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小学校长决策力及提升策略
摘 要:校长领导力的好坏对学校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分析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从校长个人和制度的角度提出了提升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的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校长领导力;提升
决策是什么?决策是可行的选择之间的选择,并非是简单的对与错。多数是在“可能正确”和“或许错误”之间进行选择。我国经济学家周其仁对决策的定义是,决策是在信息不完全情况下在未来的几种可能性中做出的选择,决策的本质特征就是主观选择。
对中小学校长而言,决策力是指在实践中做出决定性决定的能力。它是在执行中小学战略时,根据各种问题和紧急情况作出高效决断的能力。随着学校管理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校长负责制”得到了广泛的实施。对于学校来说,校长是学校的最高决策者、最终承担者。校长决策是指学校管理中为保障学校正常运转,促进学校持续发展而做出的决策。校长决策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因素,是影响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发展的主要因素。这都对中小学校长的决策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中小学校长要研究教育的发展和学校的未来,要及时、正确地了解教育方针、政策、规定。校长应根据学校现状与校情,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善于面对各种方案进行形势研判,做出最为合理的决定。
可见,校长决策力已成为学校管理和发展的重要组成,其作用和地位日渐突出。
决策是校长工作的最基本职能。校长在具体工作中有会遇到许多想法和复杂的事务。决策是理清思路,处理好多种具体事务的前提和关键。决策是校长的第一位工作。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離不开校长的所作出决策。校长的决策决定着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
决策于校长的全过程工作。校长的决策不仅局限于某些具体环节,对校长来说,决策几乎无处不在。只有做出正确的决定,才能完成自己的职责,完成学校发展的重要任务。
决策是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原因。校长的合理决策决定了学校发展的道路和未来。具有决策力的校长可以通过科学的决策,引领学校走上品质发展之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家校关系、良好的校内人际关系、以及理顺各种社会关系,适应学校的发展。相反,一个不懂得科学决策,不懂得处理决策问题的校长,肯定会影响和阻碍学校的健康发展。
而影响校长决策的因素主要有:
决策基因。校长的决策力是一种对实践的反应能力。优秀的校长应当具有很强的决策力,具有很强决策力的校长应当具有与生俱来的决策基因,这决定着决策者的综合决策水平。在校长的决策基因里面主要包含经验、知识、信息和思维方法等方面。
经验是校长在长期实践活动与人生经历中逐步获得和形成的,不是依靠临时读读几书本就能学到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它也不是仅靠校长零星的知识,也不是只靠简单的推断,更不是靠胡乱猜想,而是离不开校长灵敏的嗅觉,离不开校长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需要校长的“本能”决策。
校长的决策是在校长个人知识范围中的实践活动,它是以个人知识为基础来认识、判断和回应学校管理的具体实践。校长的决策受到校长个人现有知识的影响,是校长个人知识的延伸和应用。因此,校长必须不断学习,不断丰富知识量,才能持续提升决策力。
信息是校长决策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没有全面、准确、及时、适用的信息,是不可能做出正确的、科学的、理性的决策。信息是决策中的关键因素,是理性决策的生命线。在现代社会中,最优秀的决策在于校长有没有及时捕捉和掌握正确的信息。信息的不充分,往往是校长决策成败的首要问题。校长在决策过程中,应该善于掌握各种信息,善于了解环境的变化。掌握到全局的信息,就可以减小决策中的不确定性,降低决策所带来的风险。
思维方式是认识和分析校长决策中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决策,是校长最费神劳心的事,也是校长最感头疼的事,要做出科学的决策,这就需要校长有正确的思维方法,特别面对一些棘手的问题,更需要不同寻常的创新思维去做出准确的决策与判断。
校长的这些决策基因,只有相互协作,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协奏出一首首曼妙动听的音律。如果没有经验,仅凭知识、信息和思维方法,所做出的决策就有可能是纸上谈兵,脱离现实;如果没有知识,仅凭经验、信息和思维方法,决策就只能停留于简单、低层次水平;如果没有信息,仅凭经验、知识和思维方法,就可能出现决策上的失误;如果没有正确的思维方法,仅凭经验、知识和信息,就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基因去做出有效的决策。
在研究校长决策力的过程中,决策误区是无法避开的话题。决策是校长履责过程中的重要工作,也是体现校长权利的重要形式。能否最大化发挥决策效益,是衡量校长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在现实管理实践中,有些校长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容易走入决策误区。
一是只有凭直觉做出决定。校长不受任何经验和程序的约束,仅凭“直觉”决策。不少校长忽略新的情况变化,仅仅依靠既定的观念和设置习惯和固有方法迅速作出决定。表面上看,这种决策方式在学校的发展中是快速有效的,具有一定程度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但这种博彩式的“直觉决策”也可能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如果校长不冷静思考,不顾及校情实际,不尊重科学规律,不依靠科学决策程序,只靠拍拍脑袋、直观感受来作出草率决定,往往会带来一些不可避免的失误,造成失败的决策。一个具备较强领导力的校长,除要为自己因直觉而获得成功感到高兴外,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直觉存在潜在的双面作用,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
二是刻意追求时时事事正确。决策没有百分之百的永远正确,没有最完美的方案。“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都是既有优点也有缺点的,既然方案是由人制定出来的,当然也就不会有毫无瑕疵的完美方案存在。有些校长为了追求决策的绝对正确性,反而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常常眼睁睁地放走最好的机会,错失良机,无端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固此,校长在决策时,不要刻意追求决策的绝对正确。当意识到决策有误时,不要纠结于失误本身,而应勇敢地面对失误和及时做出改正。承认决策有误并不是无能的表现,明明知道决策不正确,却要一味将错误坚持到底,就是错上加错、愚不可及了。
三是苛求意见完全一致。在决策时发挥民主,力求意见完全一致,诚然很理想。人们的认识会有一个过程,对于一些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或所决策事项触及未知领域,是以前没有经历和遇到过的,要等到意见完全一致再决策,要么很难做到,要么就算做到了,也是昨日黄花、错失良机。要知道,有时候真理也可以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不必苛求意见完全一致。
提高中小学校长决策力的策建议:
校长应既保持原则性,又不失灵活应变能力。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依据具体情况的变化而不固守于常规的决策方法,灵活运用决策力。校长决策要想有成效,需要有针对性地培训校长在不断变化的外部情景中运用决策力。
参考文献:
[1]武艳霞.论提升校长领导力的实践途径[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2).
[2]邱心玫.论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的提升[J].教育决策与管理,2007(12).
[3]黄香琴,梁荣桓,林国建.中小学校长领导力发展的研究综述[J].南方论刊,2010(11).
(作者单位:西藏拉萨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