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地域文化中的生命放歌——李白湖北诗文之生命意识书写

| 来源:网友投稿

徐定辉 段小曼

诗仙李白与湖北有不解之缘,在他的一生中,曾经三入湖北,第一次是其25岁出蜀后,第一站为湖北;
第二次是许圉师以孙女妻之,在湖北安陆定居十年;
第三次则是安史之乱流放夜郎往返湖北。经整理比对王琦所注的《李太白全集》(1)李白:《李太白全集》,王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郁贤皓的《李太白全集校注》(2)郁贤皓:《李太白全集校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15年。、安旗的《李太白全集编年笺注》(3)李白撰,安旗编:《李白全集编年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20年。本文所引李白诗文均出自此书,不再一一注出。,初步统计李白写于湖北诗歌95首,文18篇。湖北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张伟然在《湖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中曾提出湖北适用于感觉文化区的观点。感觉文化区又称乡土文化区,是文化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感觉文化区是“人们对于文化区域的一种体认,既存在于区域内居民的心目当中,也得到区域外人们的广泛承认”(4)张伟然:《湖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22页。。楚国建于荆山(今湖北南漳县)一带,长期以郢(今湖北荆州)为政治文化中心,孕育出浓郁的荆楚文化。张正明在《楚文化史》中提出构成楚文化的六大要素:青铜器的冶炼工艺、丝织工艺和刺绣工艺、髹漆工艺、老庄哲学、屈原诗歌和庄子散文、美术和乐舞。(5)张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页。尤以屈骚文化和老庄文化为杰出代表。李白在湖北习楚声、晓楚事,学习楚地民歌,思想受着屈骚精神与老庄哲学影响,湖北的地理记忆贯穿其一生。

学者曾大兴曾在《文学地理学概论》中谈到地理因素对文学家生命意识的影响,认为生命本体论蕴含了文学家在一定时空中对生命的认知与感悟,生命价值论则包蕴了文学家对生命价值的判别与把握。(6)曾大兴:《文学地理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71-72页。作家的生命意识,即其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对生命时间的感悟、对理想意志的追寻、对生死的思索以及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拷问等。伟大的诗人在不同时空中对生命意识的书写都是独特而深刻的,李白亦然,其思想在屈骚要义、老庄哲学的影响下,总体上表达的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生命不能永驻的自然观,以及积极入世、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无限生命价值的乐观精神。

《文心雕龙·物色》云:“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7)刘勰:《文心雕龙注》下册,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693页。日月交替、寒来暑往是最寻常的自然现象,在这时光的交替中,却包含着自然界从万物新生到草木凋零,再到万物复苏的循环往复。时间流逝是最直观的自然规律,伤春悲秋、岁月蹉跎是诗人最直接的生命体验。老子曰:“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8)李聃:《道德经·第十六章》,赵炜编译,支旭仲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18年,第35页。,认为遵循自然规律方显生命本质。李白对时间有敏锐的感悟,在湖北自然地理影响下,在春秋代序中捕捉着四季变幻的不同场景,以自己生活经历为蓝本,书写着对时间的体验。

725年,李白离开蜀地辞亲远游,沿长江顺流而下,进入湖北,此时李白初次接受蜀地之外的风土人情与文化。荆楚文化与巴蜀文化互相渗透又有差别,蒙文通在《巴蜀古文史论述》中总结巴蜀文化:“词赋、黄老和卜筮、历数,这才是巴蜀古文化的特点。”(9)蒙文通:《巴蜀古史论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07页。唐代游侠风尚盛行,蜀地任侠风气更盛,奠定了李白豪放的性格和尚道、尚侠的精神。巴蜀紧邻荆楚,以长江一以贯之,如今的湖北是沿长江往返巴蜀必经之地,巴蜀文化与荆楚文化早有交融。李白尚道,对楚文化向往已久,在安陆写下《上安州裴长史书》:“见乡人相如大夸云梦之事,云梦有七泽,遂来观焉。”初入湖北的李白对此片土地充满好奇。

李白在江陵(今湖北荆州)观民俗民事,听西曲,学习都邑三十四曲荆州乐,写下《荆州歌》:“白帝城边足风波,瞿塘五月谁敢过。荆州麦熟茧成蛾,缲丝忆君头绪多。拨谷飞鸣奈妾何。”《乐府诗集》卷七二《杂曲歌辞》载:“《荆州乐》盖出于清商曲《江陵乐》,荆州,即江陵也。有纪南城,在江陵县东。梁简文帝《荆州歌》云‘纪城南里望朝云,雉飞麦熟妾思君’是也。又有《纪南歌》,亦出于此。”(10)郭茂倩:《乐府诗集》,夏华、王禹翰等编译,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8年,第621页。李白在江陵亲身感受着古歌中的麦浪滚滚,沉浸于当地的历史文化中。

此年秋,李白写下《秋下荆门》:“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霜落”“江树空”是典型的秋季意象。悲秋一直是文学中的母题,在草木零落的秋季,心思细腻的文人不免触景生情,从而感叹自我生命的凋零,感悟人生得失,感慨王朝更迭,所以刘禹锡发出“自古逢秋悲寂寥”(《秋词》)的感慨。李白在他乡遇萧条之秋,在诗中却未露悲伤之情,反述东晋画家顾恺之典故,顾恺之任荆州刺史殷仲堪幕府参军时告假,仲堪借其布帆以乘舟出行,旅途逢大风,恺之写信给仲堪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11)李白撰、安旗编:《李白全集编年笺注》第一册《秋下荆门》注释,北京:中华书局,2020年,第35页。李白此行心情舒畅,借用此典故陈说自己旅途平安,未显故园离愁。同时借古事“鲈鱼脍”述怀,西晋吴人张翰见秋风起,思念家乡正是鲈鱼肥时,遂辞官回乡。李白必定不会学张翰辞官返乡,而是要乘着秋风去往今浙江嵊县,其目标并非如后来诗中所说的“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而是追求功名,建功立业。同年,李白在江陵遇自己钦慕已久的道教大师司马承祯,司马大师夸赞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大鹏赋并序》),李白以庄子《逍遥游》为蓝本,酣畅淋漓地写下《大鹏遇稀有鸟赋》,不难看出年轻时李白的天机俊发。文中大量运用朝气蓬勃的意象,颂赞大鹏“刷渤澥之春流,晞扶桑之朝暾。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春流”“朝暾”是希望之物,“宇宙”“昆仑”是磅礴之象,此刻出蜀的李白就如扶摇而上的大鹏,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在湖北的土地上,初出茅庐的李白对前途充满了憧憬与自信。

727年,在外漫游三年的李白又回到湖北,许圉师妻以孙女。李白早期的实际漫游终点并非剡中,而是江汉一带,在此期间无所收获,且结伴漫游的蜀中好友吴指南亡故于洞庭。李白对生命开始有了思考,在安陆写下《上安州裴长史书》,诉说吴指南死后,自己“白禫服恸哭,若丧天伦。炎月伏尸,泣尽而继之以血”,字字泣血,可见李白伤心之情。数年后李白返回好友葬地,又“白雪泣持刃,躬申洗削。裹骨徒步,负之而趋。寝兴携持,无辍身手。遂丐贷营葬于鄂城之东”。李白背负好友白骨葬于今湖北鄂州一带,二人虽在同一片土地上,却已阴阳相隔。李白开始直面时间,审视生死。

李白好友离世,又因自己不得志,此后的诗歌开始寄情山水,伤春悲秋,叹时光荏苒、韶华易逝。山、湖、江、平原乃是湖北典型的地理特征,经千年地貌未曾有较大改变。李白钟爱湖北的山水,登岘山,游汉水,赏湖泊,品风景,纵情于湖北的山水之中。湖北植被丰富,一年四景,景观层叠错落。夏日,李白作《古风》云:“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此诗安旗先生认为作于湖北。(12)李白撰、安旗编:《李白全集编年笺注》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2020年,第80页。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评述该诗:“君子履洁怀芳,何求于世。然而未尝忘意当世者。罹盛年之易逝,而思遇主以成功名也。”(13)陈沆:《诗比兴笺》第四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36页。“碧荷”“绿水”“秀色”“馨香”等,是夏季独有的景象,“秋花”“飞霜”却是深秋才有的景色,此刻在安陆的李白,望着夏日盛放的荷花,遥想的却是秋日的场景,与当时初入湖北在秋风萧瑟的荆门仍然踌躇满志已大不相同。同年他还写下《燕赵有秀色》《西国有美女》《秋思》等同类型诗歌。秋日,李白“常恐碧草晚,坐泣秋风寒”(《燕赵有秀色》),“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秋思》),秋风寒,木叶下,“木叶”较“落叶”而言,更萧瑟颓凉,用在此处奠定了全诗萧条的基调,洒脱的李白虽然感慨群芳凋零,却只能“坐愁”“坐看”,字里行间充斥着对时间流逝的无力感。李白隐居安陆寿山,目的之一是效仿隐士,被伯乐请出山以实现功名,如前代隐士卢藏用因隐逸被武后请出山赐官。然而现实是自己隐居寿山却只能徒看花落去,只能在湖北的山水里“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在湖北,李白有忧愁,亦懂得在有限的时光中品味生活,乐意接受新鲜文化。在襄阳,其受到襄阳民歌影响,听儿童唱《白铜鞮》,写下《襄阳歌》和四首《襄阳曲》。《襄阳歌》写道:“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蓠花下迷。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西晋名士山简都督荆州时,遇四方寇乱,天下分崩,王威不振,朝野之人都感到忧虑恐惧,山简却镇定自若,仍然饮酒嬉游,襄阳流传有他“日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复能骑骏马,倒着白接篱”的歌谣。李白习得楚声精髓,遥望岘山落日,入之以歌,“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自己愿像山简一样饮酒抒怀,“千金骏马换小妾,醉坐雕鞍歌《落梅》。车旁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催”。李白壮志未酬,面对流逝的时光,却没有一直沉浸在悲愤苦闷的情绪中,而是借酒抒怀,吸收襄阳民俗民歌,对待暂时的不遇豁达观之,不拘于功名。在诗歌末尾,他高呼:“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襄王云雨今安在?江水东流猿夜声。”湖北民俗与历史典故激发出李白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自由精神。

737年,李白在安陆写下“长空去鸟没,落日孤云还。但恐光景晚,宿昔成秋颜”(《春日独酌》其二),“东风吹愁来,白发坐相侵”(《独行》)。“独酌”“独行”的标题呈现出才华无人赏识的孤独形象,诗中“落日”“孤云”“白发”“夕景”“秋霜”等意象呈现出凄凉、孤独的意境,李白感叹岁月如白驹过隙,自己徒有面对时光流逝的不知所措,却无法挽回时光半分。“恐”“侵”等字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忌惮,也是对自己在湖北耗费十年青春,隐逸、干谒却仍然立功不成的感叹。这一年,身处湖北的李白写下了系列伤时的诗歌,“昨来荷花满,今见兰苕繁。一笑复一歌,不知夕景昏”(《答从弟幼成过西园见赠》),“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长歌行》),“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麻姑垂两鬓,一半已成霜”(《短歌行》)。《周易·系辞下》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则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则岁成焉。”(14)《周易》,冯国超译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17年,第396页。李白面对寒来暑往的自然规律,用“畏”“短短”“苦”“成霜”等字眼,直抒恐慌之情。倘若徘徊于恐慌中而不作挣扎,便不是太白,他在经历暂时的忧患后,积极分析了自己的困顿皆由“可以奉巡幸,奈何隔穷偏”(《安州应城玉女汤作》)引起。此时的李白深刻体会到生命难解的玄妙,流露出对时光的恐惧之情,同时积极寻找解决方法,决定来年漫游太原、洛阳等地,走出困境。

李白为何寓居湖北时对时间如此敏锐,可能是因为他正值盛年,这一时期是其追求功业的关键期,李白主动隐居寿山,想通过“终南捷径”被帝王关注。归隐失败后又频繁干谒名士,继而北上长安,希望能受到荐举,却无功而返,由此,时间对于李白来说十分宝贵,在日复一日的等待中徒看时光流逝,“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15)朱熹:《楚辞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4页。的焦灼之感油然而生。

李白一生充满羁旅之感,在湖北成家,却没有立业,因此湖北对李白而言既是故园又是他乡。为了实现建功立业的宏愿,李白定居安陆期间多次北上漫游,结果都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可是无论李白怎样叹息时光无情,依然毫不畏惧,目标坚定。他要在人生有限的时间中实现价值追寻,创造出自己生命的无限可能。

《春秋左传·穆叔答范宣子》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16)林纾:《左传撷华》,石瑊、王思桐点校,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年,第136页。《左传》阐释人最高的生命观是树立德行,次之是建功立业,再次是著书立说。《中国古典诗歌中生命意识的内涵与泛化》一文对立德、立功、立言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列举李白的《江上吟》“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认为其是李白立言以不朽的代表诗作,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李白又进行了立言的自我否定,认为“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17)郭杰:《中国古典诗歌中“生命意识”的内涵与泛化》,《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第17-24页。。此观点或许有失偏颇。从时间上来看,《江上吟》作于上元元年(760年),此诗为李白流放夜郎途经江夏的书愤之作。李白早在开元十五年(727年)寓居安陆时就已通过《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彰显自己的生命观:“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老子在《道德经》云:“功成身退,天之道。”(18)李聃:《道德经·第九章》,赵炜编译,西安:三秦出版社,2018年,第18页。李白吸收了老子功成身退的思想,在湖北确定了人生理想。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李白作于湖北的《长歌行》再次强调了他的生命观:“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建功不朽是李白的人生追求。

李白虽然在安陆蹉跎十年,可是从未放弃过对功名的追寻,隐居只是求仕的路径,在湖北期间,他积极交游、不断干谒,希望得贵人举荐入仕。李白初入安陆,宣称自己“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深受屈原“举贤才而授能兮”(《离骚》)(19)朱熹:《楚辞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3页。思想的影响,对朝廷广开恩德任用贤能期待颇高。733年,身在安陆的李白歌颂朝廷:“大国置衡镜,准平天地心。群贤无邪人,朗鉴穷情深。吾君咏南风,衮冕弹鸣琴。时泰多美士,京国会缨簪。”(《送杨少府赴选》)他认为君主圣明,政治风气清朗,人才不会埋没于乡野。正是如此笃定的态度支撑李白不断干谒,对杨少府说:“大道安弃物,时来或招寻。尔见山吏部,当应无陆沉。”希望杨少府在见到吏部官员时,能举荐自己。李白次年写下《赠从兄襄阳少府皓》,自述“弹剑徒激昂,出门悲路穷”,以冯谖弹剑诉说怀才不遇的遭遇,获得孟尝君关注并器重的典故,诉说自己四处干谒,却仍旧怀才不遇的境遇。夸赞少府皓“吾兄青云士,然诺闻诸公”,赞其不同于自己四处碰壁的命运,而是官运亨通。该诗末,李白表明目的是“所以陈片言,片言贵情通。棣华倘不接,甘与秋草同”,希望少府皓懂得自己陈情之意,能提携自己。同年,李白在江夏创作了六首送别诗,两首题赠诗,诗歌所送的张丞、张舍人等皆在宦途,李白积极结交湖北仕宦之人,希望入仕心愿能达成。

然而,仕途不顺使得李白在安陆生活的最后一年(737年),对人生的去向产生了迷茫,在《郢门秋怀》呼喊:“郢门一为客,巴月三成弦。朔风正摇落,行子愁归旋”,悲叹“空谒苍梧帝,徒寻溟海仙。已闻蓬海浅,岂见三桃圆”,朝廷图治之心已渐减退。李白初入湖北时从荆州赴江东作《秋下荆门》,意气风发,此时在荆州的他却无初入湖北时的壮志豪情,而是在思考着人生何处是归途,流露出“老冉冉其将至,恐修名之不立”(20)朱熹:《楚辞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7页。的恐慌感。留在原地迷茫,亦非太白之举,他积极思考,为自己寻找出路,于是想到屈原,效仿《渔父》。既然找不到答案,那就继续漫游寻找答案,在漫游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李白受唐代隐逸之风影响,湖北自然山水使其在湖北构建了隐逸空间。李白自称为“逸人”,在诗中自述:“近者逸人李白自峨眉而来”(《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李白隐居于安陆寿山,与白亳子、吴山人等寿山隐士饮酒适性,拂花弄琴。寿山为李白在湖北构筑的第一重隐逸空间,代表“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的闲适与“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南轩松》)的伺机而动。追寻理想而受挫后,李白对真正远离尘世的隐士生出了敬佩之感。727年,李白在襄阳写下《寄弄月溪吴山人》:“尝闻庞德公,家住洞湖水。终身栖鹿门,不入襄阳市。夫君弄明月,灭景清淮里。高踪邈难追,可与古人比。清扬杳莫睹,白云空望美。待我辞人间,携手访松子。”东汉庞德公归隐田园,隐居在襄阳鹿门山,《后汉书·逸民传》载:“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府……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反。”(21)范晔:《后汉书》下册,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875页。荆州刺史刘表亲自上门聘请庞公入府,均遭拒绝。此处将吴山人比作庞德公,是因为李白钦佩其豁达与淡泊名利的精神气度。无独有偶,李白还在襄阳写下千古名作《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首联直吐胸怀,“爱”为诗眼,袒露对孟浩然的敬重。颔联以“红颜”“白首”形成巨大的时空对比,生动刻画出放弃仕途而求隐逸的高人形象。在面对功名这一巨大诱惑时,孟浩然高洁的品格就像一座巍峨的高山一样,李白认为自己只能仰望,却无法企及。李白虽然在727年已表达“待我辞人间,携手访松子”的意愿,但他做不到吴山人和孟浩然那般彻底隐退,他认为真正辞人间要在“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之后。“襄阳”“鹿门山”是李白在湖北构筑的第二重隐逸空间,代表撇去世俗杂念,真正归隐,这是他只能欣赏与向往,却无法真正抵达的空间。

不向命运和权贵低头是构成李白精神的重要元素,这在李白初至湖北与晚年遭流放夜郎途经湖北时表现最为明显。李白早期居安陆时,先后受到李长史和裴长史的误会与刁难,他在《上安州李长史书》和《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做了解释,却表现得不卑不亢,在谒见韩荆州无果的情况下对前途仍然充满希冀,并时刻保持气节。758年,李白流放夜郎途经湖北,在《赠易秀才》写道:“蹉跎君自惜,窜逐我因谁。地远虞翻老,秋深宋玉悲。空摧芳桂色,不屈古松姿。”以三国时期虞翻晚年被放逐和战国时期宋玉悲秋自喻,又以环境摧残佳木芳色,但佳木依然枝干挺拔作比,表示自己虽遭横祸,但节操不舍。在唐代,“反逆缘坐”而流放之人,将长期流放,只有遇到特赦才能返回。(22)李兴盛:《中国流人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78页。在如此绝望的环境中,李白并未就此屈从于命运,而是报以“何时入宣室,更问洛阳才”(《放后遇恩不沾》)、“君登凤池去,勿弃贾生才”(《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的美好憧憬。以哲学眼光来看,人的命运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结合,李白不会屈服于命运的必然性,不相信宿命的存在,希望主宰自己命运的偶然性能发生。他在知天命的年龄,憧憬有机会被召回施展满腹才华。

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在其著作《生命的意义》中认为:“学会思考是生命的根本标志之一。”(23)亨利·柏格森:《生命的意义》,刘霞译,北京:台海出版社,2018年,第63页。李白是善于思考的,他不仅思考眼前事物,还对历史事件有着独到思索。施议对肯定李白的工于思考,他认为李白和杜甫都有为帝王师的抱负,二者不同之处在于李白善于思考,杜甫为官时不会思考,罢官后才开始思考。(24)施议对:《人文视角下的李白与杜甫》,《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第51-58页。这在李白的怀古诗中尤能显现。怀古不是李白的独创,自古文人都喜怀古,大抵分为以下两大类:一是借古排忧,在人生低潮时,更容易激发人们对生命意识的探寻,需要找到一个合理路径自我排解忧愁,回揽古时圣贤做法,为自己心灵找到一丝慰藉,为情绪找到一个出口;
二是借古讽今或借古喻今,排解生命超脱和现实忧患客观存在的矛盾。庄子《至乐》云:“人之生也,与忧俱生。”(25)杨柳桥:《庄子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70页。忧生戚死存在于每个生命的潜在意识中,这种古朴的生命意识一经激发,人便会察觉到自己较无垠时空的渺小,展现出浓郁的悲观意识和幻灭感。湖北自古以来拥有众多自然与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历史典故,吸引了历朝历代文人对此吟咏。学者邹建军曾提出“地理基因”的概念,他认为文学的发生不可能离开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地理要素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地理环境因素会在文学家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痕,并影响着文学家的创作,从而呈现在文学作品中。(26)邹建军:《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十个关键理论术语》,《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第28-42页。湖北地理基因影响着李白的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善于思考的李白在湖北怀古感今,沉思生命,以浓郁的忧患意识思索自己的人生。

李白定居湖北安陆时,望着昔日屈原生活的楚地,想到了自己和屈原一样,理想抱负都未实现。“文学作品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定区域、一定时代的某一社会生活的反映。”(27)夏日云、张二勋:《文化地理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年,第396页。《楚辞》正是这样的文学经典,其特点在于引用方言词汇描绘楚地山川物产、风俗习惯、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等,文辞华美,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宋黄伯思曾言:“盖屈、宋诸骚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28)王逸:《楚辞章句》,黄灵庚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2页。李白来到楚地,在文学创作方面或直接或间接受到屈原影响。历代李白集中载录的李白开元十六年(728年)和十七年写下的诗歌里均有《离骚》的痕迹,大量使用了《离骚》的意象,诗文创作手法也受到屈原浪漫主义影响。

《古风》其五十二:“光风灭兰蕙,白露洒葵藿。美人不我期,草木日零落。”该诗为借鉴化用《离骚》之“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29)朱熹:《楚辞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4页。所作。李白以兰蕙自比贤才,以葵藿自比对君王的赤诚之心,偏偏未得机遇使自己被君王发现,只能像屈原一样恐时光飞逝,任凭君王老去。李白还作了《秋思》:“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嘉谷隐丰草》感兴其八:“嘉谷隐丰草,草深苗且稀。农夫既不异,孤穗将安归?……乌得荐宗庙,为君生光辉。”元肖士赟评“此篇比兴之诗,刺时贤之不能引类拔萃,以为国用者欤”?第一二句“喻贤人之在野,混于常人之中”,第二三句“谓农夫见谷之在草,而不别异之,犹贤者见贤人之在野而不能荐进之也”,三四句“喻在野之贤唯恐老之将至,与草木俱腐也”,最后两句“以喻在野之贤冀望在位之贤引而进之,以羽仪朝廷也。嗟夫,士怀才而不遇,千载读之,犹有感激”。(30)李白撰、安旗编:《李白全集编年笺注》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2020年,第87页。不得不说,肖士赟对此诗点评是独具慧眼的。诗中“蕙草”“群芳”“嘉谷”“孤穗”等都是《楚辞》的意象,李白定居安陆寿山,本来是想走隐逸路线获贤主赏识而委用的路径,却发现隐居了三年,依然没有人赏识自己,遂借助《楚辞》以抒发愤懑意绪。

如果说李白出蜀途经湖北时诗文充盈的是意气风发的青年豪气,那么定居安陆时其诗文中呈现的则是思想成熟的壮年锐气,流放夜郎途经湖北时诗文中展现的则是老骥伏枥的腾跃志气。这三个阶段亦在与湖北相关的怀古典故上,展现出不同的生命意识。

李白初入湖北,对理想的实现抱着极大的热诚和乐观态度,尚不明白道路的艰难,认为“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于是在《秋下荆门》豪气写道:“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此刻的李白潇洒而率性,所作诗歌多为闲适诗。到了定居安陆时期,他逐渐意识到入仕并非自己想象中那么简单,开始怀古以感今。727年,李白登上襄阳岘山,想到乡人陈子昂曾写下《岘山怀古》,于是作同题诗,在感叹湖北大好河山的同时发思古幽情:“弄珠见游女,醉酒怀山公。”山公即西晋山简,永嘉三年镇守襄阳,时逢王威不振,天下分崩,于是常在岘山南的高阳池大醉而归,以忘却愁苦。李白联想到山简,亦想能如他这般潇洒风流。在730年至732年北上长安经历挫折后,再次回到安陆的李白开始有了新思考,怀古诗逐渐增多。

上文提到李白733年在安陆所作《送杨少府赴选》,赞扬玄宗的圣明使得杨少府和众多布衣贤才能够有途径进入庙堂,以至“群贤无邪人,朗鉴穷清深”。734年,李白在襄阳谒见韩荆州便遇挫折。韩荆州即韩朝宗,此时正任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山南东道采访处置使,知人善任,推荐过崔宗之、严武等人。李白以“岂不以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甲,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与韩荆州书》)盛赞韩荆州,以礼贤下士的周公比之。李白极力毛遂自荐,不吝夸自己“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与韩荆州书》),自信“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与韩荆州书》),结果遭韩荆州婉拒,李白只得悻悻离去。该年,李白在襄阳所作诗歌再次用了山简典故,《襄阳歌》《襄阳曲四首》都提到了山简。《襄阳歌》写道:“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君不见晋朝羊公一片石,龟头剥落生莓苔。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感慨朝廷广开才路,诸侯善于推贤,只是空言罢了,令人徒增伤悲。经历波折的李白也偶尔流出“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身”(《春日醉起言志》)的倦怠之感。宋人杨齐贤云:“太白此诗,拟陶之作也。”《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周敬曰:“处世若梦,劳生无益,悟此理者谁耶?太白厌世而逃于酒,终日酣饮自适,可谓达生矣。”(31)陈伯海:《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唐诗汇评(增订本)》第二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091页。李白没有陶渊明“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辞》)(32)陶潜:《陶渊明集全译》,郭维森、包景诚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84页。告别宦海的决绝,只在失意之际感慨人世纷纷。

李白晚年,流放夜郎遇赦放还途经湖北,想到自己奔波一生未得君主重用,事君荣亲的政治抱负也未能如愿,于是频繁使用鹦鹉洲的历史典故,如《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有:“顾惭祢处士,虚对鹦鹉洲。”《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云:“愿扫鹦鹉洲,与君醉百场。”760年,所作《江夏赠韦南陵冰》言:“我且为君搥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鹦鹉洲》写道:“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极有代表性的为《望鹦鹉洲怀祢衡》:“黄祖斗筲人,杀之受恶名。吴江赋鹦鹉,落笔超群英……才高竟何施,寡识冒天刑。至今芳洲上,兰蕙不忍生。”祢衡作为东汉末年名士,文采和辩才俱佳,在鹦鹉洲作《鹦鹉赋》,名声显扬,但恃才傲物,得罪了曹操,被黄祖于鹦鹉洲杀害。李白才高比祢衡,狂放似祢衡,以致所遭困厄也近于祢衡,反复提及的鹦鹉洲意象,是自己悲惨遭遇的自况,尤其是面对黄鹤楼“搥不碎”,鹦鹉洲“倒不翻”的客观事实,反向夸张诉说“槌碎”“倒却”,李白愁苦的心情、不得志的现状与前期的意气风发呈鲜明对比。

越至晚年,李白虽对自己的政治抱负愈加执着,但参悟得更通透。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认为世间万物由于时间的形式而变幻无常,显出空虚的特质,他指出:“由于‘时间的形式’,把一切的享乐或欢喜在我们手中归于空无后,使我们惊讶地寻找它到底遁归何处。所以说,空虚,实是时间之流中唯一的客观存在。”(33)叔本华:《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唐译编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第62-63页。李白晚年显出万物终归虚无的认识。737年,李白在安陆时便有了“富贵非所愿,与人驻颜光”(《短歌行》)的意识,晚年在江夏所作《江上吟》更是表现出“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的觉解。天宝二年(743年),李白面对好友胡紫阳的离世,在随州痛悟出“劫运颓落,终归于无。惟元神不灭,湛然清都”(《汉东紫阳先生碑铭》),意识到罹难也好,富贵也罢,人的一切终归于虚无,只有精神能化入山川,长留在世。

在湖北的土地上,李白一次次重踏古人的足迹,在历史遗迹中,回忆历朝历代古人的事迹,仿佛跨越时空与先人对话,体察着古人的遭遇与心境,他参悟到功名富贵是多少人耗尽一生追求却追而不得的东西,即使拥有了功名利禄,也不可能子子孙孙无穷尽地享有。此种认知,是李白在湖北土地上悟出的“真谛”,亦是他对富贵人生的达识,对自己不如意人生的开解。

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审视,文学家的地理故乡往往不止一个,出生地和成长地是至关重要的,但并不一定就只是指作家童年所生活的自然山水,也包含了特定文化传统,以及它所具有的地域性与区域性,“地理故乡”主要是指一种情感上的寄托,心灵上的安宁。(34)邹建军:《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十个关键理论术语》,《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第28-42页。在湖北,李白的思想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心灵找到了慰藉,湖北是李白的地理故乡。李白游走在湖北的大地上,他从青年的自信懵懂到壮年的认清现实,再至晚年心有不甘仍然壮怀激烈的生命嬗变,其实质是对客观规律不可违的清醒认识。李白纵览古之兴衰,认识到在时间的洪流里,古人纵有千秋功业,也只是历史的过客。李白无惧过时间,亦惧惮过岁月,最终能在湖北的土地上,在荆楚的历史遗迹中与时间和解,与自己和解,顺应自然,敬畏生命,热爱生活,无论其生命意识如何演化,但对人生目标的坚定与执着始终不减。

猜你喜欢安陆李白湖北The rise of China-Chic疯狂英语·新读写(2022年7期)2022-11-22驰援湖北海峡姐妹(2020年2期)2020-03-03论李白安陆诗歌的成就与特色江淮论坛(2019年5期)2019-11-28湖北武汉卷学生天地(2019年30期)2019-08-25《徽州写生》系列文艺生活·下旬刊(2019年9期)2019-01-09纸上的李白(三)文苑(2018年22期)2018-11-19纸上的李白(二)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纸上的李白(一)文苑(2018年18期)2018-11-08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澳门月刊(2018年1期)2018-01-17《长江图》的东方美学意象电影文学(2017年21期)2017-11-16

推荐访问:生命 湖北 放歌

热门排行

大学生对新时代的理解500字9篇

大学生对新时代的理解500字9篇大学生对新时代的理解500字篇1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今天,新时代青年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

领导班子运行情况报告范文6篇

领导班子运行情况报告范文6篇领导班子运行情况报告范文篇1对x外墙、屋檐瓷砖脱落或渗水的地方进行了全面排查与修复,保障了小区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下面是天涯涛源

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5篇

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5篇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篇1按照局党组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各项要求,严格执行“三严三实”各项要求,坚决从点滴

组织生活会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10篇

组织生活会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10篇组织生活会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篇1根据区纪委、区委组织部相关文件精神,区委党校组织召开2017年度机关支部组

“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素材7篇

“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素材7篇“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素材篇1根据县委宣传部《关于在全县开展“学习贯彻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奋力

2022保密工作会议记录内容5篇

2022保密工作会议记录内容5篇2022保密工作会议记录内容篇1本次培训生动形象地介绍了与日常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窃密技术和泄密案例,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及反思。

纪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监督责任情况报告5篇

纪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监督责任情况报告5篇纪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监督责任情况报告篇1知民意、解民忧、帮民难、促民富、得民心。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为您推荐县纪委书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总结8篇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总结8篇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总结篇1在全院深入开展干部作风整顿活动,提出以“四个着力”深化整治措施,力促落实整改,筑

2020纪检干部警示教育心得感悟【5篇】

2020纪检干部警示教育心得感悟五篇  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2023年悲观与乐观议论文五篇(范文推荐)

悲观与乐观议论文1  人生来有就不同种的心态,主观上客观上的都是不同的感受。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观念也不同。任何苦难都是在所难免的,最重要的是看自己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