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金华的双龙洞教案(范例推荐)
金华的双龙洞教案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篇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供大家参考。
大家在写教案的时候需要取材合理,同时也要联系实际,写教案对于教师来说是家常便饭了,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金华的双龙洞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2、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以学生的“春游”创设情境。“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吗?汽车开动着,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样。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学们现在下车,我们一边登山一边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
二、整体感知,拟定郊游
1、教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课堂练习本上拟出游踪,请一生到黑板前画出导游图。
2、教师和其余学生一起协助修正、定图。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拟出游览路线,学生头脑中有清晰思路,为下面的分景点学习打好基础。
3、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4、检查朗读情况: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的段落。你会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吧。
分组朗读课文的段落。
三、看着黑板上的导游图,说说我们将要旅游的地方
1、对照黑板上的图,到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自己感受一下将要游览的景点。
2、做一次导游,为即将出发的各位游客介绍一下行程。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四、说说对此次旅游的期望
五、小结
旅程是否精彩,下节课我们就出发去体验一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课文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
3、引导学生学写各部分景点的解说词,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
4、感情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难点
1、清课文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
2、引导学生学写各部分景点的解说词,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老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游双龙洞的行程路线,大家对这次的游览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期待和幻想。这节课就让我们去亲自体验一番吧。
二、紧紧扣住每个景点不同特点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想象等多方面感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
1、领悟美,感受情──学习“路上”:
⑴课文中哪些是写路上的?
⑵把描写路上美的句子找出来,想想美在哪里?全班齐读这些美句。(教师把剪贴画“路上”放在导游图中路上位置)
⑶“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这句话写作顺序怎样?这么多颜色,你感觉怎么样?这么美的句子值得我们好好品读。
(学生比赛回答、比赛读)
⑷为什么“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哪位同学能读出溪流变化?(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播放自然界中溪水流动变化的声音)
⑸闭上眼睛,听老师把前三个自然段朗读一遍,边听边欣赏路上的美景。(教师配乐朗诵)
⑹这么美的句子,如果能把它记下来多好啊。看谁在3分钟内记得又多又好。
学生自己读句子。交流,并请记得多的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经验。
2、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
过渡:
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在双龙洞。
⑴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教师把剪贴画“外洞”放在导游图中的外洞位置)
⑵“突兀森郁”什么意思?从这个词可看出洞口什么特点?
⑶“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说明外洞什么特征?(教师点学生回答,师生概括)
⑷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板书:山路美)
(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
(板书:宽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⑸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3、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过渡:
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⑴请两位同学前去探探路。这两位同学合适吗?这两位同学不合适可看出孔隙什么特点?(教师点两位较胖的学生上讲台)
⑵船怎样进出孔隙呢?(师生齐读“船两头系着绳子……船就出来”)请看录象,船是怎样进出孔隙的。从录像中,可以看出孔隙又小又窄,进孔隙,你的心情怎样?(教师放录像,配录音介绍)
⑶请一同学上讲台,把黑板当小船,模拟作者是怎样进孔隙的?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学生以黑板为小船做动作,师生评价)
⑷分组朗读,读出好奇、紧张心情,看哪一组读得最好。(教师点评朗读)
三、穿过这惊险的孔隙,我们的眼前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我们下节课再学
四、课后作业
把前面已经游览过的地方编成导游词。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内洞的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2、练习利用课文内容编写导游词。
教学重点
1、了解双龙洞内洞的特点。
2、学习游记。
教学难点模仿课文写一篇游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穿过孔隙,又别有天地,我们赶快去看看吧。
1、驰想象,析特点──学习“内洞”:
过渡:
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就到了内洞。内洞里的景象又是怎么样的呢?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
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板书:奇)
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
(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
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为洞中平添了几分气势。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钟乳和石笋,侧耳倾听,耳边响起轻缓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
(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
(板书:深黑的石洞里)
3、谁知道石钟乳、石笋?能不能想象一下石钟乳、石笋的形状,愿想什么就想什么。(教师出示千奇百怪、颜色各异的石钟乳、石笋的图片,学生畅所欲言)
4、默读,找内洞特点。(教师把剪贴画“内洞”放在导游图中内洞位置)
二、着眼泉水,总结全文
1、一路游玩过来,哪几处见到泉水?
2、我们就是沿着溪流参观双龙洞的。
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3、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请大家回味一下我们的游览路线怎样?
4、学完课文后,我们知道作者是用什么顺序组织全文的?(师生概括写作特点)
三、续编导游词
把昨天让大家去编写的导游词加上今天的内洞,写完整。
谁来做一回小导游?(学生读导游词)
四、畅谈感想,学写游记
1、双龙洞游完了,你有什么话好说,有何感想?(学生踊跃发言)
2、寒假就要到了,以此文为范例,做一篇游记。
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一)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结构,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二)体会爱心能给世界也能给自己带来美好和欢乐,自私则会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的道理、
(三)能体会文中拟人句的效果,并释读以下字词:栖息聆听肆意咆哮翩翩起舞乐不可支、
二,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注意查找工具书、
②读顺文,注意声情并茂的朗读、
③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圈出感兴趣的内容、
2、开课导语
有一首歌这样唱到: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美好、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就变成一座坟墓、诗人白朗宁也曾这样说、那么,英国作家王尔德又是怎样诠释爱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童话《巨人和孩子》、
活动过程
1、正因活动下列加点的字该怎样读(以多媒体显示,或小黑板显示,学生提问后随时补上)
栖息聆听肆意咆哮翩翩起舞乐不可支
2、听读活动
(1)听的要求
①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巨人的花园有过几次花园
②你在预习时对的立意,已有初步感受,请再听听老师的诵读,进一步加深感受、
⑵读的要求ˉ
教师在钻研教材,把握特点基础上,为课文选配适当的背景音乐,范读力求做到:音(清晰,准确,优美)的示范,情(欢快与苔闷)的感染,意(天真,稚趣〉的导引,发挥教师范读的多重隐性教育功能、这种面对面的互动是其他名人的诵读录音替代不了的、
3集思考活动
(1)学生活动要求:将自己读的感受与听老师读的感受结合起来,思考听读前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⑵教师辅助策略:启发学生用视读法,浏览重要段落,然后结合思考练习一思考、巡视课堂,及时帮助解决思考中的疑难问题、
4、交流活动
⑴关于动人的故事,花园的变化、可以以下列问题带动同学、
①孩子们为什么喜欢到花园去玩
②巨人为什么要筑一道围墙
③孩子们被赶走后花园发生了哪些变化
④巨人是怎样搞懂原先不懂得春天为什么迟迟不来的问题的
⑤巨人被感化后做了哪些事花园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⑵关于的立意,可以从思考练习一入手、
习题一:
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美好的春天、当巨人把孩子们赶出花园后,春天不再光顾巨人的花园,巨人的花园终年是寒冬,只有北风,冰雹,还有霜和雪在园中的林间上窜下跳、而当孩子们回到了巨人的花园后,树上开满了鲜花,鸟儿们翩翩起舞,兴奋地欢唱,花朵也纷纷从章地里伸出头来,露着笑脸、
习题二:
巨人由于自私而把孩子们赶出了花园,花园从此不再有春天、我真弄不懂春天为什么迟迟不来,他也急切地盼望着天气发生变化、正是由于巨人看到了是孩子们的到来使花园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他终于明白了是由于自己自私而带来了恶果、特别是那个爬不上树去的小男孩被巨人抱上大树之后,树儿立即怒放出朵朵鲜花,鸟儿们也飞回枝头放声欢唱,小男孩伸出双臂搂着巨人的脖子,亲吻巨人的脸,这些变化更让他深受感动、他由此而深深觉悟,变得充满爱心理
(站在孩子角度参与活动,对其他
教案《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巨人的花园》教案三》,来自网!http://
见解,有偏执的引导,合理的肯定,有创意的表扬,促成自由争鸣的场效应形成,使课堂出彩、)
最后以这篇童话告示了我们怎样的道理收束讨论、(爱心能给世界也能给自己带来美好和欢乐,自私则会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
5、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作业:思考练习二、
第二课时
1、开课导语
叶圣陶曾说过:作者思有路,循路识斯真、可见理清思路,概括内容是多么重要、这一课我们将重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品析文章的语言、
2集思考交流活动
⑴关于结构切分
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并讲清理由、教师可从花园有几次春天上加以引导、
课文可分成三个部分,其中第二,三部分为课文的重点、
第一部分(1—2段)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快乐地玩耍、
第二部分(3—10段)巨人禁止孩子们进入花园,从此花园只剩下肆虐的冬天、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用神话般的惰节,形象地写出了巨人由于自私而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且巨人威力再大对此也无可奈何、意在告诉读者:人们会为自私付出沉重代价、
第三部分(11—22段)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春天,也给巨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巨人看到由于孩子们的到来,花园里又出现了春天的景象,而大受感动,幡然醒悟: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春天不肯到我这儿来了、……让我的花园永远成为孩子们的游戏场所、作者写得起伏有致,因为孩子们并不知道巨人已经变好了,见到巨人吓得都逃走了,花园立刻又回到了冬天里、富有戏剧情节的是只有一个小男孩没有跑,这是因为他的眼里充满了眼泪,没有看见走过来的巨人、接着写巨人悄悄来到小孩的身后,双手轻轻托起孩子放在树枝上、由于他把孩子放到了树上,树儿立即怒放出朵朵鲜花,鸟儿们也飞回枝头方声欢唱、使巨人尤为感动的是,小男孩伸出双臂搂着巨人的脖子,亲吻巨人的脸、其他孩子也不再害怕巨人,纷纷跑了回来,春天也跟着孩子们来了、写得真切感人、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写出了巨人的改变是那么的真诚和彻底、
⑵关于品析文章的语??
①活动形式:
教师指定范围,明确品析的角度,让学生讨论、可设计以下问题带动学生
第2节写巨人不再花园,措辞有何特点文中还有哪些词用得很有特色
第8节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文中还有哪些运用修辞的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活动引导
关于第2自然段的重点品析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十分注意语言与修辞的使用!写得形象生动而富于感情色彩、写巨人不在时的花园:青草是绿茸茸的;花朵是粉扑扑的;果实是累累的;用叠音词表现出了一种欢乐喜爱之情、表现巨人的自私,则用了祖声粗气地吼叫、写巨人改变态度之后到花园去,用的是轻轻地走下楼,悄悄地打开前门、悄悄和轻轻这两个词用得非常恰当,准确地写出了巨人内心对孩子充满了爱、当巨人再次看到他所喜爱的小男孩时,用了激动,奔急匆匆来表现他急切的心情
关于第8自然段的重点品析
第八段中,写花园没有了孩子,则大量使用了拟人手法:小鸟便无心唱歌,树儿也忘了开花、有一朵花儿从草中探出头来,看见那个告示后,它对孩子们的遭遇深感同情,于是又把头缩回去,继续睡觉了、用以表现小鸟儿,树儿,花儿也对巨人的自私深表不满,对孩子们充满同情,是那样的爱憎分明、写雪,霜,北风,冰雹在花园里肆虐,写孩子们回到花园后,树,乌,花对孩子们的欢迎,都采用了拟人手法、写花园美丽和花朵之多,使用了比喻修辞:鲜花多得像天上的星星、另一个比喻是写巨人转变之后,认为孩子们才是最美丽的花朵这些比喻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③活动的深化
教师指定对象请学生造句,要求运用相关的辞格、话题可选择思考与练习三。
3、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阅读王尔德的其他童话,讲给同学听。
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4、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感受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如何由外洞进入内洞。
2、使学生感受到这一溶洞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释题,读第一段。
1、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老作家、老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释题。“记”是什么意思?
3、读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
1、激趣。听说,双龙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览一番,你们想去吗?要想去,事先要对双龙洞有些了解,课文会告诉你。赶快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读几遍。快读吧。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习字词和课文的情况。
三、理清顺序。
1、说起导游这个职业,可真好,天南海北,游山玩水。现在,有一个当导游的机会,你们想不想当?想当的都来当吧,现在,你们都是导游,就我一个游客。
导游小姐们、先生们,你们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教你们一个方法,可以画一张游览示意图。
2、细读课文,借助课文中地点转换的语句来画。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制作一张。
3、指定一组中一人板演,一人向大家介绍课文围绕课题按顺序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
四、学习第二段。
1、刚才就我一个游客太冷清了,你们还是陪伴我一起来当游客吧。现在让我们从金华出发到双龙洞去,请你注意欣赏沿途景物。下面请同学们当摄影师,把路上的美景拍摄下来,并且配上解说词。配解说词时,最好要使用文章的句子。要完成这件工作,先要好好地朗读2——3段。
2、学生自由朗读2——3段。
3、讨论。
(1)你拍了什么镜头?为什么拍了这了这个镜头?随学生补充介绍:映山红花色众多,有紫红、红、桃红、粉红、橙、金黄、雪青、纯白等颜色。
(2)还有谁也拍了这个镜头,你们愿不愿意来一次配解说词的比赛。
(3)猜一猜,油桐开的花是什么颜色的?
(4)介绍“新绿”。
4、看到大家拍了这么多的镜头,我很高兴了,不过,我有一个问题。
出示问题: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与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讨论。
想象景色,指导朗读。
5、一路上,有山有水,景色美丽,请你能否
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景色。比如,叶圣陶爷爷就用了一个词——明艳,你用什么词?
五、作业。
1、学编导游解说词。
2、背诵优美的句段。
3、画出双龙洞的游览线路图。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老师和大家一同坐上了开往金华双龙洞的旅游车。在途中我们听到了导游的热情介绍,欣赏到了美丽的途中风景。迎着溪流我们来到了双龙洞洞口。作者一路上欣赏着色彩斑斓的山、花、树、倾听着潺潺的溪流他的心情怎样呢?(愉悦、高兴……)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这部分吧。
指名朗读。
沿途已经这么美了,双龙洞位于其中那是景中之景,肯定会更美。今天这节课,我们请导游带大家去双龙洞洞内看看,领略一下那奇特、美丽的自然景观,大家愿不愿意?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读后回答: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答后归纳板书: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导学课文第4自然段。
1、生大声朗读第4自然段,然后回答: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指名回答,师梳理归类:
(1)、外洞有哪些特点?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
(2)、作者是怎样写出外洞高、宽、大的特点的?
2、学生自读、自写、自划后,同桌讨论上述问题,师巡回辅导。
3、指名释疑,其他学生评议、补充。
(师归纳板书:高、宽、大)
4、指导朗读训练:
(1)、指名读这段话,读后评议朗读效果。
(2)、男、女生比赛读这段话。
5、指名当小导游,模拟导游的语言、动作、神态,向同学们推介外洞这一景点。小导游介绍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评议。
四、自学第5自然段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自读自悟,了解到外洞的特点。再加上“小导游”风趣的介绍,使外洞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呢?请大家先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向大家详细介绍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方法。
学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师巡回辅导。
1、说说孔隙给你什么感受?(窄小、低矮)
2、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1)船小——
a.找读句子;
b.“仰卧”怎样卧,体会出什么?(矮)
c、那些词句能突出船小?体会出什么?(窄)
d、小结:“矮和窄”都是小的特点,因而船小可以体会出孔隙小。
(2)行船的方式——
a.找读工人拉
b.为何不能“划”
(3)乘船的动作——
a.找读
b、哪个词最能表现出孔隙小?(贴)找同学演示。
c、问:都是那些地方贴着船底?从……到……到……到,总而言之是没有一处不都着船底,为什么要这样?
d、如果把贴改成“靠”可不可以?(因为“靠”不如贴紧密,不能表现出孔隙小)
e、小结:“贴“用的太好了,从作者的动作也可以体会出孔隙的小?
(4)感觉——
a.齐读
b.感觉到什么?挤压(1)方向不同(学生示范)(2)为什么会有挤压的感觉?稍微、一点儿
c、指导朗读:孔隙中,随时都有撞破额角、擦伤鼻子的危险,随着小船在孔隙中慢慢的行进,作者的心情也会越来越紧张。因此,这一部分要读出紧张的情绪。
练读、指名读
五、导学6-8自然段
过渡:通过刚才惊险的水上之旅,我们终于来到了内洞。内洞的景色又怎样呢?请大家默读第6-8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6-8自然段。
2、学生读后质疑问难,师梳理归类。
a、内洞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b、为什么说“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3、学生自思后,同桌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4、师归纳小结
板书:大、黑、奇
师:洞内钟乳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编幅”、“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5、过渡: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
感情朗读。指读。
a、学生自读后,指名读,读后评议。
b、师与生比赛读。
6、指名当"小导游",向同学们介绍神奇的内洞。
六、课堂小结,渗透教育:
1、听了刚才几位导游的介绍,通过你自已的学习,你对金华的双龙洞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你此时想说点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表赞叹)
2、这节课,我们不仅随叶老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那孔隙的奇妙,石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真不愧为大自然中又一奇特的景观。而且,还掌握了游记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体会作者的所感和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七、布置作业:
1、读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2、为金华双龙洞写广告词或导游词。
3、背诵第五自然段。
板书设计
4、记金华的双龙洞
高 小 黑
途中见闻 外洞 宽 孔隙 窄 内洞 大 出洞
大 矮 奇
教学反思:
实现两个目标:培养学生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完成本单元重点训练目标:教学时,我重点讲解“空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一一分清文章的主次。
不足之处:上课紧张有余,教学机智不足;教学内容过多,对各个教学过程挖掘的深度不够;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不够,教学气氛不活跃。
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正确读写“浙江、罗店”等17个词语。
2、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画出路线图,体会路上景色的特点。
3、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教学重点
1、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
2、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游览过程示意图。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浙、簇”等7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正确读写“浙江、罗店”等17个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画出路线图,体会路上景色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
2、今天,我们一起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金华去看看双龙洞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生字,注意“簇、兀、漆、蜿、蜒”的读音。注意“臀”的写法。
2、出示词语,先指名读一遍,然后让学生齐读一遍,随机指导读音。
3、理解词语意思。
盘曲:环绕弯曲。
明艳:鲜明艳丽;明丽。
时而:重复使用,表示不同的现象或事情在一定时间内交替发生。
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险峻,树木繁茂。
聚集:集合;凑在一起。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
登陆:渡过海洋或江河登上陆地。
蜿蜒:(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本文指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进:量词,用于旧式建筑房院前后的层次。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题目是“记金华的双龙洞”,大家知道为什么这个景点叫双龙洞吗?谁能从课文中找出答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2、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游览的顺序)
3、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出金华城、一路迎着溪流、在洞口抬头望、这是外洞、孔隙、这就到了内洞、出了洞)
4、理清顺序,填写路线图。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四、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用笔圈出作者在路上看到的景物。(映山红、油桐、沙土、溪流)
2、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映山红多而茂盛,油桐花很多,沙土是粉红色的,溪流随山势不断变化。)
3、你怎样理解“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映山红生机勃勃,充满了自然美,表达了作者对映山红的喜爱之情。)
4、在学生发言基础上,着重理解以下词句。
(1)映山红:指杜鹃花。
(2)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
(3)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①“迎”字说明什么?(表明作者是逆溪流而上。)
②“时而”是什么意思?(有时候)
③“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溪流的蜿蜒曲折。由于溪流缓急不同,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
④为了说明溪流的形态,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两对反义词。(宽——窄;缓——急。)
⑤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出了什么?(作者愉悦的心情。)
⑥带着感受朗读句子。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这篇文章的,通过描写作者路上所见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当时愉悦的心情,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同桌互相检查。
2、指名读课文。
3、作者边欣赏山中明艳春色,边倾听淙淙溪声,一路逆流而上,来到双龙洞洞口。双龙洞究竟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二、品读课文,感受特点
1、朗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画出描写双龙洞特点的句子。
2、学生交流。
(1)洞口——很宽。
①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一特点的?(打比方)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生动形象)
③洞口的景色让你产生什么感觉?(高山之上,突兀森郁,很有气势,让人觉得双龙洞很神秘。)
(2)外洞——宽敞。
哪句话说明了这一特点?(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3)孔隙——狭小。
①读一读第5自然段,仔细体会作者经过孔隙时的感受。
②这么狭小的孔隙,当我们准备通过时,心情会是怎样的?(非常紧张、害怕)
③作者是怎样做准备工作的?(后脑、肩背、臀部、脚跟都贴着船底。)
④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过孔隙的感觉。假设你就是这样一个从后脑、肩背、臀部一直到脚跟都紧紧贴着船底的游客,而老师是洞中的工作人员,拉着你通过孔隙,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船开始慢慢移动了,你的眼前渐渐感觉到昏暗,你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你挤压过来。就在这时船突然不动了,你睁开眼睛一看……这时你会看到怎样的景象?心情会如何?
⑤这时假设你稍微抬头,会怎样?(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4)内洞——黑、奇、大。
①作者描写了内洞的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双龙——蜿蜒;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泉水——缓缓、轻轻。)
②读句子,想象画面。
双龙:仿佛在嬉戏,张牙舞爪,瞪着灯笼般的眼睛。(可以提示学生:眼睛、龙头、胡须、躯干、爪子等。)
石钟乳和石笋:仿佛一群仙人摆了一桌酒席,在一起开心地聚会。
③出示石钟乳、石笋的图片,试着给它们起名字。
④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课文中描写石钟乳、石笋的句子。
3、文中多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它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
4、作者游完内洞,又排队出洞,你能结合第5自然段的句子说说该怎样出洞吗?
三、拓展延伸
1、怎样来写自己游览过的地方呢?(按游览的顺序;把吸引你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如果景物发生变化,可以按照变化顺序来写。)
2、出示参观植物园的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再按顺序说一说。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参考第3自然段对溪流的描写,用“时而……时而……”的句式,仿写一段话。
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篇5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我们就随着叶圣陶爷爷,一起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好不好?
(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新授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能读懂什么,把不明白的地方划下来。
(师副板书)
⑴ 你都读懂了什么?(4人)
(如果学生只从句段说,提前安排一人)
板书:入山、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请你来你说你来,同学们知道得真多。
⑵ 那么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5人)
对问简单的词语,可以说:
你来谁来帮帮他?你明白了吗?
请你说你能帮他解答吗?懂了吗?
对学生有创造性的提问,可以说:
你的想法很独特!多么独特的想法呀!
与众不同,有创意。
敢于向权威挑战,了不起!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研究。这个问题待会解决(副板书)老师把它记下来也把它记在这。
相信这些问题讲完课文后,你就会明白。
2、(指板书)那么,在这几部分中你最喜欢哪部分,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可以自己读,合作读,还可以画画,谈体会。听明白了吗?开始。
全班汇报交流:
刚才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很高,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入山:
谁喜欢入山这部分?(字幕:2~3段)
你来。
你准备用什么方式来交流?
生:朗读、谈体会。
开始吧!
师:多美的景色啊!
谁还想交流?
(入山时见到的溪流。字幕:将“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画线.)
为什么喜欢?
生:用上了“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这些词,写出了溪流的变化。(课件:将4个“时而”变色)
师:那谁能读出溪流的变化呢?
你来读。
师: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他读的怎么样?
师:那你能不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呢?生读。(读得好时)
师:你这一读,老师仿佛听见了溪流变换调子的声音。谁能读的比他还要好?生。告诉老师,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
生:因为山势在不断变化。(读得不好时)
师:谁来教教他?你再来试一试!如果都读的不好,师范读,加手势。
师:听老师来读一读。
看谁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表扬。听老师来读。谁来和老师比赛?
师: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
生:因为山势在不断变化。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3、外洞:
师:你还喜欢哪部分?
生:我喜欢外洞,(放图片)走入里面就仿佛走进了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我们学校的阶梯教室大约只能坐二、三百人,而内洞中一千或八百人开会也不觉得拥挤。能想象出外洞有多大吗?(字幕)谁能读出外洞的大?一生读。他读的外洞大不大?你能读读吗?
4、孔隙:
生一:我最喜欢孔隙这一部分。(课件:第4段的字幕)
师:你准备用哪种方式来交流?
生:我准备用朗读的方法来交流。生交流。
师:读了这部分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觉孔隙又窄又小。
师:从哪可以看出孔隙很小呢?
生: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课件:点击热区,将此句划线)
师:谁还有?
生补充: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课件:热区--划线)
师:找得非常准确。你是通过读体会出孔隙又窄又小的特点。
师:谁还想来交流这一部分?
生二:我们组是以画图的方式来介绍这一部分的。(实物投影)大家看,我把由外洞进入内洞上面的石头画得这么低,是因为孔隙很窄小,高度大概只有从人的腹部到臀部的距离。船很小,只能并列躺着两个人。船两头都系着绳子,从内洞里拉动绳子,船就进来,再从外洞向外拉绳子,船就出去。多么有趣啊!我想这大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方式吧!
(师马上带头鼓掌。)你是通过画图来体会的。
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出示孔隙的动画)请看。这两位游客上船了,
刚才通过朗读、画图,我们知道了孔隙又窄又小。现在谁能把这一整段课文读一读?(出示此段的字)
先自己练练。谁来试试?你来。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不好)
哪儿不好?你能把这儿读一读吗?读得很好。你再把这一段读一读。
5、内洞:
师:你还喜欢那部分?
生:我很喜欢内洞。
师:你想以什么方式来介绍内洞(谈体会)?
生:进入内洞就好像置身仙境龙宫了。那里有蜿蜒在洞顶的双龙,还有千姿百态,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
师:你为什么喜欢它?
生:因为它形状──,颜色──。
师:你能不能用课本上的词来表示?(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师:那些石钟乳和石笋是什么样的?
生谈:形状像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
师:除此之外,洞中的石钟乳和石笋还有什么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内洞。
(放内洞部分录象)
师:他们像什么?请你来,谁再来说?
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洞里的景物还有很多。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谁再谈谈?
(如果没有谈的)
师:比如猴子观海、海底捞月、哪吒闹海等……
谁再说说?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
说了这么多,现在能把内洞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的特点读出来吗?
(字幕:首先当然是……值得观赏。)
先自己练一练。请你来。(一生读)同学们,他读的怎么样?自己练练,谁来?读得怎么样?老师也认为很好,喜欢读的站起来读。
三、练习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暑假即将来临,阳光旅行社要招聘一批双龙洞景区的小导游。
(课件:招聘条件“熟悉各处景点,普通话标准,举止文明,待人热情大方。”)
同学们愿意来试试吗?
师:首先以小组为单位作准备,每人介绍一处景点,介绍时可以把课前收集的资料充实进来。各小组要选出最优秀的一名同学参加竞聘。
谁想来介绍入山?(找一人)谁来介绍外洞、孔隙、内洞?(四人在前面一字排开)来,
(挂导游牌,发小旗)
师:我们由金华城出发。小导游们,开始吧!
生1:(出示录象──入山图)
如果导游开始没自我介绍,师要喊停。
问:平时我们外出旅游,见到的导游也是这么说的吗?
生:对,要先自我介绍。再来说说。
导游:双龙洞属于岩溶景观,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我们现在正通往双龙洞。你们看,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是不是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真是一片明艳。
随着山势,迎着溪流,我们继续往前走。
导游:再往前走,就到了双龙洞口,溪水就是从那儿流出来的。
师:(拍肩)该轮到你了!
生2:外洞
我叫xx,大家叫我x导好了,将由我和大家一起游览外洞。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你们看,洞口的形状真像桥洞,这么宽。
导游:让我们走进去看看吧。它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这儿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像不像个大会堂。你看,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就是外洞。外洞的常年洞温保持在17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特别是在炎炎夏日,更是人们纳凉的好去处,比起天然空洞,更是过之而不可及。古人形容的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
师:谁还查找了其他有关外洞的资料?
一生读:我还知道了外洞厅北有一挂黄色“石瀑”(生出示图片)大家看,它俨然是古人衣袍,这就是传说的“吕先生藏身”景点。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隐身于此,又有传说是,有个村姑誓不嫁抢她的财主,被锁困在洞中,吕洞宾就是从这里去营救洞中的村姑的。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上网)
师:利用上网来查阅资料是一种便捷的方式,可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生3:孔隙
导游:(图)我叫xx,大家叫我x导好了。请看,这就是孔隙,可以容下一只小船进出。……这就到了内洞。
生4:内洞(录象)
导游: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双龙洞内最神奇的自然景观──内洞吧!大家看,洞顶上有两条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那边是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你可以依据其形状自由想象,即使不比作什么,我觉得也很值得观赏。如果你在内洞转一圈后,你会发现内洞比外洞大得多。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游览。
师:导游工作结束了,现在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表现?
祝贺你们!
四、谈收获
1、(指副板书)这些问题你明白了吗?
2、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用做诗、画画、唱歌、写广告语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双龙洞的喜爱,下课。
下一篇:幼儿园大班购物教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