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内部合理的管理模式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学校内部的管理模式也需要不断地改革和完善。只有构建起合理的内部管理模式,学校才能充分提高其内在的活力,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才能得到明显提高。因此,如何建立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高校内部管理模式,成为我国高校改革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关键词: 高校 高校管理 模式
高等学校内部管理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其教育目的,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和形式,组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学校管理形式。[1]一所大学的改革与发展的成效,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其内部管理模式的改革成效。
一、构建高校内部合理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决定了当时高教内部的管理模式是一种与计划相适应的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高校的自主权十分有限,政府对高校享有直接的控制权。学校作为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对学校事务没有最终决定权,筹建、规划、拨款、政策指导等均由国家行政手段来实现。这一阶段的管理模式呈现出一种集中、直接、封闭、以行政管理为主等特征。到了80年代中期,中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开始进行改革。在随后的20多年中,经过多年的实践,尽管我们国家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高校有了一定的办学自主权,以行政为主的管理方式有所减弱,但我们必须认识到: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种种弊端依然存在,高校内部的管理模式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政策的推行和实施仍以国家行政手段为主。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管理机构行政化倾向严重。
大学不是行政机构,而是一种文化教育机构。但目前在一些学校里,官僚化、行政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李新宇教授在《大学的“官场化”及其后果》一文中提到了一首在学校中流传的民谣:“厅级干部一走廊,处级干部一食堂,科级干部一操场。”[2]中国的大学中“学术官僚化”的现象令人忧虑。“在管理的模式中,政府化的倾向严重。在人事制度方面,学校里几乎完全行政主导,教师的职位都是建立在公务员系统之上。一个教员不管你的资格有多深,如果你没有行政职务的话,基本上没有任何制度性的保障来使你参与学校里面的决策过程”。[3]在这种官本位的影响下,官场中所具有的弊端和病症,在学校中也都统统呈现出来,许多令人担心的行政化和官僚化的问题普遍存在于现在的高校中。
2.教师队伍中良莠不齐,思想观念上,仍存在教师职业“终身制”。
办好一所大学,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大学的教师队伍建设好,只有建设好教师队伍,才能提高整个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师是高校办学的主体之一,“一所大学社会声誉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优秀教师的数量及他们在国内外同行中的知名度;一所大学在全国和世界大学排行榜中的位子,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队伍的强弱,尤其是取决于国内顶尖的大师级人才的多少”[4],因此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核心,学校应该大力注重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办好一所大学,关键在如何进人,如何留人。[5]因此学校不能把教师聘用制仅仅停留在形式的层面上,应该制定一系列的干部教师聘期考核与聘后管理的政策,以跟上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3.学校机构庞大,办事效率低,质量不高。
机构庞大,办事效率低,这是我国高校中又一普遍存在的现象。一些高校党政管理干部和非教学人员比例过大,久而久之,自然会导致办事效率下降,教育质量滑波。
以上的问题一直长期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改革将很难发挥教育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因此学校要从全局和整体出发,吸收国外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进一步改革高校内部管理模式。
二、国外发达国家的几种模式及其特点
克拉克(Button.R.Clark)在分析比较了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后,提出了三种高校内部管理的模式。[6]
1.以学术权力为主的管理模式。
这一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学术自治思想,典型的代表国有德国、法国、意大利。学术自治的思想是大学之魂灵所在,“自治”是高深学问的最悠久的传统之一,[7]这种观点最早是由德国的洪堡提出的,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洪堡式高等学校从建校起就是一个独立的、自主的社会团体,不受社会、政治等学术以外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另外,人们也普遍认为:“失去了自治,高等教育也就失去了精华。”因此,在信奉“以学术权力为主的管理模式”的国家里,政府很少干预学校内部的事务,其内部的事务均由教授们共同商定,其他人员不参与决策。这是早期的“以学术权力为主的管理模式”的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20世纪60年代,人们开始重视起政府的影响,在学校内部的管理中,“以教授为重心的分权管理”转向“以校系为中心的相对集权”的管理。在学校管理体制方面,从以教授为中心的决策体制,转向以教授、学术中层人员、大学生和行政人员共同协商决策的体制,逐渐体现了管理的民主化。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德国的高等教育思想里,一方面在政府消减高教经费的同时增强高校办学的自主权,另一方面,采用竞争机制,限制教授特权。虽然教授的权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总体看来,德国高校内部管理仍是典型的“以学术权力为中心”的模式。
2.以行政权力为主的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代表国家是美国,其管理模式的核心是权力在各利益群体中综合分配。[8]此模式要求,在大学内实行权力制衡,明确各机构的权力和义务,有意识地避免各种利益冲突。20世纪40年代,美国受到韦伯的组织理论的影响,人们只承认教育是一个封闭的组织系统。后来,随着权变理论的提出,人们认识到了环境的重要性,重新审视了环境和组织之间的关系。到了80年代,面对适龄人口减少,竞争加剧的局面,美国高等学校提出了不仅要认识环境而且要修改环境的观点,并主张学院和大学在制订战略规划、纠正战略目标中,应该不仅是反映、适应外部环境,还要创造和利用大学和学院周围的环境。这种理念,否定了封闭系统的存在,这必然要求教育系统和别的系统之间形成一种相互权衡和制约的局面,自然决定了美国会实行以行政权力为主的管理模式。
3.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均衡的管理模式。
这一模式的代表国家是英国,其管理介于以“学术权力”为主的管理模式和以“行政权力”为主的管理模式之间,核心就在于:学校财政大权由校行政与学术机构共同协商掌握,学校的自治组织系统由学校的校务委员会、学术事务的评议会及副校长组成。在英国的高等教育中,政府除了制定政策和拨发经费外,一般不直接参与大学的事务,其主要管理职责由半独立的中间组织来完成,如拨款委员会。因此,英国教育部与“拨款委员会”之间实际上是“官方”与“半官方”的关系。政府制定政策,协调矛盾,维护正常的教育秩序;而拨款委员会则负责大学拨款与评估等具体事务。由此可见,英国的大学是一种典型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均衡的管理模式。
三、借鉴国外高校内部管理模式,结合我国现状,建立合理的高校内部管理模式
建国以来,我们在高等学校中先后实行过多种管理体制和模式,根据多年的经验,总结起来,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更适合我国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它有利于保证学校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全面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但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中,管理的方式和模式也不能一成不变。因此,在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中,各个学校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并整合出一套适合自己的高校管理模式。针对此,高校在构建学校内部合理的管理模式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处理好学术和行政的关系。
改革开放前,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我国一直重视行政权力,忽视学术权力,学校没有能够正确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后来,通过借鉴国外的经验,我们逐渐认识到,学校的内部管理模式一般有三种:行政主体、学术主体和行政-学术并重。比较成功的管理模式是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两个系统分工合作、相互制约的双重的组织模式。比如:学校里,在教学、科学研究工作中大量的行政管理工作由各级行政机构去组织实施,而在教学、科学研究工作中的学术问题,则必须充分听取教授、副教授以及各方面专家的意见。简言之:学术事务由教授决策,行政事务由校长负责。学校应逐渐改变过去重行政的局面,重新建立起一种以学术为基础的高校管理模式,在转变和调节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另外,在构建的过程中,学校应注意的是,表面形式上的构建是不够的,还应该“在体制上为学术权力参与管理进行定位,不能让学术组织和学术机构只是提意见和建议,而是应该让他们参与到咨询、决策、审议、监督、保证等主要环节中去。同时,学术组织和机构要找到恰当的管理参与形式,不能只是参加座谈会等形式,应该建立制度化的有实权的稳定形式。只有建立了这些基本条件,才能有效地协调和平衡两种权力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9]
2.改变管理理念。
各个学校在构建自己内部合理的管理模式时,必须注意克服“管理主义”的倾向。避免用经济学的思维模式来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经济学的管理方式不一定适用于大学的管理过程。如果学校仅仅是简单地套用经济学原理,那必然只会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比如说,在对社会的贡献方面,经济学用“效益”来衡量,而对大学而言,“效益”不能决定一切,“人”在管理工作中的意义和作用才是最重要的。因此,现代的学校管理要求我们要建立起一种科学的管理理念,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是保障顺利推行高校内部管理模式变革的保障。各高校应及时抓住机遇、促进改革、办出特色,以积极创新的姿态,推进高校内部管理模式的改进。
“一流的大学应该有一流的校长,一流大学的校长应该是一流的教育学家”。[10]大学学校校长的教育理念对一个学校的发展和创新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一所优秀的高校应该有一批拥有新型教育理念的校长和副校长,只有这样才能使全校在思想上主动认识并接受教育改革,从而推进高校内部管理模式的变革。
参考文献:
[1]张继华.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高等学校内部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J].廊坊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2]丁东,王彬彬等主编.大学沉思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版:110.
[3]丁学良主编.什么是世界一流的大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1版:58.
[4]卢铁城.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核心[J].中国高教研究,2004,(4).
[5]丁学良主编.什么是世界一流的大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1版:62.
[6]贾志兰,杜作润主编.国外高校改革探析[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第1版:190.
[7]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31.
[8]贾志兰,杜作润主编.国外高校改革探析[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第1版:191.
[9]张应强.院校管理中的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J].海军院校教育,2003,(6).
[10]杜作润,高烽煜.大学论[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3.
上一篇:论中国特色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构建
下一篇:校企合作模式与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