏析“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引导学生移情入境,深入体会白居易的“泪”包含的情感内涵。

  4、深化:师点拨,这种感受仅仅是白居易一个人的吗?学生发言。

  5、联系生活,师问: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体验和感受?

  理解主旨句是本课的重点兼难点,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办法,遵循由内容到内涵的认识规律,先把握内容,赏析第一句,再挖掘情感内涵,赏析第二句。之后,努力开掘学生的思维深度,于无疑处设疑:这两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在学生众说纷纭之际,教师指出一个思考角度——这种感受仅仅是白居易一个人的吗?在学生思维“幽咽泉流冰下难”时,教师适时点拨,由此使学生顿悟,明白这两句所具有的普遍性。新课程明确规定,要以“在生活中学习”为教学观,要加强生活与知识的融通整合,联系生活,用活教材,所以最后引导学生回归生活。

  (六)、小结及布置课后作业。

  以知音的主题作结。教师表达读后感悟,请学生完成课后练笔。

  这样设计,既与导入内容呼应,全课首尾圆合,浑然一体;又高度概括人类情感的共通性,强化了重点、难点;同时布置练笔,以教师的创作激发学生的创作,做到“课有尽而意无穷”。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

  琵琶行

  琵琶女 白居易

  才貌双绝 昔 才高位显

  年长色衰 今 被贬放逐

  同 是 天 涯 沦 落 人

  相 逢 何 必 曾 相 识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眼睛,我的板书即抓住主旨句这个“诗眼”,这个重点兼难点,体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外在形式上,具有艺术性,“琵琶女”相关的内容用红色,“白居易”相关的内容用绿色,赏心悦目。在呈现方式上,师生合力完成,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观整个教学设计,就出发点而言,我力求让学生言其声、表其悟、抒其情、获其得。尽管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但在新课程下,在课改之途中,我会一直“上下求索”!

《琵琶行》说课稿8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的唐朝”里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鉴赏重点:养成诵读涵泳的习惯,记诵有代表性的诗篇及名句;能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认识唐诗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诗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领略作品的表现力,注重审美体验。通过这一单元学习提高鉴赏评价古诗的能力。《琵琶行》一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欣赏作者以形象比喻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 情感目标: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

  3. 能力目标: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重点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

  二.学情介绍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课前先说一段开场白:白乐天去世,唐宣宗写悼诗吊之曰: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宪宗李忱敬仰白居易的人品,又倾慕他的诗才,想拜他为相,后因他年事已高,且又多病只好作罢。“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中的“长恨曲”和“琵琶篇”分别指白居易的名篇《长恨歌》和《琵琶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琵琶行》,看看这首诗有何魅力让“胡儿能吟”又让皇帝极力称赞?

  (二)分析课文

  《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1、听课文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回答问题:主要写了几个内容?

  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

  2、下面我讲讲对内容的分析。

  主要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我就从这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问题教学法”,他认为这个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拓展能力的提高。在对课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这个方法。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板书 三奏:独自弹 应邀弹

  感言和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我设置如下问题: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对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悲凉哀怨)

  第二次演奏,这是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1.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2.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3.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4.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c,侧面烘托的手法。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节,让学生自己品味通过侧面描写烘托音乐的感人。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板书:三感:情相触 情相通

  情相融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在第一次感悟中可以让学生回答怎样的问题,a,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声音时的心情吗?b,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c,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第二次感悟在的第四节,是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在这里我打算问这样几个问题: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c,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一部分阐明了的主题。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处。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板书(主题)

  第三次感悟在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3、到这里全文的分析结束,下面我讲讲的小结。

  全文结束后,设计提问: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音乐中的情感?(过渡到白居易的处境)

  学生分组讨论,交换意见。最后我总结:

  A、 白居易的身份:被贬的官员,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这一点与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处。

  B、 秋天,“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落寞。

  小结: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

  (三)总结本诗写作特色

  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并请学生找出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板书归纳:

  (1)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衬虚实相生。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

  (2)情景交融。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

  (3)音乐描写出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

  (四)拓展延伸

  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课题研究,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这类的能力,选取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诗文,分小组讨论它们和《琵琶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五)作业

  让学生背诵第二段,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五.说板书设计

  琵琶行

  白居易

  三奏 三感

  独自弹 —— 情相触

  应邀弹 —— 情相通

  感言和 —— 情相融

  主题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心情悲凉哀伤 直接表达 醉不成欢惨将别

  环境烘托 枫叶荻花秋瑟瑟 别时茫茫江浸月

  声中之情:

  “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 “似诉*生不得志”

  “说尽心中无限事” “别有幽愁暗恨生”

  乐曲旋律:婉转流畅 沉咽凝滞 间歇停顿 激越雄壮

  我认为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直观,既突出了诗歌的主题,又突出了明暗两条线索的结构特点。有利于学生把握这篇课文的重点。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琵琶行》说课稿9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号说课选手,我说课的题目是《琵琶行》。(板书题目、作者)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说明,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琵琶行》是鲁人版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单元话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因为是单元首篇,对教授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的方法,培养“感受艺术的魅力”的能力和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2、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A、知识目标:了解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感知作者把音乐描写与听者、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B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C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情操里体现出的人性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3、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体会主旨句的内涵。

  4、教学难点:对音乐的鉴赏是教学的难点。

  5、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重点。第二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标改革的目的之一在于变学生机械接受灌输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式学习。诗歌的理解感悟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教学着重于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因此我将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活动法、视听结合法等。

  三、说学法

  根据叶希波夫的“自主型学习方法”理论,比较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比较分析的思维习惯。所以,我将采用比较探究式学习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喝一杯美酒,沁人心脾;听一只乐曲,心旷神怡,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比喝美酒还要醉心,比听乐曲更加迷人,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千古传诵的诗歌——《琵琶行》。

  (二)介绍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课前印发材料介绍“行”的诗体、作者及作品和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字词等基础知识。

  (三)整体感知,把握感情基调。

  向学生展示多媒体配乐朗读,通过音乐的熏陶、声情并茂的朗读、形象逼真画面的感染,把学生带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氛围之中,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沉郁悲凉的感情基调。这就为学生鉴赏诗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解读身世遭遇,突破教学重点

  1、诱导点拨,领悟主旨

  ⑴提问:本文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两个人物形象,文中用哪句话将这两个人物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⑵:为什么诗人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样的哀叹?到底诗人与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

  为了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我设计了一个对联题,引用诗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作为上联,要求学生根据琵琶女与诗人的共同点填写下联。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进行点拨,最后让学生展示答案。

  举例:异地相逢泪涟涟;共怀世间愁郁情;吟曲赋诗总关情;共奏人间悲凉曲。

  在点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烘托、对比的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力。

  体会了主旨句的内涵,琵琶女被玩弄、被侮辱的歌妓形象已跃然纸上。

  2、体会作者的人性美,认识黑暗的社会现实

  我设计两个问题:

  ⑴身为仕途阶级的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同下层社会妇女的命运联系起来,体现诗人怎样的品格?(敢于冲破封建门第观念,同情下层人民的进步思想)

  ⑵具有高尚情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官场上难觅知音、受排挤,从而暴露出什么问题?(统治阶级不容贤良、排斥异己、压抑人才)从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人性美和对黑暗社会的认识。进而要求学生谈谈生活在新社会中的感触,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五)品味音乐,突破教学情意

  1、品读诗中意

  首先让学生找出集中描写音乐的段落(第二段)来齐声朗读。接着请学生找出该段中自己最能读出诗人感情的句子进行示范朗读。同学们就在你读我评的互相交流中完成诵读指导任务,而且也进一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在这基础上,我让学生欣赏两个经典画面:“荻花瑟瑟”与“千呼万唤始出来,犹如琵琶半遮面”,渲染氛围。再播放富有“婉转流畅——沉咽稳重——间歇顿挫——激越高昂“的旋律变化特点的几段琵琶曲,请一位同学伴着琵琶曲朗诵该段。其他同学闭目倾听,进一步感受音乐、诗文、感情融为一体的特点。

  2、解读乐中情

  在上面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根据听后感受,分组讨论以下问题:音乐的描写中体现了怎样的旋律变化?在这个变化的旋律中又饱含琵琶女、诗人怎样的情绪变化?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培养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想象联想能力。相信同学们倾听了富有旋律变化的琵琶曲的伴读下完成第一个问题并不困难。而假如学生能用熟悉的乐曲或场面来再现诗中音乐的旋律变化,那么体会诗人、琵琶女那种“喜悦——忧愁暗恨——高亢激越的情绪变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就突破了教学难点。

  3、把握音乐的描写技巧

  对于这一点,我是这样引导的:诗人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音乐之美?这问题并不难,也许学生会很快找出用比喻、叠词的手法来对音乐进行正面描写,而用“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环境来对音乐作侧面烘托。此外,诗中“间关莺语花底滑“这一句还采用了通感的修辞,这点学生可能不易把握,我将让学生回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采用通感的修辞的两个句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以此来启发、引导学生。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正是在相同的境遇中,在琵琶曲的感染下,诗人找到了知音,发出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我用一首诗作为《琵琶行》的读后感,和大家共鸣: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七)扩展提升:请同学们鉴赏《李凭箜篌引》中音乐描写的技巧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八)推荐作业:

  让学生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四、板书设计: 琵琶行

  琵琶女 白居易

  京倡 京官

  商妇 音乐 谪居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本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的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宪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1、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g

  2、古人云:“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二、说学情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适合学生审美的特定情境,培养学生接纳美的胸襟。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元和十年,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赏析这篇课文。

  (二)分析课文

  《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1、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回答问题:主要写了几个内容?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语、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

  2、下面我讲讲对内容的分析。

  主要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我就从这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问题教学法”,他认为这个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拓展能力的提高。在对课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这个方法。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我设置如下问题: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对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第二次演奏,这是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此部分。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

  1、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2、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

  3、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4、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c,侧面烘托的手法。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节,让学生自己品味通过侧面描写烘托音乐的感人。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说:“文字是一座桥梁。桥的这边站着读者,桥的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座桥,读者与作者见面,不久见面,并与作者的观点相契合。”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体会作者的“三感”来领会诗人的内心世界,深入理解主题的内涵。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第一次感悟问题: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琴声时怎样的心情?

  这两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通过环境描写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第二次感悟在的第四节,是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在这里我打算问这样几个问题: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c,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一部分阐明了的主题,重点分析诗人和琵琶女的四个相似点:都是从京城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都是才华横溢、怀才不遇的人,都有从荣至衰的遭遇,都怀有满腹的“幽愁暗恨”。两个形象心灵沟通,爱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第三次感悟在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三) 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并请学生找出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板书归纳:(1)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寸虚实相生。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2)情景交融。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3)音乐描写出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

  (四)课外延伸

  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课题研究,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这类的能力,选取白居易的《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诗文,分小组讨论它们和《琵琶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五)作业

  让学生背诵全文,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播放琵琶曲《春江秋月夜》让学生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琵琶行》的原文3篇(扩展5)

——琵琶行教学反思10篇

琵琶行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课的结构特点;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背诵本段。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并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 教学要点:

  1.理清全文思路,分析本诗结构特点。

  2.鉴赏高超的音乐描写

  (二)过程设计:

  一.导语设计

  教师播放名曲《高山流水》(学生沉醉其中)

  教师:刚才同学们都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那么哪位同学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呢?(学生们各抒已见,有的说轻快、流畅;有的说悲伤、忧郁;有的说激扬动听等等,很多同学觉得难以表达出来)

  教师小结:从同学们表达的感受可以看出,用语言来表达音乐的感受可以说是比较难的事,大家知道音乐并不是实实在在,可感的、可触摸到的实物,它是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的。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就更罕见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白居易是怎样描写乐曲的。首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出示多媒体投影:内容为白居易简介,新乐府运动,“行”体介绍及创作背景介绍(略)。

  二.整体感知,纠正字音,学生朗读全诗。

  三.在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叙事结构,鉴赏整齐兼变化的结构美。

  1.《琵琶行》以人物为线索,形成明暗对称又交织汇聚的双线结构,这种结构既严谨缜密,又错落有致,显现出对称的整齐美,交织汇聚的变化美,明线是琵琶女的人生遭遇,暗线是诗人的感受,两线重点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句子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出诗文如下的结构(多媒体展示),即板书设计(附在后文)。

  2.请学生认真读诗歌的“序”部分,理出“序”与正文的关系。

  本诗的序文交代了写作原因,内容上与正文前后照应。例如:序文的第二句与诗的第一段呼应;第三四五句与诗的第二三段呼应;第六七句与诗的第四段呼应。

  四.鉴赏诗歌中的音乐描写(琵琶女总共有三次演奏,重点欣赏第二次演奏)。

  1.请学生找出诗歌中详细描绘琵琶曲的段落(学生能够很快找出第二段)。

  2.请学生集体朗读第二段,再请一位同学朗读(此时学生的朗读感情无甚变化)。

  教师点拨:乐曲是有节奏感的,是起伏变化的,大家刚才没有读出乐曲的起伏变化,可能是大家还没有体会到乐曲的情感变化,接下来我们仔细地来品读这段琵琶曲的描写。课前我们探讨过,音乐是无形的抽象的,用文字来表达是很困难的,但我们发现白居易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来使大家感受到音乐的美?(学生顿时领悟是用了一连串的比喻)。

  3.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形象美,让学生想象“大弦”“如急雨”,“小弦如私语”等这些句子模拟的声音,再让学生揣摩琵琶女用这些声音表达的情感,这样学生不仅获得“粗重繁密”、“细幽柔宛”“清脆圆润”等音响上的认识,也体味到人物情感的变化。

  4.师生合作探究:是否能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从诗中找出相关内容。

  教师点拨:“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大珠小珠落玉盘”,此时琵琶声欢快明朗,清脆悦耳,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春时代。“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年轻的她色艺超群,名噪京华;“间关莺语花底滑”至“此时无声胜有声”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动乱,“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银瓶乍破水浆迸”至“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高涨,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轻别离”命运的不*之感与愤懑之情,也是对不公*社会现实的愤怒控诉!

  5.学生通过琵琶女身世情感的变化再次朗读,感情有了起伏变化。

  6.教师播放名家示范朗读,让学生跟读。

  7.学生探讨:白居易在谈诗歌创作时说:“事物牵于外,情感动于内,随感遇而形成于咏叹。”(《与元九书》)这首诗就是因事兴感之作。阅读诗序,说说琵琶女的"琴声为什么会引起诗人的强烈共鸣?

  教师点拨:诗人是通过琵琶女弹奏琵琶和听她诉说身世了解琵琶女的经历的。诗人借助琵琶曲这一媒介听出了琵琶女的“*生不得志”,感觉到她心中的“无限事”,听其诉说则更是直接了解到她昔日的风光和今天的落魄。琵琶女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说和诗人有共同点。从序中可读出诗人在长安期间,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参与朝政,忧国忧民,不顾身计,结果落得远谪僻地,无所事事的下场,所以诗人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可以说诗人对琵琶曲的描绘正是自身身世的倾诉。

  8.学生再次朗读,并尝试背诵,结束全课。

  【附】诵读指导:“大弦”以下四句应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9.作业布置:

  (1)延伸阅读韩愈《听颖师弹琴》(多媒体显示)。

  (2)让学生课后试着去找一些琵琶曲来听,加深体会乐曲节奏的变化。

  第二课时

  (一) 教学要点

  1. 复习音乐描写艺术

  2. 引导学生探析人物命运,感受人物的情感,鉴赏人物美

  (二) 过程设计

  1.让学生试着说说自己听过的琵琶曲,当然很少学生会熟悉,教师可以把琵琶名曲《十面埋伏》播放给学生听,并结合课文的乐曲部分一齐感受。

  2.请学生根据乐曲节奏变化填图(多媒体展示),附在后文,也可让学生自己绘制出来。

  3.请学生评析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4.引导学生在诵读感知的基础上品味景物描写和人物情感,鉴赏诗歌意境。首先,让学生含情颂读,在学生有了第一感觉时,让他们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品味这些句子的意境,因为诗中写景的句子是具体可感的,学生大多数可以找出这些句子,此时教师让他们将自己找出来的句子进行想象勾画,用更丰富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例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句叙写江边送客的句子,有位学生把它丰富为:“秋风瑟瑟,浔阳江头伫立着两个神情黯然的人,他们都无语凝噎,木然注视着茫茫江水中的那轮寒月,他们沉重的心绪如枫叶荻花飘转在寒风中一样”。应该说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将有限的文字恰到好处地描绘了一幅凄美的画面,非常契合诗歌的意境。显然学生在鉴赏诗人笔下景物的时候,已经调动了个人的情感(悲情),已经做到了意(情感)与境(画面、景物)的结合。诗中写景的句子还很多,这些句子或景中藏情,或情景并茂,都可以让学生发掘美的素材,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惨、空、绕、寒、悄无言,秋月白”等关键词,让学生联系叙事感触人物在此景下的心情。当然以我校学生的素质都能象前面那位同学描绘得如此有文采,是很少的,但至少他们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与景物相结合就相当不错了。

  5.引导学生探析人物命运,感受人物的情感,鉴赏人物美

  (1)引导学生再创造琵琶女形象

  引导学生再创造的目的,不只是要学生具体地描摹她的美貌,还要求学生能依托文字材料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审美体验。

  教师让学生找出描写琵琶女形象的语句,加以揣摩,想象。

  例如:“千呼万唤”、“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些名句,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如“千、万、始、半遮面”来揣摩,大部分学生能够体会到琵琶女害羞的神态及复杂沉重的心理。

  学生还会通过琵琶女自述身世的段落去理解琵琶女不幸的人生遭遇,且在上节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还能够通过具体可感的音乐去理解琵琶女的心境,以及她如何在乐曲中倾注自己的感情。

  (2)引导学生再创造诗人形象

  诗人在“序”里的自述是进行再创造的主要材料,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概括出诗人政治失意,无辜遭贬,漂泊江湖,郁闷孤苦的仕人形象。再让学生结合“醉不成欢惨将别”“同是天涯沦落人”“江洲司马青衫湿”等句子感受诗人心境与情感。他的心境凄楚而悲凉,他的情感怨愤而又富有柔情,他能从琵琶女的不幸遭遇与自己的失意人生中找到情感的相通点,并能将这种情感的共鸣升华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达出社会变乱,政治衰败带给人民深重灾难的深刻主题。

  6.学生再次朗读全诗(此时学生很有感情地朗读)。

  7.课文总结

  音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然而诗人白居易用比喻的手法将乐曲的美妙表现的淋漓尽致,更可贵的是诗人使用双线结构,一虚一实,虚实相生,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为我们绘制出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难怪“文章已满行人耳”,胡儿能唱《琵琶篇》。

  8.作业布置:

  (1)听一首你喜欢的乐曲,然后用形象的语言写出你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2)背诵全诗。

  教学反思

  1.对新教材及课程标准地认识。对本诗的教学,一般是在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先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鉴赏,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最后归纳诗歌的主旨。本设计旨在突破此模式,设置带有独特视点和角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本设计由鉴赏琵琶曲入手,在分析音乐描写技巧的同时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和人物身世的再现。

  2.教学上能针对学情,挖掘教材的课程资源,形象再创造,调动想象与情感的审美方法的运用;美文诵读技巧的学习获得审美体验。

  3.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如合作探究,个体表现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验合作的愉快。

  4.教学环节从学生实际出发,重难点突出,通过图表形象再现抽象的音乐感受,体现了教学的灵活,有利于学生抽象与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5.教学方法上,多媒体辅助教学,诵读配乐,既形象可感又启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琵琶行教学反思2

  我教《琵琶行》花了大概两节半课时。开始半节课(前半节课主要讲解上一篇课文没有完成的内容)主要介绍白居易,讲解《琵琶行》序言,通读全文,纠正字音等工作。第二节课开始串讲课文,重点讲解第二自然段中的音乐描写,串讲完第二段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然后让学生根据“前奏——轻重音交织——滑涩抑扬——高潮——尾声”的提示,对第二段进行分层次。在串讲第二段时,同样提到了在“银瓶乍破水浆迸”之前出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句子在文学手法上的需要。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别时茫茫江浸月”和“唯见江心秋月白”等景物描写的句子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第三节课,前半节课重点在于讲解《李凭箜篌引》并让学生思考、讨论《李凭箜篌引》与《琵琶行》在音乐描写上的不同点。后半节课则在于简单地串讲《琵琶行》的第三、四、五段。

  这样的文章重点不在翻译(教师不能纠结于一些字词的讲解),而在于理解和体会。所以,这样的文章对教师的语言感染力要求很高,没有好的语言感染力,不能用暗示性的语言引起学生的联想,是无法使学生体会到文章内在的魅力的,对琵琶女的遭遇,对白居易的现实,学生也就不会产生一丝的同情。教师的讲解要富有感情,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同情心,学生需要在教师的语言中读出同情,学生才能体会同情。这一点上,我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不是做得非常好,虽然我尽量用语言去感染学生,但很明显,感染力不够,我能体会到学生已经知道要同情了,但我觉得程度不够,这个责任在老师。

  在进行两篇文章音乐描写不同点的讨论时,我事先准备了大概六个要点,我教授的两个班级是两个层次的班级,1班属于第一层次,10班属于第二层次(全校共三个层次)。讨论并不热烈,这可能和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有关(需要脑子真正去思考,不是闭着眼睛就能瞎说),当然这并不出乎意料,我课前曾预计是有人回答,但回答不到点子上,然后我慢慢引导写出答案。但上课后的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10班有三个人回答了问题,答出了两个要点;1班有四个人回答了问题,答出了五个要点。

  看来我对学生的了解还是不够,个别学生的`思想已经开始向深入发展,这是我在以后上课时需要去注意的,特别是1班,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他们思考一些深一点的内容。问题的回答人数单一,总是那么几个人,其他同学大多沉默,这个问题早已有了,我要引起重视,今天我在1班就表扬了那几个发言的同学,批评了大多数不发言的学生。

琵琶行教学反思3

  《琵琶行》内容丰富,涉及到的知识点多,教学选择空间大。其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全诗的主旨句,以此切入教学,不但可以串联起全文的内容,还可以以此探究本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

  课堂教学会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基础上,有一个知识延伸。《琵琶行》交待了琵琶女沦落天涯的原因,却没有交待作者沦落天涯的原因。另外,白居易的沦落天涯之恨,为何会通过一个迟暮美人来抒发?这些都是很好的探究方向,以此来对某种常见的思想情感、表现手法进行分类、总结学习。

  整个教学思路是:从(个性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识却不曾相逢——不曾相识不成逢,最后回到(共性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由个性到共性,形成一个层层递进的闭环。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考虑到教学目标的适用性,因此在分析诗句“同是天涯沦落人”时,采用了“解字释义”与“结合具体诗句”的方法,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且通过PPT,将相关问题具体化、形象化;通过板书,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展示出来。

  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一些教学操作与预先的教学预期出现出入。

  一个是好的方面。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常常会因为一些偶发的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打开了一个新的教学思路,触发了新的教学灵感。

  但是很多教学操作是不符合教学预期的。

  首先,从教学内容安排方面来看,一些知识点在讲授的过程中,前后顺序在逻辑上并不是太合适。比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诗句赏析、内涵探究与鉴赏方法总结,它们之间的顺序出现了问题。在拓展引申方面,有些知识内容太过于深入,学生不能理解。比如,有关士大夫政治理想的内容,过于宽泛。有些知识点所举的例子并不恰当,比如列举与白居易同时代的诗人时,李商隐这个例子并不是太合适。最后把有关李商隐的例子,转变成了最后的课外练习题。有关屈原“香草美人”的描述,也出现不恰当的地方。这些都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的。

  其次,某些知识环节并不能很顺理成章地推导出来,显得牵强附会。比如,最开始的导入设计是以南宋洪迈的观点“琵琶女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开始的,但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并没有水到渠成的感觉,于是删除。再比如,由课本引申相应知识点的时候,引申出了意象的特征及变化,感觉有点火车跑偏,于是又删除。

  第三,在欣赏探究诗句,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有些环节并没有达到预期。比如,在提问学生初读琵琶女的故事,有何感受时,学生的回答有的天马行空,有的拘泥成见,导致无法合理地进入到下一个环节。因此,后来将相关问题的切入口变小。再比如,在最后引申探究到*古代士大夫的共同特征时,因为延伸的内容比较多,与学生之间几乎是零互动,变成纯粹的讲授课了,因此考虑相关内容尽量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参与进来。

  通过对这节课的教学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好哪些知识点是需要着重的。知识点之间的前后顺序、逻辑关系一定要梳理到位。在讲授的过程中,所例举的事例一定要恰当,并且充分利用多媒体、板书将之具体化、形象化,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其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活动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紧紧围绕学生展开,避免陷入纯粹的讲授,而忽略了学生这个学习主体。在引申相关课外知识点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写在最后:教学之路漫漫而修远,而今迈步从头越。

琵琶行教学反思4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的唐朝”里的一篇课文,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

  首先,通过导语创设情景,带领学生们来到了一千多年前的浔阳江畔,见证一个相遇相惜的故事,为下*了很好的铺垫。

  其次,课堂的第一部分——“难忘梦中城”。

  我以诗人和琵琶女共同对京城(帝京)的怀念作为切入点,通过反复诵读,体悟人物身世命运的由辉煌到凄凉悲剧性及相似性。我发挥自己在朗读方面的特长,富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进行讲解,感染了自己,也在一定程度上感染了学生。

  琵琶女和诗人的身世,这涉及到诗的主题,叙事诗是通过人物的命运来反映现实的。而琵琶女的身世引起了作者的强烈共鸣,诗人才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揭示出诗人和琵琶女的命运共同点,才能够让学生进入诗的境界。

  之后,课堂的第二部分——“赏析曲中妙”。

  通过赏析琵琶女的三次弹奏,品味诗歌意境,感悟音乐的魅力。重点讲解第二自然段中的音乐描写,学习如何用比喻描写音乐,汲取古代诗歌精华,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同时,我也选取了一古一今两段同样优秀的对于音乐的描写,来与本诗中的音乐描写进行比较。通过对比,更加明确《琵琶行》意象更生活化,想象视觉美的特点。

  最后,课堂的第三部分——“感悟曲中情”。

  在学生鉴赏音乐描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曲中之情”“诗中之情”,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并将两者融为一体的。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写作,触发了同学们对人物命运的深入思考,更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来自心底的美的喜悦,使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品味浓浓诗情。

  本课的教学优点是突出了诗歌教学的诵读和鉴赏,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用字,咂摸品味,读出语言艺术和人物情感。不足之处是在对音乐描写的侧面描写部分没有全面的分析;在学生诵读时,我对同学的诵读表现评价指导不到位。

  总之,这堂《琵琶行》赏析课,有成功的地方,亦有失败的地方。今后,我将不断的进行反思教学和行动研究,精益求精,使自己的教学水*更上一个台阶。

琵琶行教学反思5

  本节课教学过程:

  提问前几天所学的杜甫诗三首,绝大多数同学掌握得较好,少数几个同学没有记熟。

  同学们通过学习资料简要了解白居易的生*,写这首琵琶行的背景。简要介绍歌行体。同学们思考并翻译小序,分组讨论小序在文章中的作用并找出小序中的句子与原文相对应的段落。分析第一段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本节课较为成功的地方在于:通过讨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节奏较为紧密。

  值得注意的是:

  小组讨论的时间有点长;有些同学的参与度不高;当堂检测的效果不好;还是没有完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讲授的内容依然有点多。

  以后设计教学环节应更注意充分调动学生而非老师讲解;注意当堂检测环节的设置;注意引导有些同学参与小组讨论;进一步明确奖惩措施,保证回顾提问的"时候每个人都有所收获。

琵琶行教学反思6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名篇,也是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中关于音乐描写的唯一一篇。所以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把文章解读的另一个重点放在了对其音乐部分的描写和理解上。本节课通过配乐朗读,把握作者描写音乐的特殊语言和描写音乐的艺术手法。白居易在描写音乐时用了很多的叠词,如嘈嘈”形容“大弦”乐声的浊杂粗重;“切切”形容“小弦”乐声的轻细急切。形象的表现出音乐的不同特点。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音节悦耳动听。诗中对特殊词的运用有很多:叠词:弦弦、声声、续续;连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同时又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描写琵琶女弹琵琶的情形和音乐所带来的强烈的震撼效果。正面描摹: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情形。如: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这两句主要写琵琶女弹奏琵琶曲的神态、动作和内心的情绪。“低眉”写琵琶女弹奏的神态,突出其情绪的低沉;“信手”写琵琶女弹奏时的动作,表现其技艺的娴熟。“无限事”表现出弹奏者借琵琶来诉说内心无尽的感触。作者通过弹奏者的动作、神情表现其高超的弹奏技艺。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侧面描写:琵琶曲产生的震撼效果。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诗描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前一句写船客听到音乐后的忘情神态衬托琵琶女高超的琴技;后一句写四周景物的寂静衬托琵琶曲的动人。衬托了音乐强烈的艺术效果,形成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通过对文本这样的分析,学生就掌握了赏析音乐描写的手法,更容易理解白居易此诗漂沦天涯的感情。在当堂检测的设计中专门选择了李白的描写音乐的《听蜀僧濬弹琴》这首诗。设置了两个问题(1)诗中第二联“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写了什么?运用了什么手法?(2)诗歌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音乐。以此进一步强化训练学生对手法的掌握。总之,本节课我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让学生掌握音乐描写的语言技巧和手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琵琶行教学反思7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一起被誉为描摹声音的三大“至文”。用语言来显示音乐的节奏和旋律,难度太大,通常情况下,诗人都善于讨巧,大多取间接的审美感应来表现。而《琵琶行》不仅用倾听者的感受、反应来表现琵琶曲的美妙动听和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而且运用拟声词和大量的比喻句来直接表现曲调的特点与旋律的变化,堪称描摹音乐的典范。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体悟到本诗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描摹音乐的妙处,不仅直接对标高考考点,而且将大大促进学生在鉴赏音乐与诗歌时的审美能力。有鉴于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为:品位诗歌的语言,学习诗歌描写音乐的表达技巧。

  从授课情况来看,我的教学设想基本得到了一一体现,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总的来讲,本节课的主要收获有三点:

  一、教学设计凸显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本课描写声音的表达技巧并运用这些技巧去赏析、表现声音,着眼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教学环节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由赏析到运用,由课内到课外,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更是贯穿课堂始终。

  二、主线鲜明,重点突出。俗话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琵琶行》一课值得学习的内容很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诗歌语言、解读作品主旨等等,而本节课抓住这首诗出色描写音乐这个特色,确定学习作品描写音乐的表达技巧这个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心、口、手、耳、脑多种官能,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悟琵琶曲的美妙,通过探究、交流领悟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技巧,通过延伸练习和课堂微写作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赏析、表达。

  三、注重学生活动,学生活动方式灵活多样。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节课成功与否,关键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凸显,学生的活动是否充分。本节课的学生活动将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将听、说、读、写相结合,将讲台下的活动与讲台上的活动相结合,灵活多样,追求实效。

  虽然在准备阶段我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充分考虑每一个教学细节,力求完美,但不完美是必然的,缺憾是难免的。回头自省,我认为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诵读不够充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发挥朗读对文本理解、情感熏陶的重要作用。虽然本节课设计了学生自读全文、齐读精彩段落、有感情美读个别语句等环节,但总体来说,诵读还不够充分,尤其是教师对学生诵读的指导有待加强。

  二、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单一,针对性不强。教学评价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课堂评价语运用得当,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课堂活跃度。本节课教师对学生的肯定性评价多是“很好”“非常好”之类的简单用语,缺乏变化和针对性。

  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教研教改,我将一直在路上!

琵琶行教学反思8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职业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在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民乐,让学生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让学生描述音乐感受,在民乐曲当中开始我的教学过程。

  一、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品味本诗的意境,我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歌音乐的美好意境。其次,让学生自己主动鉴赏,学生都喜欢哪些句子,描出在哪里。当然,如果学生对本段诵读没有完成好,此环节就显得很矫揉造作,为了赶时间,学生发言大多停留在字面意思的分析而无升华部分,我的点评也只是蜻蜓点水,一笔点过。我在此环节处理很粗糙,

  二、为了完成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的教学重点,我决定让学生重点分析诗人写作是应用的手法,从理论上进行概括总结。《琵琶行》一课的教学重点我完成的很牵强,这是我以后应该注意的地方,所谓公开课也是检验自己教学能力的一次机会,且不可急于求成

  三、另外,在学法指导上,我引导学生思考音乐描写背后的情感,学生很容易的找出诗人情感在诗中的体现。这样,我和学生从音乐描写的意境、手法、情感对课文进行了三重解读之后,进行延伸拓展,师生共同品味,在比较阅读中巩固艺术手法。

  四、最后,我拿出10分左右的时间来指导学生实战演练,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将自己的感受流入笔端。在一段优美的《草原之夜》乐曲中结束课程。

琵琶行教学反思9

  教学目标

  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课的结构特点;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背诵本段。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并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 教学要点:

  1.理清全文思路,分析本诗结构特点。

  2.鉴赏高超的音乐描写

  (二)过程设计:

  一.导语设计

  教师播放名曲《高山流水》(学生沉醉其中)

  教师:刚才同学们都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那么哪位同学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呢?(学生们各抒已见,有的说轻快、流畅;有的说悲伤、忧郁;有的说激扬动听等等,很多同学觉得难以表达出来)

  教师小结:从同学们表达的感受可以看出,用语言来表达音乐的感受可以说是比较难的事,大家知道音乐并不是实实在在,可感的、可触摸到的实物,它是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的。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就更罕见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白居易是怎样描写乐曲的。首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出示多媒体投影:内容为白居易简介,新乐府运动,“行”体介绍及创作背景介绍(略)。

  二.整体感知,纠正字音,学生朗读全诗。

  三.在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叙事结构,鉴赏整齐兼变化的结构美。

  1.《琵琶行》以人物为线索,形成明暗对称又交织汇聚的双线结构,这种结构既严谨缜密,又错落有致,显现出对称的整齐美,交织汇聚的变化美,明线是琵琶女的人生遭遇,暗线是诗人的感受,两线重点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句子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出诗文如下的结构(多媒体展示),即板书设计(附在后文)。

  2.请学生认真读诗歌的“序”部分,理出“序”与正文的关系。

  本诗的序文交代了写作原因,内容上与正文前后照应。例如:序文的第二句与诗的第一段呼应;第三四五句与诗的第二三段呼应;第六七句与诗的第四段呼应。

  四.鉴赏诗歌中的音乐描写(琵琶女总共有三次演奏,重点欣赏第二次演奏)。

  1.请学生找出诗歌中详细描绘琵琶曲的段落(学生能够很快找出第二段)。

  2.请学生集体朗读第二段,再请一位同学朗读(此时学生的朗读感情无甚变化)。

  教师点拨:乐曲是有节奏感的,是起伏变化的,大家刚才没有读出乐曲的起伏变化,可能是大家还没有体会到乐曲的情感变化,接下来我们仔细地来品读这段琵琶曲的描写。课前我们探讨过,音乐是无形的抽象的,用文字来表达是很困难的,但我们发现白居易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来使大家感受到音乐的美?(学生顿时领悟是用了一连串的比喻)。

  3.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形象美,让学生想象“大弦”“如急雨”,“小弦如私语”等这些句子模拟的声音,再让学生揣摩琵琶女用这些声音表达的情感,这样学生不仅获得“粗重繁密”、“细幽柔宛”“清脆圆润”等音响上的认识,也体味到人物情感的变化。

  4.师生合作探究:是否能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从诗中找出相关内容。

  教师点拨:“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大珠小珠落玉盘”,此时琵琶声欢快明朗,清脆悦耳,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春时代。“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年轻的她色艺超群,名噪京华;“间关莺语花底滑”至“此时无声胜有声”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动乱,“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银瓶乍破水浆迸”至“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高涨,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轻别离”命运的不*之感与愤懑之情,也是对不公*社会现实的愤怒控诉!

  5.学生通过琵琶女身世情感的变化再次朗读,感情有了起伏变化。

  6.教师播放名家示范朗读,让学生跟读。

  7.学生探讨:白居易在谈诗歌创作时说:“事物牵于外,情感动于内,随感遇而形成于咏叹。”(《与元九书》)这首诗就是因事兴感之作。阅读诗序,说说琵琶女的琴声为什么会引起诗人的强烈共鸣?

  教师点拨:诗人是通过琵琶女弹奏琵琶和听她诉说身世了解琵琶女的经历的。诗人借助琵琶曲这一媒介听出了琵琶女的“*生不得志”,感觉到她心中的“无限事”,听其诉说则更是直接了解到她昔日的风光和今天的落魄。琵琶女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说和诗人有共同点。从序中可读出诗人在长安期间,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参与朝政,忧国忧民,不顾身计,结果落得远谪僻地,无所事事的下场,所以诗人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可以说诗人对琵琶曲的描绘正是自身身世的倾诉。

  8.学生再次朗读,并尝试背诵,结束全课。

  【附】诵读指导:“大弦”以下四句应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9.作业布置:

  (1)延伸阅读韩愈《听颖师弹琴》(多媒体显示)。

  (2)让学生课后试着去找一些琵琶曲来听,加深体会乐曲节奏的变化。

  第二课时

  (一) 教学要点

  1. 复习音乐描写艺术

  2. 引导学生探析人物命运,感受人物的情感,鉴赏人物美

  (二) 过程设计

  1.让学生试着说说自己听过的琵琶曲,当然很少学生会熟悉,教师可以把琵琶名曲《十面埋伏》播放给学生听,并结合课文的乐曲部分一齐感受。

  2.请学生根据乐曲节奏变化填图(多媒体展示),附在后文,也可让学生自己绘制出来。

  3.请学生评析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4.引导学生在诵读感知的基础上品味景物描写和人物情感,鉴赏诗歌意境。首先,让学生含情颂读,在学生有了第一感觉时,让他们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品味这些句子的意境,因为诗中写景的句子是具体可感的,学生大多数可以找出这些句子,此时教师让他们将自己找出来的句子进行想象勾画,用更丰富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例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句叙写江边送客的句子,有位学生把它丰富为:“秋风瑟瑟,浔阳江头伫立着两个神情黯然的人,他们都无语凝噎,木然注视着茫茫江水中的那轮寒月,他们沉重的心绪如枫叶荻花飘转在寒风中一样”。应该说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将有限的文字恰到好处地描绘了一幅凄美的画面,非常契合诗歌的意境。显然学生在鉴赏诗人笔下景物的时候,已经调动了个人的情感(悲情),已经做到了意(情感)与境(画面、景物)的结合。诗中写景的句子还很多,这些句子或景中藏情,或情景并茂,都可以让学生发掘美的素材,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惨、空、绕、寒、悄无言,秋月白”等关键词,让学生联系叙事感触人物在此景下的心情。当然以我校学生的素质都能象前面那位同学描绘得如此有文采,是很少的,但至少他们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与景物相结合就相当不错了。

  5.引导学生探析人物命运,感受人物的情感,鉴赏人物美

  (1)引导学生再创造琵琶女形象

  引导学生再创造的目的,不只是要学生具体地描摹她的美貌,还要求学生能依托文字材料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审美体验。

  教师让学生找出描写琵琶女形象的语句,加以揣摩,想象。

  例如:“千呼万唤”、“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些名句,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如“千、万、始、半遮面”来揣摩,大部分学生能够体会到琵琶女害羞的神态及复杂沉重的心理。

  学生还会通过琵琶女自述身世的段落去理解琵琶女不幸的人生遭遇,且在上节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还能够通过具体可感的音乐去理解琵琶女的心境,以及她如何在乐曲中倾注自己的感情。

  (2)引导学生再创造诗人形象

  诗人在“序”里的自述是进行再创造的主要材料,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概括出诗人政治失意,无辜遭贬,漂泊江湖,郁闷孤苦的仕人形象。再让学生结合“醉不成欢惨将别”“同是天涯沦落人”“江洲司马青衫湿”等句子感受诗人心境与情感。他的心境凄楚而悲凉,他的情感怨愤而又富有柔情,他能从琵琶女的不幸遭遇与自己的失意人生中找到情感的相通点,并能将这种情感的共鸣升华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达出社会变乱,政治衰败带给人民深重灾难的深刻主题。

  6.学生再次朗读全诗(此时学生很有感情地朗读)。

  7.课文总结

  音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然而诗人白居易用比喻的手法将乐曲的美妙表现的淋漓尽致,更可贵的是诗人使用双线结构,一虚一实,虚实相生,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为我们绘制出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难怪“文章已满行人耳”,胡儿能唱《琵琶篇》。

  8.作业布置:

  (1)听一首你喜欢的乐曲,然后用形象的语言写出你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2)背诵全诗。

  教学反思

  1.对新教材及课程标准地认识。对本诗的教学,一般是在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先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鉴赏,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最后归纳诗歌的主旨。本设计旨在突破此模式,设置带有独特视点和角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本设计由鉴赏琵琶曲入手,在分析音乐描写技巧的同时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和人物身世的再现。

  2.教学上能针对学情,挖掘教材的课程资源,形象再创造,调动想象与情感的审美方法的运用;美文诵读技巧的学习获得审美体验。

  3.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如合作探究,个体表现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验合作的愉快。

  4.教学环节从学生实际出发,重难点突出,通过图表形象再现抽象的音乐感受,体现了教学的灵活,有利于学生抽象与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5.教学方法上,多媒体辅助教学,诵读配乐,既形象可感又启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琵琶行教学反思10

  今天上《琵琶行》,在德起那里学到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先让学生找到诗歌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然后问学生有几个沦落人,一为歌女,一为白居易,然后问他们分别是怎样的经历,怎样的沦落,学生...

  今天上《琵琶行》,在德起那里学到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先让学生找到诗歌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然后问学生有几个沦落人,一为歌女,一为白居易,然后问他们分别是怎样的经历,怎样的沦落,学生找到第三和第四段,分别去读,设计问题,读出了怎样的琵琶女,读出了怎样的白居易,在琵琶女这里,同学们可以看到她的少年欢乐与晚景凄凉,但对于她的不幸命运认识不够深刻,她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即使五陵年少争缠头,也只是看中了她的美貌,对她并无丝毫尊重,而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看重的是利,琵琶女看重的是情,二人又怎会心灵相通呢?琵琶女凄凉的身世令人慨叹同情。梁老师也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何说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少年时不应充满欢乐吗,可那又是不是真的欢乐呢?

  理解白居易的沦落时插入背景介绍,可以让学生跟深刻的理解他的痛苦,见到琵琶女的惊喜。

  提问:是什么让他们的心灵得以相通呢?自然是那音乐了。与同学们共同欣赏经典音乐描写。但是要知道,赏音乐是为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感服务的。

  一句话串起全文,也可谓缀玉连珠了!


《琵琶行》的原文3篇(扩展6)

——《琵琶行》获奖说课稿3篇

《琵琶行》获奖说课稿1

  《琵琶行》是新课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一、说教材

  本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的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宪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1、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2、古人云:“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二、说学情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适合学生审美的特定情境,培养学生接纳美的胸襟。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元和十年,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赏析这篇课文。

  (二)分析课文

  《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1、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内容?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语、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

  2、下面我讲讲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文章主要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我就从这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问题教学法”,他认为这个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拓展能力的`提高。在对课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这个方法。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我设置如下问题: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对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此部分。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

  1、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2、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

  3、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4、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c,侧面烘托的手法。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节,让学生自己品味通过侧面描写烘托音乐的感人。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说:“文字是一座桥梁。桥的这边站着读者,桥的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座桥,读者与作者见面,不久见面,并与作者的观点相契合。”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体会作者的“三感”来领会诗人的内心世界,深入理解文章主题的内涵。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第一次感悟问题: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琴声时怎样的心情?

  这两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通过环境描写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文章。在这里我打算问这样几个问题: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c,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重点分析诗人和琵琶女的四个相似点:都是从京城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都是才华横溢、怀才不遇的人,都有从荣至衰的遭遇,都怀有满腹的“幽愁暗恨”。两个形象心灵沟通,爱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三)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并请学生找出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板书归纳:

  (1)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寸虚实相生。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

  (2)情景交融。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

  (3)音乐描写出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

  (四)课外延伸

  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课题研究,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选取白居易的《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诗文,分小组讨论它们和《琵琶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五)作业

  让学生背诵全文,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播放琵琶曲《春江秋月夜》让学生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琵琶行》的原文3篇(扩展7)

——中职语文《琵琶行》的教案3篇

中职语文《琵琶行》的教案1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诗歌的第二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

  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指导朗读

  1、注意读音

  铮(zhēng)悯然(mǐng)转徙(xǐ)浔阳(xún)枫叶(fēng)瑟(sè)声声思(sì)捻(niǎn)霓裳(nícháng)秋月白(bó)衣裳(cháng)红绡(xiāo)钿头银蓖(diànbì)谪居(zhé)整顿衣裳——(cháng)还独倾——(huán)间关——(jiān)

  2、听配乐朗读

  3、自由散读

  三、疏通小序,积累字词(看注解,查工具书,和同学交流下列词句意思)

  明年——(第二年)年长色衰——(女性面容)遂命酒——(摆上酒宴)使快弹数曲——(畅快)感斯人言——(被感动)因为长句——(于是写下了)歌以赠之——(作歌)凡六百一十六言——(一共)

  四、作业:朗读并翻译小序

  第二课时

  一、把握梳理课文内容结构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一)江头送客闻琵琶

  (二)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三)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

  (四)同病相怜伤迁谪

  (五)重闻琵琶青衫湿

  二、细节探讨

  1、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2、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引导学生用原诗文概括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①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飘零憔悴、饱受冷落)

  京倡商妇怨

  ②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京城作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谪居九江,凄凉落魄)

  京官谪官恨

  ③“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明确:音乐(琵琶声)。

  补充: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江西九江有一处名胜古迹——白居易祠,祠中著名的对联。写白居易离开九江时,九江人民对他的深厚情谊,勾留即逗留,千尺水衬托别离情之深)

  3、谁解琵琶声

  [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

  第二乐章“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

  第三乐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乐章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也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相合。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4、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板书]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说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5、谁解风物意

  [提问]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板书]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附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第三课时

  本课时学习重点;欣赏音乐描写

  一、诵读第二节,理解内容

  调弦校音,情随声出(序曲)

  演奏名曲,倾诉悲情(总写)

  珠落玉盘,急切愉悦(第一乐段)

  演奏琵琶曲幽咽凝绝,幽愁暗恨(第二乐段)

  铁骑突出,激越雄壮(第三乐段)

  曲终收拨,戛然而止(曲终)

  江心月白,余韵无穷(魅力)

  二、师生共同分析、欣赏: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附:[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里写乐曲旋律的变化是:D

  A.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B.由激越雄壮——逐渐沉咽——间歇停顿——舒徐流畅

  C.由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激越雄壮

  D.由激越雄壮——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①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②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

  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琵琶女以情演曲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问: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附:说一句题外话,古人有的责备白居易不该于谪居中夜入离妇之船,认为有违礼法。我们倒认为,白居易能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倡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国古代诗人虽有自比美人芳草的传统,但大都比的是纯洁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贵妇,自比歌伎是较少见的。

  5、小结:描写特色:

  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三、总结全诗、布置作业。


推荐访问:原文 琵琶行 《琵琶行》原文3篇 《琵琶行》的原文1 《琵琶行》的原文100字

热门排行

大学生对新时代的理解500字9篇

大学生对新时代的理解500字9篇大学生对新时代的理解500字篇1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今天,新时代青年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

领导班子运行情况报告范文6篇

领导班子运行情况报告范文6篇领导班子运行情况报告范文篇1对x外墙、屋檐瓷砖脱落或渗水的地方进行了全面排查与修复,保障了小区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下面是天涯涛源

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5篇

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5篇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篇1按照局党组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各项要求,严格执行“三严三实”各项要求,坚决从点滴

组织生活会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10篇

组织生活会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10篇组织生活会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篇1根据区纪委、区委组织部相关文件精神,区委党校组织召开2017年度机关支部组

“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素材7篇

“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素材7篇“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素材篇1根据县委宣传部《关于在全县开展“学习贯彻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奋力

2022保密工作会议记录内容5篇

2022保密工作会议记录内容5篇2022保密工作会议记录内容篇1本次培训生动形象地介绍了与日常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窃密技术和泄密案例,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及反思。

纪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监督责任情况报告5篇

纪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监督责任情况报告5篇纪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监督责任情况报告篇1知民意、解民忧、帮民难、促民富、得民心。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为您推荐县纪委书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总结8篇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总结8篇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总结篇1在全院深入开展干部作风整顿活动,提出以“四个着力”深化整治措施,力促落实整改,筑

2020纪检干部警示教育心得感悟【5篇】

2020纪检干部警示教育心得感悟五篇  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2023年悲观与乐观议论文五篇(范文推荐)

悲观与乐观议论文1  人生来有就不同种的心态,主观上客观上的都是不同的感受。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观念也不同。任何苦难都是在所难免的,最重要的是看自己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