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从《汲江煎茶》看东坡的茶禅人生

| 来源:网友投稿

◇谢仿贤

茶兴于唐,盛于宋。苏东坡生活的北宋中晚期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极盛时期。宋代文人好茶成风,苏东坡尤甚,自谓平生饮酒、唱曲、下棋三不如人,却深得“茶中三昧”。他熟谙种茶、评水、烹茶、品茶之法,对茶史、茶功也颇有研究。他写过一百多首有关茶的诗词,其中五十多首是专门咏茶。他居儋州之时,百无聊赖中“尝中夜而起,挈瓶而东”[1]901,常常亲自到钓石之旁汲取深潭活水,烹茶论道,“在沉苦之时保有一腔向上飞扬的胸襟,在仕途失意的贬谪生活中依然保持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2]。正因如此,他的这杯以“静中无求,虚中不留”为主题的生命之茶散发出诗意的芳香。

《汲江煎茶》是苏东坡居儋时咏茶的经典之作,历来被传诵不衰,后人对此多有评论,如汪师韩评此诗“舒促雅合,若风涌云飞”[3]1851。本文通过分析诗中苏轼汲水、煎茶与饮茶的过程,解读苏东坡在煎茶、品茶的过程中所传递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所追求的“茶禅一味”境界,品味苏东坡在坎坷失意的逆境中仍然旷达超然、随缘自适的茶禅人生。

“中国历代文人,多与茶结缘。或以茶助神思清爽,或以茶寄闲适超脱,或以茶交清谈之友,或以茶悟佛道禅理,甚至达到爱茶如命,嗜之如饴,一日不可无此君的地步。”[4]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因官屡遭贬谪,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处,他都喜欢品茗评水,凡有名茶佳泉,他都留下了不朽的诗篇。绍圣四年(1097),朝廷对元祐党人的迫害进一步加剧。六十二岁高龄的苏东坡被放逐到“南蛮之地”的儋州,生活条件十分清苦,京城的“十年京国厌肥羜,日日烝花压红玉”[5]2258(《闻子由瘦》)已不复见,在这里“饮食百物艰难”[1]643(《与侄孙元老》),“北船不到米如珠”[5]2328(《纵笔三首》其三),他写信告诉朋友程秀才,“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1]641(《与程秀才》)。生活极为凄惨,再加上政治迫害,精神备受打击,孤独寂寞时常伴随着他。在百无聊赖之时,他将茶视为自己的好友,特别是在夜幕降临之时,以茶来消解心中不平的块垒,通过品茶来体悟人生,并努力从中寻求心灵解脱,在逆境中仍然自得其乐、超然洒脱。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一作茶雨)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5]2362

这首《汲江煎茶》诗写于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是苏东坡流放至儋州的第三个年头。此时,他已历尽风波,心境归于淡远。此诗描述的是月夜临江汲水烹茶的妙趣。在一个月朗风清的夜晚,诗人回首往事,辗转反侧,索性从桄榔庵来到宜伦江边汲水煎茶,“自临钓石取深清”。在这空灵悠远、亦真亦幻的意境之中,诗人大瓢舀水、小杓分江,盛来的不仅是大江的深情,而且把碧空明月贮于其中。以东坡达观超脱的胸襟、气度,也汲取来了清灵的禅意、通脱的诗境。归到家中,烧水煎茶。看那茶水沸如雪乳,声如松风,未饮便心神俱荡。饮时静听荒城那边传来空旷悠远的打更声,更显得清悠寂静。这首诗将汲水、煎茶、饮茶的过程及其心境描述得极为细腻,诗意盎然,情景交融,突出一个“静”字,可谓“奇茶妙墨俱香”。这是一幅宁静清远的月夜临江烹茶图。诗中的天上人间,明月清江,茶中雪乳,煎茶沸腾的水声,荒城悠远的长短更声,都在这汲、煎、饮中融为一体了。与其说是诗境,不如说是禅境,诗人是在以诗说禅,以茶参禅,将茶道中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描绘得淋漓尽致。诗意、茶情、禅心,弥漫在清江月影、桄榔摇曳的夜色之中,可谓言有尽而禅意无穷。

“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5]1616苏东坡旷达的思想、谐趣的个性及圆通的禅宗美学观念对他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晚年十分仰慕陶渊明,经常引陶入诗,居儋州时写下了不少“和陶诗”,效仿陶渊明避世退隐的超脱,诗风也趋向陶诗的“平淡”。他接受了禅宗一切本空的世界观、自然适意的人生观、非理性之思维方式、追求清净解脱的生活情趣,把佛理禅意与山水景物糅合在一起,创作出一篇篇造语精妙且韵味无穷的佳篇,形成融静、幽、淡、雅于一体的艺术风格,平淡中又饶有隽永之味。

“苏东坡在生活中追求‘禅悦之味’,寓禅于山水之间与饮食玩乐之处,有时简直触类旁通,自然而然地把这禅味带入了他的山水诗篇。他把自然山水同禅结合起来,以寻求自我安慰。这种诗篇成为他生活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在对禅学的研究和实行中,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与解脱。”[6]《汲江煎茶》正反映了苏东坡以茶参禅,以禅入诗,以我观物,超然物外,在流寓生活中淡定自如的精神境界,故其诗富有禅意理趣,苏东坡煎泡的这杯生命之禅茶因诗而散发出清新淡远的芬芳,日久弥香。正如金人元好问在《答俊书记学诗》中论诗与禅融合的魅力,所言:“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7]435可为此诗参照。

该诗颇受后人推崇。南宋诗人杨万里论,“唐律七言八句,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曾引此诗为证,并评最后一句曰“山城更漏无定,‘长短’二字有无穷之味”[8]。查慎行则评为“‘储月’‘分江’,小中见大”[9]。都从不同的角度肯定诗人的神来之笔。

中国茶文化作为独特的文化现象,其核心是茶道。所谓茶道,是饮茶时体现精神品位和艺术修养,即通过饮茶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使生活之具体形式上升为富有哲思的人生境界。茶道包含茶艺、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艺的重点在习茶艺术,具体包括选茗、择水、烹茶、准备茶具、选择环境等一系列内容。茶艺与茶道结合,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茶文化和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儒释道三家都与中国茶文化有甚深的渊源关系,应该说,没有儒释道,茶无以形成文化。”[10]中国茶道思想是融合儒、道、佛诸家精华而成。“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陆羽《连句多暇赠陆三山人》)的陆羽接受儒、道、佛诸家影响,并能够融合诸家思想于茶理之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茶道的基础。宋人饮茶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讲究茶道。苏东坡深明茶理,熟谙茶道,煮茶饮茶俨然是位茶艺高手。《汲江煎茶》诗中准确而生动地摹写了择水、取火、择器、候汤、品茶等茶艺细节,将品茶之后精神得到快慰、心灵得到洗涤刻画得淋漓尽致。

《汲江煎茶》是茶人解释茶文化的入门诗,通篇描写了苏东坡的习茶技艺,渗透了茶道精神。

(一)择水

烹茶鉴水也是中国茶道的一大特色。自唐以来,择水就成为饮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评水一直都是爱茶人士的热门话题。因为水不仅承载着茶的色香味韵,且蕴含了茶道的精神内涵、文化底蕴,故有“水为茶之母”之说。明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茶十分,茶只八分耳。”[11]32可见水对茶性的充分发挥是至关重要的。陆羽《茶经》把烹茶之水分为几类次,即“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12]83。苏东坡饮茶很注重择水,他对人说:“精品厌凡泉。”[5]361凡是好茶,一定得用好泉烹之,否则可惜佳茗。他还提出“饮茶三绝”之说,即茶美、水美、壶美。江苏无锡的惠山泉被誉为“人间第二泉”,苏东坡为了享用名泉,不辞辛劳携带上好的茶叶来到泉边烹茶品饮,写下了“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5]532,足以见其对泡茶水质的讲究。

苏东坡深知茶非活水则不能发挥其固有品质,《汲江煎茶》首联开宗明义直接点出煎茶须取“活水”。他身处偏僻的海南,不可能寻来天下名泉或文人极为推崇的雪水,儋州“百井皆咸”,而宜伦江水质较好。宜伦江是儋州的母亲河,她从沙帽岭穿山缓缓流来,像一条彩带缠绕在儋州城边,水质甘甜清澈。苏东坡素稔“若不得佳茶,即中品而得好水,亦能发香”[13]之理,为了喝上好茶,诗人就地取材,亲自到江边取用活水。垂钓处的水既不湍急,亦非深潭,水质鲜活且较洁净。“清”是饮茶用水最基本的要求,只有水质清澈纯净,才能正确发挥茶叶的色香味。“活水”比之池水、塘水更加自由不羁,也更契合诗人渴望在饮茶中得到心灵解脱的意愿。

南宋诗人杨万里赞这首诗:“第二句七字而具五意:水清,一也;
深处取清者,二也;
石下之水,非有泥土,三也;
石乃钓石,非寻常之石,四也;
东坡自汲,非遣卒奴,五也。‘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其状水之清美极矣。”[8]用活水煎的茶,至清至洁,是天地涵育的灵物,可以让苏东坡神思飞扬,又可以使他静心养气,忘掉一切凡尘杂念。

(二)火候

古人煎茶是很讲究火候的,因为火候决定了“水候”。活火,即烧炭的旺火。古代煎茶一般是用泥制作风炉,白居易有“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诗(《问刘十九》)为证。煎茶也颇有讲究,陆羽在《茶经》中曰:“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
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
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12]85在苏东坡看来,即便是用上好的泉水烹茶,也必须掌握好烧煮的温度,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水初沸时最佳。“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道出烹茶把握火候的重要性。水因热度释放出气泡,温度愈高,气泡愈大,最初像蟹眼,慢慢地便像鱼眼。古人认为,沏茶的水若是滚过了头,就“老”了,用这样的水煎出来的茶,在口味上就要略差一点。苏东坡的另一首诗《试院煎茶》也写道:“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贵从活火发新泉。”[5]370“蟹眼”和“鱼眼”指的是沸水中气泡的形态,“松风”是水微微沸的声音。从水沸的气泡和水鸣的声音判断出煮水的程度,形象地描述了烹茶用水的温度,与“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异曲同工,描述的是茶、火、水三者之间的关系,形象地表达了诗人高超的煎茶技巧。

宋人之饮茶以建茶为主,以色白为贵。煎茶经过煮开三沸后,雪白的茶乳(白沫)随着煎得翻转的茶脚飘了上来。翻“雪乳”,说明苏东坡沏的是好茶。

(三)器具

古人煎茶贮水也很有讲究,“养水须置石子于瓮底”[14],“水性忌木,松杉为甚,木桶贮水,其害滋甚,洁瓶为佳耳”[15]。苏东坡对煮水的器具也有研究,他认为用铜壶有腥味,用铁壶有涩味,惟用定窑烧制的兔花瓷盏煮茶,才可保证茶味的纯正与地道,满足品茶要求。苏东坡有诗为证:“铜腥铁涩不宜泉”[5]1265,“定州花瓷琢红玉”[5]371。据说苏东坡在宜兴时,还亲自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种壶式命名为“东坡壶”。在海南时,苏东坡穷困潦倒,被迫将随身携带的酒器都卖掉,唯独留下一只心爱的茶盂,“砖炉石铫行相随”[5]371,以之品茗,涤荡心灵,抚慰他度过孤苦的岁月。当苏东坡获释北归时,便把心爱的茶盂赠送给曾经帮助他渡过难关、和他一起品茶的许钰,说:“无以为清风明月之赠,盂聊见意耳。”[16]一只茶盂伴随着东坡的漂泊生涯,足以窥见苏东坡的嗜茶情怀。正如后人所评价:“读苏轼诗文,染茶味清香。”

深通茶道、茶理的苏东坡对“茶、水、器”三美的追求很有研究。他在《元翰少卿宠惠谷帘水一器、龙团二枚,仍以新诗为祝,叹味不已,次韵奉和》写道:“岩垂匹练千丝落,雷起双龙万物春。此水此茶俱第一,共成三色鉴中人。”[5]512将茶、水、器之美称为三色,并认为自己是善于品鉴之人。

细细观察,《汲江煎茶》诗每一句都描绘一个情景,都有一个画面,可谓“句句皆奇”。第一句交代煎茶必须采用“活水”和“活火”。第二句写自己到江边汲取清澈之“活水”。第三、四句写汲水的情景,清江月影,空寂悠远。第五句写筑炉烧水煎茶。第六句写水沸,声响像风吹过松林所发出的松涛声。第七句写喝茶的乐趣,茶清澈醇美,放任神思,难以以三碗为限。第八句写喝茶后难以入眠,静静坐着听荒城那边传来悠扬的打更声。“清、静、和、美”是中国茶道的精神。苏轼把自己融进清江明月的佳景之中,在诗中营造了恬淡闲洁、韵高致静的氛围,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和精神升华。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云:“此诗奇甚,道尽烹茶之要。且茶水非活水,则不能发其鲜馥。东坡深知此理矣。”[17]可见胡仔叹赏的是东坡准确而生动地摹写了烹茶要诀。清代的吴乔在《围炉诗话》中干脆说:“子瞻煎茶诗‘活水还须活火烹’,可谓之茶经,非诗也。”[18]对此诗推崇备至。

禅宗的美学精神在于超越具体表象,达到空且静的悟境,这种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茶的文化境界。苏东坡是烹茶的行家里手,《汲江煎茶》“句句皆奇,字字皆奇”,那不仅是简单的用词造句之奇,更展示了一种引人入胜的茶艺之美,以及在静静的月夜汲江水、生火、煮茶、品茗,何等超凡脱俗的美。实际上此诗之奇更在于境界之奇,一种能引人入禅的境界,让人在淡淡的感伤中回味人生的境界,让人走向通达、看淡一切的境界。

茶是大自然的灵品,具有平和、恬淡、质朴、高洁的品性。它清高而独具灵性,能助文人超脱世俗羁绊,寻求自由的精神家园。宋代茶文化得以迅猛发展。士大夫之间党争激烈,互相倾轧,身心疲惫,希望寻找心中的寄托。禅宗给苦闷的士人指出一条寻求解除苦恼的办法,不必举行什么宗教仪式,凭其自在心参禅悟道,文人墨客因此也推崇起禅宗来。佛与茶终于找到了相通之处,在茶文化发展中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故有“茶中带禅、茶禅一味”之说。

苏东坡的思想向来比较复杂,包容儒、释、道三家思想,对百家杂说也旁采博收。他政治上积极入世,以儒家的民本思想为主导,当政治上遭到打击、处于人生低谷时,佛老思想则成为自我排解的精神支柱。“乌台诗案”以后,苏东坡屡遭贬谪,经历千般困苦之后,佛家思想成了他解脱痛苦、抚平创伤的一贴良药。他心灵更加靠向禅旨,从苦境中寻找乐趣,在逆境中求得解脱,秉持任性逍遥、随缘放旷的思想,坦然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

苏东坡所处的北宋,禅宗思想盛行,文人以谈禅为高雅之风。同时,苏东坡深受家庭影响,父苏洵系云门四世圆通居讷的弟子,其母程夫人亦系优婆夷,苏家佛教气氛十分浓厚,早年苏东坡便已结禅缘、步禅境。苏东坡之于佛禅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时期至“乌台诗案”前,种禅果,结禅缘,以僧为友,但并不信佛,以儒家为立身之本。第二阶段是“乌台诗案”之后至被贬岭南之前,以儒家思想立言立行,以禅道为精神调节。第三阶段被贬岭南之后,其精神已经达到履险如夷、宠辱不惊的境界,以禅治心与治身,始终秉持随缘自适、旷放豁达的人生态度。苏东坡居儋期间,禅学思想更加成熟,正如参寥读了东坡流放海南所作的诗后评价道:“往来惯酌曹谿水,一滴还应契祖师”[19]201(释道潜《读东坡居士南迁诗》)。苏东坡从具体的政治得失中摆脱出来,秉承“空静圆通”的禅学思想,借助佛教思想进行心理抚慰,并克服常人难以逾越的身心磨难,实现精神上的超越,重新阐释人生的意义。其作品中的禅意和空灵的美学正源于此。

“最能体现宋人安贫乐道人生观的就是闲居品茗”,“宦海浮沉对于宋人来说,乃是司空见惯之事。他们在仕途受挫时,或以吏为隐,或退居乡里,然都喜闲饮清茗,以见其安贫乐道之高志。”[20]东坡被流放到瘴疠之地的儋州时已经六十多岁,他在《到昌化军谢表》中说,曾与子孙“恸哭于江边,已为死别”[1]1221。到儋州之后贫病交加,困苦不堪,身边只有苏过相随,生活环境极为恶劣,跌入了人生的最低谷,连维持基本的生活十分艰难,经常靠朋友所赠的茶、米、药等生活用品救济。如在《与程秀才》书信中,他对朋友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纸、茗佳惠,感抃!感抃!丈丈惠药、米、酱、姜、糖等皆已拜赐矣。”[1]645

茶成了维系真挚友谊的纽带。人生失意,心灵创伤更需要一杯禅茶来抚慰,他常常约茶以茶会友,有不少茶趣。琼州学士姜唐佐是苏东坡在海南精心培养的得意门生。在《与姜唐佐》四封书信中,他写道:“昨日辱夜话,甚慰孤寂。示字,承起居安胜。奇荈佳惠,感服至意,当同啜也。”(其二)“今日雨霁,尤可喜。食已,当取天庆观乳泉泼建茶之精者,念非君莫与共之。”[1]647(其三)有一次东坡邀姜唐佐喝茶,便笺送出之后,恰逢巡检有会,东坡便回书云:“适写此简,得来示,知巡检有会,更不敢邀请。会若散早,可来啜茗否?”[1]647(其四)

茶也是精神的慰藉,更是他安放心灵的所在。“吾尝中夜而起,挈瓶而东。有落月之相随,无一人而我同。汲者未动,夜气方归。锵琼佩之落谷,滟玉池之生肥。”[1]901(《天庆观乳泉赋》)在儋州的贬谪生活中,他月夜汲江煎茶,品茗思忖,以茶参禅,在袅袅幽香中揣摩世态炎凉,体味人生苦乐,将内心的孤寂之情转化为一种闲趣。明代冯璧《东坡海南烹茶图》诗云:“讲筵分赐密云龙,春梦分明觉亦空。地恶九钻黎火洞,天游两腋玉川风。”[21]129这首诗写苏东坡由朝廷重用、特赐“密龙云”珍品茶,到外放下狱、谪贬儋州,仕途坎坷变化,有如一场春梦,但他仍然像唐代卢仝那样喜爱品茗,可谓以茶简要概括了苏轼一生。

茶成为诗人在困顿中解脱自我、完成超越的凭借,“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饱含着东坡对待人生的淡然超脱。他在《次前韵寄子由》诗云:“老矣复何言,荣辱今两空。泥洹尚一路,所向余皆穷。”[5]2248“泥洹”即“涅槃”,是佛教追求的最高境界。谪居儋州,年老体衰的苏东坡面临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屋,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1]641的艰难困境,他不但没有悲观绝望,而是调整心态,随遇而安,把人生挫折、个人得失看成一种历练,很快就融入生活。他与老百姓打成一片,传播中原文化,送医治病,著书为乐。他把自己当作一名儋州人,把九死一生的被贬生活当作一次奇绝壮观的旅游,发出“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5]2367的感喟,可见诗人超然自得、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有禅家宗风。《心经》云:“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22]96东坡借茶淡忘仕途失意所带来的痛苦,在饮茶中忘却尘世,在参禅中体悟世事如梦似幻,摆脱了外在环境的役使,看透了世间名利和倾轧,超然自得,物我两忘,将宠辱不惊、随遇而安的人生观融入茶中,将淡然的隐逸情怀寄寓于茶,我们从中又可以窥见其淡泊旷达而又刚正不阿的精神品格。

佛禅对苏东坡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人生信念和处世态度上,还表现在审美情趣上。禅宗追求内心安然、超尘脱俗的精神境界,对苏东坡的人生哲学和人生情趣都给予重要启发。苏东坡喜好佛禅,以茶参禅,其后的茶诗具有了更为丰富的精神内涵,也促使诗人走向了清新自然、宁静淡远之人生境界。

宋人较之唐人,更喜欢闲品茗、静赏生命快乐的新人生观。宋代的茶诗集中表现了宋代文人对生命宁静之乐的追求。借茶解闷,以茶参禅,以禅入诗是苏东坡的一大特征。苏东坡认为,品茶的最高心境是“静中无求,虚中不留”。他在品茶中讲究虚静的心境,在煮茶、斟茶中体味淡与静、沉与浮,在煮茶、斟茶中修炼和缓从容、宠辱不惊、看淡得失的心境。“苏轼把生活中的痛感表现为美感,用他的艺术和非凡的创造能力和浸入骨髓的老庄思想来解脱自己。”[23]他把对禅的理解、对人生社会的感悟诉诸文学作品,在诗歌中常常表达出对禅宗自由适意、清幽恬淡的生活的向往,形成了清新自然、平淡无华、朴实真醇、富有禅趣的艺术风格。在《汲江煎茶》这幅月夜汲江煎茶图中,我们看到的是大瓢贮月、小杓分江的豪迈景致和清远情思,是雪乳翻煎、松风如泻的点茶艺术美感,是寂静月夜坐听荒城更声的悠远空明,情与景、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正反映了诗人超然淡泊的心境。“荒城夜来,更长漏短,一片孤苦景象,让人伤感,而作者煮茶、写诗自娱,使全诗意境凄而不怨,哀而不伤,非坡公谁有此胸襟笔力。”[24]164

苏东坡自幼深受儒家传统思想之教养,少年时抱有“奋励有当世志”“致君尧舜”的理想,少年得志时意气飞扬,后半生久经风波,看淡生死。他的人生宛如一盏茶,初时浓香,最后清淡,到达超然物化的境界。他的茶诗通过描写汲水、煎茶与饮茶的过程,借茶喻志,托月抒情,有引人入胜的茶艺、引人入禅的茶境、感人至深的茶思,进入到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茶道艺术境界,以哲人之思从品茶中体会到人生的真谛。“苏东坡的一味禅茶,不是追求优雅的生活,而是散乱中的内心坚守”[25],这一切均彰显出这位千古英才熠熠光彩的人格魅力。

注 释

[1]顾之川校点:《苏轼文集》,岳麓书社2000年版。

[2]周圣弘:《苏轼茶诗词述评》,《文化教育》2011年第8期。

[3]四川大学中文系唐宋文学研究室编:《苏轼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94年版。

[4]刘伟华:《人间有味是清欢》,《农业考古》2011年第5期。

[5]〔清〕王文诰辑注:《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

[6][韩]朴永焕:《苏轼自然山水诗表现的禅宗思想》,《佛学研究》1995年第4期。

[7]〔金〕元好问:《元好问全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8]〔宋〕杨万里:《诚斋集》卷一百四十一,商务印书馆影印四部丛刊1926年版。

[9]〔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卷中,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张氏涉园观乐堂刻本。

[10]赖功欧:《茶哲睿智》(引言),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

[11]〔明〕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国学研究所1936年版。

[12]〔唐〕陆羽著,王麓一编著:《茶经》,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年版。

[13]〔清〕震钧:《天咫偶闻》卷八,清光绪甘棠精舍刻本。

[14]〔明〕熊明遇:《文直行书诗文》文选卷十七,清顺治十七年(1660)熊人霖刻本。

[15]〔明〕许次纾:《茶疏》,民国景明宝颜堂秘笈本。

[16]〔明〕陈于宸:《琼州府志》卷九下,明万历刻本。

[17]〔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一,道光乙酉年海山仙馆丛书。

[18]〔清〕吴乔:《围炉诗话》卷五,道光甲申重雕三槐堂藏版。

[19]〔宋〕道潜:《参寥子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

[20]陈瑜、杜晓勤:《宋代文人茶的人生之乐》,《文史知识》2007年第12期。

[21]〔唐〕陆羽、〔清〕陆廷灿:《茶经 续茶经》,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版。

[22]〔唐〕玄奘译,陈秋平、尚荣译注:《心经》,中华书局2007年版。

[23]康震:《走近苏东坡,一个文学家的思想与命运》,《海口讲坛》2007年7月28日于海南省图书馆。

[24]于欣力、傅泊寒:《中国茶诗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5]林颐:《茶禅一味苏东坡》,《羊城晚报》2013年10月2日。

猜你喜欢儋州茶道苏东坡节录苏东坡《前赤壁赋》草堂(2022年6期)2022-07-19苏东坡问路文萃报·周五版(2021年33期)2021-09-12寻迹万里茶道中华瑰宝(2021年4期)2021-04-16儋州宣言——2017年12月16日“苏东坡与文化儋州”全国专题学术报告会通过中国苏轼研究(2018年0期)2018-12-06苏轼儋州己卯年上元夜的“得失”之问中国苏轼研究(2018年0期)2018-12-06茶道不能光说不做茶道(2018年7期)2018-09-17从一次茶会看当今茶道茶道(2018年9期)2018-02-16儋州调声:人人都是山歌手山山水水是歌台现代青年·精英版(2017年10期)2017-11-10海南儋州:特色加品牌农业更出彩发明与创新·大科技(2017年9期)2017-09-14千年英雄苏东坡读者欣赏(2017年9期)2017-09-13

推荐访问:东坡 人生 汲江

热门排行

大学生对新时代的理解500字9篇

大学生对新时代的理解500字9篇大学生对新时代的理解500字篇1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今天,新时代青年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

领导班子运行情况报告范文6篇

领导班子运行情况报告范文6篇领导班子运行情况报告范文篇1对x外墙、屋檐瓷砖脱落或渗水的地方进行了全面排查与修复,保障了小区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下面是天涯涛源

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5篇

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5篇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篇1按照局党组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各项要求,严格执行“三严三实”各项要求,坚决从点滴

组织生活会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10篇

组织生活会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10篇组织生活会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篇1根据区纪委、区委组织部相关文件精神,区委党校组织召开2017年度机关支部组

“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素材7篇

“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素材7篇“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素材篇1根据县委宣传部《关于在全县开展“学习贯彻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奋力

2022保密工作会议记录内容5篇

2022保密工作会议记录内容5篇2022保密工作会议记录内容篇1本次培训生动形象地介绍了与日常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窃密技术和泄密案例,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及反思。

纪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监督责任情况报告5篇

纪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监督责任情况报告5篇纪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监督责任情况报告篇1知民意、解民忧、帮民难、促民富、得民心。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为您推荐县纪委书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总结8篇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总结8篇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总结篇1在全院深入开展干部作风整顿活动,提出以“四个着力”深化整治措施,力促落实整改,筑

2020纪检干部警示教育心得感悟【5篇】

2020纪检干部警示教育心得感悟五篇  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2023年悲观与乐观议论文五篇(范文推荐)

悲观与乐观议论文1  人生来有就不同种的心态,主观上客观上的都是不同的感受。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观念也不同。任何苦难都是在所难免的,最重要的是看自己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