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反思思考23篇

| 来源:网友投稿

反思思考第1篇因为视导,又因为新课上完好几天,所以没有新课来迎接视导,所以选择了代数式这章的复习课来公开课,其实,很少这么系统的一个一个知识点进行复习了,每次都是直接联系,这次因为这一章知识点比较繁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反思思考23篇,供大家参考。

反思思考23篇

反思思考 第1篇

因为视导,又因为新课上完好几天,所以没有新课来迎接视导,所以选择了代数式这章的复习课来公开课,其实,很少这么系统的一个一个知识点进行复习了,每次都是直接联系,这次因为这一章知识点比较繁多,特别是代数式,整式,单项式,多项式,次数,系数一系列的知识,当时上课的时候学生都很多乱了,烦了,这次章复习就好好的学习了下,我采取的方式是,学生不看书,回忆下这一章我们都学到多少知识点,学生通过自己举例子,回忆概念,定理,法则,对本章的知识点有了一定的了解,然后做题目,我尽管这一章也学完了几天,但是难得题目基本没有,主要还是选择练习基本知识进行的,所以这次公开课我选择了几个典型的题目,例如求代数的值得时候,我们有直接给未知数的数值,而是告诉这样的式子X+7的绝对值+Y+3的平方等于零,这样的题目,还有X的平方+X+7=10,求2X的平方+2X等于多少,因为平时基本没有练习,所以这样的题目让学生直接做出现了问题,我上完,觉得应该先出一个,老师讲解,或者和学生一起探讨,然后在来个变式让学生做,这样会好很多。

小结与思考的课还是不好上的,以后多探索。

最近总觉得自己遇到了屏障,不知道怎么上课了,寻求突破。

反思思考 第2篇

20xx级高一学生是我校历史上招生人数最多、层次较为复杂的一届学生。个人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也参差不齐。如何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得?如何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新要求。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人人有所获,既要让优秀生出类拔萃,又要让后进生学有进步,也成了我们教学探索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校高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教材中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增多,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等。客观上这些观点就是分化点,有的内容还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2、被动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不知道或不明确学习数学应具有哪些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

3、对自己学习数学的好差(或成败)不了解,更不会去进行反思总结,甚至根本不关心自己的成败。

4、不能计划学习行动,不会安排学习生活,更不能调节控制学习行为,不能随时监控每一步骤,对学习结果不会正确地自我评价。

5、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二、教学策略思考与实践

针对我校高一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在高一数学新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究中,贯彻“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原则。以学法指导为突破口;
着重在“读、讲、练、辅、作业”等方面下功夫,取得一定效果。

1、读。

俗话说“不读不愤,不愤不悱”。首先要读好概念。读概念要“咬文嚼字”,掌握概念内涵和外延及辨析概念。例如,集合是数学中的一个原始概念,是不加定义的。它从常见的“我校高一年级学生”、“我家的家用电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及“自然数”等事物中抽象出来,但集合的概念又不同于特殊具体的实物集合,集合的确定及性质特征是由一组公理来界定的。“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常常是“集合”的代名词。再如象限角的概念,要向学生解释清楚,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和与x轴的正半轴重合的细微差别;
根据定义如果终边不在某一象限则不能称为象限角等等。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去认识和掌握数学概念。其次读好定理公式和例题。阅读定理公式时,要分清条件和结论。如高一必修2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断中由三个条件推导出一个结论;
对数计算中的一个公式,其中要求读例题时,要注重审题分析,注意题中的隐含条件,掌握解题的方法和书写规范。读书要鼓励学生相互议论。俗语说“议一议知是非,争一争明道理”。新课程教材中每一节内容都辅以相应的探究内容和思考的内容。例如,让学生议论分别通过图象与单位圆的三角函数线分别掌握正余弦函数的性质等。

2、讲。

外国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师的作用在于将“冰冷”的知识加温后传授给学生。讲是实践这种传授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教学手段。首先讲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循序渐进,防止急躁。

每堂新授课中,在复习必要知识和展示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老师着重揭示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过程,解决学生疑惑。比如在学习两角和差公式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五套诱导公式,可以将求任意角三角函数值问题转化为求某一个锐角三角函数值的问题。此时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一些半特殊的教(750度,150度等)能不能不通过查表而求出精确值呢?这样两角和差的三角函数就呼之欲出了,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中注意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要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鼓励学生应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全过程,教、学同步。让学生自己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例如,讲解函数的图象应从振幅、周期、相位依次各自进行变化,然后再综合,并尽可能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容易接受。其次讲要注重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3、练。

数学是以问题为中心。学生怎么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必须进行练习。首先练习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切忌过早地进行“高、深、难”练习。鉴于目前我校高一学生的实际现状,基础

训练是很有必要的。课本的例题、练习题和习题要求学生要题题过关;
补充的练习,应先是课本中练习及习题的简单改造题,这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可以完成。即让学生“跳一跳可以摸得着”。一定要让学生在练习中强化知识、应用方法,在练习中分步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并获得再练习的兴趣和信心。同时老师们在现有习题的基础上基础上简单地做一些改造,便可以变化出各种不同的题目;
其次要讲练结合。学生要练习,老师要评讲。多讲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其中包括成功的与错误的。特别是注意要充分暴露错误的思维发生过程,在课堂造就民主气氛,充分倾听学生意见,哪怕走点“弯路”,吃点“苦头”;
另一方面,则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评判各方面之优劣,最后选出大家公认的最佳方法。还可适当让学生涉及一些一题多解的题目,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多面性和深刻性。要求学生掌握通解通法同时,也要讲究特殊解法。最后练习要增强应用性。例如用函数、、三角、向量等相关知识解实际应用题。引导学生学会建立数学模型,并应用所学知识,研究此数学模型。

4、作业。

鉴于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差异较大,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更好地学习数学,得到最好的发展,制定“分层次作业”。即将作业难度和作业量由易到难分成A、B、C三档,由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自主选择,然后在充分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再进行协调。以后的时间里,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随时进行调整。

以上是我这近一年来的教学体会。新课程下制约高中数学教学的因素很多,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也很多,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但要相信“没有失败的学生,只有有问题的教育。”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用最优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由此可见,只要我们立足于课堂教学改革,就能活跃课堂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防止学生出现“高分低能,低分无能”以及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不良现象。使每个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反思思考 第3篇

语文是一种语言学习,具有工具性的特点;
语文又是母语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紧紧相连,有着深广的人文性特征。而我们的教学应该是这两者的和谐统一吧。这节课,我通过听读看想说做写等多种方法与形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在期待与快乐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一开始的音乐放飞想象,激发了学生探知的欲望,然后引领着学生走入文本,产生独特的体验。在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时,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想象,也可边听边做上动作,体会蜻蜓、小鱼的快乐,感受荷花池边如梦如仙的美。最后以给荷花姐姐和大自然写信的形式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想说的话,这一不常见的学习方式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上这一课体会最深的是学生把书读得很好,因为课前我让学生进行了充分地预习,也利用早读课指导过他们如何去读这篇课文,在这样一个基础上上这一课,感觉特别好,少了课堂上烦琐的朗读指导,荷花似乎更美了。苏教版语文教材主编张庆先生多次强调指出:阅读教学,应强化初读,学生课文不读熟不开讲。我不知道我对此的理解是否确切,但我按我的理解去做了。我想,不管对与不对,只要学生高兴学、学得也高兴,那我这堂课就是有收获的。

反思思考 第4篇

质量及其测量历来是物理教学的重点,一方面由于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和其测量是基本技能,另一方面也是学习密度的基础。

《质量》这节课的学习目的是: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单位;
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我的教学过程设计是:

1、学习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单位。

2、认识托盘天平的结构。

3、讲解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4、课堂基础习题过关检查。

一节课下来教学内容多,师讲得多,学生处于被动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基本技能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觉得这一节课应该分为两课时来上。对于托盘天平的使用,因为现在的日常生活用品都配有说明书,所以在学习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时,先让学生先阅读课本讨论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尝试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师点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课堂上把学习主动权、思考权、发现问题权还给学生,师起到引导和点拨作用,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学生边玩边学,学习兴趣很高,课堂学习效率高。

反思思考 第5篇

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的内容,即质量的初步概念,质量的单位和如何用天平测量质量。质量的概念只作“物质的量”的粗浅介绍,重点是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来测量质量的问题本课的成功之处:

1、利用视频引入新课,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在引入新课时,用了我国航天员在飞船中吃东西的镜头,提问学生这时食物有没有质量来引入新课,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学生动手操作完天平的使用后。用仿真课件进行总结天平的使用,直观性好。

2、通过动手操作,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天平的使用及读数的方法,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在讲解质量是物质的一种性质,而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时,通过实例请学生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结论,锻炼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本课不足之处:

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没有在操作前预留学习目标,使效率不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充分备好课,提高教学效率。

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又与能量相联系,质量的测量是初中物理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学好质量是为学生走向社会培养的一个基本能力保障。

反思思考 第6篇

下午一节课,本想抓住这个时间,敲几个字,可是当打开电脑,望着屏幕,却一直在发呆,不知要说些什么,写些什么。是的,很久没敲字了,手也懒了,头脑也迟钝了,整个人也变的懒散起来。写些什么呢?就说上节课吧,课前我把课件做好,上课时,不巧投影仪的展示台坏了,只好借助电脑来连接。

当出示满池塘的荷花时,孩子们立刻尖叫起来“哇,好漂亮啊!”“同学们知道它的名字吗?”“荷花!”“荷花长在哪儿?”“水里。”“瞧,这么美丽的荷花把蝴蝶都吸引来了!”当一只动态的蝴蝶飞来时,一直上课是睡觉的李金茹今天也显得很是激动,随着一段音乐的响起,孩子们立刻活跃起来,整个课堂很快都跳了起来。“看,这是谁?”“青蛙!”同学们有见过吗?有谁知道青蛙是怎么跳的吗?…….问题刚落,一双双小手早已举得老高,“老师,我会!”李想举手了,一手指着自己,信心十足。“好,我们先请李想给我们表演一下,我们鼓励一下他好不好?”在我提议下,孩子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了李想。看着李想可爱的样子,真得难以想象他平时的“恶作剧”——一个聋哑智力障碍孩子的行为。一节课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作为一名和孩子们整天在一起的年轻老师,我很快乐,也很幸福。上帝是公平的,他关了这扇门,还会敞开一扇窗。其实我们的聋哑孩子真得很是聪明,可爱。希望他们在这里快乐每一天!

反思思考 第7篇

一、教材分析

“数学思考”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总复习的一个内容。在本套教材的各册内容中都设置了独立的单元,即”数学广角”,其中渗透了排列、组合、集合、等量代换、逻辑推理、统筹优化、数学编码、抽屉原理等方面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总复习第一部分“数与代数”专门安排了《数学思考》的小节,通过三道例题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分步枚举组合的能力和列表推理的能力。本节课是教材中的例5,例5体现了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这里的规律的一般化的表述是:以平面上几个点为端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这种以几何形态显现的问题同,便于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解决这类问题常用的策略是:由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找出规律,以简驭繁。这也是数学问题解决比较常用的策略之一。

平时,这几个类型的问题是编排在数学奥赛内容里。现在在复习内容中出现,而且只是很小的一节,我认为编排在这里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这几个题的解法,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心中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实际生活中复杂的数学问题。同时也积累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因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策略也是需要不断积累的,但不管解决什么数学问题,特别是这样复杂的数学问题,我们一定要注意有一份数学的思想。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意在让学生多总结,多归纳,并谈自己的感想。

二、教学成功的地方:

1、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是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本节课我运用这一模式,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找规律数线段”的探究过程,再回归生活加以应用,提高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学会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给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我以“探究活动”贯穿整节课,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画一画、猜一猜、数一数、比一比、说一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自然过渡、水到渠成。

3、注重学生的思维提升。

本节课的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导入环节时巧设连线游戏,紧扣教材例题,同时又让数学课饶有生趣。任意点8个点,再将每两点连成一条线,看似简单,连线时却很容易出错。这样在课前制造一个悬疑,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欲望,同时又为探究“化难为简”的数学方法埋下伏笔。在探讨总线段数的算法时,同样延用从简到繁的思考方法,先探究3个点时总线段数怎么计算,之后列出4个点和5个点时总线段数的算式,让学生观察发现这些算式的共有特征:都是从1依次加到点数减1的那个数,从而让学生明白总线段数其实就是从1依次连加到点数减1的那个数的自然数数列之和。接着让学生用已建立的数学模型去推算6个点,8个点时一共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这样既巩固算法,同时还回应了课前游戏的设疑。最后拓展提升,还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整个过程都在逐步地让学生去体会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懂得运用一定的规律去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三、教后遗憾的地方:

新课标下的课堂追求的是课堂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这节课,学生向我们展示了真实的一面。但是也存在着好多遗憾的地方。

(1) 没有充分掌握自己班学生的学习程度。

在备课时我考虑多层次学生的需要,特别照顾中下生,因为毕竟这是数学奥赛的内容,有点难度。既然已编入了教材,就应让所有的学生能接受它,所以我侧重于书本上的基本解法的教学。书本上的解

法是这样的:3个点时有1+2=3(条),4个点时有1+2+3=6(条),……6个点时有1+2+3+4+5=15(条)。然而课堂中出现的两种解法更为学生所接受:解法一, 5+4+3+2+1=15(条);
解法二,6×5÷2=15(条)。而且解释得也非常准确和简洁。其实就这个知识点应该和学生以前学习的“数线段”、“数角”等类似,大部分学生有这个知识基础,还有一些学生在这之前的六年级综合素质能力竞赛考前训练过,那对于这种题目

简直可以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连想都不用想的”来看待了。

(2)对于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处理得还不够到位。

如:创设情境:用卡片上的8个点,每两个点连成一条线段,一共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呢?学生出现了很多种答案,而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正如我的课前预设:需要化繁为简去探索规律解决问题。可是当时有个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方法:把这8个点当作8个好朋友,连线当作好朋友在握手,第一个人可以跟7个朋友握手,第二个人只要跟6个…看起来她已经会做这类题了,还能化抽象为形象,大部分同学听完后一定会接受她的这种做法,但还没教就让她全说了,下面我还要让学生探究什么?想到这我立即打断了她的话,继续按预设进行。课后我一直为这种处理方式深感不安。其实我应该放弃预设,大胆的生成,让它作为一种好方法存在。以下教学环节改为探究规律,验证这个同学所采用方法的准确性。

如何让预设和生成在课堂中共舞,这是我将来努力的方向。

反思思考 第8篇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地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
另一方面,数学知识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本节课教师注重渗透由难化易的数学思考方法,在教学例1时,让学生从2个点开始连线,逐步经历连线的过程,随着点的增多,得出每次增加的线段和总线段数之间的联系。学生经历丰富的连线过程后,整体观察和对比表格中的数据,发现每次增加的条数就是点数(n-1)。

生活就是数学,数学就是生活。学生学会数学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可以培养应用技能及创新精神。在教学例题时,我采用了一题多解的方法,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之后,巩固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灵活运用之前发现的连线问题的规律,解决这道生活中的问题,还能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整个过程都在逐步地让学生学会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懂得运用一定的规律去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反思思考 第9篇

数学思考主要是通过三道例题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分步枚举组合的能力和列表推理的能力。这里的规律的一般化表述是:以平面上几个点为端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这种以几何形态显现的问题,便于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是,由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找出规律,以简驭繁。这也是数学解决问题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反思课堂教学,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
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

本节课我注重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开课时,出示一个点,问:可以连几条线段?学生不假思索的说:一条。在片刻安静之后,学生突然恍然大悟,立刻反应:不能连成线段,因为线段有两个端点……接着在黑板上又点一个点,问,两个点之间可以连几条线段?(一条)。在学生及其兴奋的时候,我不再一个一个添点,而是一下点了8个点,问:8个点之间可以连多少条线段?学生喊着8条、10条……然后是相互的争论,互不相让。在学生兴奋的时候,我说:究竟是几条呢?给你们一个建议:在纸上画一画、数一数。由于点比较多,想一下子数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约1分钟之后,我又说:点多了,想比较快的数出可以连多少条线段不容易,怎么办?有的学生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想到先研究点比较少的情况,找到规律后,再应用规律研究点比较多的情况。在这里我给学生建议,利用表格的形式记录是否更清楚呢?渗透了由难化易的数学思考方法。学生从2个点开始连线,逐步经历连线过程,随着点数的增多,得出每次增加的线段数和总线段数,初步感知点数、增加的线段数和总线段数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经历丰富的连线过程后,整体观察和对比表格中的数据,从而进一步发现每次增加条数就是点数-1,接着让学生在发现中提升规律,从而解决复杂的问题。学生不仅学到了点连线段的方法和知识,还体会到了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真是受益匪浅。

二、注重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学习数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应用所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更重要的是渗透数学思想,指导学生的研究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方法,自主的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更多的数学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体会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学数学思想时,在引导学生研究了“以平面上几个点为端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之后,出示了练习十八的第3题:多边形的内角和。在研究的时候,为学生学生提供了画有“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表格,学生根据刚才研究的经验,以小组为单位研究其中蕴含的规律。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的研究的,为什么多边形的内角和是(边数-2)×1800。在学生发现规律之后还要学生反过来思考这样的规律所形成的原因。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及创新精神。并且让学生学以致用,灵活运用之前发现的连线问题的规律,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整个过程都在逐步地让学生去体会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更深刻的理解如何将数学问题化繁为简,运用数据学的不完全归纳法总结规律、验证规律并运用规律去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三、动手操作仍是数学研究不可抛弃的方法

数学的这种抽象性,使得有些孩子学习数学时,会有困难。在研究数学规律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操作的手段。可以是实物操作、可以是在纸上的写写画画,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在实际的观察、分析、提炼的过程中,才能更深刻的理解问题的本质,发现有价值的规律,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了问题研究的方法。并且常年的实践证明,孩子自己操作并从中有所得,学生从实践操作中找到规律,同时也获得发现规律后的快乐。所以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的特点及数学知识的基础,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在图中连线,将多边形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来研究多边形的内角和。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思维得到训练。

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关注了这些问题。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课堂生成是随机的,在研究若干个点之间可以连多少条线段的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规律的总结,但是忽略了存在这种规律的原因。比如:”每增加一个点,所增加的线段的条数就是点数-1”,终于等到学生发现了规律,我就迫不及待的引导学生总结最终的规律,而没有引导学生反思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使学生更清楚的理解规律,进而进一步应用规律灵活的解决后续遇到的各种数学问题。这个失误也说明,在公开课中,教师还是没有沉住气,仍然有走教案的迹象,我还要继续不断的修炼自己,以使自己的驾驭课堂的感觉更游刃有余。

反思思考 第10篇

今天,我教学了叶圣陶写的一篇文章《荷花》。这是一篇写景散文,课文描写了公园里盛开了一池美丽的荷花,荷花有各种各样的姿态以及我看荷花时的感受。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出课文中描写荷花美的各种姿态的句子,开始反馈学习情况了,同学们纷纷举起了小手,说出了正确答案,看来同学们自学情况还真不错,我心中暗自想到。一位同学说:“老师,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冒’是什么意思?”我一听这个问题问的好啊,我就说:“同学们,你们说这个‘冒’字用的好吗?还可以换成哪些词?”班里顿时叽叽喳喳的说开了,有的说可以换成长,有的说可以换成伸、钻、探。我觉得同学们的思维此时已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看着同学们意犹未尽,我又问道:“白荷花从荷叶丛中冒出来想干什么呢?”一个小女孩站起来说:“她想看看我们这个精彩的世界”,她的回答给我带来惊喜,这时另一位同学好像也理解了课文说:“她想出来透透气。”在他们俩的激发下,同学们都踊跃的举起了手,“她想出来展示自己美丽的舞姿”,“荷花想出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荷花想出来看看美丽的大自然”。瞧他们说的多好,我不由得为他们鼓起了掌,我拿起了书,读起了课文,同学们也纷纷拿起书和我一起读了起来。此时,我和我的孩子们都已被叶圣陶笔下的荷花深深的陶醉了!

反思思考 第11篇

一个好的教学活动,活动的设计不仅要合理,活动中幼儿的配合十分重要。每次公开教学活动的时候,我会很自然的想到和幼儿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课前渗透,尽量使活动中幼儿能够积极配合,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平时,在渗透这一方面做的不够。

今天语言活动《荷花荷花几月开》中,游戏的部分需要幼儿通过问答的形式说出一年四季的花卉,当我问幼儿:“什么花儿春天开?”时,幼儿说出的花卉有迎春花、紫玉兰、杜鹃花等,而这些都是幼儿园里有的或者是在“春天”主题活动中带幼儿出去看到的,幼儿对于夏天、秋天、冬天的花卉却了解的比较少。虽然我已经通过家校路路通让家长告诉幼儿一些相关的知识,了解一些四季的花卉,然而今天的游戏活动中幼儿的回答却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

由此我想到了,课前渗透也需要讲究方式,最好是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的东西引导幼儿,让幼儿亲身感受则是最好的方式,印象特别深刻。我想,对于今天的这个活动可以利用晨间谈话,一方面先了解幼儿在这方面的知识或是家长对其的丰富,另方面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教师本身也可以丰富他们在这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使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吧!

反思思考 第12篇

算法多样化是不是就等同于一题多解,是不是算法越多越好呢?这是值得所有的小学数学老师思考的一个问题。作为教师,我们不应忽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水平,一味地强调算法多样化。我们教师在实施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

1、要正确理解算法多样化的实质。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是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体现。它是针对计算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思考方法而提出的一种教学策略,也是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其实质是尊重学生对计算方法的自主选择。让他们在计算中感受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为此,教学中教师不能为了算法的多样化,而将算法形式化、教条化。

不少算法是在教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的不停追问、暗示下“逼”出来的。像有的学生为了“配合”教师,把实际计算中自己不用的算法“上报交差”;
有的学生则为了“与众不同”,人为地拼凑算法;
有的算法实际上是与别人雷同的……可以说,这些算法并不反映学生真实的.思维状态,也没有多大的实际价值。由此可见,教师如果片面地追求算法的数量,以为算法越多越好,而忽视算法的质量,忽视算法背后所代表的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很容易会把学生引入钻牛角尖和乱用算法的误区。这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处理好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的关系。

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发展水平不同,对相同的教学内容往往表现出个性化的认识和理解,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多样性,因此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就会形成多种方法。在这些方法中,有些算法比较简便,有些算法比较麻烦;
有些算法思维水平较低,有些算法层次较高,这就会产生算法优化的问题。算法优化的过程应是学生不断体验和感悟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强制规定和主观臆断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自己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算法。例如,解决“18+7”这样的计算问题时,学生提出各种算法后,教师不要急于评价,也不要用一种算法去统一,更不能算法“自由化”,即想怎样算就怎样算。可以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算法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比较中了解各种算法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一种或者几种算法,以此正确地理解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的关系。

至于教材中编排的某些算法,如果在教学时没有学生提出,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其一,若已经是学生不用的“低思维层次的算法”,教师可以不再出示,以免学生走回头路。其二,若是算法经教师“千呼万唤”仍不“出来”,说明算法离学生“最近发展区”很远,大可不必呈现。其三,若是有利于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算法,教师可通过提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也可通过向学生推荐等形式进行呈现。当然,我们也要注意避免把算法刻意“灌输”给学生。

反思思考 第13篇

数学思考主要是通过三道例题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分步枚举组合的能力和列表推理的能力。这里的规律的一般化表述是:以平面上几个点为端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这种以几何形态显现的问题,便于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是,由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找出规律,以简驭繁。这也是数学解决问题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反思课堂教学,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
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

本节课我注重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开课时,出示一个点,问:可以连几条线段?学生不假思索的说:一条。在片刻安静之后,学生突然恍然大悟,立刻反应:不能连成线段,因为线段有两个端点……接着在黑板上又点一个点,问,两个点之间可以连几条线段?(一条)。在学生及其兴奋的时候,我不再一个一个添点,而是一下点了8个点,问:8个点之间可以连多少条线段?学生喊着8条、10条……然后是相互的争论,互不相让。在学生兴奋的时候,我说:究竟是几条呢?给你们一个建议:在纸上画一画、数一数。由于点比较多,想一下子数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约1分钟之后,我又说:点多了,想比较快的数出可以连多少条线段不容易,怎么办?有的学生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想到先研究点比较少的情况,找到规律后,再应用规律研究点比较多的情况。在这里我给学生建议,利用表格的形式记录是否更清楚呢?渗透了由难化易的数学思考方法。学生从2个点开始连线,逐步经历连线过程,随着点数的增多,得出每次增加的线段数和总线段数,初步感知点数、增加的线段数和总线段数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经历丰富的连线过程后,整体观察和对比表格中的数据,从而进一步发现每次增加条数就是点数-1,接着让学生在发现中提升规律,从而解决复杂的问题。学生不仅学到了点连线段的方法和知识,还体会到了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真是受益匪浅。

二、注重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学习数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应用所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更重要的是渗透数学思想,指导学生的研究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方法,自主的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更多的数学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体会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学数学思想时,在引导学生研究了“以平面上几个点为端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之后,出示了练习十八的第3题:多边形的内角和。在研究的时候,为学生学生提供了画有“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表格,学生根据刚才研究的经验,以小组为单位研究其中蕴含的规律。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的研究的,为什么多边形的内角和是(边数-2)×1800。在学生发现规律之后还要学生反过来思考这样的规律所形成的原因。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及创新精神。并且让学生学以致用,灵活运用之前发现的连线问题的规律,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整个过程都在逐步地让学生去体会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更深刻的理解如何将数学问题化繁为简,运用数据学的不完全归纳法总结规律、验证规律并运用规律去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三、动手操作仍是数学研究不可抛弃的方法

数学的这种抽象性,使得有些孩子学习数学时,会有困难。在研究数学规律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操作的手段。可以是实物操作、可以是在纸上的写写画画,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在实际的观察、分析、提炼的过程中,才能更深刻的理解问题的本质,发现有价值的规律,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了问题研究的方法。并且常年的实践证明,孩子自己操作并从中有所得,学生从实践操作中找到规律,同时也获得发现规律后的快乐。所以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的特点及数学知识的基础,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在图中连线,将多边形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来研究多边形的内角和。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思维得到训练。

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关注了这些问题。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课堂生成是随机的,在研究若干个点之间可以连多少条线段的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规律的总结,但是忽略了存在这种规律的原因。比如:”每增加一个点,所增加的线段的条数就是点数1”,终于等到学生发现了规律,我就迫不及待的引导学生总结最终的规律,而没有引导学生反思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使学生更清楚的理解规律,进而进一步应用规律灵活的解决后续遇到的各种数学问题。这个失误也说明,在公开课中,教师还是没有沉住气,仍然有走教案的迹象,我还要继续不断的修炼自己,以使自己的驾驭课堂的感觉更游刃有余。

反思思考 第14篇

今天上了一节课<质量守恒定律>,一直感觉在难点和考点上没有突破,尤其是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上,学生一直似是而非,这让我很是苦恼,课堂在学生自主互助中完成的,后来我们一起梳理,学生的状态也还可以,为什么出现这个现象呢?

回到办公室,我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直到晚间看学生的时候,校长的一句话,令我茅塞顿开,是呀,我们上初中的时候,这部分上课时也不很理解,随着课程的深入,慢慢的也就越想越明白了,再通过一些练习题,也就解决了!

由此看出,我们上课的时候,目标完不成,往往是我们目标的定位有问题,要么是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要么是我们对于教材使用上过于死板,对于一些考点和难点的突破上,我们不一定非要这节课一定完成,只要是学生悟不出来的,他们会慢慢消化的,悟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自己用心思考(从悟这个字来看,就是我自己用心),我们老师如果“教会”了学生,学生能会多久呢?

考点一定要夯实,但不一定这节课来完成!!

反思思考 第15篇

初步看人教版教材的“第十一章第二节质量”这节教材,与以往的质量教学相比,似乎改变并不大,但仔细思考时却发现了一定的不同。不同之处,除了将物理天平称作学生天平,将称量标尺称为标尺,将分度标尺称为分度盘以外,我感觉更大的改变是关于质量属性的教学。

从头到尾,包括接下来的密度教学,在教材上都没有提“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这样的话,我的理解是,对此不是不讲,而是以“想想做做”栏目出现,目的是让学生能真正理解其含义,而不是去死记硬背。

但在反复斟酌“想想做做”中的两个实验时,都感觉不太好,实验一完全可以用橡皮泥代替,操作起来省时方便。而最大的问题是实验二,在我的印象中,将白糖溶于水,并不能称为熔化,而应叫溶解。既然我不太赞成这个实验,所以只选一组做得快的同学做了,并简单向大家说明了原因。同时我又分别让几个小组尝试用碘加热前后,状态改变时比较其质量是否改变,粉笔头形状改变了看其质量是否改变,用同一架天平在不同位置称同一物体的质量看其是否改变。

从整节课上看,在必做的实验部分(小石块的质量,三个金属块的质量),学生都完成的比较好,同时为下一节课密度的教学提供了有效数据。而在选做实验中,学生的兴趣很高,有的小组几乎能做完全部实验,至少也能做一个,大家都乐呵呵的,争先恐后的让我看数据,很怕我给否定。大家很开心,我也很开心。

反思思考 第16篇

近日整理听课笔记,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课堂上诸如“对不对?”、“可不可以这样?”、“好不好”等的封闭型问题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你认为如何?”、“你是怎样想的?”、“你能想出几种方法?”等极具开放性的提问。不可以不说这样的转变体现了教学的开放,反映了新课程的理念。笔者对此做了一些思考。

思考一:“你发现了什么?”应是理念的转变

案例一:揭示比例意义的概念(学生计算各比的比值后,教师板书)

3∶5=18∶30 0.4∶0.2=1.8∶0.9 ∶=7.5∶3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比例。观察这三道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3∶5=18∶30中3到18扩大6倍,5到30也扩大6倍。

生:我发现0.4∶0.2=1.8∶0.9中,0.4是0.2的2倍,1.8是0.9的2倍。

生:我发现前项扩大几倍,为保持比值不变,后项也应扩大几倍。

师(面露难色)我们看看表现形式,直观看有什么特点?

(生疑惑)

师:(无奈,分别指向三个等号)这些等号说明了什么?

终于有个学生说出表示两个比相等。

师:对了,像这样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

案例中“观察这三道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这一开放性提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答案五花八门,课堂气氛很热闹。可我们也不难发现,教学效果不尽理想,虽然学生的回答可以说十分精彩,但离教学目标相差甚远,最后执教老师不得不“无奈地分别指向三个等号问:这些等号说明了什么?”这样生涩地把教学带向下一步。

应该说开放性的提问正符合了新课程提出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师应激发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等理念。但本案例中的“你发现了什么”却阻碍了教学。可见,开放性的提问应是一种教学理念的转变。这样转变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课堂开放了,学生灵动起来了,智慧在师生互动中流淌。但任何一件事都是一把“双刃剑”,“你发现了什么”的开放性提问如果用在了不适当的内容,不恰当的地方,就起不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会像上述案例那样适得其反。

思考二:构建“发现”平台,在过程中建构知识

案例二:乘法分配率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三道题请同学们至少选择一题,用两种方法解答。

(1)上衣每件114元,裤子86元。如果购买50套需要多少元?

(2)桌子每张56元,椅子每把24元,买三套需要多少元?

(3)学校给鼓号队48人买队服和鞋。每套队服65元,每双白球运动鞋5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约5分钟后,学生说明思路及计算方法,师板书。)

(114+86)×50 114×50+86×50

(56+24)×3 56×3+24×3

(65+5)×48 65×48+5×48

师:每道题两种方法都能够得出相同的结果,我们就可以说左右两个算式是什么关系?

生:左右相等。

师:请仔细观察、分析这三个等式,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生:我们小组的同学发现这三个等式左右两边都有加法和乘法。

生:我们发现左右两个算式都有相同的数。

师:你们找到了共同点,有相同的数和运算符号。很细致的比较,那么有不同的地方吗?

生:我们发现:左边算式先求和再求积,有小括号;
而右边的算式先求两个积,再求和,没有小括号。

生:我们发现每道题的两种方法,在计算时有一种方法简便,另一种不简便。

生:左边的数50、3、48只用一次,而右边的算式中用了2次。

生:我补充,我们发现左边的算式中先求两个的和,再乘一个数,而另边的算式只不过用两个数分别去乘这个数。

师:非常好。正因为有了细致的观察,大家才会有如此多精彩的发现。刚才这位同学回答时用了一个词特别好。想想是哪个词?

生:分别。

师:对了,那么谁来结合例子具体说说“分别”的意思。

……

数学知识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蕴涵着人们丰富的创造性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就是将前人的经验转化成自己的知识财富的复杂过程。案例二中“仔细观察、分析这三个等式,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的提

问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把生活原型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知识发生并逐步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

同样是观察几道算式,问学生有什么发现,比起案例一来讲,案例二显然是成功的,教学效果是有效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关键是为学生构建一个发现的平台。案例一中只让学生计算了一下各个比的比值,初步看了一下后就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此时学生的观察体会都是浅层次的,浮浅的,再加上提问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学生抓不住教师的要点,自然回答不到点子上。而在案例二中,教师创设了生活情境,在解决问题中列出算式。教师适时提出要求: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让学生深入思考,充分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抛出“仔细观察、分析这三个等式,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这一问题,学生的交流自然是精彩的,发现当然是缤纷的,生成必然是创新的。

其实,“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设计,目的是为了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而这当然少不了教师课前的精心预设,这是一个师生互动、互学的过程。案例一中的设计,如果能放在比例意义概念揭示以后,让学生多写几组比例,然后仔细观察写出的比,体会写比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问: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其实它有着很多有趣的特征。请仔细观察,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样教学就会事半功倍了。

思考三:提供“发现”时空,在操作中寻找规律

案例三:

教师借助演示,引导学生学习“有6个梨,每3个装一盘,可装几盘?”并诱发学生列出算式6÷3=2。接着,教师把“梨”的个数分别设为7个、8个、9个、10个、11个,让学生把教师发给的“纸片梨”、“纸片盘”拿出来,同桌间进行操作、讨论,并要求出算式。交流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6÷3=2(盘)……0(个)

7÷3=2(盘)……1(个)

8÷3=2(盘)……2(个)

9÷3=3(盘)……0(个)

10÷3=3(盘)……1(个)

11÷3=3(盘)……2(个)

师:根据上面这一组算式,你们能发现什么?

生:除数都是3。

生:被除数一个比一个大1。

生:余数只会出现0、1、2三个数。

师:那么,余数会不会出现3呢?

生:不会。因为如果还余3个的话,那么就可以再装一“盘”了,这样余数又为0了。

师:除数为3时,余数有0、1、2三种可能,这说明了什么?

生:我猜,余数要比除数小。

师:是这样吗?大家再举一些例子,比如我们现在令除数为4,写几道算式,研究研究。

(学生操作)

师:你现在又有什么发现?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生(高兴地):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

这一教学片断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过程,而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创设亲自动手操作的情境,充分提供给学生发现的时空,让学生积累一些感性认识。教师通过两个开放性提问:“根据上面这一组算式,你们能发现什么?”、“大家再举一些例子,比如我们现在令除数为4,写几道算式,研究研究。你现在又有什么发现?能用一句话概括吗?”引领学生观察、比较、讨论。使学生的自主探索、小组合作有的放矢,有章可循。

教学实践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书本上的知识是前人总结出来,但对于学生来说,又是有待发现的新知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领(你发现了什么只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手段)学生按一定的步骤去自学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知,从而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精神体验。即使学生一时不能发现问题,教师也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等待学生去思考,去操作,去交流,去发现知识,寻找规律。

思考四:提高“发现”质量,在思考中发展思维

案例四:组两位数

教师出示:有5张数字卡片1、2、3、4、5,从中抽出2张组成两位数,你能组哪些呢?你知道一共有几个两位数?

生:12、23、34、45、42、

生:21、24、13、51、35

……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教师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师:还有其他答案吗?

生:想不出来了。

师:很好,一起来数一数,一共有几个?

生:20个。

很显然,这是一道开放式练习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答案找到了,一共有20个。但本案的教学似乎总缺了点什么?用我们现在流行的话说:味道没有做足,蛋糕没有做大。开放练习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发展学生的思维。量指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想得多”和“想得快”;
质指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想得全”,即不重复、不遗漏,有规律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全部答案。这是对学生思维的更高的要求。而本案例中学生的表现却是想到什么说什么,思维是零散、无序的。教师也仅仅停留在从量的方面上发展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对“质”的追求,忽视了习题中隐含的规律,忽视了对学生有序思维的培养。利用开放性问题的独特作用,我们可以这样组织教学。

师:靠着集体的智慧我们终于找到了所有的答案。可我总感觉不是很好?你们呢?

(让学生也感觉到这样零散地想,不够系统,容易遗漏或重复。一个人想的话,就更不容易想全了。)

师:让我们把刚才大家写出来的两位数排排顺序。

学生的排列方式有很多,教师引领学生统一一种排法,即:12、13、14、15;
21、23、24、25;
31、32、34、35;
41、42、43、45;
51、52、53、54。并分行排列,如下

12、13、14、15;

21、23、24、25;

31、32、34、35;

41、42、43、45;

51、52、53、54。

师:仔细观察我们排列好的数,你有什么发现呢?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观察、交流,发表意见,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找两位数的较好较快的方法是先确定十位上的数,再确定个位上的数。按这样的方法写两位数,能做到有条不紊。按照年段的不同,我们可以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如果这一内容放在高段,我们不妨再提高要求,可以引入乘法原理的初步知识。不管怎样,通

过这样的调整,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更能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思考五:体验“发现”快乐,在感受中健康成长

案例五: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出示题目:求12和30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学生很快都用短除法的形式求出12和30的最大公约数是6,最小公倍数是60。这显然不是本节课探求的重点。本节课的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深入的观察、分析、比较、总结,发现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异同。于是执教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师:其实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有着密切的关系,请大家仔细观察用短除法求解的过程,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集体交流时,学生发言很踊跃。

生:我们小组得出求最大公约数和求最小公倍数的相同点有:都是用短除法的形式分解质因数的,都要用它们公有的质因数或公约数去除,都要一直除到两个商互质数为止。

生:我们发现了不同点是:最大公约数是将所有的除数乘起来,也就是公有的质因数相乘,而最小公倍数要将除数和商都乘起来,也就是公有的质因数和它们每个独有的质因数相乘。

师:分析地很好,这是它们最本质的区别,正是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方法不同的地方,最容易混淆,咱们在做的时候要注意别乘错了。

生:老师,我们小组有一个发现,12和30的最小公倍数60是它们最大公约数6的10倍,这正好是除到的两个商2和5的乘积。

师:有意思,还有什么发现呢?

生:我也有个发现,不知对不对。我想可以用12×5或30×2,积都是60,这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师:将这两个数和短除法后所得的商交差相乘,还真能得到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生(高兴地):这样不就可以用来检验了吗?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连验算都想到了。不过,我有个疑惑,这些发现是否真的正确,换其它的数能否成立?

生:我们可以举例验证一下。

师:这是个好提意,大家动手做吧,也许你还会有新的发现呢?……

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的探索中去,争辩声、笑声不时回荡在教室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究与创造。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增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在上述案例中,学生之所以会有那样的发现,开放性的提问(几次问你有什么发现)、教师的鼓励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学生不但自己首先品尝到了“发现――成功”的快乐,同时还引领其他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于是便有了更精彩的发现。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过程得以尽情展示,情感得以尽情宣泄。这样良好的氛围,积极的心理场,激励着学生向科学的殿堂攀登。

教学需要关注细节,让我们进一步思考“你发现了什么?”,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

反思思考 第17篇

疫情期间,“一米线”的话题又热了起来。近期,北京、深圳、厦门等一些城市开始在医疗机构全面推广排队交费“一米线”,加强人员疏导、避免聚集。此外,还在多家商场、超市等场所以及公共服务行业增设“一米线”标识,引导人们按照一米安全距离排队。

“一米线”是健康线。卫生专家多次强调,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飞沫,人与人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飞沫传染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眼下,随着各地陆续复工复产,街上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聚集的风险也在升高。因此,在公共场所与他人保持适当距离,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和社会负责。

“一米线”也是文明线。它不仅是为了保障防疫安全,也是为了维护公共秩序,以及对个人隐私的尊重。文明养成体现在点滴小事中,也体现在对规则的遵守上,反映了一个人公德意识的高下。无论是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还是设立老弱病残孕专座,类似规则的制定,都体现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如果每个人都由着性子,无视规则,公共秩序就会大打折扣。

“一米线”不是新事物。长期以来,在机场、车站、银行、政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场所,往往在办事窗口和排队人群之间设置“一米线”。然而现实中,一些人却对“一米线”视而不见。有的人明明看见前面有人在“一米线”内的窗口前办事,却硬要挤入,紧跟在人家后面,生怕位置被人占了。哪怕工作人员多次提醒,也总是听而不闻、我行我素。归根到底,这都是社会公德意识缺失在作怪。

“一米线”不仅存在于公共场所,也应该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生活中,一些人无视“一米线”,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做什么事情都是“急急急”,等车时不排队,上车时拼命挤,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高铁上旁若无人打电话,不仅给周围人群造成困扰,也破坏公共秩序,影响办事效率。

“一米线”就像一面镜子,折射着人们的规则意识;“一米线”也是一把尺子,丈量着个人文明水平。疫情期间,人们自觉遵守“一米线”,切实感受到“距离产生美”的良好效果。疫情过后,“一米线”同样应当坚守,这不仅是保障卫生安全的需要,更反映了一个人的自我修养和公德意识。期待我们每个人都能牢记规则、遵守秩序,让“一米线”成为一道美丽和谐的风景线。

反思思考 第18篇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好问题是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提问的前提。要使提问收到较好的效果,还必须讲究提问的技巧。

一、掌握问的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掌握问的方法有以下几方面:

a:创设悬念。教师提问时,要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欲知后事如何”的好奇心,带着一种心理上的期待去学习。例如,在讲解《比例尺》时,可以先让学生思考:拿一张地图,量一量建德到杭州的图上距离有多长?学生量出后,教师进一步追问,建德到杭州的距离是否就是你所量的这样长呢?此刻,学生有一种“追下去”的悬念心理,从而跳动了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和欲望。

b:相机诱导。抓住时机,采取循循善诱、点拨启迪的方法提出问题,使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独立解决问题。特别是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出现停滞、阻塞时,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来诱导学生调整思路。使思维活动能顺利开展。c:变换角度。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前提下,要从不同角度提问,做到深文浅问,浅问深究,引导学生多方面去思考问题,从中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二、把握问的时机。

课堂提问的效果直接与提问的时机有关。在一节课的不同阶段,学生思维的紧张程度是不同的,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采用不同方式提问。例如,在课的开始,学生的思维由平静趋向活泼状态,这是可采用激发式提问,多提一些回忆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时,可采用探究式提问,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入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三、重视答问评价,鼓励学生质疑。

对学生的答问进行评价,有利于促进师生交流,形成良好的双响反馈,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学生回答后急切想知道对错,其余学生的心理状态也一样。因此,教师要及时准确地对答问进行评价。同时在评价中,鼓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反思思考 第19篇

质量及其测量历来是物理教学的重点,一是由于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物理量,而且用天平测质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二是由于质量的学习是学习密度的基础。

对质量的属性的认识,从对物体分类开始,到物质的多少的概念得出,设计适合学生思维的问题,是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加强了理解,多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到位的。为了解决教师讲得多,学生处于被动地学的问题。我让学生观察天平的结构,讲台上放着一台托盘天平,可见度低,学生只有看图片,没有机会动手实践,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及时暴露出来,没有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天平使用的问题设计中,如:“为什么要左物右码?”“如果放反了呢?”让学生有针对性再次观察和思考,自己发现原因得出结论,不仅锻炼了学生观察能力,还拓展学生思维,真正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但是,很多环节做得还不够深入,不够优化,不够细致。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继续探索自主学习、少教多学、先学后教等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多的交流、展示、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多样的物理教学模式。

反思思考 第20篇

数学思考的复习难度是很大的,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主要内容是每册的数学广角的内容,小学课本12册中,每册都有数学广角,并且每一个数学广角的内容之间都没有联系,基本是都是单独的数学思考方法或数学思想。

所以,针对上面的情况,再加上数学广角的内容本身就是个难点,如果教学起来相对单独较大,这个内容就应该一一的复习,尤其像鸡兔同笼问题,可以用假设法也可以用方程法,这两种方法重点复习一下。还有刚学习的抽屉原理,也是挺难理解的一个内容,再重点复习一下。还有找次品问题也是比较抽象的内容,一是回顾复习一下课本,二是记一下规律。还有烙饼问题也还是比较麻烦,当时讲的时候就比较麻烦,所以再回顾一下记忆一下规律。还有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一端栽树,两端栽树和两端都不栽树的情况,课数和间隔数的关系。

像搭配问题算是比较简单的内容,比如三件上衣搭配两条裤子一共有几种穿法,这样的问题所有学生基本都没有问题。还有排列组合的题目学生只要细心一些也问题不大,一般是打电话问题,只是组合问题,不用考虑顺序问题。但是几个人排队照相问题就要考虑顺序问题了。

总之,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再及时的进行讲解和纠正。

反思思考 第21篇

给学生上质量这一节课,我改变了以往十几年的经验,完全打破了常规,从理解入手,采用倒叙的课堂思路,发现效果确实不错。

我先是给学生两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一个是一杯水有液体变成了固体,一个是将一支粉笔从地球上带到月球上去,会发生哪些变化?在这些个变化中又有哪些不会改变?

让学生互相讨论,充分发挥自己的思考,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结果同学们很快说出第一个例子中水的状态、体积、温度、形状等发生了改变,虽然这些改变了,但是物质没有变,还是水;
还有这杯水中水分子的个数没有变。第二个例子虽然粉笔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但是物质和分子数目还是没有变。

我就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两个不会改变?重量是不是也不变?学生结合第二个例子的常识知道重量变了。也就是说明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不是重量,是不变的,而且这是物体本身的东西。

我用一句话说:东西里面含有的构成这个东西的东西的多少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性质。我们可以给这种性质起一个名字-------质量。

同学们可以给这句话中的三个“东西”分类。结果很多同学说出第一个和第二个东西含义相同,第三个东西含义是另一类。一个同学很快指出,前两个东西指的是物体,后一个东西指的是物质。我马上引导同学认识物体和物质的区别。发现同学们接受起来非常快,我上课也上的很高兴的。

接着我就让他们总结质量的概念,同学们自然一口就说出了“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并且有同学说: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不随物体的温度、状态、形状、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认识之深刻和反应之迅速都是我没有预料到的。

讲质量的单位我重点引导学生估计身边物体的质量,让每位同学讲出自己估计的方法,然后我总结了一种“鸡蛋法”,很受学生欢迎和认可。

讲质量的测量,我由国际千克原器入手,引导学生自己发明一种测量质量的工具,将国际千克原器放在等臂杠杆的一端,将待测物体放在另一端,若刚好平衡,说明待测物体的质量是一千克。但是这个测量工具很局限,只能测一千克的物体质量,那么怎样改进呢?同学们热烈讨论,说安装一个指针,还有说多弄些砝码等等,有同学说指针可以判断是不是水平,砝码可以弄些各种质量的组合,这样就可以测量任意物体的质量了。我马上指出这就是天平,即我们的测量质量的工具。

我马上将天平出示给学生,对照自己刚才想的工具,看看真正的天平作了哪些改造,这些改造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学生热烈的讨论起来,不用我多讲,他们就很快掌握了天平的构造和使用。

我觉得我这节课成功的地方是很多东西我没有说,都是学生自己思考出来的,特别是天平这个测量工具,我给学生了尝试发明创造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激情。

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一定要紧紧抓住一切启发学生的.机会,多给学生展现他们聪明的机会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反思思考 第22篇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好问题是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提问的前提。要使提问收到较好的效果,还必须讲究提问的技巧。

一、掌握问的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掌握问的方法有以下几方面:

a:创设悬念。教师提问时,要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欲知后事如何”的好奇心,带着一种心理上的期待去学习。例如,在讲解《比例尺》时,可以先让学生思考:拿一张地图,量一量建德到杭州的图上距离有多长?学生量出后,教师进一步追问,建德到杭州的距离是否就是你所量的这样长呢?此刻,学生有一种“追下去”的悬念心理,从而跳动了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和欲望。

b:相机诱导。抓住时机,采取循循善诱、点拨启迪的方法提出问题,使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独立解决问题。特别是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出现停滞、阻塞时,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来诱导学生调整思路。使思维活动能顺利开展。c:变换角度。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前提下,要从不同角度提问,做到深文浅问,浅问深究,引导学生多方面去思考问题,从中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二、把握问的时机。

课堂提问的效果直接与提问的时机有关。在一节课的不同阶段,学生思维的紧张程度是不同的,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采用不同方式提问。例如,在课的开始,学生的思维由平静趋向活泼状态,这是可采用激发式提问,多提一些回忆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时,可采用探究式提问,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入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三、重视答问评价,鼓励学生质疑。

对学生的答问进行评价,有利于促进师生交流,形成良好的双响反馈,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学生回答后急切想知道对错,其余学生的心理状态也一样。因此,教师要及时准确地对答问进行评价。同时在评价中,鼓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反思思考 第23篇

在学校的支持和协助下,在我们课题小组集体努力下,我较成功的完成了EEPo有效教育展示课,下面我将本节课简要做以总结反思。

一、优点

1、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科学研究方法、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2、本节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开放性、探究性;
内容安排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逻辑性强。

3、本节课在EEPo学习方式训练指导下,学生已适应EEPo学习方式,约定用了语言约定及手势约定,均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并及时的鼓励了学生,在表达呈现方面用了语言表达及板卡呈现方式,学生的创新思维令人感叹,团队的配合也较好,每个团队成员相处和谐,并关注其他人,能够做到专心倾听,无论大动还是小动,学生占位合理,能够顾及到别人,课堂用时恰当合理,我认为我们的学习方式的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不足

1、在教学设计上应更严密、更科学,尤其是要给学生预留充分的活动时间。

2、教学语言不够精炼,要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和教学语言表达能力。

3、不能非常熟练地应用EEPo这种教学模式,有待继续学习和实践。

4、针对于学习方式的训练还应再从不同课型,不同学生,从每个元素再继续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推荐访问:反思 思考 反思思考23篇 反思思考(集合23篇)

热门排行

大学生对新时代的理解500字9篇

大学生对新时代的理解500字9篇大学生对新时代的理解500字篇1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今天,新时代青年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

领导班子运行情况报告范文6篇

领导班子运行情况报告范文6篇领导班子运行情况报告范文篇1对x外墙、屋檐瓷砖脱落或渗水的地方进行了全面排查与修复,保障了小区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下面是天涯涛源

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5篇

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5篇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篇1按照局党组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各项要求,严格执行“三严三实”各项要求,坚决从点滴

组织生活会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10篇

组织生活会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10篇组织生活会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篇1根据区纪委、区委组织部相关文件精神,区委党校组织召开2017年度机关支部组

“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素材7篇

“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素材7篇“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素材篇1根据县委宣传部《关于在全县开展&ldquo;学习贯彻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奋力

2022保密工作会议记录内容5篇

2022保密工作会议记录内容5篇2022保密工作会议记录内容篇1本次培训生动形象地介绍了与日常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窃密技术和泄密案例,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及反思。

纪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监督责任情况报告5篇

纪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监督责任情况报告5篇纪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监督责任情况报告篇1知民意、解民忧、帮民难、促民富、得民心。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为您推荐县纪委书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总结8篇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总结8篇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总结篇1在全院深入开展干部作风整顿活动,提出以“四个着力”深化整治措施,力促落实整改,筑

2020纪检干部警示教育心得感悟【5篇】

2020纪检干部警示教育心得感悟五篇  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2023年悲观与乐观议论文五篇(范文推荐)

悲观与乐观议论文1  人生来有就不同种的心态,主观上客观上的都是不同的感受。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观念也不同。任何苦难都是在所难免的,最重要的是看自己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