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中学校长在执行教育政策中的职责
[摘要]随着国家开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学校管理体制也发生了巨大改变,校长负责制的内涵也不断丰富,校长的角色和职责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与过去的模式相比,校长负责制明确了校长职责、扩大学校自主权,对教育改革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本文探讨在新时期农村中小学校长在执行各种政策过程中的角色和职责。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校长 教育政策 角色和职责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157-02
引言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国家一直在改革不合理教育体制。要实现新课改的各项目标,学校教师和校长必须顺应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明确各自的角色和职责,因为执行新课改主要依赖各位校长和广大教师来实施。他们直接受到国家教育改革政策的影响,对于这种影响他们无法控制、无法预测。但是,有时这种影响是相互矛盾的。一方面,国家订立的标准、评价体系和问责制度可能限制学校工作人员(包括校长)的自由空间;另一方面,学校为了实现改革目标,校长和教师必须更加专业化,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灵活采取最佳的教育教学策略。众所周知,因为教育主管人员与校长的比例导致他们无法直接监督每位校长开展工作,即使在学校比较集中的学区,除非发生重大问题,学校管理和教学都是相对独立进行的。与此同时,在新型管理和政策环境下,教育主管部门通过互绩效问责制度对学校的监控和管理越来越规范。在新时期,学校工作人员,特别是校长有必要思考其角色和职责,反思其与下属和各级教育主管机构的关系。
尽管校长一直被认为是一所学校中最重要的岗位,但在过去数十年内,校长的角色和职责一直在不断变换。很多研究人员和教育者对校长的角色和职责进行了大量阐述。例如,安徽天水城南小学校长方传江认为,校长应该将其更多精力放在对学校人力、财务和学校财产的管理上,而不应该太多关注各种社会应酬和协调各种关系上。[1]吴锡龙则从学校文化建设的角度探讨了当前部分校长角色的缺失。[2]在新时期,每位校长不仅需要具备各种有效的领导策略,因为这些策略是实现国家教育改革目标的必要条件,同时校长也需要调整自己,紧跟教育步伐。很多时候,校长必须协调各方非常矛盾复杂的力量,如,教育管理部门与学校教师的矛盾,校长与教师之间的矛盾,教师之间的矛盾。另外,在当前体制下,校长可能需要向多个部门负责。这些部门有时会发出相互矛盾的信息和指令。同时,很多时候家长和学生无法认同学校采取的教育管理措施。面对这些困境,学校教育者,特别是校长必须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和职责所在。
一、校长是教育政策的解读者
校长,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校长,由于地处远离教育主管部门的乡村,在执行各级主管部门实施的各项措施拥有较大的自由度。显然,教育主管部门赋予了这些校长理解和执行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实施的政策较大的自由度。如果比照私营部门模式,校长属于执行领导意图的中层领导干部,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实施方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黄忠敬教授认为,校长作为教育政策的执行者,要经常关注、学习国家和各地方的教育政策与法规,尽可能地领会到上级的政策意图,然后通过咨询、调研和研究,为执行这些政策制定具体可行的方案和措施。[3]可以预测,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校长将更轻松地从学区以及上级主管部门获得详细的政策指导,然后结合各地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这样,校长的工作目标和方法也将越来越清晰。他们的任务不再是在相互矛盾的上级要求中进行选择,而是思考如何在地方政策与国家政策和目标之间进行相互补充。
为了当好国家以及上级政策的执行者,校长必须具有相当的管理知识和一定的实践经验。如果校长本人的教育管理薄弱,甚至完全没有,就会对教育政策认知存在较大偏差;如果缺乏政策执行的实践经验,执行力将会受到较大影响。而目前,经过专业训练的师范本科生一般不愿意回到落后的农村中小学,绝大多数中小学校长都是从优秀的教师中提拔出来的,这些人大多是90年代的师专生,甚至是当时的师范生(中专),这些人没有足够的教育管理理论知识以及相应的实践能力,整体而言,这些人的教育政策认知水平不高。毕正宇博士认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应该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校长乃至教师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其教育政策认知能力和意愿,帮助其理解国家教育政策和地方政策的重要意义及其如何在教育管理贯彻这些政策。[4]我们相信,通过国家提供培训支持,校长自我加强认识,国家和地方各级教育政策将会得到更加有利的执行。
二、校长是教育政策的沟通渠道
校长与一般教师相比,他在日程安排上有更大的灵活性。因为具有这种灵活性,校长可以离开学校,与其他人进行互动。随着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其他单位和组织的交流越来越多,擅长与同级进行互动便是所有能干的校长所具备的要素之一。[5]为了获取各种资源,获得执行新的教育理念,接触那些志同道合的教育工作者以及获取更多关于如何应对教育新政策的措施和方法。这种互动在交通和交流非常方便的形势下,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须的。因为只有这样,所有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水平才会得到较大提高。因为只有这样,校长才会了解更好地理解国家与各级主管部门的政策和目标。
校长进行互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各地对辖区内的学校进行评估或者评比,表扬先进,鞭策后进时,每所学校校长必须了解与之比较的其他学校及其校长,必要时他们会进行互访和参观,这样就会推动学校之间的互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推行的绩效制度将处在相同条件的学校进行比较,即使这些学校的绝对业绩并不突出,但是相对来说,总是可以比较出较为突出的学校。这样,校长与同一个学区里的其他学校进行互动变得非常必要,因为在某所学校很好的解决方案同样可以在其他学校实施,这种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比较,可以促使校长与同一学区内的其他学校主管人员进行互动。校长开展互动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获取资源,那些非常有能力的校长非常擅长获取资金、技术支持、社区支持和其他各种物质资金支持,以便推动学校进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国家以及各省推行的各种改革,都希望每所学校即使没有获得资源也会取得一定进步。在这样一个资源有限的环境下,那些能够比其他学校从其他方面获取更多资源的学校具有更大潜力提高他们的领导业绩。
三、校长是教育改革的政策执行者
国家根据社会形势的发展,确定了国家的教育方针,设定国家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同样,各省各县也会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而最后落实这些政策和发展规划的执行者就是各个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如果这些政策不适应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实现国家教育方针和各省各县的教育政策和规划都是虚幻的。国家和各级教育部门希望快速提高农村地区中小学的教育水平,制定各种提高教育质量的方案,为其设定了很多提高的标准。例如,一些地方主管教育部门对农村地区的落后现状视而不见,而一厢情愿地提出在各中小学一定时间内达到“普九”标准,而每所学校为了执行这些政策,不得不借款维持学校的运转,结果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针对上级主管部门对本地实际经济社会情况的不了解,国家和各地教育部门赋予了每所学校的校长以更多的自由裁决权。只有这样,校长才能更好地把国家教育政策和各地情况加以考虑,校长才能从官僚结构化的环境中有所作为。当然,如果给予校长的自由裁量权过大,教师及其家长无法合理预测其措施的前后连贯性,这些会导致各种突出产生,结果同样不利于政策的实施和教育改革的推进。赋予制度更多自由,让校长可以灵活安排教师及其他学校工作人员,加强学生学习,让学校人员结构与学生的需求相适应,风险冲突与当前的制度相适应,处理这些紧张关系是校长必备的能力。
四、校长是政策信息的管理者
校长处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一线教师之间,负责传达上级的命令和指示,同时也向上级反映一线教师的各种想法和实际困难,这些信息亦将反过来影响政策制定者对其政策进行修订和完善。例如,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教师工资问题曾经长时间困扰教师和各级教育管理部门。通过校长不断反映教师的不满情绪和他们的实际困难,很多教育主管部门采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当然,完全解决这个问题,政策制定者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进行一定的调研和研究,制定合理的教师工资制度。
另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教师和校长将通过各种数据库更加容易获得教育教学更为完全和全面的数据。国家和各级部门应该确保校长和教师获得有关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库,校长和教师将更加容易获得国家的各项政策,同时,让教育主管部门了解教师的实际现状。当然,这也无法代替校长作为政策信息管理者这一重要角色。校长将需要确保在学校里创建有效的管理体制,他们将负责监管信息的流动,确保教师能够执行各项政策,了解各项数据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各种数据系统和分析工具对实现这些目标很关键,但是,校长并不需要具体掌握数据知识或者数据系统的技术细节,但是需要在表面层次上阐释相关数据。
五、校长是执行政策的团队核心
毫无疑问,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校长在学校管理中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可能不会直接教育学生,但是,他们对学生学业成绩负有很重要的责任。当我们评价一所学校时,我们首先评价这所学校的校长。当然,校长的功过得失主要依赖普通教师教学是否可以获得成功,简单粗暴地强迫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很难长时间持久。在学校这个团队中,校长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师激励措施,推动教师获取成功。Lunenburg认为,校长作为领导者,对任何目标应该有情感投入,常常激励他人,重视人们的需求。[6]
作为执行国家政策的领导者,校长面临的调整就是创建一个高效率的学习社区。所以,他们首先对学校的发展进行规划,这种规划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对学校发展前途的战略性规划;另一方面,对学校内部各个层面的策略性规划。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规划应该是源于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智慧。这样才能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对学校的认同感,最终能够集中所有人的力量实现学校规划的目标,执行好上级各种教育政策、命令和指示。
六、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农村中小学校长在执行国家以及各省市各项教育政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明确他们各自在执行各项政策的角色和职责就显得非常必要。为了提升他们对自己角色的认同,各级教育部门有必要对其进行培训,提高其身份认同,更好地执行好各项教育政策。
【参考文献】
[1]方传江.新时期校长的角色定位[J].中小学校长,2013(1).
[2]吴锡龙.当下校长的角色嬗变[J].基础教育论坛,2012
(24).
[3]黄忠敬.学校领导在教育政策过程中的角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6).
[4]毕正宇.我国教育政策执行受阻的执行者原因探析——
以农村中小学教师政策执行为例[J].滁州学院学报,2008(06).
[5]Conley,D.T.,&Goldman,P.Facilitative leadership:How principals lead without dominating.Eugene,OR:School Study Council,1994.
[6]Lunenburg F.C.,The Principalship: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