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防灾科技学院地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 来源:网友投稿

 防灾科技学院 地质工程硕士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 (2015 年 年 6 月修订)

 )

 一、培养目标 培养面向防灾减灾行业,掌握地质工程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地球物理学、地震地质学、地震工程学、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等学科专业知识,熟悉防灾减灾行业主要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岗位类型的工作内容和技术方法,具备较强的野外工作能力、专用仪器设备应用能力、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评价能力,具有地震活动性分析、地震地质调查和工程场地地震影响评价、工程抗震等某一应用领域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良好的专业精神和较强的创新意识,既能从事地质工程领域一般性工程技术工作,又能从事防灾减灾领域的地震监测预报、地震区划与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地质工程勘察、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等工作的高层次专门工程技术人才。

 人才培养定位:

 1. 服务面向和层次类型定位:面向地震行业地震监测岗位上岗资格、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资格、地震灾害调查评估上岗资格的地质工程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2. 知识结构定位:地球物理学、地质工程、地震地质、地震工程、水文地质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嵌入式等学科专业知识。

 3. 能力结构定位:具备野外工作、数据分析处理、仪器设备应用和综合分析评价、仪器研制等基本能力;具备胜任地震监测预测、地震地质勘察、震害防御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仪器设计、维护与维修等工作岗位的工程技术应用研究与创新能力。

 4. 素质结构定位:具备严谨认真、肯于吃苦、乐于奉献、勇于担当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立足职业岗位的技术创新意识。

 5. 职业岗位定位:地震监测、地震地质、地震工程、地震仪器软硬件开发等职业岗位类型,包括地震监测技术、地震预测预报技术、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仪器研发、系统研发等工程技术类岗位和地震监测预报科学

 研究、地震灾害防御科学研究等科学研究类岗位。

 二、培养模式 本专业采取“一个目标,两个强化,三个能力,四个过程” 的行业协同培养模式。一个目标是面向地震行业,培养专业知识扎实,胜任行业工程技术岗位的高层次专门工程技术人才;两个强化是强化教师教学以导为主的研究式教学,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三个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项目组织实施能力;四个过程包括理论学习和课程实践的知识系统化培养过程,岗位实习胜任行业工程技术岗位的培养过程,产学研习的实践应用、技术创新和项目组织能力培养过程,毕业论文(设计)工程技术成果应用研究培养过程。

 三、研究方向 根据防震减灾行业工程技术类岗位和科学研究类岗位的基本属性和相应研究内容,本专业的研究方向分地震监测与地球探测技术、地震地质、岩土工程与结构抗震、地下水工程与地震地下流体、灾害监测技术与仪器、地震信息处理技术,各研究方向见表 1。

 四、学制与培养进程 整个培养进程实行 3 学年 6 学期的全日制学习制,一般不超过 5 年。实行弹性学制,对达到毕业要求和学位授予标准的,培养周期可为 2.5 学年,但须经学位授予主管部门审批同意。第 1~2 学期为理论、课程实习和认知实习;第 3 学期为岗位实习,学期初启动毕业论文选题工作,岗位实习结束后完成开题报告;第 4~6 学期为产学研习(毕业实习),并结合产学研习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第 5、6 学期分别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和学位申请授予工作。

 整个培养过程包括理论学习、岗位实习、产学研习(毕业实习)、学位论文(毕业论文)等环节。研究生修满规定学分,通过学位课程考试和岗位实践教学考核,专业学位论文达到毕业要求并通过专业学位论文答辩,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后可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五、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分基础学位课程模块、岗位方向学位课程模块和拓展选修课程模块,各课程模块课程设置见表 2~表 6。

 表 表 1

 地质工程(专业学位)专业研究方向及培养面向 研究方向 研究内容 人才培养的行业面向 职业资格 专业技术岗位 地震监测与地球探测技术 地震构造与地震活动性规律;地震监测预测理论、方法与技术;地震台站、台阵、台网运行与维护;地震速报和编目;地震监测数据应急产品开发;地震烈度速报及预警系统运行和维护;地震危险区域预测;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划分;地震趋势判定;地震监测新技术 地震台站监测岗位上岗资格;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资格(地震活动性方向)

 地震监测技术; 地震预测预报技术;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地震监测预报科研等。

 地震地质 地震安全性评价;活动断层探测与危险性分析;地震灾害评价和预测;地质体稳定性评价;地震地质灾害防治;地震灾害调查评估理论与技术;地下精细结构探测技术与数据处理;潜在震源区划分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资格(地震地质方向);地震灾害调查评估上岗资格 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地震地质调查探测技术;地震灾害防御科研等。

 岩土工程与结构抗震 工程地震与工程抗震;结构抗震设计与震害防御方法;地震区划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成灾机理;地震灾害防御管理;地震灾害防御研究成果应用推广;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察与评价;地震活动性参数研究;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工程场地土层地震反应分析与地震动参数;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编制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资格(场地条件方向); 地震灾害调查评估上岗资格 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地震灾害防御科研等。

 地下水工程与地震地下流体 地下水资源调查、开发、利用、评价、管理与保护技术方法;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环境水化学检测技术;污水处理技术;地震地下流体观测技术;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环境调查;地震地下流体数据处理剂异常识别技术;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调查及防护技术;地下水流体数值模拟技术 地震台站检测岗位上岗资格;环境影响评价资格 地震监测技术;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 灾害监测技术与仪器 地球物理综合观测、地震监测技术、装备及系统的研制与改造;数据采集、系统供电、避雷、监控技术;数据记录与传输技术;仪器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和方法、嵌入式系统与智能控制处理技术研究;新型灾害检测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和新仪器研发。

 硬件工程师;系统工程师 地震仪器研发;通用仪器研制;嵌入式系统研发 地震信息处理技术 地震监测数据预处理技术;数据统计与预测方法与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与软件;空间分析技术与 GIS软件开发;数据挖掘与大数据技术及应用;信息融合技术及应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及应用;模式识别技术与应用;算法设计与优化 程序员;软件工程师;软件测试师

 地震监测数据统计分析;数据挖掘软件设计与开发;GIS 软件开发;信息系统设计开发;数字图象处理

 基础学位课程模块包括思想政治类、学位英语、工程数学,必修课程12 学分;岗位方向学位课程模块主要是地震监测与地球探测技术、地震地质、岩土工程与结构抗震、地下水工程与地震地下流体、灾害监测技术与仪器、地震信息处理技术六个培养方向的工程技术理论、方法和岗位技术规程等课程,每个方向必修课程 16 学分,具体见表 3。拓展课程模块包括学科前沿类、技术方法类、管理经济类和相关专业基础类课程,学生根据需要至少选修 7 学分。在规定的培养年限内学生应修满理论课程 35 学分。

 表 表 2

 地质工程(专业学位)

 基础学位课程设置 课程模块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 推荐授课教师 基础学位 课程 (必修12学分)

 085217J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32 一 系部 推荐 085217J003 英语(学位英语)

 3 48 一 085217J003 综合英语 1 16 二 085217J004 高等工程数学 4 64 一 085217J009 英语口语 2 32 一 表 表 3

 地质工程(专业学位)专业 地震监测与地球探测 技术方向 课程设置 课程模块 块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建议学分 分 学时 开课学期 推荐授课教师

 培养方向学位课程 (必修16 学085217G101 地球物理学原理与方法 I(重磁、电)

 1.5+1.5 48 二 系部推荐085217G102 地球物理学原理与方法 II(地震学)

 3 48 一 万永革 085217G103 地震地质学基础 3 48 一 尹光华 085217G104 地球物理反演 3 48 二 高尔根 085217G105 自然灾害风险分析原理与方法 2 32 二 任鲁川 085217G106 地球探测技术 2 32 一 孙守才

 拓展选修课程 (按照培养方向,选修7 学分)

 085217T001 自然辩证法 1 16 二 系部推085217T101 地震偏移与成像技术 3 48 二 高尔根 085217T102 地学信息处理技术 3 48 一 李忠 085217T103 地应力反演方法 3 48 二 万永革 085217T104 地震海啸危险性分析 3 48 二 任鲁川 085217T112 3S 技术及其在地质工程中的应用 2 32 二 李忠 085217T405 地震安全性评价原理 2 32 二 刘必灯 085217T109 地球物理学进展 2 32 一 高尔根

  表 表 4

 地质工程(专业学位)专业 地震地质方向 课程设置 课程模块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分 学时 时 开课学期 推荐授课 教师 培养 方向学位课程 (必修 16学分)

 085217G201 地震地质工程 4 64 二 沈军 085217G202 地震构造遥感 2 32 一 沈军 085217G203 地质灾害理论与控制 2 32 二 薄景山 085217G204 工程动力地质学 2 32 二 薄景山 085217G103 地震地质学基础 2 32 一 尹光华 085217G402 地震工程学基础 2 32 一 张敏政 085217G205 地球物理学概论 2 32 一 万永革 拓展选修课程 ( 按 照 培养方向,选修 7 学分)

 085217T001 自然辩证法 1 16 二 系部推荐 085217T405 地震安全性评价原理 2 32 二 刘必灯

 学生自定选修其他培养方向课程 (经导师同意)

  一、二

 表 表 5

 地质工程(专业学位)专业 岩土工程与结构抗震方向 课程设置 课程模块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 推荐授课 教师 岗位方向学位课程 (必修 16学分)

 085217G401 结构动力学 2 32 一 郭迅 085217G402 地震工程学基础 2 32 一 张敏政 085217G403 结构抗震设计 3 48 二 张敏政、郭晓云 085217G404 岩土工程抗震及实验 3 48 二 景立平 085217G405 地震安全性评价原理 2 32 二 刘必灯 085217G203 地质灾害理论与控制 2 32 二 薄景山、李平 085217G406 结构抗震实验 2 32 一 郭迅 拓展选修课程 ( 按 照 培养方向,选修 7 学分)

 085217T001 自然辩证法 1 16 二 系部推荐 085217T401 地震波动理论 2 32 二 景立平 085217T403 高等有限元分析 2 32 二 王涛、朱绪平 085217T404 工程物探 2 32 二 王伟

 表 表 6

 地下水工程与地震地下流体方向 课程设置 课程模块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分 学时 时 开课学期 推荐授课 教师 岗位 方向学位课程 (必修 16学分)

 085217G301 地下水系统分析 3 48 一 迟宝明 085217G302 矿床水文地质学 2 32 二 迟宝明 085217G303 地震水文学 2 32 一 刘春平 085217G304 环境工程概论 3 48 一 骆欣 085217G305 地下水溶质运移理论与方法 3 48 一 张莹 085217G306 水文地质学研究中的新技术应用 3 48 二 谷洪彪 085217G307 污水处理技术 3 48 二 徐海宏、黄玲 085217G308 专业英语 2 32 一 谷洪彪 085217G309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前沿 1 16 一、二系列讲座 拓 展 课 程选修课(按照 培 养 方向,选修 7学分)

 085217T001 自然辩证法 1 16 二 系部推荐 085217T301 裂隙介质水动力学 3 48 一 张莉丽 085217T302 地震地质学基础 2 32 一 尹光华 085217T204 工程动力地质学 2 32 二 王伟 085127T303 地学信息处理技术 3 48 一 李忠 085217T404 工程物探 2 32 二 王伟

 表 表 7

 灾害监测技术与仪器方向 课程设置 课程模块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 推荐授课 教师 岗位方向学位课程 (必修 16学分)

 085217G501 地震监测及工程仪器原理 4 64 一 宋燕星+洪利 085217G502 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2 32 一 姚振静 085217G503 最优化方法 2 32 一 杨敬松 085217G504 智能传感器 3 48 一 蔡建羡

 085217G505 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 2 32 二 蔡建羡 085217G506 计算机测控系统 2 32 二 郭纯生 085217G507 无线通信网络技术 2 32 二 贺秀玲 085217G508 嵌入式系统开发 3 32 一 洪利

  拓 展 课 程选修课(按照 培 养 方向,选修 7学分)

 085217T001 自然辩证法 1 16

  085217T501 智能测控系统设计 2 32 二 郭纯生 085217T502 现代检测理论与技术 2 32 二 宋燕星 085217T503 前沿知识讲座 1 16 二 高琴 085217T504 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专题 2 32 二 王新刚 085217T505 虚拟仪器开发实验 2 32 二 刘淑聪 085217T403 高等有限元分析 2 32 二 工程系老师 085217T506 数字信号与图像处理 2 32 一 陈逊

 表 表 8

 地震信息处理技术 方向课程设置 课程模块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分 学时 时 开课学期 推荐授课 教师 岗位方向学位课程 (必修 16学分)

 085217G603 软件体系结构 2 32 一 单维锋 085217G602 高级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3 48 一 袁静 085217G601 数据挖掘方法与应用 3 48 一 李忠 085217G604 三维可视化技术 3 48 二 李攀 085217G605 GIS 程序设计与开发 3 48 二 黄猛 085217G103 地震地质学基础 2 32 一 尹光华 拓 展 课 程选修课(按照 培 养 方向,选修 7学分)

 085217T001 自然辩证法 1 16 二 系部推荐 085217T601 云计算基础 3 48 二 高方平 085217T602 大数据技术 3 48 二 丰继林 085127T603 人工神经网络及其应用 2 32 一 李忠 085217G608 地球物理学原理与方法 II(地震学) 3 48 二 万永革 085127T604 小波分析及应用 2 32 二 刘海军 085127T605 多元统计分析 2 32 二 袁静 085127T606 计算机图形学 2 32 二 刘海军 085127T607 网络信息安全技术 2 32 二 王小英

 六、实践过程 必修实践培养环节主要包括地震行业工程技术岗位认知实习、岗位实习、产学研习(毕业实习)、技术创新与职业素质教育实践四个过程。认知实习、岗位实习和产学研习时间共计 3 个学期,学生应完成至少 53 周的实践培养,见表 7。技术创新与职业素质教育实践融入在理论课程和实践培养过程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从事防震减灾工作的职业素质,要求参加科技实践活动 5 次以上或自选科技创新项目 1 个;作技术工作报告 1 次;参加职业素质教育实践活动 5 次。

 表 表 7

 地质工程(专业学位)专业必修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环节 培养目的 学时 学期 考核方式 培养地点 工程技术岗位认知实习 在理论课程学习过程中,认知地震监测、地震地质和地震工程三类工程技术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和技术规程,了解本研究方向与其他方向的关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9 周 一、二 岗位认知实习考核与相应的理论课程教学考核相结合。

 地质工程领域岗位实习基地 岗位实习 进一步深化理论课程内容的理解,熟练掌握本研究方向工程技术岗位工作内容、方法,为提高其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12 周 三 在校内导师、行业导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答辩考核每周实习报告和实习总报告。

 地质工程领域岗位实习基地 产学研习 (毕业实习)

 根据学院要求和用人单位需求,在导师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产学研习,培养学生从事相关工程技术岗位的综合应用、技术创新和项目组织能力。

 至少32 周 四、五、六 在校内导师、行业导师指导下,学生根据所选研究方向自主开展研习:答辩考核每月研习报告和研习总报告。

 地质工程领域产学研习基地

 七、学位论文 (一)论文选题 1. 以应用为导向开展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工作,主要在专门技术工作或工程实践创新方面对研究生进行较为全面的训练,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论文选题应来源于防震减灾领域的工程实际,应具有明确的行业岗位背景和应用价值。

 2. 论文的形式灵活,可以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的规划或研究,工程设计、研究与实施,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方案推广与应用,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新产品、新设备研制与开发,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国外先进技术项目,也可以开展应用基础性研究、应用研究、预先研究。

 3. 论文内容应以地震行业职业岗位和职业资格的技术工作内容为主,可结合地震科学与地震地质调查、台网技术改造和革新、防震减灾规划、地震安全性评价和震害预测等相关的科研、开发和技术服务项目完成。论文必须有必要的实验或分析数据,有第一手的实际资料和独立完成的工作量。鼓励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开发项目、技术服务项目。

 4. 论文主要应包括以下部分:中英文摘要;独立完成与诚信声明;选题的背景、依据与意义;论文主体部分一般应包括:研究内容、难点分析、特色描述、方案设计、分析计算、实验研究等;结论;参考文献;必要的附录;致谢等。

 (二)论文基本要求 1. 学位论文的工作程序包括开题、中期检查、预审、答辩。论文自开题后的实际工作时间不应少于一年。论文采用全过程控制,并实施校内导师和行业内合作指导的“双导师制”, 采用逐月指导学期考核制度,选题、开题、答辩均需导师共同参与并签署书面意见。

 2.论文应对选题所涉及的工程技术问题或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状况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对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特别应突出适用性。

 3.论文写作要求概念清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理通顺,符合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地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试行)》中有关学位论文的要求。

 4.不同类型论文的具体要求:

 (1)工程设计类论文。要求以解决生产或工程实际问题为重点,设计方案正确,设计结构合理,数据准确,设计符合行业标准。技术文档齐全,设计结果投入了实施或通过了相关业务部门的评估。论文成果应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2)应用研究类论文,包括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预先研究、实验研究、系统研究。要求能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理论推导、分

 析严密完整,实验方法科学,数据可信。能应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分析与解决问题。论文成果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或实用性。

 (3)产品研发类论文,包括系统软件、应用软件、数据库设计开发、仪器研发、嵌入式系统开发 等。要求需求分析合理,总体设计正确,程序编制及文档规范;应有调试、测试乃至应用结果和评价

 (4)工程/项目管理类论文,包括工程管理、工程规划等。要求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和一定的经济或社会效益;统计数据充分、可靠;理论建模和分析方法科学正确。

 (三)论文评阅与答辩 1. 学位论文完成后应由本人提出论文评阅申请,应由本领域 3 名具有高级职称专家评阅,其中至少 2 位为行业工程技术专家,指导教师不得担任所指导研究生的论文评阅人。论文综合评阅意见分为“同意答辩”、“经修改后,同意答辩”、“不同意答辩”三级。全部为“同意论文答辩”可申请论文答辩。如评阅人之一的意见是“经修改后,同意答辩”,研究生本人应针对专家意见提交书名报告和说明,提交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后方可申请论文答辩。如评阅人之一的意见是“不同意答辩”,则该研究生应延期答辩,待修改后下一轮学位授予工作中进行论文评阅申请。

 2. 论文评阅通过后,经导师同意并报院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组成答辩委员会,进行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应以公开方式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 5 位同行高级职称专家组成,其中至少有两位为校外专家。委员会设主席一人,由正高级职称的校外专家担任。委员会设秘书一人,秘书需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并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第一导师和第二导师均不得作为答辩委员会成员。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决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方为通过。论文答辩未通过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半年至一年内修改论文,重新申请答辩一次。

 (四)论文评价标准

 1. 学位论文的评价强调以技术创新为标准,强调研究项目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强调研究成果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强调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独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研究开发能力,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

 2. 一级评价指标中,论文选题占 10%,包括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论文内容占 45%,包括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研究内容的合理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工作的难易度及工作量;成果占 30%,包括成果的实用性、新颖性、可靠性及成果的价值;论文写作占 15%,包括论文格式规范性、摘要、文字论述、参考文献等。


推荐访问:防灾 地质 科技学院

热门排行

大学生对新时代的理解500字9篇

大学生对新时代的理解500字9篇大学生对新时代的理解500字篇1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今天,新时代青年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

领导班子运行情况报告范文6篇

领导班子运行情况报告范文6篇领导班子运行情况报告范文篇1对x外墙、屋檐瓷砖脱落或渗水的地方进行了全面排查与修复,保障了小区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下面是天涯涛源

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5篇

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5篇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篇1按照局党组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各项要求,严格执行“三严三实”各项要求,坚决从点滴

组织生活会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10篇

组织生活会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10篇组织生活会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篇1根据区纪委、区委组织部相关文件精神,区委党校组织召开2017年度机关支部组

“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素材7篇

“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素材7篇“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素材篇1根据县委宣传部《关于在全县开展“学习贯彻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奋力

2022保密工作会议记录内容5篇

2022保密工作会议记录内容5篇2022保密工作会议记录内容篇1本次培训生动形象地介绍了与日常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窃密技术和泄密案例,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及反思。

纪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监督责任情况报告5篇

纪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监督责任情况报告5篇纪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监督责任情况报告篇1知民意、解民忧、帮民难、促民富、得民心。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为您推荐县纪委书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总结8篇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总结8篇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总结篇1在全院深入开展干部作风整顿活动,提出以“四个着力”深化整治措施,力促落实整改,筑

2020纪检干部警示教育心得感悟【5篇】

2020纪检干部警示教育心得感悟五篇  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2023年悲观与乐观议论文五篇(范文推荐)

悲观与乐观议论文1  人生来有就不同种的心态,主观上客观上的都是不同的感受。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观念也不同。任何苦难都是在所难免的,最重要的是看自己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