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文档网 > 作文大全 >

在时空、角色、逻辑上下功夫

| 来源:网友投稿

【内容摘要】本文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对各级各类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栏目的现状进行了学术扫描,指出了其所不同程度存在的“代入感不强”“逻辑不清”“同质化现象严重”等三个方面的问题,结合对中国教育电视台新近重磅推出的《国学传承人》系列季播电视节目的研究指出这档节目的三大创新之处:传播时空创新,以便帮助相关传播主体以及广大电视观众解决“了解之同情”问题;传播角色创新,以便妥善处理“期待角色”“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之间的关系以及“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之间的关系;传播逻辑创新,以便整合第一重传播境界与第二重传播境界,进而进入电视人梦寐以求的第三重传播境界。

【关键词】代入感;逻辑;角色;境界

一、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文明积淀的瑰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来源之一。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发表讲话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传承好、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各级各类媒体必须做好的重要工作。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大力倡导和各级党政机关的大力推动下,各级各类电视媒体在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涌现出了一批包括《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汉字听写大会》等在内的优秀栏目、节目,在“成风化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后我们也不难发现,与上级领导部门的殷切期待,与社会各界的深切期盼相比,各级各类电视媒体在创新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还存有很大的差距,还有相当大的增长空间。

中国教育电视台新近重磅推出的《国学传承人》系列季播节目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却有不俗的传播创新尝试。

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相关电视媒体在创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的问题,以此彰显《国学传承人》系列季播节目的创新之处。

二、电视媒体在创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代入感不强。人类的传播是需要借助一定的“语境”来完成的,“空间”对于传播的达成往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首次使用了“Pseudo-environment”一词,这个名词后来翻译成中文时被译成“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是“指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①“拟态环境”虽然说的是新闻,但对于其他类型的传播也同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电影这种大众传媒之所以问世一百多年来一直长盛不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它借助包括但不限于声光电等技术手段加上优秀演员出神入化般的表演而营造出了一种“梦幻”般的“拟态环境”——好的电影能够让观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让这些原本职业各异、身份各异、性格爱好各异的男男女女们与影片中的各类角色同情感,“悲伤着他们的悲伤”“幸福着他们的幸福”“快乐着他们的快乐”。其实,岂止是电影,好的电视剧也可以令观众产生极强的代入感。20世纪70年代,改编自金庸先生小说《笑傲江湖》的同名电视剧不仅风靡华人世界,甚至还影响到东南亚一代,令很多外国观众产生极强的代入感,当时的越南国会开会时,议员们相互指责时就曾经彼此相互“代入”到《笑傲江湖》的电视剧之中,因而相互指责对方是岳不群或左冷禅,②电视剧是如此,好的传统文化电视传播类节目理论上也应该如此。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代入感在而今现下眼目前的传统文化电视传播类节目中却很难一见!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传播主体和传播对象在身份、学历、履历、学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或不对称,使得相当一部分观众难免产生一种与传播主体的“疏离感”,认为你说的是你想说的,但却并不是我想听的或看的;二是传播主体与传播内容的分离,使得传播对象很难进入“梦幻空间”,因而觉得“你讲的可能连你自己都疏离在外,还好意思向我传播”。上述第一种原因可以解释为什么那么多的电视讲坛类节目,甚至包括曾经火爆一时的《百家讲坛》都难以可持续甚至走向式微的原因之所在,后一种原因可以帮助我们预测上文中曾经提到的目前还比较流行的传播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栏目有可能难以为继。毕竟,在一个信息和传播平台都不再稀缺的时代,如果不能够给越来越“傲娇”“胃口”越来越“刁”的观众带来足够强的代入感,那么,观众们完全可能喜新厌旧,弃这些以往之所爱如“敝屣”的。

(二)逻辑不清。“逻辑”(logic)是一个外来词语,指的是思维的规律和规则。狭义上逻辑既指思维的规律,也指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即逻辑学。广义上的逻辑泛指规律,包括思维规律和客观规律。③因为学习和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困难,所以,很多人都对“逻辑”敬而远之,认为只有研究“形而上”的逻辑学时才能够用到它,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运用形象思维的电视节目创作时也应该研究逻辑并且运用好逻辑知识。人类的传播从理论上说,有四种样式,这四种样式分别是: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其中,“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个人接受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人际传播”④顾名思义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⑤“组织传播”是指组织成员之间、组织内部机构之间、组织与更大的社会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⑥而大众传播则是指“一群人经由一定的大众传播工具(报纸、电台、电视、电影等)向社会大众传送信息的过程。大众沟通的传送者通常是庞大的组织体,沟通的工具大都是最先进的科技結晶体,而收受人则是不知名的及不定量的大众”。⑦不同的传播样式从逻辑学的角度加以考量,其实是有不同的内在逻辑的,“人内传播”遵循的是一种“自信逻辑”,就是自己对自己所传播的内容首先要相信,否则的话,难以为继,“人际传播”遵循的是一种“熟信逻辑”,不熟悉的人一般很难开展人际传播活动,您总不能随便在大街上拉住一个人就开展传播吧?!“组织传播”遵循的是一种“威信逻辑”,很多情况下,一群人之所以坐在一个会场里面听一个人讲话——也就是开展组织传播活动,是因为传播主体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也就是“威信”,不管愿意与否,都必须坐在会场里面接受他(她)的传播,参与传播活动,而大众传播则遵循的是一种“与信逻辑”,只有让受众充分参与到传播过程中,他们才有可能相信,许多电视节目在开展传统文化传播时往往搞不清这几种逻辑之间,尤其是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之间的逻辑区别,用一位资深的电视人的话说,就是“老想把自己当成观众的‘爹’”,摆出一副权威的面孔,似乎是不如此就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存在,倒退30年,这样做可能还可以,但是,在“一篇读罢头飞雪”的信息大爆炸的今天,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离亲叛众”进而导致众叛亲离!有些媒体或媒体人似乎意识到这一点,并且试图做一些改变,具体一点说就是常常在节目中引进所谓的“素人”,但是,这些所谓的“素人”也往往因为具备常人并不一定具备的技能而让一般观众敬而远之,其结果甚至有可能导致其节目既没有“威信”,又缺乏足够的“与信”,这也正是而今现下眼目前许多电视综艺类节目饱受诟病的原因之所在。除此之外,在引进素人之后,在演播室的“非素人”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专家们如何与这些素人们进行互动,互动时应该遵循哪些逻辑也是一个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

(三)同质化现象突出。所谓同质化,就是不同特征的个体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其内在本质特征变化逐渐趋于一致的过程。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本土电视界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而传播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栏目也不例外。节目同质化现象原因非常复杂,此前已经有很多学界或业界的同仁做过探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对中国本土电视界,特别是对传播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栏目的同质化现象进行探讨,一是内在原因,这里所说的“内在原因”主要是从电视节目、栏目传播的“供给侧”角度考量而言的,从电视传播的“供给侧”加以考量,中国本土电视界,特别是传播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栏目的同质化主要源于相关行为主体的几种“焦虑”:一是对其自身以外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的焦虑,其次是对自身能力不确定性的焦虑,再有是对投入产出比的不确定性的焦虑,正是由于这些焦虑,所以才造成了心理学上所说的“寻找心理舒适区”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得简单模仿甚至照搬别人的短期行为广为流行,同质化现象屡禁不止;二是外在原因,这里所说的“外在原因”主要是从电视节目、栏目传播的“规制侧”而言的,从电视传播的“规制侧”加以考量,中国本土电视界,特别是传播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栏目的同质化主要源于有关方面制定相关“游戏规则”时的缺位或不到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取得了不小成绩,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关于电视节目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还有相当大的增长空间,除了硬性规制不够完善之外,包括相关文化建设在内的软性规制氛围尚未完全形成也是重要原因。正是由于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原因,所以从内外两个大的方面造成了我们前面所说的同质化现象。

三、《国学传承人》的创新传播分析

针对包括但不限于上述传播界程度不同存在的“痼疾”,《国学传承人》季播节目进行了值得称道的创新,这些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播时空创新,以便帮助相关传播主体以及广大电视观众解决“了解之同情”问题。陈寅恪先生在《金明馆丛稿二编·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一文中在论及历史研究时曾经这样写道:“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者,其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盖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而古代哲学家去今数千年,其时代之真相,极难推知。吾人今日可依据之材料,仅为当时所遗存最小之一部,欲藉此残余断片,以窥测其全部结构,必须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与对象,始可以真了解。”这段话的核心就是“了解之同情”,用比较现代或当代的话语体系加以表述的话就是“理解古人、古事,决不能脱离当时的语境”。司马衷是西晋帝国的第二任皇帝,此人虽然是皇帝,但说老实话,智商与情商都在水平线以下,他最有名的一句话是“何不食肉糜”,这句话的上下文是当时西晋帝国闹灾荒,老百姓吃不上饭,流离失所,大臣们把此事向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司马衷做了汇报,请他拿主意,结果这位老兄想都没想就说了这么一句雷人的话。司马衷这话为什么雷人?就是因为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从小到大都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根本不知道外面老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而皇宫里最差的伙食是所谓的“肉糜”,也就是肉粥,所以,他就想当然地说了一句把人雷得里焦外嫩的话。千万不要以为雷人的只有司马衷,许多人其实都犯过类似的错误。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是因为犯错误的人没有机会进入“了解之同情”的相关语境。大诗人李白曾经写过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是《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在诗中,李白感慨万千地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作为诗人的李白提出了一个带有一定哲学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今天的我们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国学传承人》系列季播节目的主创团队在进行这个节目的策划时敏锐地认识到让“今人‘再’见古时月”应该成为这档节目的创新点,于是,他们经过精心准备、周密策划,在演播室构建了一个可以让“今人‘再’见古时月”的虚拟时空——笔者称其为“第三重时空”,这个时空专门用于参与此档节目电视传播的青少年们进入——或者用网上比较流行的话说就是“穿越”——到所要传播的历史语境之中,以便增加这些青少年传播主体对于相关历史的“了解之同情”,并由这些青少年朋友引导广大观众也感同身受地如临其境地进入“了解之同情”的相关语境,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国学传承人》的这个设计确实是一种传播时空创新的有益尝试。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比较一下其他主打传统文化传播的比较有名的电视节目,这些电视节目,无论是《汉字听写大会》,还是《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虽然都是一时之选,但是,它们的创新更多的还是体现在传播客体(汉字、诗词、成语等)方面的变化上,参与这些节目的相关行为主体(参赛选手)与所传播的历史语境是分离的,观众对于此类节目的关注往往更多的是聚焦于参赛选手超常的记忆力与相关试题及主持人的三方博弈上,而往往缺少对于这些节目所要传播的相关历史文化应有的关注,至少这种关注远远不如对于刚才所说的三方博弈的关注,这未免给人以“买椟还珠”之感!而《国学传承人》的主创团队敏锐地意识到所谓的“三方博弈”已经成为一片“红海”,在这里可能只有量的变化,很难产生质的突破,所以,他们把敏锐的目光投向了营造“今人‘再’见古时月”的虚拟时空这片“蓝海”,通过在演播室搭建一个个历史场景,实现了对当下同类型电视节目的创新超越。

(二)传播角色创新,以便妥善处理“期待角色”“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之间的关系以及“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之间的关系。“角色”原本是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也用来指“出身履历”,20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 Simmel)在《论表演哲学》一文中首次将这个概念用于社会心理学领域。人们一般认为,所谓“角色”就是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特定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⑧对于传播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而言,参与节目录制的青少年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确实是一个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相关行为主体的一个大问题。按照社会心理学理论,可以把“角色”分成“期待角色”和“先赋角色”,前者是指社会或团体对某一特定社会角色所设定的理想的规范和公认的行为模式,后者则是指个人与生俱来或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获得的角色。按照这种划分,参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电视节目录制的青少年一般来说只能扮演“受教育者”或“受传者”的角色,他们的作用被一个比较刻薄的学者形容为是显示在场的权威传播主体权威的“道具”,其主动性充其量也只能体现在现场提几个事先布置好的问题或按照导演事先的安排在规定的时候给现场大咖们的精彩传播以热烈的掌声而已!这话说得虽然不无刻薄,但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有些“聪明”的电视人意识到了这一点,通过包括但不限于唱歌、跳舞等现场才艺展示来突破社會对参与此类电视节目的青少年的“期待角色”和“先赋角色”的主观期待,甚至借助声光电等现代技术把对青少年“期待角色”和“先赋角色”的主观期待突破推向了极致,结果是造成了包括“角色不清”“角色冲突”在内的“角色失调”,不仅节目自身难以实现自我突破,还面临着作为行业最高行政管理机构的国家广电总局的严厉规制。这种“角色失调”可谓是近年来中国本土电视界相关电视节目涉及到青少年参与时如何拿捏相应尺度的一个极大困惑。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正是因为目睹了包括但不限于上述现实,《国学传承人》系列季播节目主创团队开动了脑筋,通过相关设计,妥善处理好了“期待角色”“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之间的关系,“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之间的关系,让每一位参与电视节目录制的青少年既扮演“受教育者”或“受传者”的角色,同时又扮演“传播者”甚至“教育者”的角色,从而实现对参与电视节目青少年“期待角色”和“先赋角色”的社会主观期待的突破,同时,又考虑到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等硬性规制和社会公序良俗等软性规范的相关约束,没有将对青少年个体才艺的展示推向极致,以避免喧宾夺主,在帮助参与节目录制的青少年争取到“自致角色”和“开放性角色”的时候注意把握好相应的“度”,比如,在传播“后羿射日”和“愚公移山”这两个经典成语故事的时候,现场参与的青少年并没有规规矩矩地坐在台下,像一般人所期待的那样扮演听众或受众的角色,而是直接进入导演和主创团队设计好了的历史时空,每个人都“穿越”回去,不仅传播历史,而且“参与”历史,从而让这些孩子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同时也帮助电视观众很快地沉浸在相应的历史环境之中,这些参与者既是21世纪电视演播室里的现代人,又是几千年前的“后羿”和“愚公”,这种角色的突破确实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尝试,更值得肯定的是,这种角色扮演并非个体行为(这一点使得它区别于纯粹虚构的影视剧中的演员表演),而是一种集体行动,展示的并非个体有多能,而是群体有多行,这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三)传播逻辑创新,以便整合第一重传播境界与第二重传播境界,进而进入电视人梦寐以求的第三重境界。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在其名著《人间词话》中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語非大词人不能道。”在笔者看来,大众传媒所进行的传播活动,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分别是“好看”“耐看”和“好看”,第一重境界的“好”读成上声,第三重境界的“好”读去声也就是第四声,是“喜欢”的意思,这三重境界其实是有并不完全相同甚至是完全不同的内在逻辑的,第一重境界遵循的一般是形象思维逻辑,更加重视“供给侧”所能够提供给观众的“可视性”,在他们看来,电视节目的形式和内容同样重要,甚至比内容更重要。据相关史料记载,宋朝有个叫李廷彦的人,特别喜欢追求写诗的对仗工整,有一次,他给上司写了一首诗陈述自己的家事,其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舍弟江南殁,家兄塞北亡”,说老实话,这首诗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但却引起了上司的好奇,上司之所以好奇,是因为觉得这哥们儿未免太不幸了,于是就对他进行了慰问,结果,他的回答却令上司啼笑皆非:这个人回答上司说:“‘舍弟江南殁’是真的,但是‘家兄塞北亡’却是假的,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让我的诗看起来更美一些!”我们千万不要仅仅把这个故事当笑话听,在电视节目“供给侧”一方,直到今天也仍然有一些人对所谓“好看”的追求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⑨我们当然不能一概否定或简单否定相关行为主体对“好看”的追求,但这种追求一定要守住应有的底线,我们强调的是而且只应是遵循相应的逻辑;说完了第一重境界,我们不妨看一下第二重境界,也就是“耐看”的境界,这重境界主要应该遵循逻辑思维规律,这些规律或逻辑强调的是“供给侧”所提供的相关产品要能够经得起推敲,经得住琢磨,许多电视节目往往都败在了这一重境界的“入口处”。这些败在了这一重境界 “入口处”的电视节目中的每一个构成要素单拎出来加以考量都很美,但合到一起加以解读,却往往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或者是“一行白鹭上青天”——越扯越远;只有将第一重境界所遵循的相关逻辑或规律与第二重境界所应遵循的逻辑或规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有可能达到电视节目传播的第三重境界,也就是让人们养成“约会意识”的“好(hào)看”境界,这种境界是电视人梦寐以求的。这方面,《国学传承人》节目的主创团队也做了很好的尝试。一方面,他们通过对演播室“场景”的美化,通过对参与节目录制的青少年服装的精心设计,通过精致的化妆,通过后期精心的制作,彰显对第一重境界“好看”内在逻辑的尊崇,另一方面,他们设计了区别于主场区的“第二现场”,邀请学界和业界的大咖,作为“点评专家”,适时对身处第一现场参与“情景化”传播的青少年的传播进行非常有针对性的点评——这样做的好处是既有助于加深现场参与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又有可能帮助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把握到科学的、准确的历史文化知识。在关于“刘备伐吴”的那一场,当参与传播的小朋友表演之后,现场点评的专家不仅对参与传播的小朋友给予了适当的鼓励,而且还非常及时地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比如,诸葛亮在与张飞对话时究竟应该怎么称呼张飞——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很小,但却是许多小朋友甚至是电视机前的大朋友们也搞不清楚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古人的“名”和“字”的区别,与今天不同的是,我们的先人们是既有“名”又有“字”的,那么,究竟应该什么时候称呼对方的“名”,什么时候称呼对方的“字”呢?现场的点评专家给出的答案是只有长辈称呼晚辈,上级称呼下级时才“直呼其名”,而平辈论交时是只能够称呼对方的“字”也就是“表字”的,否则的话就是极度失礼行为——而在这一集的现场录制过程中,参与传播并扮演诸葛亮的小朋友直接称呼张飞为“张飞”而不是“翼德”(张飞字翼德),这是极其失礼的行为,真实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不可能这样做的。类似的这种点评和点拨还有很多。这种把第一重境界所遵循的逻辑与第二重境界所遵循的逻辑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方式实质上是一种传播逻辑的创新,无疑会极大增强《国学传承人》的“耐看”性。

四、结语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包括《国学传承人》在内的以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的电视节目、栏目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奋斗目标,指出了实现路径。建议《国学传承人》节目主创团队在今后的创作过程中牢牢把握正确的传播方向,那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始终以传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排除一切干扰,“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并不断完善传播时空创新、传播角色创新和传播逻辑创新,“托物言志、寓理于情”,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注释:

①详细请参见《百度百科》“拟态环境”词条,https://baike.baidu.com/item/拟态环境/8394172?fr=aladdin。

②翁永锋:《请不要浅读金庸,大道永在,传奇不朽》,《长江商业评论》2018年11月4日。

③详细请参见《百度百科》“逻辑”词条,https://baike.baidu.com/item/逻辑/543?fr=aladdin。

④详细请参见《百度百科》“人内传播”词条,https://baike.baidu.com/item/人内传播/10486583?fr=aladdin。

⑤详细请参见《百度百科》“人际传播”词条,https://baike.baidu.com/item/人际传播/10486595?fr=aladdin。

⑥详细请参见《百度百科》“组织传播”词条,https://baike.baidu.com/item/组织传播/10486724?fr=aladdin。

⑦详细请参见《百度百科》“大众传播”词条,https://baike.baidu.com/item/大众沟通/10646084?fromtitle=大众传播&fromid=776716&fr=aladdin。

⑧详细请参见《百度百科》“角色”词条,https://baike.baidu.com/item/角色/4115?fr=aladdin。

⑨腾讯网刊登的《高以翔之死,炸出〈追我吧〉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就此前刚刚发生的艺人参与综艺节目录制猝死一事发表评论说:“如今的荧幕上最受观众欢迎的应该就是综艺节目了,大家喜欢看综艺节目中的搞笑桥段,也喜欢看到很多人为了节目效果而努力,更喜欢看一些比较有冲击力的画面,尤其是一些类似于极限运动的挑战,就算隔着屏幕也能看到全身热血沸腾。可是在我们观看节目的时候,从来没有考虑过参与节目的明星嘉宾究竟会有怎样的冒险”,腾讯网,2019年11月28日。

(作者系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特约编辑:刘 原;责任编辑:韩 勇】


推荐访问:逻辑 功夫 角色 时空

热门排行

共青团员自我评价大全范文【5篇】

共青团员自我评价大全范文五篇  共青团员自我评价大全1  自从递交入团申请书,成为一名团员以来,一直

龙江先锋网答题题库及参考答案 龙江先锋网答题题库及参考答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龙江先锋网答题题库及参考答案龙江先锋网答题题库及参考答案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龙江先锋

2023年度作文别样的我600字作文6篇(范例推荐)

作文别样的我600字作文6篇记录好作文是提升个人能力最高效的方式,通过写作文我们可以将在生活中得到的感受进行记录,以下是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作文别样的我600...

描写家乡的物作文精选6篇(精选文档)

描写家乡的物作文精选6篇描写家乡的物作文篇1我的家乡在山东,那里盛产苹果。我爱家乡的苹果。苹果树春天长叶,秋天结果。它的叶子是卵形的。花型较小,朵朵小花...

生命姿态作文800字,生命姿态作文发言稿(四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

2023年度盐城市中考语文作文,江苏省盐城市中考作文(3篇)(完整)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

高三学生自我陈述报告500字(2020) 高三生自我陈述报告500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三学生自我陈述报告500字(2020)高三生自我陈述报告500字文章,供大家阅读参

2023年度三年级作文小猴子过生日续写过生日(完整)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相信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

对比分析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常规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实际价值

打开文本图片集【摘要】目的:评价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和常规治疗在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中的实际价值。方法: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