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新机遇 迎接新挑战
在中央企业参加第十届全国政协第五次会议的委员中,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总经理、党组书记穆占英,是为数几名中的一位。3月11日刚吃完早饭,穆占英委员在京丰宾馆516房间被记者堵了个正着,他高兴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目前核工业建设正处在从过去的‘适度发展核电’到‘积极发展核电’的转变期,对于专业从事核电建设的企业来讲,可以说是迎来了发展的机遇期。”穆占英对新一轮核电建设前景的描述既信心十足又充满理性。
穆占英说:国企改革已有多年,但有些根本问题还没弄清楚,好像一提到国企就意味着垄断。大型国有企业的竞争对手到底是谁?我认为是国际上的同行大企业、大集团。只有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大企业,国企改革才算成功。要高度重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明确重大创新项目的标准,认定责任主体。同时,要走出创新过程中自我束缚、崇洋媚外的心理误区。我们始终要有两手准备,“拿来”固然不错,但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这一条绝不能丢。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新的挑战。
2006年3月,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从过去倡导的“适度发展核电”,到现在规划中的“积极发展核电”,这不仅仅是一个措辞的变化。
规划提出,未来15年,我国核电站建设将以平均每年开工不少于两座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的速度发展,到2020年核电规划总装机容量将达到4 000万千瓦,占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4%。
政策的“保驾护航”给了这位总经理、党组书记极大的鼓舞。他表示,确保核电站建造的安全性和高品质,既是必须担负的政治责任,也是抓住国家新一轮核电建设高峰,完成核电工程建造“十一五”发展目标,实现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据了解,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从秦山一期、大亚湾等建设开始至今已经20多年了,“已基本形成了核电建设工程建造项目管理体系,初步实现了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掌握了第二代核电核岛建造的关键技术,培养了一大批核电建设人才,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巩固了在核电工程建造市场的主要承包商地位”。
事实亦如此。20多年来,中国核工业建设从自主研发到合作合资,从掌握第二代关键技术到没有可借鉴的第三代技术的应用,如何实现“质量更好、工期更短、成本更低”的要求,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即成为必然。
对此,穆占英给自己开出了药方——这些年在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在巩固核电工程建造市场的主要承包商地位的同时,还锻炼并打造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
穆占英告诉记者,在整个国际市场中,核建企业都是建建停停,只有中国的核建队伍没有停过,积累了别人没有的经验。国外很多大的核电企业都愿意和我们合作,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有这样一支有经验敢拼博的员工队伍。也因此,核工业建设集团把“加强人才吸引、培养、激励和使用,积极迎接和应对大规模核电,特别是第三代核电建设对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当作了2007年要做的几件大事之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目前,摆在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面前的路并非一帆风顺,这支建造中国大陆所有核电站的“王牌军”,在国家“积极发展核电”的进程中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罗志荣)
上一篇:刘燕:盛开的中国芝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