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晏子春秋》阅读练习3篇
《晏子春秋》阅读练习1 ①司马迁读《晏子春秋》,高之,亟莫知其所以为书。或曰:晏子为之,而人接焉。或曰:晏子之后为之。皆非也。 ②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墨好俭,晏子以俭名于世,故墨子之徒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晏子春秋》阅读练习3篇,供大家参考。
《晏子春秋》阅读练习1
①司马迁读《晏子春秋》,高之,亟莫知其所以为书。或曰:晏子为之,而人接焉。或曰:晏子之后为之。皆非也。
②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墨好俭,晏子以俭名于世,故墨子之徒尊著其事.以增高为己术者。且其旨多尚同、兼爱、非乐、非攻、节用、非厚葬久丧者,是皆出墨子。又非孔子,好言鬼事,非儒、明鬼,又出墨子。又往往言墨子闻其道而称之,此甚显白者。
③自刘向、歆、班彪、固父子,皆录之儒家中。甚矣,数子之不详也!盖非齐人不能具其事.非墨子之徒,则其言不若是。后之录诸子书者,宜列之墨家。非晏子为墨也,为是书者,墨之道也。
【背景材料】
(景公)问于晏子曰:古之圣王,其行若何?晏子对曰:其行薄身厚民,故聚敛之人不得行;不侵大国之地,不耗小国之民,故诸侯皆欲其尊;不劫人以甲兵,不威人以众强,故天下皆欲其强:德行教训加于诸侯,慈爱利泽加于百姓,故海内归之若流水。墨子闻之曰:晏子知道矣。(节选自《晏子春秋》)
23.背景材料中晏子对曰的内容印证了柳文所说的墨家□□和□□的思想。(2分)
24.对柳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晏子春秋》中的晏子,应该属于墨家学派的人。
B.《晏子春秋》的作者,应该是墨子门徒中的齐国人。
C.《晏子春秋》体现了墨家思想,应该把它列入墨家著作。
D.以后编纂诸子书籍的人,应把《晏子春秋》列入墨家。
25.柳文第①段高之,而莫知其所以为书一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6.从句式角度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柳文用来证明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的论据有哪些?(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1)墨家好俭,晏子也因节俭传名,墨子的门徒用抬高晏子的方法来推行自己的学说;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兼爱(1分)、非攻(1分)
24.A(2分)
25.(司马迁)推崇《晏子春秋》,但是不知道这本书的写作情况。(2分)
26.用倒装的句式来强调甚矣,语气肯定而强烈,突出了作者对刘向等数子观点(考证不周详,错得离谱)的批评和否定,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也更信服作者的观点。(3分)
27.(2) (《晏子春秋》中)尚同、兼爱、非乐、节用、非儒等观点,都出自墨家学说; (3) (《晏子春秋》里)有不少地方写到墨子听到了晏子的言论以后加以称赞。(4分)
《晏子春秋》阅读练习2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10-13题。(10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工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
1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带。”裂衣断带相望○
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
(节选自《晏子春秋》)
1相望:相互都看得见。说明这类事很多。 【注】○
10、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2分)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 ..
A. 一食或尽粟一石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君使服之于内公何以不使内勿服..
B. 使内外异法也皆以美于徐公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不逾月,而国莫之服。
1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文的主要事件。(2分)
13、简要说明邹忌和晏子在劝谏时的语言特点有何不同(2分)
答案:
10、C
11、(1)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了。(2)没有超过一个月,都城的人(或国人)也就不穿了。
12、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13、邹忌;委婉(1分);晏子;直接(1分)。
《晏子春秋》阅读练习3
景公之嬖妾婴子死,公守之,三日不食,肤着于席不去。左右以复,而君无听焉。晏子入,复曰:“有术客与医俱言曰:‘闻婴子病死,愿请治之。’”公喜,遽起,曰:“病犹可为乎?”晏子曰:“客之道也,以为良医也,请尝试之。君请屏,洁沐浴饮食,间病者之宫,彼亦将有鬼神之事焉。”公曰:“诺。”屏而沐浴。晏子令棺人入敛,已敛,而复曰:“医不能治病,已敛矣,不敢不以闻。”公作色不说,曰:“夫子以医命寡人,而不使视,将敛而不以闻,吾之为君,名而已矣。”晏子曰:“君独不知死者之不可以生邪?婴闻之,君正臣从谓之顺,君僻臣从谓之逆。今君不道顺而行僻,从邪者迩,导害者远。谗谀萌通,而贤良废灭,是以谄谀繁于间,邪行交于国也。昔吾先君桓公用管仲而霸,嬖乎竖刁而灭,今君薄于贤人之礼,而厚嬖妾之哀。且古圣王畜私不伤行,敛死不失爱,送死不失哀。行伤则溺己,爱失则伤生,哀失则害性。是故圣王节之也。即毕敛,不留生事,棺槨衣衾,不以害生养,哭泣处哀,不以害生道。今朽尸以留生,广爱以伤行,修哀以害性,君之失矣。故诸侯之宾客惭入吾国,本朝之臣惭守其职,崇君之行,不可以导民,从君之欲,不可以持国。且婴闻之,朽而不敛,谓之僇尸,臭而不收,谓之陈胔。反明王之性,行百姓之诽,而内嬖妾于僇胔【注】,此之为不可。”公曰:“寡人不识,请因夫子而为之。”晏子复曰:“国之士大夫,诸侯四邻宾客,皆在外,君其哭而节之。”仲尼闻之曰:“星之昭昭,不若月之曀曀,小事之成,不若大事之废,君子之非,贤于小人之是也。其晏子之谓欤!”【注】:僇胔(lù zì),侮辱尸体,这里指使尸体发臭。
(节选自《晏子春秋》)
10.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间病者之宫,彼亦将有鬼神之事焉 间:离开
B.将敛而不以闻 敛:通“殓”,收殓
C.昔吾先君桓公用管仲而霸 霸:称霸
D.请因夫子而为之 因:趁机
1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闻婴子病死,愿请治之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B.臭而不收,谓之陈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今朽尸以留生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D.爱失则伤生 /入则无法家拂士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①今君不道顺而行僻,从邪者迩,导害者远。
译文:
②国之士大夫,诸侯四邻宾客,皆在外,君其哭而节之。
译文:
③小事之成,不若大事之废,君子之非,贤于小人之是也。
参考答案
10:D
11:B
12:(12分)①现在您不做顺理的事,却做邪僻的事,跟从您干乖逆事情的人您就亲近,匡正您的过失的人您就疏远。
②我们的.士大夫及诸侯国来的四方宾客,都等在外面,君王您哭的时候还是加以节制吧。
③做小事做成了,不如做大事做不成。君子的缺点,胜过小人的优点。
【参考译文】
景公的宠妾婴子死了,公守着她的尸体,一连三天不吃饭,坐在席子上不离开。身边的人禀报事情,景公一点也不听。晏子进去禀告说:“有个懂道术的客人跟医生一起到来,说:‘听说婴子死了,希望允许把她治活。’”景公很高兴,赶紧起身说:“婴子的病还可以治好吗?”晏子说:“据客人说,他是一个高明的医生,请让他试试看。请您退居清洁之处,洗澡吃饭,离开病人的宫室,他将向鬼神祈祷。”景公说:“好吧。”于是退出去洗澡。晏子命令管棺材的人把尸体收敛起来,等到收殓完了,向景公禀报说:“医生不能治活婴子,已经把尸体收殓起来了,不敢不把这事告诉您让您知道。”景公变了脸色,不高兴地说:“先生您以拿医生的话命令我,不让我看;要收殓尸体,却不告诉我让我知道。我当君主,只是徒有其名罢了。”晏子说:“您难道不知道人死不可复生吗?我听说过,君主正确臣子服从叫做顺从,君主邪僻臣子服从叫做乖逆。现在您不做顺理的事,却做邪僻的事,跟从您干乖逆事情的人您就亲近,匡正您的过失的人您就疏远,阿谀谗佞的人官运亨通,贤德优秀的人遭到废黜,因此阿谀谄媚之徒聚集在您身边,邪僻的行为遍布国内。从前我们的先君桓公任用管仲,因而称霸诸侯;宠爱竖刁,因而遭到灭亡。现在您对待贤德之人的礼节很轻慢,而对宠妾的哀痛却很深切。况且,古代的圣贤君主,他们养活自己宠爱的人,但不妨害自己的行为;收殓死了的人,但不过分亲爱;为死了的人送葬,但不过分悲哀。行为受到妨害就会使自己沉溺在私欲中,过分亲爱就会伤害身体,过分悲哀就会伤害本性。因此,圣贤的君主对这些都加以节制。人死了就收殓起来,不保留尸体希望他复生。棺椁衣被不过分耗费,不让这些妨害对活人的供养。哭泣悲哀有节制,不让它伤害了养生之道。现在您保留着快要腐烂的尸体,希望她复生。过分喜爱,因而妨害了行为。哀痛不止,因而伤害了本性。您错了。所以,诸侯的使者以到我国来为羞惭,我们朝廷的臣子以忠于职守为羞耻。如果推崇您的行为,就不可以引导人民。如果满足您的私欲,就不可以保住国家。况且我听说过,尸体腐烂了却不收殓,这叫做陈列尸体。尸体腐臭了却不收殓,这叫做陈列臭肉。景公说:“我不知道这些道理。请允许我依靠先生您处置这件事。”晏子禀告说:“我国的士大夫以及诸侯四邻的宾客都在外面,您哭的时候还是加以节制吧。”仲尼听到这件事以后,说:“星星的光明,不如月亮的阴晦。做小事做成了,不如做大事做不成。君子的缺点,胜过小人的优点。这些大概说的就是晏子吧!”
《晏子春秋》阅读练习3篇扩展阅读
《晏子春秋》阅读练习3篇(扩展1)
——晏子春秋读后感 (菁选3篇)
晏子春秋读后感1
这篇文章是根据《晏子春秋》改写的,主要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与楚王三次斗智的故事。晏子是一个聪明机智、遇事冷静的人,而且还能言善辩,他是那么勇敢,面对楚王的侮辱,他毫不畏惧;他是那么聪明,一次一次地维护了自己与国家的尊严。文章讽刺了楚王的高傲自大,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第一次,他想利用晏子身体上的不足让他出丑,显显自己的威风。可没想到被晏子机智地驳回了。“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楚王总不能承认自己的国家是“狗国”吧。“只好”写出了楚王的无奈,也说明了楚王不会善罢甘休,从而引出了第二次斗智。楚王说晏子是不中用的人,“冷笑”写出了对晏子轻蔑的态度。晏子则回答的机智、巧妙,“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晏子表面上贬低自己,实际是贬低了楚国,如果楚王承认晏子不中用,也就等于说楚国是下等国家。楚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晏子的回答让他无言以对。第三次,楚王让士兵抓来两个齐国的盗贼来,“笑嘻嘻”看出了楚王的阴险狡诈。很显然,出使国外听到自己国家的丑闻是很丢面子的事,可晏子却遇事冷静、大胆,以柑橘因水土而异为例阐述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暗讽了楚王治国无方。晏子的每一次回答都那么巧妙,他并没有直接说出对楚王不满的话,而是婉转地、不失礼仪地回击了楚王。
其实,在现代也有一个利用智慧维护了国家名誉的例子。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了一个万国博览会。其中评酒会接近尾声时,或许是因为当时中国四分五裂、积弱积贫,在世界上没有地位,或许是因为包装简陋无法引起注意,中国送展的那么多酒没有一种评上。忧心忡忡的中国代表急中生智,拿出一瓶茅台酒佯装失手,掷于地上,浓郁的酒香立刻散开,使在场的评委大为惊异,反复品尝后,一致认为茅台酒是世界白酒中的极品。
晏子依靠自己的智慧削弱了楚王的傲气,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那名中国代表也利用了自己的智慧使中国的白酒成功地走向了世界。由此可见,智慧可以帮你走出困境,智慧可以让你走上成功之路,智慧是我们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晏子春秋读后感2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齐国晏子的思想言行、反映晏子政治主张的古代文学名着。
我们能从晏子治齐,晏子劝谏景公善政的传说中悟出点管理经验和领导艺术来的。
领导个人修养方面:仁、俭、谦、正、实。
仁者爱人,具体到领导者而言,仁就是爱民,就是有爱心,有同情心,就是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时时刻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在他的努力下,伤槐者、伤竹者、惊鸟的野人、养马的官员都免除了酷刑,保全了性命;逢于何的母亲得以安葬,北郭骚的母亲得以颐养天年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晏子的公仆意识之强,爱民之深,是显而易见,处处见着于行动的,这在人剥削人、人压迫人、人心不古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里确属难能可贵。
晏子尚俭,但对自己物质欲望的抑制简直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不但穿破衣服,吃粗劣的饭食,而且不讲排场,不比阔绰,甚至不惜寒酸龌龊,丢人现眼。
就晏子的俭,我领悟到,一个领导的俭朴,不仅关乎个人修养和公众形象,而且事关整个群体的利益;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问题,而且是一种工作作风的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方面的问题,而且是一种政治方面问题。
谦,即谦虚。一个人谦虚,则有礼,能*等待人,
虚怀若谷,海纳百川,宰相肚里能撑船,大概是每一个为官者必须遵守的宝贵原则罢。
晏子谦恭有礼,稳重大方,从不狂妄自大、目中无人、更不自以为是、唯我独尊。
身正则立。脚正不怕鞋歪。上不正则下邪。所谓正,就是作风正派,集中精力,务正业,干正事。具体到领导者,就是事业心强,一心扑在工作上,没有不良嗜好。实事求是地分析,
实,就是努力实践,扎扎实实的做事。晏子对领导者华而不实的工作作风是颇有微辞的。
晏子是很重视礼的,晏子既讨厌贵族化的繁文缛节,又强调要有礼,人与人之间要有一定的界限和规范。古今同律,万事一理。虽工作性质,工作对象千差万别,大相径庭,但其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是有着惊人的一致,带有一定规律性的。古人云,修身然后齐家;齐家然后治国;治国然后*天下,是颇有道理的。
晏子春秋读后感3
知道晏子和《晏子春秋》,最早是在中学语文课本上教读过《晏子使楚》等篇目。这位个子矮小的外交官聪明机智,不辱使命,使蓄意取笑他的楚王君臣自取其辱,给人以深刻印象。后来读书渐多,又从其他渠道较多地接触了其中篇章。但通读全书,却是近年的事。
《晏子春秋》八卷,是记述春秋末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著作。分内篇、外篇两部分,内篇分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六篇,外篇分上、下二篇。谏上、谏下主要记叙晏婴劝谏齐君的言行,问上、问下主要记叙君臣之间、卿士之间以及外交活动中的问答,杂上、杂下主要记叙晏婴其他各种各样的事件。外篇两篇内容较为驳杂,与内篇六篇相通而又相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里说:此书“旧本题齐晏婴撰。晁公武《读书志》:‘婴相景公,此书著其行事及谏诤之言。’《崇文总目》谓后人采婴行事为之,非婴所撰。然则是书所记,乃唐人魏徵《谏录》、李绛《论事集》之流。特失其编次者之姓名耳。题为婴者,依托也。”这样的甄别应该是不错的。
晏婴(前578年—前500年),字仲,谥*,习称*仲,又称晏子。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其父为齐国上大夫晏弱。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其父病死后,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晏婴头脑机灵,能言善辩。生活节俭,谦恭下士。他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不辱使命,名闻诸侯。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在《史记》中与管仲合为一传。
据考证,《晏子春秋》大约成书于战国中后期,但搜集整理者为何人,迄无定论;今本系经刘向再次整理。其思想倾向,或以为儒,或以为墨,或以为亦儒亦墨、非儒非墨,其实恰足以证明其自成一家而已。其著述体例,或以为子,或以为史,其实非子非史,《四库提要》谓其“虽无传记之名,实传记之祖也”;今人罗焌(1874-1932)《诸子学述》谓其“当属俳优小说一流(俳优即古之稗官)。非晏子为小说家也,辑是书者小说家数也”,倒是比较符合实际的。读后感觉,辑录者是搜集了当时有关晏子的各种传说,统一编定时取舍亦不甚严,以致其中颇有同一故事之不同版本兼收并蓄者,亦有前后自相矛盾者。但不管怎样,作为留存不多的先秦典籍,此*载了晏婴生*事迹及言行的大量重要资料,即便不能作信史看待,其价值还是不可低估的。
晏子打交道最多的是齐景公。按书中的描写,这位齐国君主既颟顸又不乏可爱之处。据史*载,他“好治宫室,聚狗马,奢侈,厚赋重刑”(《史记·齐世家》),对此,书中也多有反映。他受燕子的谏诤之后往往一犯再犯,更不要说能举一反三了。然而尽管如此,却是他给了晏婴用武之地;难能可贵的.是,晏婴多次弄得他下不来台,他虽然不无怨言,却能不计前嫌,长期信任晏子。这一点,是后世的许多权势者所难以做到的。也正因如此,他在位58年,保持了国内治安相对稳定,终其一世,齐国总算没有直接败在他的手里。
书中颇有精彩语句,不少已成为成语或格言,如“衣莫若新,人莫若故”、“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等,不胜枚举;更有许多故事成为习用的典故,这对丰富汉语词汇显然发挥了积极作用。
和其他先秦典籍相比,《晏子春秋》相对好读。近年中华书局先后出版陈涛(20xx,选本)、汤化注译本(20xx,全本),颇便于一般读者阅读。而对于研究者而言,仍以吴则虞等撰《晏子春秋集释》最有参考价值。
《晏子春秋》阅读练习3篇(扩展2)
——晏子春秋5文言文翻译
晏子春秋5文言文翻译1
仲尼相鲁
【原文】
仲尼相鲁,景公患之。谓晏子①曰:“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孔子相鲁若何?”晏子对曰:“君其勿忧。彼鲁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若(君)不如阴②重孔子,设以相齐。孔子强谏③而不听,必骄鲁而有齐,君勿纳也。夫绝于鲁,无主于齐,孔子困矣。”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故困于陈、蔡之间。
(选自《晏子春秋·外篇》)
【注释】
①晏子:晏婴,为春秋时期齐国国相。
②阴:假意。
③强谏:竭力规劝。
【译文】
孔子担任鲁国宰相,景公认为这是齐国的忧患。对晏子说:“邻国有圣人,就是敌对国家的忧患。现在孔子当了鲁国的宰相可怎么办?”晏子回答说:“君主用不用忧愁。拿鲁国的国君,是个昏庸软弱的君主;孔子是德行才能出众的宰相。国君不如暗地里表示钦慕孔子的才能,假说许他做齐国的宰相。孔子竭力劝谏而鲁君不听从,孔子一定会认为鲁君骄傲而来到齐国。国君不要接纳他。这样,他将自然和鲁国断绝关系,又不能被任用齐国。孔子就窘迫了。”过了一年,孔子离开鲁国到齐国去,景公不接纳,所以孔子被困在陈、蔡两国之间。
《晏子春秋》阅读练习3篇(扩展3)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阅读答案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阅读答案1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人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晏子春秋》)
【乙】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者,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①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②之无室者,论而共秩焉。”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晏子春秋》)
注释:①逮:到。②鳏寡:老而无偶的男女。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4分)
(1)齐人也,坐盗 ( ) (2)齐人固善盗乎 ( )
(3)水土异也 ( ) (4)公悲之,喟然叹曰 ( )
【小题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
君 爱 老 而 恩 无 所 不 逮 治 国 之 本 也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2)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小题4】根据甲乙两文,你认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答案
【小题1】犯罪 善于 不同 同情
【小题2】君爱老 / 而恩无所不逮 / 治国之本也
【小题3】(1)只是叶子的形状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不同。
(2)我听说,喜好贤能的人,怜悯不幸的人,这是执掌国家的根本啊。
【小题4】晏子是一个机智善辩、能维护国家尊严和关爱百姓、关注民生的人。
解析
【小题1】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题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翻译句子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能通过增补、替换、调整等手段来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关键点:“徒”、其实” “乐”、哀”、判断句。
【小题1】这考查的是对人物的评价。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晏子春秋》阅读练习3篇(扩展4)
——《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
《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1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小题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①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②父异( )焉
③日扳( )仲永环谒于邑人 ④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小题3】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
方法:
目的:
【小题4】吕蒙跟方仲永求学经历有什么区别,你从这两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
【小题5】台球“神童”丁俊晖,现已成了世界级体育明星,关于他父亲让一个处在求学“黄金”时期的少年“不使学”,而是弃“学”从“体” 。他的这一做法随之成为颇有争议的热门话题。请你谈谈你对此事的看法。
答案:
【小题1】(1)粗略的阅读 (2)对… 感到诧异 (3) 同“攀”,牵,引 (4)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官
注意(2)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3)为通假字。
【小题2】略
【小题3】方法:但当涉猎(1分) 目的:见往事耳(1分)
【小题4】方仲永天资聪颖不学习,由天才变成普通人;吕蒙由于学习勤奋,学有所成。学习使人进步等(2分)
【小题5】略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各个加点词的意思有的取其常用意,有的需要从从课文中迁移过来。
【小题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小题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孙权”所说的内容来分析读书的方法以及目的即可。
【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主题的能力。根据“吕蒙”与“方仲永”最后的结局来谈明白的道理即可。
【小题5】本题是一道开放题。联系文章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2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2-16题。(10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蒙乃始就学
(2)不敢稍逾约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结友而别足肤皲裂而不知B.自以为大有所益益慕圣贤之道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当余之从师也D.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15.甲、乙两文同为劝学,孙权先指出,继而现身说法,劝说吕蒙多读书;宋濂则直接从自身学习经历说起,叙述和勤奋学习的经历,以此勉励马生刻苦读书。(2分)
16.说说你从吕蒙和宋濂的读书经历中悟出的学习道理。(2分)
(二)文言文阅读(10分)
12.(1)于是,就。(2)超过约定的期限。(2分)
13.C(2分)
14.(1)我难道想咬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1分)(2)因此,人们都(或多)(愿意)把书借给我(1分)。(共2分)
15.学(学习、读书)的必要(重要)性(1分);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1分)。(共2分)
16.示例1:学习勤奋刻苦,博览群书,求师诚心。
示例2:求学过程中必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终将取得成功。(只要答出一点即可,2分)
《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3
三、古诗文阅读
11、(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劝学(节选)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劝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凡说者兑之也①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同“缒”,zhuì)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②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同“循”)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③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注】①说:说教。兑:悦。②堇:毒草,根有剧毒。③遇合:师徒相遇而和洽。
(1)对下列语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 中:合于
B.而绝江河 绝:横渡
C.遗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彰:彰显
D.王公大人弗敢骄也 骄:骄傲
(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吾尝跂而望矣
B、蟹六跪而二螯
C、学者师达而有材
D、怀腐而欲香也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B、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C、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D、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例: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A、句读之不知
B、师不必贤于弟子
C、蚓无爪牙之利
D、不拘于时
(5)下列选项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荀子《劝学》第一段首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第一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段尾部分则归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收束了上文,并清楚地点明了该段的中心思想。
B、《吕氏春秋》认为,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
C.荀子《劝学》认为要学习更要思考,文章通过“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等比喻,得出结论“君子善假于物”。
D、《吕氏春秋》认为,说教应当使人心悦诚服,否则就像给溺水者绑上石头,用毒药救人一样,会使得世道越来越乱,不贤达的君主越来越昏聩。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③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答案:
三、古诗文阅读
11、【解答】(1)D.“骄”,动词,应译作“怠慢”。译文:王公大人们就不敢怠慢他们了。
(2)例句“而”是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作“却”。
A、“而”是连词,表顺承关系,可不译。
B、“而”是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作“并且,又”。
C、“而”是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作“并且,又”。
D、“而”是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作“却”。
故选D。
(3)“今世之说者”,是“主语+者”的判断句,因此“者”后应断开,由此排除CD;“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和“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句式结构相同,语意并列,因此其间均不能断开,由此排除B。故选A。译文:凡是进行说教,应使对方心悦诚服,而不是生硬地说教。当今世上的说教者,大多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反倒生硬地进行说教。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却硬要说教,这就像拯救落水的人反倒把石头绑在身上让他沉下去,救治病人却把毒药给他喝一样。
(4)例句是状语后置句,“寒于水”应是“于水寒”。译文: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A、宾语前置句,应是“不知句读”。译文:不懂得断句。
B、状语后置句,应是“师不必于弟子贤”。译文:老师不一定就比弟子贤能。
C、定语后置句,“爪牙之利”应是“利爪牙”。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
D、被动句,“于”是介词,表示被动。译文:不被当时不从师学习风气约束。
故选B。
(5)B、“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说法错误。文中说的是“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意思是“忠和孝,是做君主和做父母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是“做君主和做父母希望得到”,不是“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
(6)①“博学”,古今异义,广泛学习;“参”,动词,检验;“省”,动词,反省;“知”,通“智”,智慧。译文: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②“生”,通“性”,本性,天性;“异”,不同;“假”,动词,借助。译文: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③“疾”,形容词,勤奋努力;“魁士”,大学者;“未之尝有也”,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是“未尝有之”,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人。译文: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没出现过这样的人。
答案:
(1)D
(2)D
(3)A
(4)B
(5)B
(6)①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②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③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没出现过这样的人。
参考译文:
《劝学》(节选)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在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更荣耀,没有什么比忠更显达。忠和孝,是做君主和做父母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显达和荣耀,是做子女和做臣下十分愿意获得的东西。然而,做君主与父母的,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忠孝,做子女和臣下的,也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显荣,这是由于不懂得理义造成的。不懂得理义,是由于不学习的缘故。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并且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会治理得好。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地方,那地方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这个从师学习的人)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所以,老师施行教诲时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接受理义。他们倘若能够接受理义,对他们的教诲就没有不行的。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没出现过这样的人。努力学习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就会被人信从,他的道义就会被人称道了。因此,(别人不尊重他,没有请他)而自动前往教人的老师不能教化他人,(不尊重老师,随随便便)呼唤老师来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教诲。老师如果采用不可能教化他人、不会被人听信的方法去勉强教育人,尽管想使自己的道义施行、使自身尊贵,不也差得远吗?从师学习的人采取不愿受教化、不听教诲的态度,自己随意行事,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沾湿一样。凡是进行说教,应使对方心悦诚服,而不是生硬地说教。当今世上的说教者,大多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反倒生硬地进行说教。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却硬要说教,这就像拯救落水的人反倒把石头绑在身上让他沉下去,救治病人却把毒药给他喝一样,(这样)使世道越来越乱;不贤达的君主越发昏惑的情形,从此就出现了。
所以当老师的首先要做的事情,就在于明辨事理,在于推行道义。事理明辨了,道义确立了,那么老师的地位就尊贵了,王公大人们就不敢怠慢他们了,直到至高无上的天子,去朝见这样的老师也不会感到惭愧。凡是君臣际遇,相互间的和谐不可强求,如果丢掉事理放弃道义,去追求不一定能得到的东西,却想要别人尊敬他,不也太难了吗?所以老师一定要依循事理,推行道义,然后才能尊贵。
《晏子春秋》阅读练习3篇(扩展5)
——《暖冬》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
《暖冬》阅读练习及答案1
祥发爹再次见到眼前衣服褴褛的中年妇女和脸色蜡黄的小女孩,已是三天以后。
其时,他在村后山峦上自家长势不怎么齐整的甘蔗地里巡查,心里估摸着年前节后砍甘蔗的收成。时值腊月,天气死冷,他抽着烟叶御寒。
母女俩是被小舅子推扯吵嚷着上来的,小舅子的身上穿着他这辈子再熟悉不过的军用棉大衣。
祥发爹头一次见到这母女俩,是在自家庭院的瓜棚架下。那会儿,老伴儿菊英把她俩当 远门亲戚待着,嘘寒问暖,端水递茶。
菊英对他说,母女俩是从她娘家四英岭对面人家来的。走亲戚迷了路,人生地不熟,她 是凭着她们打听人家的乡音辩出来的;还说,出门在外,客从乡来,饭桌上,不】过是多一副 碗筷而已,菜肴丰盛倒在其次。
当夜,母女俩就在庭院东屋住下。东屋是儿子当兵前睡的地方,除了儿子读中学时的书 籍,还有一件儿子前年探亲捎带回来的军用棉大衣,好厚的棉绒,热身暖心。棉大衣*时也 很少用,只有每年砍了甘蔗,跟车赴县城守夜过磅,才穿上挡挡风寒。如今,多了一对母女, 家里又没有备用棉被,只好取出当铺盖。
次日,祥发爹起身时,日头已一树高了。菊英做好了早饭,却不去喊醒那母女俩,说人家一路投亲,太疲倦就多睡一会儿。等到祥发爹洗漱妥当,又抽了一锅烟叶,终于憋不住去敲东房,屋里却不见动静,推开虚掩的门,哪里还有人影?那件军用棉大衣也不见了踪影。
祥发爹踅身回到伙房,闷头无语,半晌才说:“吃饭吧,人家早走了!”
菊英不信,奔向东屋去,出来后只叹了一声:“唉,就当是儿子带走了那件棉大衣。”
祥发爹“扑哧”一笑:“你当是我心疼那棉大衣吗?眼下,甘蔗要砍了,我是想,到县城去守夜过磅,穿什么来熬冬。”
晌午时分,小舅子来了,说是家里砍了甘蔗,缠着祥发爹拿那件棉大衣。菊英不好明说,就借口搪塞:“你姐夫……也要砍蔗守夜过磅用。”不想小舅子倔劲来了,说:“我只用一夜就送回。”祥发爹一时气不过,说:“是你姐留了个外乡母女贼,连铺带衣卷走了。”
小舅子是个死赖难缠的角色,硬是冲到东屋去,直到一无所获,才骂咧咧走了。
一连两天,祥发爹心里空落落的。
夜里,他总是很晚才躺下,半夜又总是憋尿醒过来,方便后回到床边,却又睡意全无,摸出烟叶,烟火在夜里明灭着。
白天,他就跑到山峦上这片甘蔗地,估摸着年前节后砍了甘蔗跑县城守夜等着过秤的事儿。就是这个时候,小舅子将中年妇女和小女孩推扯到他的面前。
中年妇女满脸窘迫,压低着头,前额的刘海全乱了,小女孩紧贴在她身后,睁大着惊恐的眼睛。
小舅子嚷道:“姐夫,盗贼我给你逮着了。我在圩场菜市口,一眼就看到了棉军大衣,哪 个不知道,方圆几十里人家,就姐夫你……我外甥在部队当兵,这大衣怎能躲过我的眼!”
中年妇女低声哀求道:“大哥,怪我鬼迷心窍,我母女投亲迷路,多亏大嫂收留照应…… 我千不该万不该……大哥,你如何惩罚,我都认了,只是、只是不要为难我女儿……”她几 乎跪下去了,小女孩哭出声来。
小舅子左手撸着腰跺着右脚,嗤笑道:“拿贼捉赃,按乡规,可不那么便宜,什么都可以 让,就是就是……干脆,你留下闺女给我当媳妇,你走吧!”
祥发爹狠狠地瞪了小舅子一眼,却挤不出一句话来。这时,他看见老伴儿菊英风风火火 地奔上山来了。
菊英小跑过来,搀扶着中年妇女:“妹子,妹子,你这是怎么啦?”中年妇女一脸茫然与无措,小女孩抱紧母亲的裤腿。
小舅子仍凶势不减,指着穿在身上的军用棉大衣,嚷:“姐,这是她们母女俩偷盗的罪证, 你说该如何发落?”
菊英陡地站直身子,冲着弟弟骂道:“你胡说什么?这棉大衣,是我送给她们的,大冷天的,我来不及跟你姐夫说……谁让你去截着追回来的,为难人家了……”说时示意弟弟脱下棉大衣。
小舅子一时愣怔了,脱下棉大衣递给姐,目光投向姐夫,祥发爹狠狠地吸了一口烟,呼 出浓浓的烟雾。
菊英接过棉大衣披在中年妇女的身上:“妹子,是我当姐的不好,让你受屈了……” 中年妇女倏地拉过小女孩,双双跪下,泣不成声……
远山的落日,给小村披上了一层玫红色的晚霞。
(选自《2016 *年度小小说》)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6 分)
A.开篇写中年妇女的衣着和小女孩的脸色,突出了母女俩的生活窘况,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B.小舅子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关键人物,他之所以对姐夫家被盗的军大衣上心,是想要中年妇女的女儿当媳妇。
C.“祥发爹狠狠地瞪了小舅子一眼,却挤不出一句话来”写出了祥发爹对小舅子的不满, 也表现了他不善言辞的性格。
D.小说运用插叙写法,中间插入军用棉大衣被盗经过的叙写,交代故事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小说结构完整。
E.小说以对日落晚霞的描写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亮色,含蓄表达了对美好人性的赞美的主题,使小说富有余味。
2.小说中的菊英有哪些性格特点?请概括出其中两点,并作简要分析。(4 分)
3.小说以军用棉大衣为线索有什么作用?请从文章结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文章主题中任选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4 分)
4.小说以“暖冬”为题,有什么作用?(答出二点即可)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A、D
2.①为人善良、热情;表现在菊英在了解了陌生母女的遭遇后,不仅愿留宿她们,还“把她俩当远门亲戚待着,嘘寒问暖,端水递茶”。
②宽容大度,对人真诚;当菊英发现了弟弟(小舅子)逼母女二人归还棉衣,甚至还想让女孩做自己的媳妇时,她帮助陌生妇女说是自己将棉衣送给了她们.
3.“军大衣”是祥发送给爹的,是爹娘思念儿子的寄托物;“军大衣”如一面镜子,照出了“小舅子”的丑恶灵魂;“军大衣”让陌生母女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以此侧面衬托出菊英那高贵的人格.
4.标题“暖冬”一语双关,即指天气温暖,又指人心温暖.标题起到点明文章主旨的作用,突出菊英的高贵人格的作用.
《晏子春秋》阅读练习3篇(扩展6)
——中考英语阅读专项练习「」3篇
中考英语阅读专项练习「」1
A friend of mine named Paul received an expensive car from his brother as a Christmas present. On Christmas Eve when Paul came out of his office a street urchin(顽童) was walking around a shining car.“Is this your car, Paul?”he asked.
Paul answered,“Yes, my brother gave it to me for Christmas.”The boy was surprised.“You mean your brother gave it to you and it didn"t cost you anything. Boy. I wish?”He hesitated(犹豫)。 Of course Paul knew what he was going to wish for. He was going to wish he had a brother like that. But what the boy said surprised Paul greatly.
“I wish,”the boy went on,“that I could be a brother like that.”Paul looked at the boy in surprise, then he said again,“Would you like to take a ride in my car?”
“Oh, yes, I"d love that.”
After a short ride, the boy turned and with his eyes shining, said:“Paul, would you mind driving in front of my house?”
Paul smiled a little. He thought he knew what the boy wanted. He wanted to show his neighbours that he could ride home in a big car. But Paul was wrong again,“Will you stop where those two steps are?”the boy asked.
He ran up to the steps. Then in a short while Paul heard him coming back, but he was not coming fast. He was carrying his little crippled(残疾) brother. He sat him down on the step and pointed to the car.
“There she is. Buddy, just like I told you upstairs. His brother gave it to him for Christmas and it didn"t cost him a cent. And some day I"m going to give you one just like it…then you can see for yourself all nice things in the Christmas window that I"ve been trying to tell you about.”
Paul got out and lifted the boy to the front seat of his car. The shining-eyed older brother climbed in beside him and the three of them began an unforgettable holiday ride.
(1)The street urchin was very surprised when_______.
A. Paul received an expensive car B. Paul told him about the car
C. he saw the shining car D. he was walking around the car
(2)From the story we can see the urchin _______.
A. wished to give his brother a car B. wanted Paul"s brother to give him a car
C. wished he could have a brother like Paul"s D. wished Paul could be a brother like that
(3)The urchin asked Paul to stop his car in front of his house________.
A. to show his neighbours the big car B. to show he had a rich friend C. to let his brother about his wish
(4)We can infer(推断) from the story that______.
A. Paul couldn"t understand the urchin B. the urchin had a deep love for his brother
C. the urchin wished to have a rich brother D. the urchin"s wish came true in the end
(5)The best name of the story is ______.
A. A Christmas Present B. A Street Urchin C. A Brother Like That D. An Unforgettable Holiday Ride
参考答案:
(1)本题考查细节理解,依据本文第二段:Paul answered,“Yes, my brother gave it to me for Christmas.”The boy was surprised.故答案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依据倒数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内容,尤其是顽童对他弟弟所说的话:“And some day I"m going to give you one just like it…”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的深层理解。Paul的种种猜想会对正确选择产生干扰。依据是本文倒数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话:“Then you can see for yourself all the nice things in the Christmas window that I"ve been trying to tell you about.”故选D。
(4)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中心。从顽童的言行之中可以看出他对残疾弟弟有深深的爱。如:“You mean your brother gave it to you and it didn"t cost you anything.”“He was carrying his little crippled brother.”故选B。
(5)本题考查概括全文主旨的能力。本文叙述了两对兄弟的关爱之情。Paul的哥哥送给他一辆小汽车作为圣诞礼物,顽童虽然没有Paul哥哥那样的经济条件,但他有着一份对残疾弟弟的深深的"爱。所以A Brother Like That为最佳题目。
《晏子春秋》阅读练习3篇(扩展7)
——春秋阅读感悟心得体会作文 (菁选2篇)
春秋阅读感悟心得体会作文1
吕氏春秋是一本有著许多寓言故事的书,它是由战国时代后期,一个叫做吕不韦的人召集他门下的智士所写的.目的就是要使沉闷的说理变得较有趣味,好增加说服人的力量.
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是「猎人与好狗」.这则故事叙述一个人很喜欢打猎,可是经常两手空空的回家,他认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想买只好的猎狗.但是,一只好的猎狗并不便宜,后来他努力耕田赚钱,几年之后,买狗的梦想终於可以实现了.由於*常再耕田之外,猎人也不忘练习射箭技术,所以打猎不在令他苦恼,他总算尝到满载而归的美妙滋味了.
我觉得如果想让一件事非常成功的完成,当然要努力罗!所以努力愈大,成功的机会也愈大.努力是我们做事情的资本,付出了努力,才能的到成功的结果.努力是辛苦的,就像猎人一样,付出了努力,必定有好的结果;但是光靠努力,不一定会成功,必须知道要往那个方向努力.所以学习一种技术或完成某见事,是需要许多条件互相配合,千万不能毫无次序的一味蛮干,蛮干的结果当然是徒劳又无功.
如果故事中的猎人不懂努力,只知故步自封,那麼他可能永远都学不会打猎和拥有一只好猎犬吧!当然这本吕氏春秋里,还有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试试是非常值得一读的,而且令人不断省思玩味呢!
春秋阅读感悟心得体会作文2
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而自汉武帝以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一个有着合理内核,同时也有不少腐朽因素的一家学说定于一尊,自此而后,中国的思想被强制归于儒学,儒家学说中优秀因素得以发扬光大,但儒学中的腐朽方面也大行其道。
《吕氏春秋》出现于先秦诸子晚期,针对当时的诸子百家予兼收并蓄,保留了各家思想的合理内核,可以说是先秦诸子的集大成者。
比如关于君臣关系、亲子关系方面,儒家主张忠与孝,几乎是无条件的服从,少有下对上的矫正和叛离,其实,想一想,这合理吗?现实吗?科学吗?
儒家根本不讲科学不科学,完全是旧对新、老对少、君对臣、亲对子的一边倒,体现其腐朽、顽固的一面。
咱们再看看《吕氏春秋》是怎么说的吧。
“君虽尊,以白为黑,臣不能听;父虽亲,以黑为白,子不能从。”(《有始览/第一》)
在总体上坚持臣对君的服从,子对父的服从的情况下,又提出了要有个是非曲直,要有原则。什么原则呢?
“夫覆巢毁卵,则凤凰不至;刳兽食胎,则麒麟不来;干泽涸渔,则龟龙不往。”
也就是说,你即使是君主也好,父母也好,都不能走极端,你把鸟巢毁坏,把鸟蛋都拿走,那凤凰不会再来,你把动物全部杀死而且把幼崽也一同杀死,那么麒麟就不可能来了,你竭泽而渔,水干了,湖枯了,那么神龟神龙就再也不存在了。
你走极端,把老百姓的血汗都榨干了,那么老百姓就再也不是支持你、拥戴你了,甚至会走向反面。所以,要坚持,“君虽尊,以白为黑,臣不能听;父虽亲,以黑为白,子不能从。”
这是对于儒家思想的一个很好的矫正。
引申一下,对于*的政策或法令,也是一样,臣民(国民)也应采取同样的态度,*虽强,以白为黑,民可以不服;官员虽尊,以黑为白,民有权不服从。这就把群众抵抗*提供了合法性的论证。
当然,这也是始皇帝不喜欢吕不韦的原因啊。
其实吕不韦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是个大学问家,《吕氏春秋》也是一部了不起的书。
推荐访问:春秋 晏子 阅读 《晏子春秋》阅读练习3篇 《晏子春秋》阅读练习1 晏子春秋节选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