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文档网 > 教案设计 >

藤野先生教案 6

| 来源:网友投稿

 藤野先生备课资料

 藤野先生教案

 核心知识【目标要求】

 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课文解析】

 一、注音释义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驿站(yì) 教诲(huì) 瞥见(piē) 畸形(jī)不逊(xùn) 诘责(jié ) 匿名(nì) 樱花(yīng)芦荟(huì) 芋梗(yù)(gěng) 绯红(fēi)解剖(pōu) 杳无消息(yǎo) 深恶痛疾(wù)(jí)油光可鉴(jiàn) 系住(jì) 难以下咽(yàn)模胡(mó) 霉菌(jūn) 喝采(hè) 发髻(jì)

 2.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烂熳:也写作"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

  绯红:红色。(2)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

  油光可鉴:这里是说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以当镜子照。鉴,原意是镜子,这里作动词用。(3)实在标致极了。

  标致:漂亮。这里是反语。(4)兼以满房烟尘斗乱。

  兼以:加以。

  斗乱:飞腾杂乱。(5)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精通时事:在这里是指精通一些无聊的事。(6)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

  驿站:古代指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7)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客死:死在他乡异国。(8)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这里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9)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

  模胡:这里指马虎、不讲究。(10)同学100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

  落第:科举时代应试不中叫落第。这里指考试不及格。(11)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

  不逊:无礼。逊,谦逊。(12)末尾是匿名。

  匿名:不具名或隐匿真名。匿,隐藏。(13)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放在心上。(14)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

  诘责:质问并责备。(15)也无怪他们疑惑。

  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16)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凄然: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17)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

  适值:正好遇到。(18)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杳无消息:形容一直得不到对方的消息。杳:远得不见踪影。(19)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

  教诲:教育训导。

  小而言之:就小的方面说。(20)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抑扬顿挫:形容声音高低转折,和谐悦耳。(21)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正人君子:旧时指正直、有道德的人物。这里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深恶痛疾:最厌恶最痛恨。恶,厌恶;疾,痛恨。

  二 、内容主旨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字、思想家、革命家。《藤野先生》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10月,当时鲁迅南下厦门,暂避北平反动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他写作了一系列回忆旧时生活经历的散文,后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这篇散文是其中第九篇,原有副题"旧事重提之九"。它主要记叙了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作者留学日本时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经历,重点回忆了在仙台学医时,日本学者藤野先生对自己不倦的教诲,深情赞颂了藤野先生正直高尚的思想品德,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特别是他"为学术为中国"的热情给予作者深刻的影响。文章依据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2、3自然段。写作者到仙台之前在东京留学时的所见与感受。鲁迅东渡日本,为的是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然而课文第一句话"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失望与不满之情扑面而来。"这样"指什么呢?作者却并未正面回答,而接着写到上野公园"樱花烂熳""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美丽的景致招来"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同为中国人,作者对他们格外留意,他细致地描绘了他们头上的大辫子,描绘了他们不以之为耻,反以之为荣,忸怩作态令人作呕的丑态,表达了自己的厌恶与反感。其深层原因是这些人看上去悠闲自得,全不以国家民族危亡为重,全无半点忧患意识,到日本只为了个人目的,或赶时髦,或附庸风雅,是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的残花败朵,和满怀爱国激情为祖国奋发学习的鲁迅完全不同,怎能不令他感到深深的失望呢?第二段,写留学生会馆的情况,也不尽如人意。"有的还值得去一转"是因为其"门房里有几本书买",表现了作者的志趣。"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表现出极其勉强的情绪,这种勉强为之的态度是针对上段中在公园不忍一睹的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而起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描写了会馆被一些无所用心花天酒地之人弄得吵闹污浊的情况,作者的厌恶之情溢于言表。在花下流连,在房中跳舞,这便是一部分留学同胞的生活,怎能不使鲁迅气闷、悲哀?"东京无非是这样"的指示即在于此。鲁迅东渡日本前曾求学于南京水师学堂和矿路学堂,在"旧事重提之八"《琐记》中说:"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上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这便是"到外国去,又怎样呢"的回答。并没有带来任何令人振奋的生活,周遭那么荒唐、无聊,同胞依然醉生梦死。鲁迅在东京再也呆不下去了,他准备离开。第三段一个问句,写出了作者对于东京的厌倦,流露出对新鲜环境的追求。

 第二部分,第4至倒数第4段。主要记叙在仙台学医时与藤野先生相识、交往及依依惜别的往事,表现藤野先生对自己的关怀、教育和彼此的深厚情谊,以及自己决定弃医从文的重大思想变化。可以分为四层:第一层,4、5自然两段。写到仙台沿途所见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先写离开东京赴仙台途中所见。突出地写到两处地名──"日暮里"和"水户"。"日暮"触发作者忧国之情,因而印象深刻;"水户"是反清志士客死之地,此二处作者牢记不忘,反映作者受国的思想感情。接着用三个并列的分句简介了仙台的情况。第5段写初到仙台医专受到的饮食住宿方面的照顾:不但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他的食宿操心,一位先生还"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劝他搬到"相宜的住处"。虽然写的是生活小事,仅寥寥数笔,却表现出所遇日本人对中国留学生的深情厚谊。当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中国,1904年日俄为争夺更多的在华利益在我国东北开战,给我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如此友好热情的照顾使作者"受宠若惊"。然而鲁迅怀抱求学救国之心而来,物质条件、生活状况都置之度外,并不看重,这种种优待虽给了他一些精神上的慰藉,却是不能和后文藤野先生的关怀相比的。第二层,6至23自然段。集中记叙和藤野先生相识交往的几件事,表现藤野先生的学者风貌和友好情谊。作者先从"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着笔,引出藤野的出场,以白描写法描绘他的音容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接着又从"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着笔,揭示他学识渊博、科研辛勤和教学认真。作者特别指出:"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意在指明中国并非从来落后,也不乏有识之士。这个细节对于鲁迅也是一种鼓舞吧。以上为正面叙述,摹写出一位朴素诚恳的学者形像。然后,通过听留级学生的介绍来写藤野先生的日常生活。"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等细节描写,表现藤野先生生活俭朴,不拘小节,从侧面表现出他对教学研究工作的投入和专注。初次见面的藤野先生,便给作者极其深刻的印象。接着,作者回忆了"批讲义""改解剖图""教解剖尸体"等几个典型事例,具体展示藤野先生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严格不倦的教诲。藤野先生任课刚"过了一星期",便使助手来叫鲁迅。"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就在这样紧张繁忙的研究工作中,还特别惦记着来自中国的鲁迅,担心他听课有困难,准备亲自为他检查笔记。并且,收下笔记后第二三天便还,还要坚持每星期查一回。当作者第一次打开藤野先生交还的笔记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吃惊"是因为很少有教授能这样对待学生,尤其鲁迅来自中国,感受到日本教授这样的关心,很是意外;"不安"是因为"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让先生如此费神,给先生添了麻烦;"感激"是因为先生如此不厌其烦,包括不属于自己教课范畴的文法错误也一一订正,使作者不胜感激。藤野先生年轻时学过汉语,对中国抱着尊敬的感情,他说:"我总觉得,对中国的先贤应该很尊敬,对这个国家的人也应该高看才是。"这大概是藤野关心作者的思想基础,所以对鲁迅倍加爱护,也表现了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添改讲义的工作"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藤野先生不仅热诚关怀鲁迅的学习,而且在学业上毫不放松对他的要求。当他发现鲁迅为了美观而将解剖图中"血管移了一点位置"时,一面替他细致改过,一面特地叫鲁迅过去,和蔼可亲地教导他必须以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对待学业。而当他见鲁迅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时,"很高兴",专门把鲁迅叫去大加赞扬。他为研究骨形的变化,关于中国女人裹脚情形的发问,虽然使鲁迅"很为难",但他毫无恶意,恰恰表现了对中国的关心和科学求实的态度。在中国贫穷落后的年代,在中国人备受歧视的时代,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敌蹄正肆意践踏中国领土的政治背景中,一位日本学者,能毫无民族偏见,抱着尊重中国之心,诚恳帮助一位中国留学生,实在令作者感激不尽,也令读者为之感动。第三层,24至31自然段,记叙鲁迅决定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经过。由于鲁迅学习努力,又得到藤野先生的帮助,在学年试验中取得了居中的成绩。但一些深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歧视甚至仇视中国的所谓日本"爱国青年",却怀疑是鲁迅事先得到了藤野先生漏泄出来的题目,不仅找借口检查鲁迅的笔记,并且投寄匿名信、在黑板广告中施加小计来讥刺鲁迅,这些行为受到鲁迅和几个日本同学的正义诘责,结果以那些流言的失败和鲁迅的告终。然而这件事对于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鲁迅来说,不能不是一个极大的刺激,不能不引起他深刻的思考:"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作者心情之沉痛情绪之激愤溢于言表。在这里,鲁迅把个人的受辱与祖国的衰弱紧紧连在一起,更加激发了他救国救民的责任感。接下来,"但"句一转,叙写一个决定性的更强烈的刺激的到来。在讲课间隙放映的时事幻灯片中,自然有炫耀日军赫赫武功的内容,而让鲁迅无法接受的,是"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槍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鲁迅在1922年写的《呐喊自序》中也提到这件事,他说:"从那一回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作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只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于是鲁迅写下了仅仅十个字却含义丰富饱含愤激之情的一句话──"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日本学生看到的是日军的胜利,而作者,讲堂里唯一的中国人,却感到无比耻辱,如坐针毡,他的灵魂再一次被深深刺痛了。又听得日本学生的欢呼,怎能不刺耳?作者接下来插叙了一段回国后的观感,"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这句中"他们"指闲极无聊观看枪毙犯人并且大声喝采的中国人,他们精神的空虚,心灵的麻木,行为的荒唐,使鲁迅震惊、愤恨!鲁迅学医是为了救国,认识到此路不通,便决定弃医,另寻救国之路。第4层,32至36自然段,本层记叙将要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情景。"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只是"有些凄然",可见藤野先生对鲁迅的离开心情极其沉重和复杂,作者慰安他的谎话也起不了任何作用。接着写到赠照片、题字和叮嘱的话,无不表明藤野先生很看重鲁迅,对他的弃医感到痛惜,对他的未来仍然十分关注。对藤野先生的回忆就在这种惜别的气氛中结束了。

 第三部分,38至39自然段,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先写离别后的情况和自己未寄照片和写信的原因。有时是无从说起,有时是难以下笔,以致"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一去之后,杳无消息"。表现出作者内心的不安和深深的歉意。接着写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和热烈赞颂。从"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的评价,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切感激之深。接下来作者从更深的思想层面揭示了原因──"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藤野先生作为学者,希望自己能为新医学的发展和传播做出贡献,"为学术"是他全部行为的准则,从这个目标出发,怀着对古老中国文明的敬仰尊重,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是一位正直学者伟大性格集中的表现。而鲁迅东渡日本,正是想学到新的医学,从而为中国图富强。所以,"为中国"和"为学术"是藤野先生关怀爱护鲁迅的出发点,也是他们师生之间产生友谊的思想基础。藤野先生最使"我"感激说到底,正是感激他的"为中国"和"为学术"的崇高思想境界。这一段,升华了主题,是全文画龙点睛之笔。鲁迅对藤野先生念念不忘,装订并收藏着凝聚先生谆谆教导与体贴关怀的讲义,将先生的相片悬挂在书桌对面墙上,并时时以此为鞭策,增加勇气,坚韧顽强地同反动势力斗争下去。

 三、写作特点

 1.脉络分明,记叙有序。文章以作者对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的线索,开头写到仙台之前在东京的生活,这是对去仙台缘由的交代,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写到仙台后的生活,引出藤野先生,重点表现藤野先生不仅是作者学业上的导师,更是他思想上的恩师与朋友。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化怀念为斗争勇气的行动。除了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以外,文中还贯串着一条内在的线索,那就是作者崇高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如写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不满和厌恶,写赴仙台途中印象深刻的两个地名,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幻灯片事件,到弃医从文,以怀念藤野先生为激励,拿笔继续战斗,无不围绕和展现了这条内在的线索。

 2.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作者写人,注意抓住特征,选取典型的细节和事例,表现人的精神风貌。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以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对他们的辫子进行形褒实贬的描写,揭示这班清国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表现了作者不愿与之为伍的见识。如写藤野先生,从其外貌特征穿戴入手,形象具体地介绍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并通过添改讲义一事,表现他对工作认真负责;通过纠正解剖图一事,表现他对学生严格要求;通过关心解剖实习一事,表现他热情诚恳的态度,通过他了解中国女人裹脚一事,表现他科学的求实精神。

 3.语言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文中回忆的是使作者终生难忘的恩师,所以刻画恩师形象,表现恩师高尚品德的文字中饱含感激之情。而对自己厌恶的清国留学生,日本"爱国青年"和与自己笔战的"正人君子"则充满了讥讽。

 【重点语段研读】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这一段可分二层。第一层从开头到"龙舌兰"。第一句话就管到这里。层意是第一句话,"尊为'胶菜'"和"美其名曰'龙舌兰'"都是对"物以稀为贵"的解说。以下是第二层,具体记述自己到仙台所受的优待。两层之间是并列关系,先说物,后说人。前者对后者起比照衬托作用。这一段主要谈到作者在仙台受到的优待和实际生活情况。所谓"优待"就是"不但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但对这种"优待",鲁迅认为"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的缘故。这也是符合实情的。因为当时日本正在侵略中国,作为受侵略的"弱国的国民",来到日本往往受到歧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是很强的,他深以祖国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为耻辱,他绝不认为自己受到"优待",就是对中国人的尊重,所以他以北京的白菜到浙江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的芦荟到北京得到"龙舌兰"的美名作比喻,说明自己所受到的优待,仅仅是因为在仙台医专他是唯一的一名留学生,是"物以稀为贵",这调侃似的口吻包含了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就是在这样的"优待"下,鲁迅的生活也是艰苦的。先是蚊子太多,没有蚊帐,睡觉时"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后来搬到另一家客店,"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但是,这种十分艰苦的生活条件,丝毫不能动摇鲁迅"科学救国"的意志。由此可见,鲁迅把自己受到优待当作"物以稀为贵"和对艰苦生活十分乐观幽默的描述,都隐约贯串一条爱国主义思想的红线。他身处异国,一举一动,无不系念着风雨飘摇中的祖国,一情一感,无不闪耀着炽热的求学报国的思想火花。把这一段文字放在全文中理解,显然为下文藤野先生的出场作铺垫。这些日本职员只关心鲁迅的饮食起居生活,有时也显得热心过分,比如认为"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所以鲁迅住在那里"不相宜",致使鲁迅搬到别一家"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的客店。而藤野的关心是真诚的,实实在在的,难能可贵的。

 【解题指导】

 鲁迅曾对《藤野先生》的原稿进行过认真的修改,试比较下面几组修改前后的文字,说说鲁迅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改动。

 1.修改前:……责成运送局去找寻,毫无回音。

  修改后:……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音。解题:"毫"字在程度上够分量,改为"寂",则如同加进了音响的效果,不仅丢失了讲义,连追寻也石沉大海,无声无息。作者心情之焦急与当前工作之腐败,对比强烈而鲜明。

 2.修改前:……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修改后:……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解题:修改后加上了加点的几个字。"增加勇气",说明藤野的思想行为不仅督促作者"良心发现",力戒懒惰与退缩,而且给他在艰难困苦中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力量和勇气。因为,作者正是从藤野身上看到,把中国从黑暗统治中拯救出来,使之繁荣与进步,这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愿望,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愿望。后7个字,作者从自己的生活习惯出发,补了一笔,便使读者更感到可亲,他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洋溢在字里行间。

 3.修改前:但到傍晚,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的响得震天…… 修改后: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的响得震天……解题:"有一间"这四个字的增添,使文章更准确、更令人信服,说明去日本的中国学生中,有只知寻欢作乐的"清国留学生",也有像作者一样一心追求光明与真理的爱国者。第三个"咚"的别开生面的使用,不仅更鲜明地描绘了会馆里的污秽,留学生的劣行,也使读者身临其境亲耳闻听,如作者一样无法抑制自己的愤慨之情。

 4.修改前:有一回上火车去,管车的竟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修改后: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客人大家小心些。解题:两句的区别是将副词"竟"改为动词"致使",叙事的角度变换了,"竟"是出乎意料的语气,用"竟"就强调了管车人的不是,但这是不合理的。改为"致使",说明是由于藤野本人专心治学不修边幅、不拘小节,才引起误会,就更鲜明地表现了藤野的为人。

 5.修改前:北京的白菜一到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修改后: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解题:"一到"和"运往"的位置调换了一下。乍一看,这两个词似乎区别不大,但细推敲,则深感改得合理。作者是以北京为出发点来讲的,所以从北京运东西到外地,称"往",而从外地运东西来北京,则当说"到"。从这两个词的互换可见鲁迅作为语言大师,确实一丝不苟。

 6.~前:问问熟识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 后: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解题:作为与"时事"搭配的词语,"精通"比"熟识"更为贴切;"熟"与"识""时"声调相同,"识""时""事"声韵相同,因此"熟识时事"读起来拗口,而"精通时事"则造成声韵上的起伏,读起来顺口悦耳;更重要的是,"精通"二字用在这里,饶有讽刺与挖苦意味。

 7.~前:从此就看见许多新的先生,听到新的讲义。

  ~后: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题:改动之后,一是表述得更准确。鲁迅到仙台,身处异邦,人地两生,再加上一些日本人对中国人持有民族偏见,因此,这"陌生"二字更能恰当地表现鲁迅当时所处的环境和他自己的心境。"许多新鲜"这四个字的运用,使鲁迅渴求救国知识得到满足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二是使用了两个"许多",用"陌生的先生""新鲜的讲义"相对仗,增加了思想的容量,调整了语言的节奏,而且为引出藤野作了必要的准备。

 8.~前: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总算没有落第。

  ~后: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解题:"总算"表明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以后某种愿望终于实现,而"不过"则只是达到了很低的起码的要求,"总算"所表明的取得的成绩比"不过"要大;从感情上讲,"总算"有因大体上还过得去的满足,松一口气的情绪,而"不过"则是不满意,有再求上进的愿望。用"不过"一词一方面表现了作者为救国而发愤学习、不甘落后的精神,另一方面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线:那些"爱国青年"因为"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怀疑鲁迅的"不过是没有落第"的成绩,甚至造谣诬蔑、无端搜查,多么令人愤慨和不能容忍。

 附正文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排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

 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可以抄一点。""拿来我看!"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100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你改悔罢!"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一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7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0月12日。


推荐访问:藤野先生教案 教案

热门排行

2023年《你说我猜》智力游戏活动教案3篇

《你说我猜》智力游戏活动教案1  教学目的:  1、在感知物体特征的基础上,学用较准确的词语来描述事物。  2、专心倾听别人的描述,准确地猜出物体的名称...

幼儿园中班游戏揪尾巴教案三篇

2、培养幼儿能在游戏中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废旧报纸条彩色布条音乐游戏光盘  【活动过

最新中班防灾减灾教案反思,防灾减灾日教案大班(16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

最新忙年喽大班社会教案,地球我家大班社会教案(八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6课巨人花园优秀教案

26巨人的花园 课题 巨人的花园?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 自主学习

中班古诗山行教案

中班古诗山行教案 篇一:中班幼儿学古诗】 回乡偶书贺知章(唐)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

大班安全教案放鞭炮

大班安全教案放鞭炮 篇一:幼儿园大班安全教案】 幼儿园大班安全教案:“着火了,怎么办?” 一.设计思

硬笔书法教案撇、捺写法

哈尔滨市道外区少年之家 哈尔滨市道外区少年之家 李爽 硬笔书法教案 楷书基本笔画“撇画、捺画”的书写

大班体育教案趣味轮胎

大班体育教案趣味轮胎 篇一:大班体育活动:玩轮胎】 大班体育活动:玩轮胎 活动目标: 在玩滚轮胎的经

2023中班做风车教案6篇(2023年)

中班做风车教案6篇中班做风车教案篇1活动目标:1、学习用剪、粘贴合钉的方法制作风车。2、在用自制的风车布置教室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活动准备:风车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