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混沌学视角再思对外汉语学习效果评估
方案的多样性
混沌学理论告诉我们,具有混沌特征的系统的因与果之间没有特定的联系。语言系统同样具有这种特性——非线性。因而,与学习过程相对应的评估系统也应被赋予非线性,即任何一种评估体系都只是得出一个简单的及时数据,不能代表学习者最后的学习效果。因此,单纯的一种测评工具所得出的结果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之间是没有直接解释效果的。同时,这也表明,我们不能依靠单纯的一种测评工具就判定某一个学习者的学习是否获得了预期的效果,而是应该综合几种测评手段,来增加测评结果对于学习效果的解释力。所以,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测评中,不能单纯地依靠期中、期末考试这种传统的评估方式来评价学习者的汉语学习效果,应该多样考评、综合考评。
(二)评估方案的复现性
混沌学的非线性理论解释:语言项目的习得顺序并非依次出现。然而,我们的教材编写和教学安排必然遵循一定的顺序排列,并且现行的评估方式也是针对阶段内容的考核。这样的矛盾出现后,产生的结果就是教学上已经教过的语言项目,通过阶段性考核并不一定能够考察出来学习者的真实学习效果。除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复现之外,还应该在评估体系上复现。具体做法,设想如下:
根据学习大纲,制定一个学期的定量考核表,该表并非只应用于学期中和学期末,而是应用于每一个教学周。同时,表格(如表1)被考核项要不断复现之前的重点语言项目,从而实现复现性,周而复始地出现,通过数据对比,观察学习者是否真正掌握了该语言项目。此外,涉及交际语言项目的运用时,表格(如表2)还要增加270评价工具。该评价方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师给学生打分的单纯模式,加入了交际对象间的相互评价,更完善。同时,要设定两种不同打分之间的权重,从而更科学。
笔者对评估体系的设想是初步的,其可操作性和经济性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是,从混沌学的理论研究中得到的对于汉语作为二语习得的评估方式的新的审视角度还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吴祥兴,陈忠等.混沌学导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
社,1996.
[2]刘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
社,2002.
[3]张公瑾,丁石庆.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4]赵晶.混沌理论与英语语言教学的多维思考[J].内蒙古电大学
刊,2004,(4).
[5]孔艳,孔瑞.浑沌学视角下的第二语言习得探微[J].鸡西大学学
报,2009,(3).
[6]吴碧宇.基于浑沌学理论的中国语言学研究综述[J].集宁师专学
报,2009,(1).
(许俊霞 新疆乌鲁木齐 新疆警察学院基础部综合教研室 8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