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中语文说课稿(五篇)【完整版】

|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说课稿(五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高中语文说课稿(五篇)【完整版】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高中语文说课稿篇一

(一)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必修5本书共有文言文单元5个,17篇文章。涉及了5个方面的文章类型:古代记叙散文、山水游记散文、议论性散文、人物传记和古代抒情散文。《烛之武退秦师》属于古代记叙散文,也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编者希望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
希望学生在反复朗诵中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特有的简洁美,在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叙事脉络中,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 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

1、 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理解和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 赏析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把我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4、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 教学中难点及确定依据

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把探讨语言艺术定为教学重难点。

(四) 教学内容重组、拓展、安排

布置预习

1、回忆初中学过的《曹刿论战》并结合书下注释、课后介绍了解《左传》。

2、了解本课历史背景。

a. 提供文言材料《重耳之亡》。

b. 了解"城濮之战"。

3、参看历史教材画出春秋时期的地图。尤其标注出秦、晋、郑的方位。

(一)学情分析

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少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语言、动作,形象激情的教学方法。

3、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

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矗据此,我在教学本课时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同时通过个性化语言以及动作演示等形象激情的方法来辅助教学,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一篇文章叫《曹刿论战》,谁还记得当中所讲的故事?故事中的曹刿是怎样的形象?(学生回答)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那么我们今天来学习当中的另外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来结识另一位谋臣烛之武。

烛之武要面对怎样的考验呢?那么就让我们一同展开当时的那幅历史画卷吧。找同学来画一下春秋时期的区域地图。

现在如果你是郑国的臣子,正面临一场考验:晋国联合秦国来公攻打郑国,面对军事实力悬殊的情况,你有什么退兵的良策吗?(可以给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

大家想了这么多的办法,那个办法能奏效呢?

所谓"国家有难,匹夫有责",郑国危难,谁顾全大局,挺身而出了呢?

(二)讲授新课,分析鉴赏

第一阶段:扫清文字障碍,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相关知识。

1、教师范读全文,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

2、自读全文,提出要求:圈点勾画不理解的词句,批注有疑问的内容。

3、组织讨论找出的疑难词句。教师要顾及全体学生,尤其是文言文基础差的学生,教师要指导学生动手(写)、动脑、动口,培养思考分析能力。

4、整理文章中重点词、词组、句式

实词:贰 军 师 子 是 鄙 远 陪 赐 朝夕 版 唯

一词多义:若 说 辞 鄙 微 之

词组:
以为 "所"字词组

句式: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第二阶段:分析鉴赏

设计四个大问题串连全文

1、 秦晋为何出兵围郑?郑国所面临的局势如何?(讨论)

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三点。

2、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

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讨论,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1) 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2) 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3)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4)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5)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

总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内,烛之武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分析围郑的利弊,层层深入,句句击中要害,又句句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撤去了包围,保全了郑国。整个说辞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4、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提问讨论)

此问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段对事件结果的交代,也顺便表现了晋文公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正是晋文公日后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说明:以上四个问题,以第三个问题为重点。因为它是课文的难点,要集中突破。并且可以拓展讨论:双方谈话有哪些语言艺术?

(三)讨论总结,认识升华

1、文章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请学生总结一下烛之武的形象。

烛之武是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虽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在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了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为秦国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左传》就是这样通过正面和侧面,用精彩的语言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⑵《左传》以叙事为主,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在本文中就有所体现。请学生体会(讨论,提问)。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篇文章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了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力挽狂澜,谁知他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于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

(五) 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

2、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

3、 预习《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是怎样得到樊於期首级的,当中有怎样的语言艺术。

(六)板书设计

情节发展: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军撤离

写作特点:详略得当 语言简洁

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高中语文说课稿篇二

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细心品味所引诗文的含义;

2、能力目标:透过字面含义揣摩文句所渗透出的深厚感情;

3、情感目标:感受“泪”的深刻含义,热爱生活,体验人生真情,营造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1、领悟作者小中见大的抒情方法;

2、品味文中各种泪水中包含的丰富感情;

3、对“眼因流多泪而愈益清明”的理解。

通过浏览展示学生自己制作的有关“泪珠”的幻灯片,使学生从中回顾所学的诗词,体会散文的思想情感,从中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借助合作探究式教学手段,教师点拨帮助突破难点;
通过口头作文,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受,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分析理解鉴赏的能力。

《泪珠与珍珠》是台湾作家琦君的一篇充满真情的怀乡之作,然而作品又不仅限于此,而是由此引伸到作者对人生最高境界的崇尚与追求。本文由书中泪写起,谈及生活泪,借说信仰泪,表达作者对人生最高境界的崇尚与追求。即人随着人生经验的的丰富,精神境界也会随着提高,这样人的泪珠就会变为晶莹剔透的珍珠。文章说到了人情、人性和人道。

1、布置课前预习:让学生搜集与“眼泪”相关的诗词,分小组绘制成幻灯片;

2、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本课质疑并写在预习本上交上来;

3、教师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

用一段富有哲理的话语导入。

导入:世界是变化万千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其中的酸甜苦辣我们都品尝过,其中的喜怒哀乐我们都经历过。大家可曾记得自己流泪时的情景?也许是激动的泪光,也许是幸福的泪花,也许是伤心的泪水……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琦君的作品《泪珠与珍珠》,一起去体会一下作者笔下的几种泪水所蕴含的深意。

(一)介绍作家作品:

琦君,女,生于1920年。台湾著名作家,曾任教于台湾中央大学。本文作于1987年,选自《琦君自选集》,略有删节。琦君的作品兼散文及小说两类,而以散文的成就为大。多次荣获文学大奖,著有《泪珠与珍珠》、《桔子红了》、《琴心》等作品极受海内外读者喜爱。有人评论其散文不是浓妆艳抹的贵妇,也不是粗服乱头的村妇,而是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

(二)整体感知,揣摩情感。

1、理清思路:

① 书中泪——生活泪——信仰泪。

②书中泪包括:忧患泪、真情泪和自我泪。

③生活泪包括:分离泪、亲子泪和奋斗泪。

④信仰泪包括:感恩泪和慈悲泪。

2、作者的认识过程:

初解----------深解---------- 真解

(天真率直)(怀乡思人) (感悟人生)

3、书中泪有什么含义?

答案:书中泪有三种:忧患泪、真情泪、自我泪。

注:引文1(马区夫人的话)是说人的眼睛因流泪而变得更加清澈透明;
心因经历生活的磨砺而变得更加墩厚仁爱。

引文2(冰心散文中的话)是抒发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感,表达作者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引文3(白居易和杜甫的诗句)都是为自己而流之泪。只是前者为欲哭有泪,而后者为欲哭无泪。

4、又是一根什么线把这泪珠和珍珠连在一起的?

答案:“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5、文章中三次出现了“眼因流多泪而愈益清明”,三次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案:①引入话题,虽然喜爱,但并不真正理解。

②贯穿全文,说明战胜苦难与忧患的韧性与意志。

③与开头呼应,更深切的体会到我们应感恩这个世界。

6、泪珠是如何变成珍珠的?答案:文章由作者对书中泪的初解谈起,经历生活的风浪洗涤后,作者对生活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懂得了生活泪的真谛。最后作者谈到信仰泪,使文章中心得到了一个升华,由生活中的各种为自己而流的泪水上升到为众生而流的仁爱的泪水。

7、本文抒情的特点有哪些?答:妙引诗文和小中见大。

(三)通过习题巩固本课所学内容。

(四)课外迁移练习:让学生找来有关泪水的诗词,加以鉴赏(主要体会情感)。

(五)小结:一篇好文章,其精彩动人,或是寓意深远,都要透过生命的锤炼,以及情感的激荡,才有可能产生。透过琦君的文章,我们知道:在人生旅途上,只有历经种种困苦,流下辛酸的汗水,方能让那颗心灵的珍珠,更加明亮,充满光泽。

(三)展示教师和学生一起制作的有关“泪珠”的幻灯片,联系实际以“一次流泪的体验”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感受。

教师在此环节中,一方面参与、启发,提示、点评;
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自己的一次流泪谈谈感受。达到师生情感交流,体验人生真情的目的。

对学生口头作文的简单讲评,总结鉴赏散文的几个角度。

答案:不同角度:内容(思路)、情感(过程)、文章主旨、表现手法。

在口头作文互相借鉴,开拓思路的基础上,再以“一次流泪的体验”(何时、何地、为何)写一篇四百字左右的小散文。(高中二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的散文学习后,对于散文的学习要求和语言特色已经有了不少的了解,他们对于一些较浅显的散文已经能够把握学习方法和写作技巧。通过两个单元诗歌鉴赏的学习,他们对散文中的一些引文也有一定的体会,而且可以引用一些相似的作品,来抒发他们自己的情感。)

鉴赏能力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上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简单地说,要求学生能够独立阅读鉴赏散文的情感及表现手法,教师就要将鉴赏的思路及技巧传授给学生。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因此我在本节课上所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师生之间或者生生之间的互动,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学生自己设计制作幻灯片,可以令学生对“泪珠”与“珍珠”有一个直观上的感受,便于学生展开联想、发散思维,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高中语文说课稿篇三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篇。在“新课标”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被选入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二单元。通过荆轲刺秦王的过程,抒发了对荆轲的赞美。认识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的精神和正义行为。学好这篇文章,可以感受荆轲这一悲剧英雄的人格魅力,还可以利用古今视界差异,激发学生读出新意,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并在这方面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1、知识与技能:

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断句和翻译的能力。

②、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依据:课标指出“阅读浅近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中举一反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设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培养学生的能力。

依据:目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使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刻骨铭心在自己的脑海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依据:“理解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的方法论的要求:历史眼光与现代观念的统一。”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对话、动作、神态的角度入手,认识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的精神和正义行为

依据:课标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依据: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很可能在这个问题的看法上失之偏颇,无法认识到刺秦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利用影视资源,通过多媒体进行文稿演示。尤其是“易水送别”和“刺秦”两个精彩片段。展示历代文人对荆轲刺秦或褒或贬的诗词。

语文新课程认为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老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是最主要的语文课程资源,要能利用教科书,进行再创造,把教科书变成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内容,赋予教科书内容以生命的活力。因此,老师应创设一种情景,点拨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

由于本文主人公所置深的特定时代背景,学生已经习惯接受传统赞赏荆轲的观点,甚至形成思维定势,因此作为老师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形成个性化的认识。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难题,学生往往视为畏途。老师应该少作一些脱离语文语境的、所谓梳理规律的、机械操练性的客观化、标准化练习,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点到即可,重在提高学生古文能力。学习最好的动机是来自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新课标”旨在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设计了:

(1)朗读法——只有反复读才能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情感。

(2)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本节课,我以语文学习普遍规律“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么写”为指导而设计教学,以教给学生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为目的而推进教学,以“情”为突破口,以“读”贯穿始终,期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依据:对于教师的作用,“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点拨是重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因此,这堂课我将借助多媒体的手段,运用朗读法,启发探究法,启发学生思考、探究,期望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今天,我们来上新课《荆轲刺秦王》,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这种评价。相信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也会对荆轲有更深入的了解。(用多媒体展示上边内容)

同学们已经做过预习工作了,那该文选自哪里?

1、交流同学们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了解本文的背景。可让同学们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来谈一谈。

战国末期,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秦灭韩,又破赵,统一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行刺秦王。为此,他找来了荆轲,精心侍奉。(肯定学生的预习)

(一)。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要求划出疑难词句。整体把握作品的故事情节:(板书)

1、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缘起。

2、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行刺准备。

3、高潮(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廷刺秦王。

4、结局(末段):荆轲被斩。一幕惊雷乍起、剑拔弩张的活剧,以秦王「目眩良久」告终。

(二)。提问:

1、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2、“怒叱太子”表现了荆轲性格的那个侧面?

3、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问题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利用文本从对话、动作、神态等角度入手,分析悲剧人物形象,认识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的精神和正义行为。

4、如果荆轲把秦始王刺死呢,那将会怎样,中国将会出现怎样的局面?

问题设计意图:以往的课堂,总是老师预设好课堂教学流程,预设好问题,甚至预设好问题的答案。本课教学既有预设的内容和流程,同时也注意课堂的生成。如学生会提出类似的质疑:这是笔者在预设内容里没有的,然而,一发现问题,老师便即时对问题进行整理,把问题摆出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何能让人人都“动”起来,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

(三)讨论并小结: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荆轲刺秦王,是反抗的正义行动,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荆轲刺秦王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
就整个历史发展过程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局限性。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但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四)布置作业

把你对“荆轲刺秦王 ”的看法整理成一篇文章。

高中语文说课稿篇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陈情表》,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陈情表》是必修五第二单元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本单元话题是学习古代抒情散文,旨在让学生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就文体而言,是文言文也是散文。按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是高中生必须达到的目标;
从散文的角度学习文学作品《陈情表》,要按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内容、概括要点”的要求,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引导学生感受《陈情表》感人至深的思想情感,理解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忠孝两全的思想局限,进而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关爱亲情的思想意识。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通过诵读、背诵,积累文言词汇,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能力目标:学习和运用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道德。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重点: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难点:本文的主要特点是以情动人,作者是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的。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来完成知识目标,第二课时完成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情景导入。孝敬长辈,忠于朝廷,是中国古代君子立身行事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千百年来,人们奉行于此,常以“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相提并论,李密的《陈情表》感动了皇帝,感动了上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以孝动人的文章——《陈情表》。

环节2:课堂检测。课前已发下了导学案,主要检查学生对文言字词的掌握情况。

环节3: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为学生设计三个问题: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作者为什么要向晋武帝陈情?他陈情的内容是什么?用了什么方式?

学生讨论后发表见解,教师梳理内容并归纳为:

(1)李密“陈情”的理由是因为皇帝下诏任命他为太子洗马,“寻蒙国恩,除臣洗马”,而他又不想应诏就职,“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2)李密“陈情”的具体内容:

①述父丧母嫁、祖母收养、祖孙相依为命之悲惨遭遇。

②述因祖母病重,太守举孝廉不就,刺史举秀才不从,皇帝下诏、官府逼迫也难以应诏的两难处境。

③述圣朝以孝治天下,而自己孤苦无依,祖母又“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祖孙“更相为命”,因此“不能废远”的理由。

④述祖母年事已高,“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祖母百年后,自己再对国家“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报效犬马之劳的愿望。

(3)李密陈情的方式是融理于情、融情于事。

作者自己的孤苦无依、和祖母相依为命、对皇帝的知遇恩情等“情”自然巧妙地融入了对皇帝的“陈”述之中,晓畅、通达、浑然一体,没有雕琢之痕,使人感到作者时时在述事,又处处在抒情。这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

环节4:拓展探究

(1)有人说,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孝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读罢此文,请谈谈你对“孝”的感受。

(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并谈谈自己的学有所悟,以求学生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概括能力并让学生真诚地为亲人奉上自己真诚的回报。在经济建设迅猛发展,道德意识逐渐淡漠的今天,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明确:封建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伦理,其根本的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今天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态度。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未过时。

(2)将本文与诸葛亮的《出师表》对比,看两篇文章在“动之以情”上有什么异同。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总结:

古人常有“忠则《出师》,孝则《陈情》”之说,可见两篇文章在用情方面是相似的,都是以真情来打动人,这是古代抒情散文中的典范。

不同:《出师表》这篇奏章以议论、叙事为主,字里行间渗透了诸葛亮眷恋“先帝”知遇之恩的强烈感情。作者与刘禅兼有“君臣”与“托孤”的关系,陈述意见借“先帝”之口道出,饱含深情,字字句句发自肺腑,更容易打动刘禅。告诫语重心长,殷勤寄语,率直诚恳又不失长者、臣下身份,全文无不流露出作者忠君爱国之情。杜甫赞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赞之:“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可见语言感情之深。

《陈情表》则通过陈述自己的“苦情”“亲情”“忠情”来打动晋武帝,希望能够准许自己侍奉祖母以终余年,因此言辞委婉流畅,情文并茂,扣人心弦。晋武帝看了文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环节5:课堂小结

文章详尽而委婉地叙述了李密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处境,申述暂时不能应召赴任的衷情,言辞恳切,表情达意淋漓尽致。学习本文,我们既要学习作者融情于事、真切感人的“情”,又要理解作者作为“亡国贱俘”对新朝国君陈情时的谨慎、得体、恰如其分的语言;
既要读懂李密的“孝”情,又要领悟其中的感激之“情”。

环节6:作业设计

1、背诵《陈情表》,在背诵的过程中,以求更深刻的感悟其情感。

2、语言运用练习:以“忠”和“孝”为话题写篇随感。通过这个作业,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关心身边的人。

高中语文说课稿篇五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祝福》。

(一) 教材所处的位置和地位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材必修五本书,共有2个单元中外小说单元。一个必修3的第一单元,一个是必修5的第一单元,共六篇文章。(《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祝福》是属于前者。

小说是拥有众多读者的一种文体,它可以多方面刻画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完整地表现人物之间的冲突,还可以具体生动地再现人物生活的环境,因此在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所以学习小说这种文学样式,也是有助于学生学会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为将来的小说阅读打下基础。

鲁迅的《祝福》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精品,当中的人物祥林嫂也是鲁迅小说中与阿q、孔乙己三个最为出名的人物之一。研读好这篇文章,对将来小说的阅读,小说中人物的理解,甚至小说的写作都有深广意义。

(二) 教学目标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 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理清小说的情节。

2、 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3、 分析人物性格的特点,并研究形成的原因。

4、 总结人物刻画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5、 体会小说中所描写的中国妇女悲剧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深入认识到造成人生悲剧的社会原因。

(三) 教学重难点

1、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所造任务的方法。

2、 对造成祥林嫂悲剧社会根源的认识。

(一)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对于小说并不陌生,相对的也比较喜欢阅读小说。但是学生阅读中关注的更多的是小说的故事情节。所以老师要适时采取情况,引导学生从情节入手,学会归纳总结人物形象,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学会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二) 学法及确定的依据

a、预习

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强调预习,培养阅读的自觉性。

b、对比阅读法

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但是,学生接触鲁迅小说并非第一次,因此。可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进行对比。教师注意突出不同点。在思想内容方面,本文与《孔乙己》、《故乡》、《药》相比,其一,虽然它们的题材相同,但是各有不同的生活侧面,有的反映的是读书人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压在底层的一般农民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城市贫民的生活,而《祝福》反映的则是压在底层的被雇佣的乡村劳动妇女的生活;
其二,虽然都表现了反封建的主题,但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侧重于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否定,有的侧重于对封建等级观念和私有制观念的批判,有的侧重于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剖析,而《祝福》则是对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等全面而猛烈的抨击,作者对祥林嫂的同情也甚于其他三者;
其三,虽然主要人物都有共性,但是他们还有各不相同的个性,就生活环境而言,祥林嫂比其他三者要恶劣得多,她没有孔乙己好吃懒做、自视清高的恶习,却也同样遭到周围人们的冷遇,她有闰土、华老栓一样的勤劳,但是最后却落得一无所有,可见其命运更悲惨,更令人同情。

在表现形式上,本文与《一件小事》、《孔乙己》、《故乡》等相比,虽然都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但是,由于各自表现的主题思想存在着差异,各自采取了仅适合自身的故事顺序。《一件小事》以顺叙为主,以此表现"我"的思想认识的进步。《孔乙己》顺叙中有补叙,使历史和现实连为一线,以此来揭示主人公性格发展的必然性。《故乡》顺叙中有插叙,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来突出封建制度给人造成的影响之大。而《祝福》则采用了倒叙,把祥林嫂的被沦为乞丐和悲渗的死提在篇首,与地主阶级"祝福"的欢乐声形成鲜明的对照,然后再追叙祥林嫂的生前事迹,揭示两个阶级严重对立的社会根源,表达作者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切齿痛恨和愤怒鞭笞。

经过这样的比较研究,学生不仅能够捕捉课文的新意向和灵魂,而且也提高了质疑、析疑、释疑的能力,使原有的认识结构和思维势态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掘进,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积累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c、比较法

此文是现代文学作品,不少词语如"决计"、"肯依"等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甚相同,正好可用来训练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的能力。

d、讨论法主要运用在第三课时中对本文主题的理解上。

(2)教师课堂教学中主要使用分析引导、提问法。

编者希望学习这个单元,要着重 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欣赏人物形象,要注意情节、环境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品味小说语言,要注意把握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的不同特点,体会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体会不同作者不同的创作风格。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同学们接触到的小说其实已有很多,但他们是不是就会鉴赏小说了呢?可以肯定地说"不"!所以,我考虑先教给学生鉴赏小说的方法,然后让他们在方法的指导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去鉴赏本篇小说,并争取能够举一反三,用于其他小说的鉴赏中。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一)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二) 点拨法——分析引导,拓展思路

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较多的采用了分组讨论,师生对话、探究等方式。

(一)检查预习,讲述人物遭遇

学生读小说最关注的是情节,所以就从情节入手。让学生讲你知道了祥林嫂的哪些故事。

挑选几位同学复述祥林嫂的不幸经历。

要求:(1)只作纯粹的叙述,不带议论分析。

(2) 叙述时要突出与悲惨命运有关的细节

(3)要有感情地复述,尽可能进入祥林嫂的情感世界,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

(二)理清情节

在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介绍小说的情节大致有几部分,让学生梳理文章的情节。

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等方式,得出本文的线索提纲 :

序幕:
鲁镇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三) 探讨环境描写在人物塑造上的作用

祝福礼的社会环境的描写

祝福之夜的自然环境的描写

(四) 人物形象的塑造

1、 列表比较祥林嫂初到鲁镇、再到鲁镇、临死前的三次描写,概括人物形象。

2、 列表对比对祥林嫂眼睛变化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当时不同的内心变化。

初到鲁镇:顺着眼—— 善良、安分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的故事:直着眼,瞪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 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 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 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 一丝希望

3、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描写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4、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行动描写

反对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门槛)

怀疑灵魂——问

总结 人物描写的几个方面。(还暗含了心理描写)

(五)问题探究

1、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从小说情节分析、总结入手,祥林嫂为什么做工?为什么改嫁?为什么捐门槛?为什么行乞?得出结论:罪魁祸首是封建制度。

2、电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门槛 不被承认后砍门槛的情节,好不好?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

总结 人物的形象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祥林嫂这个善良的劳动妇女被毁灭了,她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三) 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1)要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发表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2)认真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对有关描写方法的研究,剖析人物,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深入领会 baihua 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理解人物与环境会互相作用:环境作用于人,人又反作用于环境,这会使环境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如果人物几经抗争,仍无法改变环境,就造成了悲剧的结局。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别人看。

(3)研究小说的故事情节、线索结构怎样为创造形象,表达主题服务的。

(4)分析小说的社会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

(七)作业布置

把祥林嫂丧子之后回到鲁镇的那部分,改写成剧本,并进行排练。

(四) 板书设计


推荐访问:高中语文 说课稿 五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五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五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

热门排行

大学生对新时代的理解500字9篇

大学生对新时代的理解500字9篇大学生对新时代的理解500字篇1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今天,新时代青年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

领导班子运行情况报告范文6篇

领导班子运行情况报告范文6篇领导班子运行情况报告范文篇1对x外墙、屋檐瓷砖脱落或渗水的地方进行了全面排查与修复,保障了小区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下面是天涯涛源

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5篇

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5篇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篇1按照局党组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各项要求,严格执行“三严三实”各项要求,坚决从点滴

组织生活会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10篇

组织生活会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10篇组织生活会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篇1根据区纪委、区委组织部相关文件精神,区委党校组织召开2017年度机关支部组

“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素材7篇

“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素材7篇“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素材篇1根据县委宣传部《关于在全县开展“学习贯彻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奋力

2022保密工作会议记录内容5篇

2022保密工作会议记录内容5篇2022保密工作会议记录内容篇1本次培训生动形象地介绍了与日常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窃密技术和泄密案例,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及反思。

纪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监督责任情况报告5篇

纪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监督责任情况报告5篇纪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监督责任情况报告篇1知民意、解民忧、帮民难、促民富、得民心。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为您推荐县纪委书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总结8篇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总结8篇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总结篇1在全院深入开展干部作风整顿活动,提出以“四个着力”深化整治措施,力促落实整改,筑

2020纪检干部警示教育心得感悟【5篇】

2020纪检干部警示教育心得感悟五篇  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2023年悲观与乐观议论文五篇(范文推荐)

悲观与乐观议论文1  人生来有就不同种的心态,主观上客观上的都是不同的感受。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观念也不同。任何苦难都是在所难免的,最重要的是看自己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