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不是对我国现行教育的概括,而是对我国当前存有的单纯以应考为目的而产生的教育弊端的概括。所谓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考试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为目的的违反教育科学规律的一种传统教育模式。
应试教育最初表现在高中阶段为应付升大学的竞争而带来的只以考试成绩定高低的偏面导向与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的矛盾。随着基础教育的普及,升学考试竞争的影响也日益从高中蔓延到了初中、小学甚至幼儿教育领域。它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在培养目标上,重视暂时的表面的教育效果,即考试成绩,以学生升学率作为唯一目标,重视智育,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办学方向上,重视升学,忽视为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在学生观上,着眼于选拔在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的学生,因而选择升学有望的学生作为施教的重点对象而忽视其他学生;在质量观上,以升学率高低作为唯一质量标准;在教学内容上,重视考试学科,忽视非考试学科,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被削弱,智育方面也存有着严重的偏面性,重视应考学科中的考试内容,忽视应考学科中的非考试内容,如书写水平、动手水平、口头表达水平等;在培养途径上,重视课堂教学,忽视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在教育方法上,采用填鸭式教育,以死记硬背、加班加点、题海战术为主要方法。
(二)应试教育的成因 应试教育的产生有其社会历史原因和现实的存有基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1 1 .传统的读书价值取向。
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形成了有着良好社会基础的根深蒂固的“读书—考试—做官”的读书价值取向。早在战国晚期,一些游士就开始进入政府,作为客卿,布衣之士可贵为卿相,于是读书做官的思想初步形成。孔子曾言:“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这是读书做官思想的最早表述。
读了书之后要做官,还必须通过层层考试选拔来实现。中国的考试制度能够追溯到 2000 多年前的汉朝,董仲舒提出藉由考试取士任官,已将选才制度化。隋炀帝立进士科,将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应试体制便初具雏形。唐沿隋制,唐太宗大兴科举,科举制度这种应试体制得以完善。以后历朝均采用科举制度。直到光绪 31 年,才“废科举兴学校”。这样,中国的考试文化对现今学校教育产生长远的影响,认为考试选拔人才是天经地义的,并且考试是评价的唯一手段,考分是唯一评价标准。
2 2 .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下产生的高等教育模式和就业分配制度。
我国学校教育的功能在《教育大事记》中有如下分析:“五四”以前,“新学思想”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服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应“适合战争的需要”;建国初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教育要“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
为了“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在我国建国初期 1953 年—1957 年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各类专业人才奇缺,为了培养大量合格人才及各方面的专家,再加上苏联专才教育模式的影响,中国走上了偏重英才教育的路子。各类高等学校选择中等教育阶段的优生实行培养,以适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对应的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大学生就业实行包分配制度,进大学就等于就业端铁饭碗,某种水准上相当于古代的“做官”,加重了学生升学的功利动机。
经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国国民经济受到严重摧残,教育事业也难逃恶运。1976 年拨乱反正,中国教育走上正轨,继续实行严格的英才教育,确立了以点带面的方针,掀起了办重点学校的热潮,从初中开始争取考入重点中学,一直到升大学的竞争,都通过考试成绩来确定,加剧了应试教育。
3 3 .我国现有的社会发展水平。
在我国当前的发展状况下,升学不但是个人谋生的重要手段,而且成为获得社会地位和较丰厚的经济待遇的必经之路。家长们或者为了“光宗耀祖”,或者为了让子女实现自己未实现的理想,或者更直接地为子女的前途考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对子女的升学期望给学校教育施加了极大压力。在这样的压力下,学校不自觉地把教育拖上了“应试教育”的轨道。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居民个人和家庭收入的显著提升,也极大地增加了对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要求。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增加了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的就业竞争。中国劳动力比较丰富,单位录用人才首先看文凭,要获取文凭必须接受高等教育,为了进入尽可能高级别的学校学习,又必须参与考试竞争,这在一定水准上又加剧了应试教育。
另外,我国地域广阔,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地域差别大,农村人口占 80%,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城乡区别大,对广大农村青年来说,跳出龙门发展的机会明显要大于在农村的发展机会,除了前途未卜的打工生活以外,只有通过严格的升学考试并取得成功才是农村青年改变农村户口最有效的途径。
以上三方面因素都在显示学生对升学欲望的增加,而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有限,不能满足来自社会和个人的双重需求。我国的大学升学率在世界上处于很低的水平,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长期远远低于世界各国,1999年前同龄人中升大学的只有 6-7%,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独木桥不能快速加宽,但千军万马的队伍却在扩大,应试教育的形成也是必然。最近几年, 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很快,升大学人数每年迅速增加。但就业时的“文凭”竞争依然存有,
就业形势显示,大专生明显过剩,研究生和博士生相对短缺,所以又转向高学历的竞争,升学对教育的压力依然存有。
4 4 .政府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各级政府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在人财物上给予了很大的投入,大大改善了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教育质量有了显著提升。但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存有着重升学教育轻就业教育、重普通中学教育轻职业技术教育、重重点中学轻一般中学的倾向,导致教育结构的不合理,培养目标的单一化,加剧了升学竞争的局面。
此外,教育部门没有建立一套科学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往往以升学率和竞赛率评价学校,以考试分数评价教师和学生,教育行政部门采用各种办法向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以此作为奖惩学校的依据之一,对学校、校长和教师施加压力,这种风气加剧了应试教育的形成。1994 年,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选择了该市的 100 所有代表性的中学,对学校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问题作了一次调查,调查表明,实施教学方案时,40%的校长考虑到督导机构和领导部门对学校的评估,31%的校长注重社会和家庭对学校的期望,21%的校长承担着升学考试带来的压力。所以,应试教育有社会的原因,也有教育内部的原因。
5 5 .教师自身素质方面原因。
一些教师素质不高,教育观点落后,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面对激烈的考试竞争,课内损失课外补,采用加班加点,题海战术等办法,让学生死记硬背、重复练习,将学生拴在作业上,学生哪有时间发展其他素质?在其中,教师的师德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有些教师功利心太强,将学生成绩作为本人评职称、评先进的工具,为了能让学生考出“好成绩”,根本“目中无人”,以分为本,将学生一步步朝应试教育的泥潭中推。
( ( 三) ) 应试教育的弊端 1 1 .应试教育培养了一批人,也扼杀了一批人。
不能否认,即使古代的科举制度,也造就了很多杰出人物。我国的教育,即使是应试教育,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但是应试教育着眼于选拔在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的学生,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因为学习负担过重和学习生活单调,中小学生厌学情绪严重,过早地出现了两极分化,考试竞争中的失败者(即所谓的差生)得不到应有的协助,很多“差生”因为竞争的压力和对学习的讨厌而中途辍学,过早地进入社会,有些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能够说,这些人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另外,从心理学角度讲,据日本一位心理学家研究,每个动物的可能水平都有自己的发达期,而这种发达期是固定不变的,并且遵循一条递减的规律,如果不在发达期提供相对应的信息刺激,那么,以后就永远不会发达或达不到应有的高水平。例如仔鸡辨别母鸡声的水平发达期是在出生后一周以内,如果这个时期
不让它听到母鸡的声音,那么这种水平就永远消失了。仔狗将吃剩的骨头埋在土里的水平的发达期,据说是在出生后 3-10 个月之间,如果这个时期让狗呆在不能埋藏食物的房间里,这种水平也就永远不会发展起来。人的水平也是如此,也存有着发展的最佳时期,在最佳时期也需要给予相对应的丰富的信息刺激,否则也会遵循递减规律,受到信息刺激的时间越晚,发展的可能性越小,最终形成的水平水平也就越低。在应试教育中,有些对学生水平形成至关重要但没有升学考试要求的课程少开甚至不开,学生的作业负担过重,考试压力太大,很多很有可能成为音乐家、歌唱家、书画家、发明家的学生,被扼杀在应试教育中。
2 2 .应试教 育培养了一批“畸形”人才。
应试教育中的教育内容被区分为考试内容和非常内容,作为非考试内容的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被削弱,重智力培养而轻非智力养成,对人的素质有着重大关系的价值观、人格、政治思想、社会参与意识、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教育则注意不够,考试成绩好但品德低下的学生人大有人在。当前我国各界都在谈论“诚信”,一些大学生在大学里作弊成风,毕业后到用人单位不守合同,这难道说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没有责任吗?因为中学阶段偏重智育教育,造成很多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差,公德意识不强,很多女生在社会上当三陪小姐,现在,有些如花似玉的女大学生,仅为了钱成为大款们的“高级二奶”。据报道,武汉市公安机关在一次严打时,在一个舞厅就抓获了十几名女大学生。另外,应试教育着重升学教育轻水平培养,强调知识的熟练水准,非考试要求的水平,如书写水平、动手水平、口头表达水平,被严重忽视,重视课堂教学,轻课外活动,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能够说,应试教育培养了一批畸形人才。
3 3 .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因为升学率、平均分两根指挥棒自上而上被层层强化,教学中广泛采用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方法,造成学生作业量过大,中小学生必不可缺的游戏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没有保障。连正常的星期日和节假日都被挤占,影响青少年身体的健康发育。同时,也造成很多心理疾病,如恐学症、厌学症,学习反复受挫后的精神抑郁、孤僻等。浙江教育电视台以前报道了金华五少年出走的事件,而很多同学对他们的行为表示理解。所以说,应试教育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十分不利。同时,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后劲,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水平。
4 4 .应试教育 存有 着严重的负教育。
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标准的应试教育模式扭曲了考试的功能,考试不是为了检测和反馈;反而成了教学目的,教学仅仅为了考试,为了评分列等,考试的功能和作用被严重局限了,造成了作弊风泛滥。学生在作弊,个别教师为了获取本班学生考试成绩的虚假的高分率,甚至暗示作弊方法,污染了学风,十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一种严重的负教育。1997 年高考,广西省陆川县出现了五百分份高考答卷雷同、200 多名已被大中专院校录取的学生被取消入学资格、66 名相关责任人员分别受到党纪、政纪和刑事处分的群体性高考舞弊案件。另外,因为应试教育目标单一、方法单调,教育竞争对学生和教师压力大,师生双双负担过重,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教育过程中强制因素多,造成学生
的厌学和逆反心理,教师也出现功利主义倾向,学生成了老师争分数的工具,致使学生处于游离状态,加之教师偏爱学习尖子生,排斥后进生,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师生关系紧张,师生关系作为教育中的一种隐性课程,对学生产生负面教育。
5 5 .不利于教育自身的发展。
一方面为了应付升学致使很多学校增大留级率,造成不必要的重复教育,浪费教育投资,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模式中,学校整个工作围绕高考和各级统考、会考指挥棒,评价教师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是分数、升学率,全部教育就是为了考分,教育的科学性、艺术性不再有其真正的内涵,防碍了教育方法的改革、教师知识结构的扩展和各种素质的提升。
上一篇:感恩教育主题演讲稿2022
下一篇:对于教育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