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文档网 > 作文大全 >

与新生代的信仰对话

| 来源:网友投稿

编者按:为纪念建党90周年,就信仰话题本刊特推出专题报道《与新生代的信仰对话》。国无信仰,何以立国?人无信仰,何以立身?信仰或许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平常生活中深深浅浅的感动,其实都闪耀着信仰的光芒,都最终指向信仰的红日。有人说,这是思想开放,多元价值观碰撞、并存的时代,也是个信仰缺失的年代,中国新生代在精神和信仰上出现了巨大的“赤字”。但通过与新生代的对话,我们知道他们不缺信仰,只是人们缺少发现其信仰的眼睛。其实,信仰时刻在指导着这个群体,他们努力尝试,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信仰。

我们不缺信仰,只缺发现信仰的眼睛

看《建党伟业》的启示

“《建党伟业》的首映日,我去了电影院。看了两个多小时,不觉得乏味。这部电影像青春励志生,剧情紧凑,对白不失幽默。我觉得影片要传达的主要内涵就是精神和信仰的价值。一个成立时只有50多个党员的政党,坚持理想,上下求索救国的办法,革命前辈的执着使人想起为了理想、信仰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无畏!当年,万里长征九死一生,红军凭着信仰走完了全程,抗战时期全国优秀青年投奔延安也是凭着坚定信仰,其中不乏富家子弟。日本投降后,国共两党在战场对决,从数量、装备到经济力量上讲,共产党军队处于绝对弱势,可只打了两年半,800万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败给200万小米加步枪的解放军。创造这种以弱胜强奇观的是坚定的政治信仰化成的非凡战斗力。与其说新中国是用枪炮打下来的,不如说是靠信仰打下来的。”

与记者聊起信仰的话题,80后党员武晓东首先提到了电影《建党伟业》。他是吉林人,读大学时入党,现在广州一家外企任职,档案和党组织关系都挂靠在人才交流中心,除了特殊情况之外,人才中心的党员组织生活他是不会错过的。

武晓东说:“三年前我进这家公司,主动说明了自己的信仰,结果外籍管理人员都表示高度尊重我的信仰,还特别声明这不会影响公司对我的评价。自己的同胞又有什么反应呢?当我在外边说自己信仰共产主义的时候,有的人要么以为我开玩笑,要么一副不可思议的样子。真是郁闷,人们可以信鬼信神信佛信上帝,怎么信仰共产主义就显得另类呢?”

在工作中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的武晓东,自掏腰包看了《建党伟业》后,还推荐给公司的老外们,理由是:欲知中国的未来,必须了解中国的近代史;欲知中国的近代史,必须了解中共走过的历程。毕竟,从90年前50余人的小党发展成为今天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信仰可以有许多种生活形态

对于信仰的解读,思想成熟、看过很多人文类书籍的90后女生唐妮颇有主见。

她说:“我还没看过《建党伟业》,但我知道早期的党员,以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态度来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仰。今天的中国有各种叫人匪夷所思的乱象,why?不是因为我们穷、没有钱,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信仰!就像‘金粉世家’徒有虚华外表一样。”

唐妮相信,信仰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除了政治信仰之外,信仰还有许多种生活上的形态。一个小女孩,抱着一只陌生人走失的受伤小狗到宠物医院,这是什么?这是信仰,它拉近了人与爱心的距离。一个腿有残疾的人在公交车上毫不犹豫地为抱小孩的人让座,并且说:“不客气,别推让,我比你方便。”这是什么?还是信仰,它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

“信仰大多无形无迹,仅仅表现在举手投足之间,你认为它是信仰,那么它就是信仰,久而久之自觉成为了一种的习惯。形成了这种习惯的人,甚至不知上帝,也不知佛陀,然而信仰却有可能在高楼大厦燃起大火之际,使你安然有序地排着队,不失人格地走下楼梯,必要时还会给一个惊慌的女士让开一条求生的道路。有的人人格分裂,明明眼睛盯着钞票,却说自己信仰崇高、仁爱;明明是鼓励自己的孩子考TF、GRE和雅思,嘴里却大骂西方社会堕落。面对这些,我无语!这年头,有信仰关键不是喊口号,而是行动啊!你以身作则了,会有蝴蝶效应的,大家都会做好!信仰是什么?信仰真要用几个字写出来,很难,可能这也是年轻一代与前辈的不同之处。我个人认为,信仰包括做人的原则,处世的原则。整个社会是靠个体素质的提升来提升的。俗话说‘抬头三尺有神明’,大家好自为之,恪守做人的原则,这就是信仰。”唐妮说。

我们缺少发现信仰的眼睛

与唐妮的观点相近,80后罗先觉也认为,形成信仰不一定要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模范人物、“高大全”的精神偶像或者供人传颂的教条。信仰就是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做好每一件事,爱自己的民族与国家。

罗先觉,1982年出生,商务咨询公司商务顾问。小时候他崇拜雷锋,经常帮邻居老奶奶老爷爷干些小活,“可我没有雷锋那么高尚,每次干完后都要写在作文里或日记里,让老师表扬我,当然我还可戴上小队长、中队长之类的袖标。直到长大了才懂得,信仰并不只是学雷锋做好事受到老师表扬那么简单。”

在社会上打拼了多年,罗先觉对信仰有了更深的感悟,他并不同意“中国人当下的精神领域变得混乱而迷茫”的说法,他直言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悲的,说自己没有信仰的人,只是处于一种无知的状态,还未意识到思想里的“怪物”已经钻进自己的心灵和脑壳中。

就算大多数中国人不是共产党员,没有宗教信仰,罗先觉也相信大多数中国人都有信仰,“河北农大一群毕业生坚持15年默默资助病逝同学的父母,这是4月份传出的消息。他们的可贵,在于坚守诺言;他们的光荣,在于不求任何回报;他们的价值,在于打开了道德的心灵之窗。我想,这么一道亮丽的人间风景,难道不是信仰促成的吗?看看我身边的人,都干着普通的工作,没有什么权力,没有丰厚的收入,不少人却资助山区孤儿读书,费用都是从工资中省出来的。有的同事经常牺牲节假日,到公益机构当志愿者,从来不声张。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或是视而不见。我们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不缺少信仰,只是缺少发现信仰的眼睛。”

没有宗教信仰并不意味着没有信仰

由于工作关系,罗先觉常与老外打交道。当外国人得知大部分中国人是无神论者且不少信教者儒佛道“通吃”时,都会表示惊讶,“他们不了解,几千年来中国人从来都是多种宗教和平共处,不会斗个你死我活。虽然现在的中国人大多没有宗教信仰,却并不意味着中国人没有信仰。”

在罗先觉看来,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扶贫助困、尊老爱幼、热心公益等行为,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爱国行为。爱国并不都表现在辉煌而壮烈的行动中,“太平盛世,芸芸众生,坚守信仰与爱国,应从小事做起。1994年10月,亚运会在日本广岛结束时,容纳6万人的体育场竟没有留下一张废纸!全世界的报纸都惊叹:可敬、可怕的日本民族!小事有时更能体现信仰的力量,却也更难让人长期做到。回想一下国人集会后的场所,是不是让人汗颜?不扔杂物,拣走公共场所的废纸,对于每个正常人来说都是举手之劳。所以,有信仰的人不会乱扔纸屑,不会随地吐痰,不会乱穿马路,不会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

罗先觉说:“我很欣赏北大学生、李敖之子李戡的信仰之说。他说自己的信仰是‘根’,他的民族观非常强烈,他在做所有事情之前都要考虑是否对得起自己的家族和国家。信仰,其实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和家国的认同,你可以不热爱、不相信共产主义,但你必须热爱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还是那句话,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信仰作为精神支撑,那么这个国家就离没落不远了。”

不爱国家和民族,就像排斥自己身上的血液

对话一:我更相信,世界一直是美好的

嘉丽,福建人,家中独女,大学毕业后在广州的一家教育机构当日语助教。接受记者采访时她正在收拾行李,准备回家乡找工作,陪伴双亲。她说,此时此举对广州这座城市产生了一丝离愁别绪。

记者:毕业后出来工作,有没有想过关于理想、信仰方面的问题?

嘉丽:一定有。简单来说,就是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信仰,其实就是最终的梦想。简单来说,也是你做人处事的原则。

记者:一直以来,80后、90后是让社会宠爱和疑虑的群体,他们更强调自我的满足,自我价值的实现,对此你们怎样看待呢?

嘉丽: 大多数是这样,像我们的父母那一代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家庭、孩子,而不是自己。可以说这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吧。社会在不断的创新,每天每时都有新事物的产生,刺激着我们这一代人的价值观。我们这一代更注重自我感觉,或许我们自己的下一代,又会接受别的我们想不到的价值观。

记者:你相信共产主义能实现吗?

嘉丽:首先要相信,才能看见这一天。我更相信,世界一直是美好的。如果我悲观地看待世界,那么我还怎么可能变得坚强呢?

对话二:让家人过得好,是不是一种信仰?

颖子,曾在一家外贸公司做外贸跟单员。由于公司是家族企业,公司内部的裙带关系让她感觉到孤立无援,不久前辞去了工作。目前暂住于在广州工作的姐姐家中,每天外出奔波找工作。她说,她的最大目标是为了让家人过得更好些,为了家人,她宁愿自己累点。

记者:你的生活目标是怎样的?

颖子:这个问题我从来没有深入想过,呵呵,随遇而安吧,如果不是为了家里过得更好点,我觉得收入够用就行了。其实我很容易满足的。就想让家里的人过得舒服一点就好,开始很努力地去争取,把自己搞得很累,但是后来想想自己又不是要成为什么伟人,我只想做个平凡的人,没必要把自己弄得那么累。至于将来,我不想成为家庭主妇,但是我也不想成为女强人,我希望我结婚后有自己的小事业就OK。

记者:这也是自己的一种信仰吧。

颖子:其实我自己也从来没有关注过信仰这些深奥的东西,感觉自己好像也没有信仰什么东西,只是我现在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家人,也不知道这是不是自己的信仰。我想家人过得好一点。我现在真的很想多赚点钱给家里,把房子建好,我的家在农村,父母都是农民,供我读书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不想爸妈年纪大了还要那么辛苦。

记者:对社会的现状、社会大环境造成生存、生活的压力,有没抱怨过呢?

颖子:如果说要抱怨的话,抱怨什么呢?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去抱怨这个社会,与其抱怨还不如努力去争取自己要想的东西。或许这个社会很现实,让我们过得很累。但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大家都这样子过,又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是这样,再说,我们跟那些贫困的人还有那些残疾的人比起来幸福多了。他们都没抱怨,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抱怨呢?所以我从来不会去抱怨这个社会对我有多么不公,因为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还有关心我、爱我的亲朋好友。

对话三:没有什么信仰,这很可怕

小瑜,80后,象牙塔女生,热情开朗,成绩优秀,拿奖学金拿到手软。她说读书是一种责任,既然选择了就要努力到底。

志文,80后,出来社会还没几年,小小年纪就把自己描述得如老年般沧桑,经常感慨自己看透了社会,可依然看不透自己。他说:“没车没房没女友,怎能不迷茫?”其实,在学校里,他曾经是个有点愤青又带点诗意的文艺青年,闲时写写诗,作作词,弹弹吉他,唱唱歌,迷倒一帮小师妹屁颠屁颠地跟在他身后,让他好有满足感。

郑立,80后,站在人群里,基本上属于路人甲路人乙给人当背景的默默无闻型,就如他的性格。他说:“我不来当背景,谁来当背景。”唯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脸上永远挂着笑容,一排大牙齐整,一副乐观的样子。

记者:有这么一句话,“信仰是精神的归宿,没信仰就是精神上的无家可归。”有人说,中国当前面临的最大危机是信仰危机。有的教师没有师德,有的医生没有医德,有的官员没有官德,就是缺乏信仰,没了自己的道德底线。你们认为这句话说得对吗?

小瑜:大概就是相信一样东西,并且实践这件东西吧。自己的个人信仰到底是什么也没有一个清晰的脉络,但过去的成长经历让我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只有实实在在地付出了,才能最终获得成功。虽然我不是最聪明的,但勤能补拙,相信付出是有回报的。

志文:小时候会想长大了当个解放军或者科学家之类的,觉得这样很威风很酷,出来社会之后发现社会很现实,看到了社会上太多的负面东西,许多人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信仰,这很可怕。个人的信仰很多时候取决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现在只希望自己有能力,让自己爱的人幸福一生。

郑立:借用一句话,我相信命运,更相信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我以前常常被人看不起,他们觉得我的能力差,但我用行动证明了很多事情并不像别人认为或者你想象中那样,只要自己用心去做,都会有收获的。这或许也是一种信仰吧。

记者:你们的偶像是谁,他(她)身上有哪些特质吸引你们?

小瑜: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中国歌手韩庚。他身上的吃苦耐劳、平和谦虚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对我影响最大。以前挺崇拜周恩来的,但对他了解不是很深。韩庚开始在韩国曾经有一段时间只能带着面具上台表演,但他一直忍下来,熬下去。有时自己受委屈想放弃的时候,就会想起他,他一个人在异国奋斗,对音乐这条路执着地走到现在,我觉得我也应像他那样不能轻易放弃。

志文:我的偶像是谢霆锋,他年少的时候虽然很狂妄,也犯过很多错,可现在他懂得承担家庭责任,在适当的年龄做适当的事情,结婚生子,创事业。

郑立:想了很久,没有这样的偶像。对于那些受到很多人崇拜的人,我一向不怎么感冒,最多只喜欢其某一点或赞成其某个观点,我会向他们学习,但他们远远达不到偶像的高度,他们对我的影响也不及家人,我一出生就是父母、家人在照料抚养,他们的为人处事、品德修养、言行举止都对我有很大影响。

记者:一直以来,都有人说80后90后自私、缺乏责任感和集体感,依赖性太强,特立独行,追求时髦,是个人至上的一代。你们自己有什么看法?

小瑜:这种一棍子打死整条船的人的说法大可不必放在心上。我觉得生在经济高速发展、文化多元、信息便捷的当今社会,80后、90后的社会责任感是有的,对国内外的事情有更深的客观的了解,通过比较看到我们的差距,并提出一些建议,有时甚至是批评,这不就是责任感的体现吗?在国家遇到天灾如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的时候,80后、90后不也是积极伸出援手吗?

志文:我很厌恶、排斥这样的说法。其实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社会特征,如果脱离了时代特征,个人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所以长辈加在后辈身上的看法,不过是变了一种说法来描述自己一路走过的历程。

郑立:一些媒体故意夸大80后的负面新闻。因为有某些80后的言行举止有问题,针对某些极端的个案,批评所有的80后,这是不公平的。如果他们道德缺失,只能说是社会的悲哀,社会有什么资格把责任全推给孩子们,孩子们本来是一张白纸,如果说他们变成今天这个模样,也是社会和家庭的责任。自私、没责任感的说法和地域攻击一样让人反感。

记者:中国自改革开放和引入市场经济以来,西方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强调物欲和自我价值的观念一波又一波地冲击着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如奉献和集体主义等,80后、90后的成长正处于这样一个多元化交集的环境下,对于西方的这些价值观、快餐文化、节日等,你们有没有特别的喜恶呢?

小瑜:对西方的价值观,我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如果是好的话,我会接受呀,因为事物存在就有存在的理由嘛。

志文:也没有说特别喜欢或者排斥,我以前会关注西方的节日,因为西方的节目似乎更热闹。他们的庆祝方式是最具吸引力的地方。现在我更关注中国的节日,因为有假期,呵呵。

郑立:我对西方这些价值观认识不深,印象中都是媒体的说词。我属于触觉比较迟钝的人,以前完全不会去理睬情人节、圣诞节,觉得和自己没多大关系,别人玩得热火朝天,我自己通常是跑去买书看的,因为西方那些节日商业化气息太浓。

记者:在你们看来,政治信仰跟爱国、爱自己的民族可以划等号吗?

小瑜:爱国就是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任何国家和民族的传承和发展都有其深深的历史和人文渊源,离开这个根基就会失去归属感,爱国就无从谈起。政治信仰只是信仰的一种,也许有一部分人不认为这是最好的一种,但是如果我们连自己的传统文化也全盘批判和抛弃,那么我们是否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民族就要打上问号了。

志文:自古以来中国都不缺乏为国为民族牺牲的英雄人物,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就是一种信仰。中国,不仅是国家的名称,还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是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的符号。至于政治信仰跟爱国的关系嘛,举个例子,难道共产党出现之前的人都不爱国?不会吧。

郑立:我们可以选择政治信仰,但是民族和国家我们是不能选择的,也就是说我一生下来就是中国人,这是一个信仰归属的问题,就像自己身上流的血一样,不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就像排斥自己身上的血液。

青春偶像:精神地图的时代“漂移”

难以磨灭的青春话语

在不同时代,青春话语里的信仰和价值观的“代言人”——文化偶像,含义都各不相同。世界上曾有太多勃发的青春文化偶像,他们以独立的人格,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在伟大而苦难的时代书写着青春的荣光。

对于中国新生代来说,最值得仰望的偶像是近代中国特别是清末民初和“五四”时期的文化精英。比如20岁出头的梁启超写出令人热血沸腾的诗行,影响着社会变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也都在20岁出头脱颖而出,成为那个时代青年的精神领袖……偶像,伴随着一代代青年成长,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雷锋、陈景润、王进喜,80年代的张海迪、北岛、三毛,90年代的罗大佑、崔健、周星驰,新千年的“超女”、周杰伦、韩寒、郭敬明、姚明、刘翔等等,这些名字成为不同时代难以磨灭的记忆。

我们也看到,自从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富足,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和偶像观也随着社会的加速变化而变化,他们的精神地图在不断“漂移”着。在选择多元化的新时代,青春偶像面临的尴尬是: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铁人”王进喜、掏粪工时传祥、好书记焦裕禄等不同,如今的偶像在受到一个群体崇拜和追捧的同时,又可能被另外一个群体奚落甚至嘲笑。

70后:文学崇拜年代的精神探索

70后偶像代表:雷锋、张海迪、顾城、舒婷、崔健、王小波、金庸、三毛

偶像气质:充满智慧,喜思辨,擅文艺,肯吃苦

“我们不能再等待了,等待就是倒退,因为历史已经前进。”1978年12月23日创刊的《今天》杂志,第一期就旗帜鲜明地奏响了迥异于过去30年的文学新号角,席卷中国的朦胧诗潮自此波涛涌动。

那是一个充满迷惘的年代,从“十年浩劫”中走出来不久的国人,不知前方的道路究竟在哪里。于是,人们通过文学反思过去的深重灾难,探求未来的光明道路;于是,朦胧诗派、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整整一代人在文学中寻求人生答案,“文学青年”成为一个骄傲和时髦的词汇。那时物质生活还不丰富,物欲也不像今天这样泛滥。人们在文学中倾诉忧伤、抚慰伤口,也在文学中重新探求人性的真、善、美,寻找民族与国家振兴的希望。顾城、北岛、舒婷等诗人成为无数文学青年心目中的偶像。同时,来自港台的金庸、三毛、席慕容也在内地产生了大批“粉丝”和跟随者。

那是一个“文学”二字重逾千金的年代。“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朦胧诗与当年的新诗潮运动,在青年人当中的影响,早已超越了诗歌与文学的领域。当时在宿舍床头摆一本《朦胧诗选》是大学校园里最普遍的现象,《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被重印近10次,同时也带动了一大批青年人写诗的热潮。

除了诗坛,当时的歌坛也同样崇尚作品的内在精神。当年,崔健身背破吉他,两裤脚一高一低蹦上北京工人体育馆的舞台,那破碎而嘶哑的声音让人们听到了一种焦虑、哀伤、愤怒、狂野的力量。还有来自宝岛台湾的罗大佑——戴墨镜、穿黑衫、蓄长发,充满哲学思考的冷峻歌手,也用批判、反省、嘲讽的沙哑歌声,把青春的呼唤洒向思索中的人们。

时势造英雄,那个年代的社会风云变幻,人们的思考严肃而诚恳,文学和音乐更多地直接与思想和情怀接轨,而非虚荣和名利;另一方面,年轻人的才华无拘束地喷薄而出——对传统规范的怀疑,对都市浮华的迷惑,对未来的希冀,对物质的反思,对家国沧桑的吟咏,对民族历史的追问,恢弘的视野借着灵动的文字和撼人的音乐,洋溢着人文的光彩,在时光流逝中越来越显示出恒久的价值。如今,它们作为文化符号虽然被许多人遗忘,但在70后眼中它们背负和赋予的正是自己的忧国忧民情怀和青春理想。

80后:偶像开始进入多元化时代

偶像代表:琼瑶、小虎队、四大天王、比尔·盖茨、徐静蕾、王菲、韩寒、郭敬明

偶像气质:性格叛逆,颠覆传统,蔑视正统与权威

说到偶像的变化,80后经历的恐怕是变化最多、跨度最大的一代。细数80后从小到大心中的偶像,就会发现中国社会的变化之大、发展之快。

改革开放的深入,给人们的思想带来巨大变化,80后心中的偶像开始趋向多元,涉及演艺界、商界、文学、艺术、政界、科学学术界等各个领域。其中,港台流行文化的强势登陆,在那个时代引起了强烈反响。比如演艺界的小虎队与“四大天王”,成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当年收集他们的明信片和贴画几乎是每个80后都热衷的事。他们以英俊的外表、直白的情歌、动人的旋律给无数观众尤其是情窦初开的80后带来了一段美好的青葱回忆。如今,演艺圈依然喜欢沿用“四大”模式,比如“内地四大天王”、“四大花旦”、“四大天后”等等。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青年文化进入了一个颠覆传统与精英主义、“无厘头”盛行的时代。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需求之后,世俗化、大众化的文化消费盛行。在这个时代,周星驰和王朔成为叛逆的英雄,他们嘲弄正统、调侃权威的游戏态度,使其成为80后青年的新偶像。周星驰将最难以启齿的、最庄严的、最不可侵犯的东西以最轻松家常的方式表现出来,幽默之外,又有悲剧气质,带点酸楚。他的电影,在玩世不恭和调侃中,宣泄、化解了年轻人的逆反激情。于是,他成了后现代的解构高手,也成了大学的客座教授。

不过,今天的80后早已没有了当年的那份闲情逸致、玩世不恭,他们关心的是自己如何像杜拉拉一样在职场上与生活中如鱼得水,所以床头放着的已经不再是磁带与照片,而是写满“成功”、“管理”字眼的励志书籍,或是描写比尔·盖茨等诸多企业家发家史的传记。

90后:偶像,在发育中成熟

偶像代表:姚明、李开复、周杰伦、马化腾、郎朗

偶像气质:追求独立与个性,崇拜成功,强调精神的同时又乐于享受物质。

90后的偶像观是十分独特的:偶像本身并无褒贬之分、雅俗之别。很多90后既崇拜周杰伦、郭敬明,又羡慕李宇春、F4,同时又希望自己早日成为李开复、比尔·盖茨。这些新时代所造就的偶像,代表着90后的心声与向往:活出个性,活得有滋有味,活得有成就感。

相比80后年少时对小虎队和“四大天王”的狂热,从小见多识广的90后对于演艺明星的态度要淡定得多。近年来的多次调查结果显示,90后更愿意把演艺明星看作“明星”而非“偶像”。对于“超女”、“快男”之类拥有超级人气的娱乐明星的成功,90后更愿意用“一夜成名”或“幸运”来形容。

在面对“偶像”这一称号时,90后表现得相当冷静和“吝啬”。那么,什么样的人是90后崇拜的偶像呢?好像姚明、李开复、韩寒、郭敬明、周杰伦,这些人既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大获成功,又在商业领域大有作为的牛人,才能进入90后的法眼。严格说来,从90后这代人开始,中国人对偶像的选择才真正进入了多元化的“消费”时代,偶像不再像昔日那样一呼百应,全民崇拜。偶像也不再由官方主导树立,而是民间“制造”。

有人说,90后是一个偶像缺失的群体。在媚俗的大众文化和商业利益的推动下,“消费型”的娱乐偶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这样的现状,使许多70后和80后感叹90后精神的平庸化和偶像的缺失。他们说,不需要反思、不需要追问、不需要价值和意义,90后的偶像仅仅是一种代表流行文化的消费形式;他们说,那些精神偶像熠熠闪光的日子,那些化崇拜为力量努力进取的日子、为寻找思想的答案而苦苦追寻的日子,都随着昔日的偶像老去而一去不复返了。

在不少70后80后的眼中,“90后”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但我们不能否认,周杰伦向中国文化致敬的“中国风”系列歌曲,对90后的文化回归起着重要影响。自称“泛90后”作家的蒋方舟在成名作《正在发育》中说:“我找男朋友,要富贵如比哥(比尔·盖茨),潇洒如发哥(周润发),浪漫如李哥(李奥纳多),健壮如伟哥……在她的作品中,类似的语句还有许多:“我百分之一百二十的早熟。早熟的苹果好卖。”“我们同性恋了吗?还没到生米煮成熟饭吧”“下车后,我忧心忡忡地问他:‘就俺们俩?孤男寡女的?’他答道:‘哼!我们又不发生性关系!’”从字里行间,你难道没有读到跳动着无畏的青春脉搏?

不管如何,偶像的命运该何去何从,需要90后自己给出答案,而不是由70后或80后来代替他们给出答案。

不同时代的人没有可比性

纵观70后、80后、90后偶像观的变迁,人们不难发现,偶像经历了从标杆化走向平民化,从严肃性转向娱乐性,从道德型变为商业型的变迁。

不论是“超女”、“快男”还是日韩、港台偶像剧,不管你为这些节目掉了几斤的鸡皮疙瘩,基本上这些都是90后最爱看的节目。别嘲笑他们精神世界如此浅薄、无聊,当初你也为琼瑶剧的主人公心疼、抹泪,现在还不是当喜剧看!

无论中外,“垮掉的一代”似乎都是一个世袭的封号。当年,人们把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一代称为“垮掉的一代”,十年后再回头来看,80后已是喊着“奋斗”与“责任”口号的社会中坚力量了。有人说,这是因为80后“叛逆”得不够彻底,也有人说,80后成熟了。其实,追求新潮,厌恶俗旧,挑战权威,张扬自我,是青春可以永远通用的文化符号。不管你是“几零后”,人蜕变的过程从来没有变化,五六十年代的人,在那些“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不也有过狂放、叛逆?

青年一代的“精神成人”之路

今日青年不再那么单纯?

时代的变幻总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青年一代会给时代带来新鲜气息,在历史上的某些关键时刻,都是年轻人挺立于风口浪尖,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拯救家国危亡的使命。

现正热映的《建党伟业》再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众多后来的领袖人物就是在那时崭露头角,可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那个时代的青年选择了把个人前途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维系在一起。90年的党史承载的就是一个国家奋发图强的过程,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全身心投入其中,与自己的国家荣辱与共。

今天的局面比起90年前早已是另一番景象,今天的青年有了新的选择和追求,但同样要思考,个人的发展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这是每一代青年都曾经思考过的问题。以前的几代青年胸怀高度的理想与信仰,思想单纯而充实,甘愿牺牲个人利益,而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追求个人利益具有了正当性,种种诱惑随之而来,青年的思想已经不再那么单纯,这就容易在精神上陷入迷惘,以致消极无为,虚掷大好年华。

今天的青年依然需要信仰,至少需要有基本的价值观,解决好这一“务虚”之道,才能在这个过于务实的时代把握好自己的成长、发展方向。

新生代的“红色基因”并没有褪色

80后、90后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生、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处于家庭的百般呵护、宠爱之下,当他们开始走向社会,将表现出怎样的精神气质?他们能像过去几代人那样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吗?很多人对此表示了担忧,说他们任性、自私,身体长大了,心理上还是长不大的孩子。

最近著名学者甘阳就批评大学生“幼龄化”,“毕业典礼时,每个大学生都抱着一个公仔,甚至硕士、博士也不例外,种种现象说明现今大学生幼龄化严重!”甘阳原来只在香港大学看到这种现象,现在发现蔓延到了内地大学,此前他一向以为内地学子志向远大。

这也许与80后、90后的学生是在动漫陪伴下长大有关,他们乐于接受快餐文化,习惯于从网络获取资讯,应试教育的压力更让他们寻求简单、温馨、有助于减压的精神食粮。甘阳所怀念的20世纪80年代那种如饥似渴啃读经典的热潮,恐怕难以重现于今日的大学校园了。

这是否意味着新生代的信仰出现群体性缺失呢?中国教育部6月3日公布了2011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调查显示,近八成的高校学生有意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绝大多数接受调查的学生也对中共加强执政能力表示高度乐观。2011年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20周年,教育部的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学生入党意愿持续高涨,对“党的执政能力进一步加强”表示“非常乐观”或“比较乐观”的比例高达89.6%。据介绍,这个对京、津、沪、浙、新等15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40所高校2.5万余名学生的调查表明,当前高校学生思想主流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可见,新生代的“红色基因”并没褪色,价值观并没有“幼龄化”。

富有人性的偶像格言:“不抛弃、不放弃”

每个时代的青年都会有倾注其情感与想象的精神偶像。历史上政治领袖、军事统帅、宗教圣徒都可能成为万民景仰、膜拜的对象,新中国曾赋予偶像以崇高的理想色彩,自我牺牲的战士、埋头苦干的劳模、无私助人的道德楷模,成为时代所推崇的学习榜样。

当代青年在面临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时,他们学会了通过戏谑、自嘲甚至恶搞来宣泄情绪。他们比前几代人多了几分幽默感。从他们熟练运用的网络语言中可见一斑,梨花体、凡客体、咆哮体、校内体、织毛衣体……这些层出不穷的文体体现了年轻人表达自我的冲动和活力。

精神偶像伴随时代变迁而兴替,80后、90后热捧的偶像是周杰伦这样的流行歌手,刘翔这样的体育巨星,还有李宇春这样被大众投票选出的“超女”。在大行其道的各种选秀节目中,年轻人都企盼着自己也能上电视展示才艺并一夜成名,他们所推崇的偶像已经不再是居高临下、形象完美并保持神秘感的明星,性格、样貌更平民化的“超女”成为这个时代的宠儿。

另一位平民化的偶像是《士兵突击》中演许三多的王宝强。2007年率先在网络播出的电视剧《士兵突击》打动了无数正在奋斗中的年轻人,《士兵突击》讲述了普通士兵许三多的自我磨炼和成长,以其质朴、阳刚一扫中性美、伪娘的颓靡之风。2010年扮演许三多的王宝强代言征兵工作,这是我军首次在征兵宣传中引入时尚明星代言,在王宝强的感召下,参军再次成了一种时尚。

该剧中“不抛弃、不放弃”的台词更成为被青年广泛认同、征引的励志格言。不放弃心中的信念、应该坚持的原则,为此而不放弃努力与拼搏,不放弃任何一次的机会。不抛弃亲情、爱情、友情,不抛弃所有努力创造的东西。这一富有人性的格言更贴近当代青年。

年轻有为的创业领袖李彦宏、马化腾也是受到当代青年推崇、认同的偶像,他们不仅是拥有财富,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模式,甚至是引发了文化上的革命。90年前政治、军事领域的青年才俊改写了历史,而今天创业、创新可以改变历史,创业、创新已经融入80后、90后青年的价值观中,他们的创造潜力决定着国家的发展能否迈上更高层次。

爱国不须动员,以公民行动为己正名

媒体经常指责80后是冷漠、自私的一代,他们平时好像对社会漠不关心,只顾待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娱自乐。然而我们不能被这些表面现象所蒙蔽,当大事发生时,他们的表现却令人刮目相看。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在第一线救灾的解放军、武警、消防员和志愿者,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年龄在20多岁,是实实在在的80后。他们的表现让美国《时代》周刊都惊呼起来,好像发现了一个全新的有凝聚力的中国。他们没有豪言壮语,但有坚决的行动力,他们实践了“不抛弃、不放弃”的诺言。在灾难的考验中,他们履行了责任,表现出无私无畏的勇敢与坚强,证明了他们是能够担当重大使命的一代。

北京奥运火炬在世界各地的传播过程中受到无理的干扰,海外留学生自觉发动起来,针对外国媒体的偏见据理力争。当时23岁的清华大学毕业生饶谨建立Anti-CNN.com网站,对以CNN为代表的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歪曲报道进行揭露。火炬传递是在2008年4月,饶谨便把网站命名为“四月青年”,一直延续至今。饶谨眼中的“四月青年”是“受过良好教育,有国际化视野,对新事物接受快,有爱国情感,心态开放”。

从表面上看,80后、90后青年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彻底全球化了,国家观念好像有点淡薄了,但是在那个时刻,他们懂得,维护国家的尊严,同时就是在维护自我生存的尊严。他们爱国不需要被灌输,而是独立思考作出的判断。

有一种力量叫做信仰。总有一种信仰让我们感动,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前行。通过成熟的公民行动,80后90后群体正在不断地为自身的信仰正名。


推荐访问:新生代 信仰 对话

热门排行

共青团员自我评价大全范文【5篇】

共青团员自我评价大全范文五篇  共青团员自我评价大全1  自从递交入团申请书,成为一名团员以来,一直

龙江先锋网答题题库及参考答案 龙江先锋网答题题库及参考答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龙江先锋网答题题库及参考答案龙江先锋网答题题库及参考答案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龙江先锋

2023年度作文别样的我600字作文6篇(范例推荐)

作文别样的我600字作文6篇记录好作文是提升个人能力最高效的方式,通过写作文我们可以将在生活中得到的感受进行记录,以下是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作文别样的我600...

描写家乡的物作文精选6篇(精选文档)

描写家乡的物作文精选6篇描写家乡的物作文篇1我的家乡在山东,那里盛产苹果。我爱家乡的苹果。苹果树春天长叶,秋天结果。它的叶子是卵形的。花型较小,朵朵小花...

生命姿态作文800字,生命姿态作文发言稿(四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

2023年度盐城市中考语文作文,江苏省盐城市中考作文(3篇)(完整)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

高三学生自我陈述报告500字(2020) 高三生自我陈述报告500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三学生自我陈述报告500字(2020)高三生自我陈述报告500字文章,供大家阅读参

2023年度三年级作文小猴子过生日续写过生日(完整)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相信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

对比分析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常规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实际价值

打开文本图片集【摘要】目的:评价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和常规治疗在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中的实际价值。方法: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