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文档网 > 教案设计 >

初中教案设计23篇

| 来源:网友投稿

初中教案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以及赤道周长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滑动和相关事例,用简单的方法证明地球的形状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教案设计23篇,供大家参考。

初中教案设计23篇

初中教案设计 第1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以及赤道周长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滑动和相关事例,用简单的方法证明地球的形状

情感态度

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受到科学史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学具器材地图

导学过程批注

(一)新课引入

课前:[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你进入地理知识殿堂!(制造一个研究地理学科的学术氛围,利用文字和女孩头像使气氛严肃而不失亲切。这对刚刚进入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很重要,他们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也激发他们热爱地理科学,愿意学习地理学科的愿望。)

(二)新课讲授

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配合黑板文字进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1-5个有关问题,在考察学生的同事引入教学,下划线处是连接内容。)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2、小时候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过程,是师生交流过程,学生讨论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问题1:太阳是圆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不一样,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学生也许能够说出来,说不出来也不要紧,告诉学生以后我们会研究;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的,只是因为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

问题2:实话实说,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观察。

问题3:球体,这点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呢?不同学生获取这一概念的来源不同,可以任由他们叙说,重在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追问:如果只是根据你观察的现象,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平的……古人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想法,围绕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引申总结: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远——大地不是平的。

2、月食——地球也是圆的。

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球体。

学生朗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根据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请同学们谈感受,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明白下列道理:

●科学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而来的,今天认为正确的真理,明天也许就会……所以我们要相信科学但不迷信书本,要敢于质疑并勇于证实之。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接近自然的工具,使我们对地球的认识更设更正确。

●追求真理很多时候要以付出生命为代价,让我们向为真理献身的勇士们致敬!

4、地球卫星照片——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问题4、用手可以比画出篮球的大小,可要用数据说明,就要用到数学知识,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应该能够回答出用半径就可以求出篮球体积的方法。地球大小的计算方法同理。

分组活动,完成书中第11页要求填写的内容。

教师给出准确的地球周长和地球赤道的平均半径等数据,并通过以下形象的说法让学生体会到地球的“巨大”;假如我们乘坐每小时飞行800千米的飞机,沿着赤道绕地球飞行一周,得用50个小时。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这个面积相当于53个我国领土(960万平方千米)那么大。

二、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先有学生来说,老师最后总结。

板书设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

极半径:6357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作业设计复习

小结

初中教案设计 第2篇

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与孟浩然、 田园诗、 重阳日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具、黍、合、斜、轩、圃、桑麻等实词解释。

口语交际训练设计目标:

在这四幅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读一读,告诉大家。

阅读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目标:

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

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导入,请学生回忆并简单介绍作者。

二、沉浸文本,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的诵读诗歌并正音。

2、请学生谈谈这首诗歌说了什么事。注意:请学生结合具体诗句来谈,将字、句的解释穿插其中。

诗人应邀赴约欣赏田园风光享受农家情趣再约重阳欢聚

三、体验文本、品味语句,理解课文

1、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注意:在具体分析中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适时插入对田园诗和重阳节的简单介绍。

2、你喜欢这样的聚会吗?你喜欢作者对这次聚会的记录即这首诗吗?具体喜欢哪句诗?注意:在学生的谈论中引导学生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四、延伸体会、拓展阅读

1、散读、齐读《读过故人庄》

2、讨论:这篇读后感和原文有哪些共同点?(如热爱田园生活、醉心田园风光等)

读《过故人庄》

王爱民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引自孟浩然《过故人庄》

空气甜甜的把鼻孔打开

泉水甜甜的把胃打开

山花甜甜的把衣衫上的图案打开

我和一个村庄一起

被一声声鸟鸣一道道小溪

送出更远我要生出翅膀

不走名山大川

只在来过的这个村子的山坡下

作巢

用恬淡作砖用快乐作瓦

初中教案设计 第3篇

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进一步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熟练掌握正负数的表示方法,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毛

2、数学思考: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

3、情感态度:师生合作,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

重点:进一步理解正、负数及零表示的量的意义。

难点:理解负数及零表示的量的意义。

课前准备

卷尺或皮尺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1、复习正、负数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进一步学习做好知识准备。

活动2、活动安排 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加深对负数的理解。

活动3、举例说明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4、巩固练习 掌握正数和负数。

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1

1、 给出一组数,请学生说说哪些是正数、负数。

2、 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

师生行为及设计意图

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让一组同学任意给出一组数,另一组同学找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正整数?负分数?复习正、负数的定义。

活动2

1、各组派一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按老师的指令表演,看哪一组获胜。

2、分小组完成,用卷尺或皮尺量桌子的高度、桌面的长度和宽度,并将它们表示出来。(超出1米的部分用正数表示,不足1米的部分用负数表示。)

师生行为

1、老师说出指令:向前1步,向后3步,向前-2步,向后-2步。学生按老师的指令表演。

2、各小组派一名同学汇报完成的情况。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在活动中巩固所学的知识。

活动3

问题展示

1、 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千克,小华体重减少1千克,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的增长值。

2、 2001年 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 , 德国增长1.3%,

法国减少2.4% , 英国减少3.5%,

意大利增长0.2 %, 中国增长7.5%,

师生行为及设计意图

在学生已初步掌握新知识的前提下,由问题1 、2提高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4

1、 P6 练习

2、 总结:这堂课我们学习了那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3、 作业 P7习题1 .1 4、7、8

师生行为及设计意图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完成练习。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这里的练习可以分散进行。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回忆、交流。教师和学生一起补充完善。教师要努力使学生自己回忆、总结、梳理所学的知识,将所学的知识与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紧密联结,完善认知结构。

学生课后巩固、提高、发展。

初中教案设计 第4篇

教学目标:

1、景物描写

2、了解对比手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又以写谁为主?

2、作品通过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揭示了什么问题?

二、示标

三、新授:

1、鲁迅对“故乡”景物的描写共有哪几次?

⑴“我”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的荒村”;——开头 (现在)

⑵“我”回忆起的“神异的图画”;——中间(过去)

⑶“我”“在朦胧中”想象到的图景。——结尾(未来)

2、萧索的荒村:(讨论)

① 一般地说,冬天的景象如何?“深冬”呢?

②“天气又阴晦了”的“又”是什么意思?

③为什么写冷风发出呜呜的响声?

④“苍黄”的“苍”照应了前文的哪一个词?

⑤“深冬”“阴晦”“呜呜”“苍黄”各是写什么?这些背景给人一种什么感觉?

⑥“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一句中,哪两个词是说明“萧索”的?它们各是什么意思?

⑦“我”为什么会产生“悲凉”的心情?

⑧作者要反映的仅仅是“几个”荒村吗?

3、神异的图画:(讨论)

①故乡近三十年前后有什么差异?

“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沙地”;

“深冬”、“阴晦”、“冷风”、“苍黄”、“萧萦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②“天空”“圆月”“沙地”“西瓜”,“深蓝”“金黄”“碧绿”,从所写景物和色彩看,这幅图画给人什么感觉?

③上一段说“没有一些活气”,那么这一段的少年“十一二岁”“银圈”“捏”“刺”又给人什么感觉呢?

④“我”儿时的故乡只是一个一般的村庄,儿时的闰土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少年,作者为什么要写得这么美呢?

4、朦胧中的想象

①作者写了“萧索的荒村”、“神异的图画”,为什么结尾还要写“朦胧中”的想象?而且基本上是“神异的图画”的重复?难道二十多年前的“故乡”就是美好的天堂?

这是为了反映“我”对现实的故乡的不满,希望能改变现实,有一个光明的世界,也就是文中所说的“希望”。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②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体会结句的含义)

有没有希望,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只要努力奋斗,希望一定能够实现。

5、齐读三处有关景物描写的部分。

6、作品对景物的描写在写作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写景要配合人物,要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不能为写景而写景。

四、作文片断训练:景物描写

初中教案设计 第5篇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提高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技巧和能力。

教学重点: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的指导

教学难点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能力的提高

教学时数:1—2课时

教学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以练为主)

教学过程 :

一、新课导入 :
强调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占总分20%)

二、讲授新课

(一)现代文阅读试题考查内容与形式

中学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篇目一般选自课外,记叙类文章是初一阶段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命题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积累运用、感知理解、揣摩体味等方面。

(二)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

1、基本要领:
整体把握,顺藤摘瓜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宜快]

第二遍: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深入理解文章,

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并回读检查]

(三)掌握常见题的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①“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②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③问语句、语段的作用:
(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④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

⑤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⑥问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

(或“什么——怎么样”)

⑦问语句含义:要从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⑧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

⑨问阅读后的体会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二)课堂练习:学生训练后,教师评点明确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布置

[附]阅读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悟》 (摘自《当代日本文集》)

(注:文中的 中村、贵之君、和佳子 为人名)

(1)中村家住在一幢在山腰里的商品小住宅里。家里四个人生活,父亲,母亲,还有念大学一年级的儿子贵之君和中学一年级的女儿和佳子。父亲已经44岁,是一家小公司的课长。

(2)父亲近来心事重重。因为儿子贵之君变得很奇怪,他常常以文具费为借口死皮赖脸地要钱,虽然有时觉得他在撒谎,但也不好意思揭穿他,结果就把钱给他了。因为住房的贷款等,所以家庭经济拮据。贵之君的讲话却一天天更粗野起采。

(3)可是,父亲知道贵之君是个很有感情的孩子,很喜欢妹妹,所以他仍然非常信赖着儿子。

(4)这时,发生了一件事,就是他那长年使用的饭盒出现了一个洞。虽然饭盒太深,用起来极不舒服,可一旦坏了父亲仍非常沮丧。

(5)孩子他妈在附近的超级市场买回了两个饭盒,给贵之君和父亲。贵之君以前是带钱去学校买饭的,现在想尽量让他用饭盒带饭。

(6)可是,父亲不喜欢这饭盒,因为装饭和装菜的夹层是分开的。

(7)父亲带的饭菜每天都是大马哈鱼,这在公司里也出名了。炒鱼块直接铺在饭上,盖上盖,父亲吃饭时,把盖翻过采横在边上,接着把饭上的鱼块移到盖上,于是压着鱼块的那部分饭呈浅黄色。那是父亲最爱吃的。不过,时间一长,他也有点吃腻了。

(8)那时已是五月,天气和煦,春意阑珊。

(9)父亲结束了上午的工作,像平时。一样习惯地从包里取饭盒,打开盖一看,父亲倒吸了一口气,装菜的夹层里放着酱汁牛肉、炒香肠;还有莴苣。A父亲吃惊地张大嘴愣了老半天。这时有同事在边上走过,他慌忙盖上盖。B他总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10)C接着打开装饭盒的夹层,父亲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米饭上紧紧地铺着一层黑黑的海苔。

(11)D“难道……”父亲喃语着,用筷子抠着饭盒角。“果真!”父亲在心中惊叹着,受宠若惊。

(12)这是两层的海苔便饭。父亲想起很早以前已经去世的母亲用薄薄的红棕色的海苔替他制作的海苔便饭。那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了。父亲不由感动得热泪盈眶。

(13)这天,父亲一整天都感到心里暖呼呼的,甚至有些神思恍惚;在回家的路上,他还买了四只很贵的甜瓜当作礼物,而且他归心似箭,真想一步跨回到家里。

(14)走到大门边时,传来贵之君在发脾气的声音。父亲的心情阴转睛了,走上前时,能清楚听见贵之君的声音。

(15)“那样的饭能吃吗!”

(16)好像是借口带的饭菜不好在责怪母亲。父亲不由得心头火起。“今天要和贵之君好好谈谈!”他这样想定后推开大门。这时,传来母亲的声音。

(17)“你和你爸爸的饭搞错了呀!”

(18)父亲听见了。原来是这样。是孩子他妈搞错了父子的饭菜,父亲顿感兴味索然。

(19)“我回来了。”他有气无力地说道,打量着两人的脸。母亲一张总是局促不定的脸,一张总是受贵之君责怪的脸。可是,贵之君不同,是一副带有愧意的表情,而且显得柔和。父亲不由尴尬地把甜瓜放在那里,走上了二楼。

(20)从此,中村家发生了变化。的变化是贵之君。他几乎不向家里要钱了。讲话虽然还是很粗野,但能够感受到话音里饱含着的柔情。

(21)父亲几次想要对贵之君说:“大马哈鱼也很好吃啊。”但他打消了这样的念头。因为父亲明白,贵之君转变的原因,是那次与父亲换错了饭菜。

(22)暖春的阳光如今也洒满在中村先生的家里。

阅读试题

●揣摩·体味 ·感知·理解

1、第(1)段中加点的两个“小”字不能删去,因为它们突出强调的是中村先生

2、 第二段:贵之君变得很奇怪”是指①:“ ” ;

② “ ” 。

3、第(3)段话不能删去的原因是

4、第(7)段“都……也”连用,意在突出

也为下文写“父亲”吃到了与儿子换错的饭菜时而感到 和 的心理埋下伏笔。

5、第(9)--(11)段对“父亲”感到意外这一点作者描述得十分成功,请分别:写出四句各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A、 D、 C、 D、

6、第(10)段“紧紧”的意思是 ,下文第(12)段与这用法相似的词是“ ”二者在写法上构成了鲜明的 , 突出了“父亲”“感动得热泪盈眶” 的原因,也表现了“母亲”对贵之君的 。

7、联系上文找出第(14)段中用错的一个词组(短语),请圈出后,改正为:

8、(20)段与上文第(2)段都写到“贵之君的变化”,这叫做的手法。

9、第(22)段是 描写,烘托出中村先生的家庭氛围。

10、本文以 为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叙述了的故事,全文正面塑造了“父亲” 的形象,侧面突出了贵之君 的品质。

●积累·运用

给文中加点字注音:和煦( ) 阑珊() 尴尬( )( )

解释第(2)(4)段中加横线词。

①拮据:
② 沮丧:
③尴尬:

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成语:

①心里盘算的事—桩接一桩。形容思虑很多。( )

②形容不顾羞耻地胡搅蛮缠。( )

③形容回家心切。( )

④形容一点兴趣也没有。( )

本文以《悟》为题,意味深长,含义深刻。读完后,你又悟到了什么呢?请联系自我实际,说说你的感受。100字左右。

初中教案设计 第6篇

一、导入。

我们又遇到一位话桑麻的诗人了,他被别人用只鸡招去喝酒,这就是孟浩然,他比陶渊明晚了二百多年,只能算半个田园诗人。他早年隐居湖北襄阳的鹿门山,中年曾去京城应考,又去各地漫游,最后做了三年小官,死在任上,年51。他写了一些田园诗,但更多的诗与田园无关。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算得田园诗吗?有什么理由?(算得。诗人去的地方是田园;诗中又写田园风光;用鸡待客是农村习俗;谈话内容是农事。)

问:开头两句是叙事,这番叙述跟诗题有什么关系?(交代过故人庄的原因。)你们看,主人待客仅用鸡黍,客人一请就到,这说明了什么?(主宾之间感情融洽,不拘常礼,可见友谊极深。)

问:这是一首律诗,开头两句叫起,下面两句(即第三、四句)叫承,承接之义。这两句承上文哪两个字?(田家,写田家四周的风景。)好,现在请大家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大意是,村庄四周有绿树环绕,远处可以望见城郭,郭外有青山横斜。)你对这样的风景有什么感受?(清新,淡远,幽静,色调丰富)这是写诗人初到时的观感。

问:第五、六句叫转,这里是从写景转而写人事,就是写朋友相聚饮酒的情形。说说饮酒中的气氛怎么样。(酒桌摆在廊子里,打开窗子,眼前是农家的晒谷场和菜园子,显得安静、平和;双方一边喝酒一边说农事,又是多么愉悦,简直是世外桃源,可以使人心旷神怡,把世间的忧愁都忘得一干二净。)

问:第七、八句叫做合,也就是收拢全诗。同学们读过诗人的《春晓》,它最后一句是(花落知多少)这是用感叹方式收尾。这首诗的收尾方式跟《春晓》不同,用的是普通的"道别语。重阳日是哪一天?(农历9月9日)现在是什么时候?(从绿水青山桑麻等语可以判定是农历三四月间)就菊花的就是到跟前来的意思,暗含欣赏之意。过半年再来欣赏故人家里的菊花,包含了怎样的意思?(再来做客)这个道别语好在什么地方?请大家各抒己见。(主人家很可爱,值得再来;主人待客热情,愿意再来;诗人率真,主动提出再来;主宾之间极其融洽;等等。)

三、总结。

这首诗看起来也很平淡,从头到尾都是平铺直叙,从接受邀请、赴宴、喝酒一直写到辞别,毫无夸张铺排之意,用的都是口语。我们平时说话用的,淡而无味淡乎寡味,都是把淡和无味看作一回事,既如此,这首诗是否无味呢?(不是)它的味在哪里呢?(写出了朋友之间的真情,也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这当然不是一眼能看出来的。这告诉我们,读诗一定要反复地细心品味。

初中教案设计 第7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价格、资源、回收等;

(3)认识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别物质的变化。

教学工具

投影仪、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金属制品的挂图(如飞机、坦克、轮船等)、铁架台(带铁圈)、铁片、酒精灯、绿豆粒大小的焊锡、锡、铅、火柴等

教学过程

学习情景

展示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飞机、坦克、轮船等)。

介绍:以上这些实物或图片中的物质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

设问:看到这些实物或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表感想]如:

1.想到金属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关系密切。

2.感到金属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用途。

3.想要知道它们是由什么金属制成的。

4.想知道制造不同的东西根据什么选用金属。

[新课引入]通过大家刚才的发言,可以看出大家对金属材料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也对它们很感兴趣,当然也有很多疑问。本单元我们就来学习金属和金属材料。

初中教案设计 第8篇

学习目标:

1.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通过正.负数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3.通过探究,渗透对立统一的辨证思想

学习重点:

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学习难点:

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方法:

讲练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它们,我们用正数和负数来分别表示它们.

问题1:“零”为什么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呢?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借助举例说明.

参考例子:温度表示中的零上,零下和零度.

二.探究理解解决问题

问题2:(教科书第4页例题)

先引导学生分析,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例(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kg,小华体重减少1kg,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

(2)20xx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一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

法国减少2.4%,英国减少3.5%,

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长7.5%.

写出这些国家2009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解:(1)这个月小明体重增长2kg,小华体重增长—1kg,小强体重增长0kg.

(2)六个国家2009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美国—6.4%,德国1.3%,

法国—2.4%,英国—3.5%,

意大利0.2%,中国7.5%.

三.巩固练习

从0表示一个也没有,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

在学生的讨论中简单介绍分类的数学思想先不要给出有理数的概念.

在例题中,让学生通过阅读题中的含义,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决定哪个用正数表示,哪个用负数表示.

通过问题(2)提醒学生审题时要注意要求,题中求的是增长率,不是增长值.

四.阅读思考1页

(教科书第8页)用正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

问题:1.直径为30.032mm和直径为29.97的零件是否合格?

2.你知道还有那些事件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允许误差吗?请举例.

五.小结

1.本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2.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六.应用与拓展

1.必做题:

教科书5页习题4.5.:6.7.8题

2.选做题

1).甲冷库的温度是—12°C,乙冷库的温度比甲冷酷低5°C,则乙冷库的温度是.

2.)一种零件的内径尺寸在图纸上是9±0.05(单位:mm),表示这种零件的标准尺寸是9mm,加工要求最大不超过标准尺寸多少?最小不小于标准尺寸多少?

初中教案设计 第9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在同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2、知道光线是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

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过程与方法

1、探究光在几种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的实验现象,

2、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通过本节日食、月食成因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科学史观教育.

2.通过介绍我国古代科学家在光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3、通过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探究性的物理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4、结合光速测定的介绍,向学生感受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二学情分析:

生活中,学生对光的各种现象都已经见到过,在教学中请起来学生理解起来可能较容易。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光的传播速度

难点:运用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实际现象。

的玻璃砖、果冻、水、蚊香、可乐瓶。

四引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打开窗帘,我们看到明媚的阳光照进了教室,老师看到了大家一

张张的笑脸。试想,如果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我们还能看见东西吗?这是为什么呢?

生:夜晚没有光,我们就什么也看不见。

师:白天,如果我们紧闭双眼,仍什么也看不见,又是因为什么?

生:光没有进入我们的眼睛。

师:对!实际上我们的周围就是一个光的世界,同学们一定都想知道光的奥秘,从本章开始,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光的世界!(板书)

五教学过程(一学时)

1、光源

师:生产生活中那些物体能发光呢?

生:电灯、火把、手电筒等能发光的物体。

师:物理中我们把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板书光源的概念)

自然界中有很多能发光的物体,它们都是光源,谁能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呢?

生:太阳、闪电、萤火虫、蜡烛……。

师:夜晚看到的月亮是光源吗?

生:它本身不能发光,所以它不是光源。

师:为了使用的方便,人们又研究了人造光源,如:原始人用篝火照明,后来又出现了火把、油灯、蜡烛、现在又有了更方便的各种电灯。人造光源还在发展和改造。

2、研究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

师:请看老师手中的小激光器,它发出的光在远处会打一个亮点(演示),请大家猜测一下,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传播的呢?

生:可能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他的猜想正确吗?生活中,你们见过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吗?

生:见过,比如穿过树林的阳光就是直的,探照灯的光也是直的。

师:回答的很好,但要想确切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规律,同学们必须用实验自己去研究,实验中要注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多媒体)

(1)光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特点?

(2)光在这些物质中是沿什么路线传播的?

(3)光总是沿着这样的路线传播吗?有没有条件限制呢?

(学生利用已准备好的小激光器、水、牛奶等器材进行实验,教师指导、点拨)

师:光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能否上来给大家通过实验来说明一下?(学生踊跃上前表演)

生1:光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演示激光通过有烟雾的空气)

生2、光可以在水中传播。(演示激光穿过烧杯中的水)

生3、光可以在牛奶中传播。(演示激光在果冻中传播)

师: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它们都是透明的。

师:我们把空气、水、玻璃、牛奶等这些透明物质也叫光的传播介质。

师:光在这些介质中传播时有什么规律?

生:都是沿直线传播。

师:这说明我们刚才的猜想是正确的。

(板书:光在……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师:为了形象表示光的传播,我们可以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条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种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叫做光线。(板书示范光线的画法)

注意,光线是人们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直线传播而画出的带箭头的直线,是表示光的传播的一种方法,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理想模型法)

师:光在空气这一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水中也沿直线传播,如果光从空气进入水中,它还沿直线传播吗?

(利用实物投影仪演示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折射现象)

师:这说明光必须在同种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但光在同种介质一定沿直线传播吗?

这是我们生活的地球,它周围的这层大气并不均匀,请看射向地面的阳光还是沿直线传播吗?

(增加板书: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和解释现象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三张带孔的纸板,中间还栓有细线,下面找一位同学来观察一下灯光,我们看看他看见灯光时细线处于什么状态!

(师生配合演示)

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师:光的这种直线传播的特性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生:检查排直队,路旁电杆是否直,打靶瞄准时要"三点一线"等等。

师:有一个问题请大家讨论,凿火车隧道时最怕凿出的隧道不直,用今天的所学的知识有办法解决吗?

(学生讨论方法,教师点拨鼓励,师生共同做小游戏:,教师模拟激光准直来凿隧道。)

师:(演示手影)请看,这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光学现象,谁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一下?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光在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光不能达到的区域,便形成了影子。)

师:哪位同学能给大家做几个漂亮的手影呢?

(学生积极表演,演示狗、鹰、大雁等手影。)

师:也就是说光在传播过程中有两种可能:如果在均匀介质中将沿直线传播,如果遇到不透明的物体,物体后面便会形成影子。

(板书:影子的形成,)

师:你相信月亮真是被狗吃了吗?

生:不相信。是月食。

师:古人由于知识有限,所以迷信的说法是天狗吃月亮。而实际上用今天所学的光的直线传播完全可以解释,谁能来给大家解释一下?

(学生踊跃上前尝试。)

师:下面老师通过多媒体形象地展示一下发生日食、月食时太阳、月亮、地球它们三者的位置关系。

(分析日食、月食的成因。)

4、光的传播速度

师:光的传播速度到底有多大呢,打雷时闪电和雷声实际是同时发生的,我们先听到雷声还是先看到闪电?

生:先看到闪电。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快。

师:光的传播速度很大,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108米/秒。(板书)

光在空气中的速度比真空中略小,但也近似认为是3×108米/秒,光在水中、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小,关系是:v水=3/4c;v玻璃=2/3c。

三、小结与练习

师:谁能把这节课给大家总结一下?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练习:同学们都在路灯下走过,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生:人的影子会发生长短变化。

师:谁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为什么人的影子会长短变化呢?

(学生回答,教师鼓励,微机辅助。)

六布置作业

初中教案设计 第10篇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理清作者思路。

2、品味语言,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3、揣摩心声的深刻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取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心声。

二、展示教学目标

三、正音听读

捻(niǎn)噗(pū)蜷(quán)簪(zān) 琅琅(láng)发窘(jiǒng)抽噎(yē)恍惚(huǎng hū) 抽泣(qì)棱角分明(léng)

四、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各自朗读课文,准备用简练的语言复述主要情节。

情节:公开课前 想读课文

回家路上 偷读课文

次日放学 听读课文

公开课上 终读课文

2、京京为什么渴望朗读课文?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的?他能不能读好课文呢?

当李京京看到讲义上印的《凡卡》时他喜欢极了,因为凡卡使他想起乡下跟爷爷在一起的幸福生活,想起了和妮儿一块儿摘桑果、吃桑果的趣事。课后听了赵小桢软绵绵、奶声奶气地练习,更增强了他公开课上事先布置好的赵小桢不敢举手,别人更不敢举手,只有李京京举起了手。程老师有点慌乱了,在实在没有人举手的情况下,处于无奈,程老师只好叫李京京读。凡卡的遭遇引起了有着相似经历和同样不幸命运的李京京深深的共鸣。他读得声情并茂,教室里一片寂静,大家都被感动了。

3、课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来刻画李京京?找出这些描写的句子,并讨论这些描写作用。

心理描写:

17小节: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好。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歌唱的嗓子吗?(表现了他执着、倔强的性格,对朗读课文的渴望。)

27小节:声音是不太好听,有点毛毛刺刺的。可是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京京心里难受极了。(表现京京对老师的不满和难受的心情。)

32小节:不,不是这样的。京京听着,在心里说,不是这样的。万卡不是个娇滴滴的小姑娘,他那时才九岁,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城里当学徒,吃不饱,还要挨打,他伤心极了,盼望爷爷去救他,他在恳求,在哭诉,绝不该有这种撒娇的腔调。(表现京京对万卡感同身受的理解,以及他纯朴的个性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五、深入探究课文

1、课文题目是《心声》,是谁的心声?心声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浅层:执着地要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

深层:

⑴ 要求教师能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个人相同的关心。

⑵ 渴望家庭和睦,能生活在一个幸福安宁的环境里。

2、四人一组讨论:这篇小说触及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哪些现象?

⑴ 重视对优秀学生的教育,对李京京这样有问题的学生,指导和关心不够,教师在无意识中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打击了学习的积极性。

⑵ 教师在教学中事先安排、弄虚作假,给学生带来不公正的感觉,对学生诚信做人带来负面影响。

⑶ 教师的行为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缺少爱心,平等待人等教师应具有的优秀品质。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题。

通过写李京京渴望表达亲情的心声来呼吁教育工作者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真情,批评了教育领域里追求形式甚至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

六、练习

请用精练的语言讲述你学习生涯中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表达你的心声。

初中教案设计 第11篇

活动形式:小品表演、讨论相结合

活动目的:

当今大多数中学生由于面对巨大的学习压力而导致的一些心理压抑现象较多,这已影响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此次活动,让学生了解如何面对压力,化压力为动力,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活动过程:

大家好!今天我们开一个主题班会——如何面对压力?

一、引题

师:(出示两张“人”字卡片。)这两个字念作什么?

生:“人”

师:对。但是大家发现这两个字有什么问题吗?

生:一个右边的一捺太短太细,另一个字的一捺又太粗太长了!

师:很好。这两个字从整体看,给人的感觉是不协调。哎!有的同学已经在嘀咕了,我们今天又不是来上写字课的,怎么跑题了呢?不!没跑题。谁能说说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主题与这两字有什么关系吗?

生:字如其人。如果一个人承受了太大的压力,就会出现不平衡的发展,从而出现不协调的现象,就像这两个字一样。

师:请坐。说得很棒!

(出示另一张卡片“人”。)这是人字的正确写法,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一个身心都健康发展的人。当一个人承受了太大的压力,而又得不到适时的疏通,往往会出现心理压抑,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像刚才那两个字一样,内心失去平衡,甚至于会出现心理问题。

据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压力所造成的心理压抑已成为21世纪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

事实上,近几年,一些学生由于心理问题而导致的离家出走、自残、甚至_的现象是时有耳闻。

以广东为例,20_年3月22日,高明市某中学的5名_因为学习压力太大而在教室里用刀片集体自残,其中一名_竟在手臂上割了28刀!

5月9日,深圳一名年仅12岁的小学生也是因为学习压力太大,在留下了一份遗书后,爬上自家楼上的天台,跳楼_身亡。

除此以外,每年由于压力大而在中考中发挥失常者也不在少数。

可以说,由于压力大,尤其是学习压力大而导致的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我们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因此,面对压力,我们该怎么做?这也成为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如何面对压力?”

师: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我们得先弄清什么叫“压力”?

生:(发言略)

师:对于压力,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定义:

①物理学指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如气压、血压等。

②_人的力量、_人就范的力量。如舆论压力。

③承受的负担或过重的负担。如工作压力、学习压力等。

既然太大的压力会造成那么严重的后果,我们为什么不来讨论一下如何“消除”压力,而要讨论如何“面对”呢?把压力消除掉,行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甲):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

生(乙):没压力会使人变懒散、会堕落的。

……

师:其实,压力无处不在。

很简单的一个事实是:人都生活在大气中,一呼一吸就是压力在发生作用,你说这种压力能消除吗?而要想逃避这种压力,只有一种人可以做到,那就是——死人!

所以,人活着就会感受到压力。没有人对压力是可以“免疫”的,不管你喜欢与否,压力每天都会陪伴生活、陪伴你我。

好了,既然不能消除它,那如何面对它呢?我这边就有一位同学碰到难题了,请大家一起来帮她出出主意,也来当回心理医生。

二、小品表演(双簧形式)

双簧表演:《考试的压力》

三、讨论:

师:大家说,这个小品演得好不好?

生:好。

师:好在哪里?

生:能真实反映我们考试前后时的心理活动。

师:那我们来交流一下。当你碰到类似小品里四个场景中的某一个时,你的心态或表现是什么样的?

生:(学生积极发言)

……

师:看来在压力面前,特别是考试前,大部分同学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那么同学们,当你也像小品中的主人公一样考砸了,你是怎么办的呢?

生:(学生发言略)

师:很好,同学们都懂得调整自己的心态,并积极备战下一次考试。

可是,我们小品中的主人公最终是如何解决压力的呢?

生:_。

师:大家说这种逃避压力的方式可取吗?

生:不可取。

师:为什么?死了不一了百了吗?

生:(甲)就因为数学考试考了42分就_,那太不值得了。

(乙)死了就看不到美丽的明天了。

(丙)如果死了就对不起养育自己的父母。

师:对,你要是死了,真正痛苦的是你的父母。想想他们的养育之恩,你不仅没有报答他们,反而让他们一辈子生活在痛苦中,于心何忍呀!所以,日后无论你承受多大的压力,你都要坚强地活着,为了父母,更为了自己。说不定拐个弯就能见到太阳。

既然不能_了,那么大家来帮她分析一下:当数学考卷发下来时,她该怎么办?

生:她应该先找找原因,为什么会考不好。

师:对!那同学们说说她为什么会考不好呢?

生:

(甲)她考前太紧张了,心理素质太差了。

(乙)数学是不能突击的。但她在考前五分钟还在突击看题,这样只会让她更紧张。

(丙)她应该在平时加强数学练习,而不是一作数学题就心情烦躁。

(丁)她对自己太不自信了,她一看到别人做到第二面了就那么紧张。其实说不定别人前面的题目也有很多不会做呢!

……

师:大家讲得都非常好。其实我们可以发现,小品中的主人公之所以考不好的关键原因是她很不自信。所以,当你面对巨大的压力时,首先,应树立自信心,才能战胜压力。而这种事例相当多,我们课前让大家各自找一些例子,现在来交流一下,看看别人是怎么面对压力的。

(三名学生分享排解压力的故事)

……

师:你看,这些人要都像我们这位主人公一样,那不就……

在压力面前,除了要树立自信心,大家觉的还应该怎么做呢?

生:(甲)找朋友倾诉。

(乙)她应该行动起来,更发奋学习,而不是大哭,更不应该_。

……

师:很好。当你碰到难题时,不应该自己钻牛角尖。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如果我把两个不太协调的“人”字并排在一起,会成为一个新字——“从”。如果再把“人”字放在“从”上面,就会变成另一个新字——“众”。同学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吗?

生:……

师:很好。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经调查发现,那些心理压抑者往往是一些不合群、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的人。所以,多与人沟通、与人合作能够起到缓解压力、战胜压力的作用。你可以找一个与你同病相怜的人倾诉,互相勉励;也可以求助于一个比你优秀的人,往往会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

所以在压力面前,你首先要自信、要坚强;其次,碰到难题时要懂得向他人求助,与人沟通、与人合作。

除此以外,在学习上不要给自已的定位太高,也就是你的期望值与你的现实水平之间的差距不要太大。否则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最后,考试时应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战时如平时”;而且适当的紧张是有好处的,毕竟“有压力才有动力”嘛!

战胜压力的方法还有很多,除了我们今天所讨论的以外,同学们应该因人而异,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但我相信要战胜压力,有两个最重要的法宝——自信与合作。

初中教案设计 第12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够简练概括并较详细复述文章主要情节。

2、通过深入阅读分析人物特点,理解文章主题。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根据作品的内容展开联想,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领会人物个性化描写以及生动、幽默的语言特色以及情节的巧妙安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作品中展现的多姿多彩的中学生生活

2、理解贾里“伟人计划”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以及其中蕴含的人生道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概括并复述文章主要情节,分析人物特点。

教学难点: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我的梦想”

畅谈“我”心中的梦想

——年少不妨轻狂些

二、认识贾里——了解内容

1、、读“贾里日记”——思想(自信心很高一心想当伟人)

2、看“贾里故事”——行为(化敌为友、健美风波、打工失败领书成名)

复述、概括故事课本剧表演

明确概述要求:

(1)抓住故事主要情节概述:交待清楚事件的起因(贾里做这几件事的意图分别是什么?)、简单经过、结果。

(2)语言要流畅,简练生动,能正确表达语气。

提示:要将文章叙述的故事改编为课本剧,需要将叙述改为人物的对话。

三、剖析贾里——领悟主题

1、经过三次痛苦的失败,又取得了一次意外的成功,此时贾里心里充满了酸甜酸苦辣。如果你是贾里的好朋友,你会怎样安慰他?请从自己收集的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中挑一句送给他,好吗?(也可加入自己的话)

请用这样的语气:

贾里,__________________!

2、你喜欢贾里吗?你认为贾里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的身上到底有没有“伟人细胞”?

3、贾里前三次想出名没有成功,第四次没想出名却意外扬名,这是为什么?你从其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4、他最后说:“看来,我是个普通人,只配做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5、做伟人做小事

四、课外链接:

《男生贾里》是当代女作家秦文君的力作。小说描述了当代中学生的真实的生活,塑造了如贾里、贾梅、鲁智胜、林晓梅等一批可爱、鲜活的人物。读《男生贾里》,感觉好象走进了自己的校园。课后,我们不妨借阅这本书,更近距离接近贾里。

五布置作业

1搜集一些伟人青少年的事迹,联系他们的成才经历,谈谈对你有什么启示。

2、贾里的初一生活算是暂告了一个段落,他的初二生活会是怎样的呢?还有“伟人计划”吗?还会遇到怎样的烦恼呢?请充分发挥你的想象,设想一下贾里今后的生活。

初中教案设计 第13篇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主要讲的是地形与地理,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地形复杂多样就需要学生在读地形图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概括,而山区面积广大的结论需要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表,经过计算感知。

1.教材用中国地形图引入新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非常形象、直观。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高度,利用颜色的深浅不同可以大致判断出这个地区的地势走向。不难看出,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

2 .图2.1和图2.2是关系十分紧密的两幅图像,学生从图2.2转化到图2.1有一定的困难,应该结合以前学过的地形剖面图的形成指导学生观察。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沛的降水。

地势对河流的影响: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

河流流经阶梯交界处: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水能资源。

地势对交通的影响: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
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3.地势是指地面的高低起伏,而地形我们讲常见的五种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结合图2.4中的景观图,请学生归纳五大地形的特征:山地的绝对高度较大,顶部高耸,坡度很陡,沟谷幽深;
丘陵的相对高度较小,地势起伏和缓,坡度较小;
高原的绝对高度大于500米,相对高度小,顶面面积较大,起伏和缓,四周较陡;
平原的绝对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起伏小;
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内部是平地或和缓的丘陵。只有理解了,才印象深刻。

4.我国的主要地形,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知识点也较多,老师必须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条理清晰。我的思路是先讲山脉,因为山脉是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有了地形的基本网格后,再嵌入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

5..中国地形的特点是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这里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适当介绍下山区的概念,它不是仅指山地,还包括崎岖的高原和丘陵。在同学们以前的认识中,往往觉得山区是不适宜生存和发展的,学习本课之后,他们发现其实山区还有一些优势,比如山区虽然不适合发展农业,但为农业的多种经营提供较好的条件。培养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待事物、分析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来自农村,学生在认知目标,学习方法,活动开展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1.对地理学科没有兴趣。

认为地理学科不是中考学科,学不学没多大关系,只要及格就行,久而久之,对主要学科兴趣越高,对一般学科兴趣很低。

2.学生学法不恰当。地理学科不同于其他科目,必须学会看地图来学习,而学生会读图,识图,填图,用图的能力较差,也就不能很好独立完成作业,学生“死记硬背”。

3.本节的学生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由感性到理性,有特殊到一般的认识。

4.本节要通过看地形剖面图和地势三阶梯示意图学习我国地形的阶梯状分布,任何看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障碍点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分布的特点,知道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知道我国五种地形的分布比例。

2.了解我国地形的特点,知道我国五种地形的分布比例。

3.理解我国地形地势特征对我国气候和交通等的影响。

4.发展学生读图的能力和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读图,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过程,了解我国的地形地势及对我国交通、气候的影响。

情感与态度:

了解祖国的基本国情,培养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地势的特征,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教学难点:读东西地形剖面图和地势三阶梯图、地势分布图,并从中获取效果信息。

初中教案设计 第14篇

教学目标:

1、探究光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特点,认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自然界中最快的,记住真空中的光速。

2、通过各种光现象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光现象与生活和自然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知道影子、日食、月食的形成。

教具:

激光电筒,装有水的玻璃水槽、玻璃砖

教学过程:

一、光的神奇

学生阅读课本图4-1,4-2,4-3,4-4,让学生感受五光十色的大自然及城市夜景的美丽。

二、光的传播

1、光源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找出光源的概念,并举例。

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又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将刚才学生的举例分类)

自然光源:太阳、萤火虫、水母。

人造光源:电灯、蜡烛。

简单讲述人造光源的发展史:篝火——火把——油灯——蜡烛——电灯

分析:月亮不是光源。(本身不发光,反射太阳光)

2、光的传播

与声音的传播相比较,先让学生回顾声音的传播:在真空中不传声,在介质中传播时V固>V液>V气。

提问:光是通过怎样的路径传播的?(讨论)

演示实验:

(1)利用点燃的香烟产生的烟雾,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2)在水槽中放一些奶粉之类的物质,使水呈浑浊状态,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

(3)观察光在玻璃砖(一面为磨毛面)中的传播路径。

初中教案设计 第15篇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感悟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学习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4、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用真实体验理解文中的人情美。?

二、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父亲的语言、动作、形象的刻画,指导学生感悟作品文字中蕴含的父子深情,启发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三、教学难点?

缩短学生与作者的时空距离,使学生受到感染,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导语。中国受长期的农耕文化的影响,尤其注重亲情。千百年来,抒写亲情成了文学的母题,这种题材的作品不胜枚举,你能列举出几篇吗?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表现父子情深的散文《背影》。

2、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16年19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暑假以后到清华大学任国文系教授,当时只有28岁。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爆发,朱自清随清华大学迁往大后方,在昆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在艰难和贫困的生活中,他在认真努力地进行中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的同时,很关心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10月,朱自清又回到北平,继续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并参加争取民主的运动,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当时,美帝国主义一面用枪炮支持国民党反动政府打内战,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又把它的剩余物资美国面粉运往中国,作为救济粮来笼络人心。朱自清为了反对美蒋_罪恶行径,在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了名,并且在临终前还嘱咐家人“不要买政府配售的美粉”。因此,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赞他“有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3?写作背景。关于写作背景,主要指出课文记叙的是1917年的事。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任徐州烟酒公卖局长的作者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朱鸿钧没有积蓄,两手空空,还欠下五百元的外债。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奔丧回家。到了扬州,父亲将金银首饰都拿出来,又当了一件狐皮袍,才还上欠债。又借钱办了丧事。办完丧事,作者回北京念书,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背影》所写的就是这一段史实。为了讲解方便,出示一幅北京——徐州——扬州——南京——浦口的简图。这样,课文涉及到的作者的家境和作者的行踪就都清楚了。

(二)听录音朗读,教师给以朗读指导。?

(三)学生自行解决疑难字词。?

(四)整体感知课文。?

问:这篇文章什么地方令你感动??

(鼓励学生踊跃回答,简要说明原因)?

(五)仔细研读重点段落。?

1、研读第一、二、三段。(学生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全班交流)

(1)第二段中父亲“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包含着什么意思??

(这时候,父亲心里一定比儿子更加悲伤愁苦,可是,当他看见儿子流泪的时候,便强抑悲苦,反过来安慰儿子,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是多么的体贴、爱护。)?

(2)变卖典质、借钱办丧事说明了什么?这些内容和“背影”有什么关系??

(作者的父亲在徐州当烟酒公卖局长,不仅没有发财,还要借了钱办丧事,变卖典当了家财去偿还亏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父亲的为人。父亲失了业,又背了债,悲和愁相交煎。)?

2、研读第四段。(指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自由回答。)?

(1)这一段中哪些地方说明父亲完全可以不必为“我”送行?父亲“踌躇”了又“踌躇”说明了什么?

(第一,他“事忙”,急于谋事;第二,有熟识的茶房,可以托他陪同上车;第三,“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对茶房“再三嘱咐,甚是仔细”,“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踌躇了一会”,写出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不要紧”,是父亲对自己而言,尽管“事忙”,但认为这无关紧要。

“他们去不好”,是对儿子而言的,就怕别人照顾得不妥帖。

简短的一句话,说明他关心儿子胜过关心自己,充分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

3、研读第五段。(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悔恨的语气,然后思考下列问题,发表己见。)?

(1)作者为什么说“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而且还要叹气说“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对“聪明”一词应怎样理解??

(这是作者的自责,责备自己那时年轻无知,不仅没有体会出父亲的一片爱心,反而嫌他“说话不大漂亮”,“暗笑他的迂”。现在想来,内心深感愧疚。)?

(2)进站上车,父亲是怎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儿子的呢??

(两个“忙着”说明父亲全然不顾自己,只想着为儿子劳神费力。一个“嘱我”,一个“嘱托”,说明父亲像慈母一样对“我”关心体贴。即使是找一个座位,他也要认真地“拣定” 进出最方便的地方,真是细致入微,用心良苦。)

4、研读第六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全班进行交流。)?

(1)“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

(他想到儿子的旅途生活既单调又口渴,于是要去买些橘子给儿子。为儿子他想得多么周到。)?

(2)第一次写看见父亲的背影,作者是怎么描写的??

(主要写了父亲的穿戴和一系列动作。黑布小帽、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这一身素服,深深地印在了自己的心里。接着具体描写父亲是怎样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的。“蹒跚地走”、“慢慢探身”,显示了父亲行动的不便;手攀、脚缩、身子倾,形象地写出了吃力的样子,看到父亲不辞辛苦为自己买橘子,“我”怎能无动于衷。因此,“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写第一次被父亲的背影感动得流泪。)

(4)写买橘子回来,父亲放好橘子,“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一细节描写,反映了父亲怎样的内心活动??

(这段时间父亲的心情并不轻松,穿过铁道,爬上爬下,也确实比较艰难,但是为了消除儿子可能产生的不安,便故意装出轻松的样子来安慰儿子。但也表明他为儿子劳累也是心甘情愿的。)

(5)离别的时候,父亲说了两句话,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感情??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表明父亲这时仍在惦念着儿子旅途的安全。“进去吧,里边没人。”儿子送父亲下车,本是人之常情,可是父亲不让送,怕儿子离开车厢会丢失东西。临别时这样细心嘱咐,真是关怀备至,可敬可亲。)?

(6)最后一句写第二次看见背影和第二次流泪,说说这时候“我”的心情。?

(父亲不顾艰难给“我”买橘子,使“我”感动不已,现在父亲要离开了,不免产生浓浓的离情别绪。因此,当父亲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自己回车厢坐下来的时候,感念之情涌上心头,禁不住“眼泪又来了”。这一段两次写流泪,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真诚的爱。)

(六)引导学生弄清情节线索,体会取材角度。?

1、本文在几处写了“背影”?这几处写“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每次有什么不同的特点?(找出写背影的地方,分析特点。)

本文在四处写到“背影”。

第一次在开头,不忘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别时,望父买橘时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站话别,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群中。?

第四次在结尾,泪光中再现背影。?

2、作者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来组织材料、结构成文有哪些好处呢??(教师可引导学生自由讨论,然后集中发言,教师择优肯定、适当补充。)?

作者所以选取“背影”这种特殊的角度来反映父亲的面貌,是基于表现内容的需要,体现着高明的艺术构思:?

(1)可以表现父亲在特定环境中的形象特点。作者家境衰落,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用“背影”来表现,最能体现人物的这种境遇与心境。

(2)可以给读者以广阔的自由想象天地。作者不正面描写父亲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现,

结合文章内容,读者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使父亲衰颓的形象更具丰富的内涵。?

(3)艺术视角的创新。?

(七)课堂练习(教师出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给平时发言较少的同学尽量多提供发言机会。)?

1、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多方面的,而且大都在日常细微的事情上十分自然地流露出来。联系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真实体验,选用生活琐事来表述父爱或母爱。?

2、结合第三题,说说油画《父亲》的感人之处。?

3、结合第四题,用几句形象化的语言来描写一下养育你的亲人。?

(八)教师小结。?

《背影》写的是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时的一番情景。这篇抒写父爱的精品,写的是普通的生活感受,用语朴实简洁,却感人至深,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原因何在呢?

1、父亲的来信是《背影》写作的契机。这信曾使作者大为感动,写出了这样感动人的文章。?

2、《背影》具有感人的力量,是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表达的真情。老老实实,朴素自然,毫不矫揉造作,这正是《背影》的特色。

3、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形象特征来刻画人物、抒写感情。祖母死了,家庭破产,父亲老境凄凉,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子又将各奔东西,为生活去奔波,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沉重的。作者选择了父亲穿过铁道去给他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个形象特征,加以集中地具体地描绘,从而充分地表达出了当时父子之间那种骨肉至情,获得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九) 结束语。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我们的父母就在我们的身边,把我们的目光悄悄移向他们,你将是一个善良的人,饱含爱心的人。

初中教案设计 第16篇

【教学内容】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她是一个粗人,没有文化、粗俗、好事,是一个很不幸的人。但她又是一个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质朴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鲁迅先生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的怀念。教读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从而更深地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2、重点研读买《山海经》的部分,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3、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的写法。

2、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配乐磁带、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说起鲁迅,我想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谁来说说鲁迅?

2、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特殊的人物。鲁迅没有专门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却在他四十五岁那年,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阿长与》。以纪念自己童年时期的一个保姆,可见对她的感情之深。(背景音乐)

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读一读课题。

3、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生质疑)

二、整体感知:

1、阿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她与《山海经》又有什么关系,让鲁迅对他有这样深的感情,让我们带着疑问速读课文。

2、说说阿长在你眼中是个怎样的人?

(生预设:无知、淳朴、善良、粗鲁……)

3、师小结:

总之,阿长是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

三、拎出线索:

1、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

2、自由朗读课文,同桌讨论: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变化的词句。

(随机板书: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憎恶——新的敬意——怀念)

四、精读买《山海经》部分

1、我们知道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从对阿长的憎恶到最后对她产生一生的敬意和怀念,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而促使鲁迅有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给“我”买《山海经》)

2、轻声朗读课文19—29段,四人小组讨论把最能打动“我”的句子找出来,说说理由,写上旁批。

3、学生反馈

预设:

A、“过了十多天,……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出示幻灯

(这句话充分表现了她对孩子的心思观察的多么细致,对孩子的愿望多么体贴,为了满足孩子的正当愿望又是那样认真,郑重其事。)

a 、齐读这一句,最能触动你内心情感的是哪几个字?(三哼经)

b 、一个文盲,但却能为“我”买来心爱的书,可见他是很关心“我”,在乎“我”的感受,正是从这三个字中,可以想象她都遇到了什么困难?(生想象,并指名说)

c 、阿长为“我”买一本书可谓是历尽千辛万苦,但他总是把痛苦六在自己心中,而把喜悦传达给我,哪位同学愿意用朗读把阿长的喜悦传达给我们?(生读——生评价——生再读——再评价)

B、“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出示幻灯

a 、此时,我的心情如何?程度有多深?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生读)

b 、如果换做是“我”的父亲或是母亲为“我”买来《山海经》会有这种感觉吗?为什么?

c 、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

(生反馈)

d 、师小结:正是因为这是令我念念不忘的书,而且是我一直不以为然的阿长为我买的,使我对他产生的新的敬意。

C、“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出示幻灯

a 、齐读,为什么说长妈妈具有伟大的神力?

b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一种体验?

(生自由畅说)

c 、到底是什么让长妈妈有这样伟大的神力呢?

(善良、纯朴、关心孩子)

d 、朗读指导

e 、师小结:

正是这种善良、纯朴的优秀品质,让制作粗拙的《山海经》成了我最为心爱的宝书,而且影响了我的一生,让长妈妈成了“我”最怀念的人。

五、情感升华

出示幻灯:“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灵魂!”

1、指导朗读

2、此时你还听到了鲁迅怎样的心里话,请用自己的语言为课文换一种结尾。

(生练笔)

3、小结:

是啊,这样一个纯朴善良的人,怎不让人产生敬意和怀念呢!而这篇文章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了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福。

六、布置作业

在鲁迅先生的眼里,长妈妈和《山海经》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这样讲,没有长妈妈就没有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所以,这四本书就成了“我最为心爱的宝书”,以至得到《山海经》后,连“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

1、隐鼠一事,文中出现了好几次,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发材料)

教师读《狗?猫?鼠》的片断。

2、《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的散文集,收入的十篇文章,大都是回忆童年、少年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已40多岁了,所以取名为《朝花夕拾》,含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取。希望同学们能抽出时间去读一读。

3、认真研读《阿长与山海经》里面的其他故事。

初中教案设计 第17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2、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材料和图片,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3)通过让学生上台阐述,培养学生正确表述事物现象和阐述本质规律的能力主。

(4)通过读图,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1、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2、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读图法、谈话法、分组活动法

教学过程:

引入

中国东西横跨5200多千米,南北纵贯5500余千米,涵盖了从沿海到内陆、从寒温带到热带的各种自然景观,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地理差异。中国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让我们来认识祖国各地的面貌,畅游神州大好的河山吧!

秦岭—淮河线

1、秦岭—淮河线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在它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等有着明显的差异。

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秦岭—淮河线以北秦岭—淮河线以南

1月平均气温<0℃>0℃

河流封冻状况封冻不封冻

年降水量<800毫米>800毫米

植被类型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耕地类型旱地为主水田为主

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

作物熟制一年两熟、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一年两熟到三熟

主要经济林木苹果、柿、枣柑橘、茶叶、油桐

主要运输方式公路、铁路公路、铁路、水运

2、阅读P3秦岭和淮河的阅读材料

3、活动

(1)读图5—1,完成下列任务。

找出秦岭和淮河,看一看,秦岭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有什么特点?

找出秦岭和淮河所在或流经的主要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2)1955年1月发生强寒潮时,秦岭北侧的西安最低气温为-20.6℃,而秦岭南侧的安康最低气温为-7.6℃。读图5-6、5-7,请解释造成两地气温差异的原因。

三、四大地理区域

1、在中国地图上,按照秦岭—淮河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这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并根据实际情况作一定的调整,把中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2、阅读: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3、活动:

(1)结合“秦岭—淮河线”的学习,说一说中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有哪些显著的地理差异,以及产生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2)议一议,确定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界线的主导因素是什么?确定青藏地区与其他三大地理区域界线的主导因素又是什么?

教学后记:

初中教案设计 第18篇

一、教学目标

了解“铭”这种文体的特点,理解文章内容。

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体会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二、课型

新授课

三、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

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托物言志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达自己的节操和情趣的。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诵读法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

曾经有一位文人因政治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房三厢的屋子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三室三厅;可是当地的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文人是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知县强迫这位文人在半年的时间内搬了三次家,这住房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只能容纳一床一桌一椅的陋室。如果同学们是这位文人,你们会怎么办呢?

我们的文人用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他选择写了一篇文章,立于房门前。那今天呢,我们就要来学习这篇立于房门前的文章《陋室铭》,一起了解这位文人是怎么想的,请大家翻到书本第173页。

(板书:陋室铭 )

(二)教师活动:作者及文体介绍

同学们知道这位文人是谁了吗?

是的,就是刘禹锡。

(板书:刘禹锡)

那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他所了解的刘禹锡呢?

明确:刘禹锡,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

陋室,是作者给自己的居室取的名字,意思是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这在书上注释一中有解释,同学们注意勾画。

(三)教师活动:范读

现在呢,老师先读一遍课文,请大家注意:①听清字音。不熟悉的字音要标注。②听清断句,停顿的地方也要进行标注。

好了,现在该同学们来展示了。(起读)

同学们读的很好,请注意以下几个字。

苔(tái)痕 案牍(dú) 鸿儒(rú) 吾(wú) 德馨(xīn) 西蜀(shǔ)(或:连这几个比较难的字也读得很准确,我们再来着重看看

苔(tái)痕 案牍(dú) 鸿儒(rú) 吾(wú) 德馨(xīn) 西蜀(shǔ))

(四)教师活动:翻译课文

根据同学们课前的预习,老师在这想先考考大家。谁能为老师解释一下“惟吾德馨的‘馨’, 谈笑有鸿儒的‘鸿儒’, 往来无白丁的‘白丁’, 无案牍之劳形的‘案牍’”。

明确: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鸿儒:博学的人。白丁:平民。案牍:官府的公文。

同学们都解释的非常准确,看来有很认真的预习。这些字词,在我们第174页课文下方,都是有解释的。学习文言文,就要学会将文言文翻译成我们今天所用的现代汉语,我们来回忆一下原来老师所说过翻译文言文的方法,首先,要干什么呀?(生:字字译)然后呢?(生:补差漏)最后呢?(生:变双变序),大家都记得非常清楚,那现在老师就想先请同学们按照这个方法将课文翻译一遍。

明确: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能天下有名。水不在于深,有龙就能成为灵异的水。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这位同学把长翻译为长到,入翻译为映入,非常好)和我谈笑的有博学的人,和我往来的没有平民。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这里呢,老师要稍微说一下,“乱耳”和“劳形”这里我们翻译为使两耳扰乱,和使身体劳累,那这里我们就可以翻译为)没有奏乐的声音使我的两耳扰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这好比)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这地方老师发现这位同学把“有”字翻译在最前面,翻译为:有何陋之。稍微给同学们说一下这里是宾语前置的句型,“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以后我们只要看到“何……有”我们就要知道这是宾语前置。

同学们都翻译的很好,在我们对文章有了一定理解之后呢,老师现在想请同学们再一次的朗读课文,这次要带上你们的理解。(起读)

(五)教师活动:分析课文

这一次读课文后你们是不是觉得文章朗朗上口呢,这个就是老师刚刚所说铭文的特征了,是用韵的,现在你们快速的找找文中哪些字是用韵的。

明确: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同学们都找的非常准确。

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陋室铭。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明确:山和水

那哪一句描写的是山呢?

明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那哪一句是描写的水呢?

明确: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作者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先写山和水,以有仙之山和有龙之水来比喻陋室,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比兴。

(板书:比兴 山和水)

我们了解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我们的陋室,陋与不陋在于什么呢,哪位同学用文中的话回答一下老师。

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那也就是说明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这里“馨”字就是画龙点睛之笔,它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说陋室陋,可到底是怎样的陋呢,我们就一起继续看一看文章。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青苔,可见房子是怎么样的。

明确:常年失修,极为简陋。

房子已经常年失修,窗前门旁都长满青草,这居住的环境也是荒凉冷落。这一句呢,我们可以看出是在描写陋室的环境。

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明确:对偶。

(板书:对偶 描环境)

对偶是指用数字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苔痕”相对? “草色”。“阶绿”相对?“ 帘青”。“上”相对?“入”。

陋室的环境是古朴,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 哪位同学能用文中的话告诉老师一下呢?

明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我们可以知道来他这做客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学问平平的人。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明白了。这两句用了衬托,衬托我们屋主是怎样的人?

明确:德才兼备

是呀,衬托出屋主是一个德才兼备,具有高雅脱俗情怀的文人。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

(板书:衬托 夸朋友)

知道了主人的朋友,我们再一起看看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他们在陋室里很随性,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我们可以看出这句在话生活。这里呢,老师发现作者又用了一种写作手法,同学们告诉老师是什么手法啊?

明确:对比

作者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趣呢?

明确: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板书:对比 话生活)

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作者所写的这一切呼应开头表明了我们的文章主旨,我们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啊?

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我们可以看出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主旨已经很突出了,感觉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呢?

明确: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作者也想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作者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作者也要像诸葛亮和扬子云一样被后人所敬仰。似乎到这我们感觉文章要结束了,可作者又引用了孔子的话。“孔子云:‘何陋之有?’”大家肯定有疑问了,为什么又要引用孔子的这句话呢?其实呢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刘禹锡只引用的最后一句呢?

明确: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

哦,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作者前面所写的那么多,就是把自己比作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和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这呢,就是用了类比的手法来立志向了。

(板书:类比 立志向)

到这我们可以再一次的感受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刘禹锡的陋室一点也不陋。

(板书:陋室不陋)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刚才所看到的景色,体会到的那些志趣,感受到的那些情感,用心地再一次读一遍课文,也尝试这将这篇文章背诵下来。

同学们真是让老师感受到诗人饱满的情感啊。现在我们回想老师在课前说的那个故事,我们的这位文人刘禹锡,经历三次的搬家,房子一次比一次小,他没有和我们一样气愤找知县理论,而是写了《陋室铭》立于自己房门前,这表达了刘禹锡的什么情操呢?

明确:高洁傲岸,不求闻达,安贫乐道。

他用他的陋室这一“物”来表达他高洁傲岸,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志向”。

(板书:物→志)

这个就是“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板书:托物言志)

(六)教师活动:总结

同学们,身居陋室,心忧天下,自古以来就是多少仁人志士推崇的高风亮节。刘禹锡凭借《陋室铭》这篇传世之作,发表了他响亮的人生宣言。在这篇只有81个字的短文里,我们可以清晰地解读出这样达观而充满哲理的人生态度:生活的清贫绝不妨碍精神的富有,只要拥有高尚的情操和宽广的胸襟,就拥有了丰富多彩的精神广场。清贫的物质世界顿时会向我们展开异样的色彩:一片青苔,一抹草色,一缕清风,一阵蛙鸣,都有了几分圣洁的意味。达到了这层境界,我们就可以坦然反问: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何陋之有?

最后,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的深深敬仰齐读课文,再次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七)课后作业

背诵全文

预习《爱莲说》

(八)板书

陋室铭

刘禹锡

比兴 山和水

对偶 描环境 陋 物 托

衬托 夸朋友 室 物

对比 话生活 不 言

类比 立志向 陋 志 志

初中教案设计 第19篇

教学设想: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的理论,将本课设计为: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多角度评价表演,形象地感知人物语言和人物形象为主,教师积极参与,适时点拨为辅的教学形式。另外,可将吕蒙与方仲永作比较,进行延伸迁移,贯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

教学目的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在课堂上通过听读,小组讨论归纳出全文的情节,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线索。

4、与《伤仲永》的比较阅读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重点难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1、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2、表演法。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教师适时点拨教学形式,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基本内容补充内容

一、导入

1、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了解他的其他方面。板书《孙权劝学》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劝学

吕蒙辞学——就学

鲁肃大惊——结友

概括情节: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3、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1)当途:当道,当权

辞:推辞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见往事:了解历史。

(2)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孰若孤?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品味语言

1、学生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进行对话,讨论孙权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2、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3、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

4、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四、说话训练

1、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五岁能诗,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当堂交流评点。

五、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六、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习很好,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劳动,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一、课前三分钟(学生讲三国中的小故事)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三、正课

检查预习

1、文学常识。

2、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一小组朗读,其他小组订正,朗读后合作讨论理清课文情节,归纳出本课应掌握的字词

课文注释补充。以打擂台的形式,小组间互相挑战文中的翻译,从而归纳出各段落的重点词语。

再次朗读课文,、熟读、读出味道。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读出人物的心情,语气。

(1)"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语重心长,言辞恳切.鼓励吕蒙求学。)

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6、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计不可不学(必要性)

孙权:劝学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现身说法)

吕蒙:辞学——就学

论议轻松调侃

鲁肃:大惊——结友


初中教案设计 第20篇

教学内容:

正数和负数的初步认识,数轴的相关知识,相反数的相关知识,绝对值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的:

1、 教学正数和负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会初步运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 能将学过的整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3、 了解相反数的概念,掌握相反数的表示法,能正确地求出一个数的相反数。

4、 掌握绝对值的表示法,给一个数,会求它的绝对值。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是为进一步学习正数和负数加减法打下基础,为初中数学学习做准备,是衔接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的重要环节.教学的重点是相反数和绝对值,难点是正数和负数及数轴概念的理解。

教学课时:

约6课时。

教学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

1、 正数和负数

教学内容:完成例题,“试一试”及练习一a组的1-7题,b组的1-3题。

教学目的:

1、 认识正数和负数,会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一些常见的数量。

2、 培养学生对相对的理解,培养创新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负数的认识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数?

出示气温图,说一说各数字表示的意思,找一找哪些是没有学过的?

二探究新知:

1师:你会读这些数字吗?试一试.

师:像-1、-4、-8……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师:为了和负数相对应,我们把以前学过的除零以外的数叫作正数,并可在前面加上符号“+”,读作正。

2自学课本第二页的内容。

师:你还能举出一些正、负数的例子吗?

3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读题后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明确:海平面以上用正数表示,海平面以下用负数表示。

4试一试

完成试一试的相关题目。

三巩固拓展

1完成练习一a组的1-7题。

第4题要重点订正。

2完成练习一b组的第1、2、3题。

四小结

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初中教案设计 第21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二、能力目标

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三、德育目标

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美点追踪法,

3.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初唐诗人宋之间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翳潭花似织。绿岭竹成圃。”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地下森林断想》。

二、资料助读

张抗抗,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带,学生听读,积累词语。

瘠薄(jī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沉湎(miǎn):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孱(chán)弱:软弱无能。

浩瀚无垠:形容广大;繁多。

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愤懑(mèn):气愤,抑郁不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体会作者的感情及其变化。

①请谈一谈文章留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②摘录一句你最欣赏的文句,并说说为什么摘选它。

③针对这篇文章,谈谈你领悟到的深刻哲理。

3.学生初步交流阅读感受。

生1:我被作者深挚的感情感动了,甚至能感受到作者的心跳。她是那样深情地为地下森林歌唱,那么敬仰峡谷深沉的品格,那么钦佩峡谷坚韧的毅力。

生2:我觉得这篇文章写景、抒情浑然一体,几乎难以分辨哪些句子是叙述,哪些句子是抒情。

生3:她的文章能让你感受到她思想、情感的流动。

生4:我觉得地下森林是一个神秘的世界,闪烁着智慧和信念的世界。

生5:我钦佩地下森林的品格,这是我应该学习的。

……

教师总结:大家回答得很好。谈到了这篇文章艺术特色的方方面面。触摸到了这篇文章的灵魂。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流动。如果用几个词组来概括的话,那就是语言精炼、情感浓烈、哲理深刻。

四、具体分析,讨论鉴赏

1.品味语言的精美。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选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学生思考、吟诵、交流。

生1:我喜欢开头一句“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用三个词来描绘森林,虽然简练,但很形象,葱葱郁郁的地下森林在我的脑海中蔓延开来。后面两个比喻句很美、很对称。

生2:文章还有许多对称句,如:“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七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这些句子读起来很有节奏,很有韵律感,感情也加强了。

生3:不光有对称句,还有许多叠字。如”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这些叠字用得都非常精致、工整、流畅,显示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

生4:“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流,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这几句写出了地质突变的壮观景象,犹如亲眼所见一般。

……

教师小结:本文运用了许多叠字、对称句。它们具有形式上的齐匀性和朗读上的旋律性,在回环往复间又逐步深化思想意蕴,强化感情表达的力度。

(2)学生涵咏品味这些句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仿写。

2.体会本文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

(1)教师提示:请大家从理清思路人手探究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

第一层(3~8段):写火山爆发。地貌面日全非,所有生命毁于—旦。

第二层(9~20段):这部分极写环境的恶劣和地下森林生长的艰辛。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亲眼所见地下森林的状貌。表达作者景仰之情。并揭示悟出的深刻哲理。

教师小结:从理清思路入手,我们可以看出本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作者去寻觅地下森林,其次凭想象叙写地下森林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最后写它的胜利。但我们可以感觉到文章处处流动着作者炽热的情感。

(2)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并作具体点评。

教师把学生分成三组讨论交流。

第一小组:本文几乎全是叙述的语句,同时又几乎全是抒情的语句,我们分辨不清楚。我想它们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才会有这么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二小组:仔细分辨每一部分,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的。第一部分近于抒情,用主观感受表达观览地下森林的心情。第二部分以描写为主,但强烈的感情如暗流涌动。第三部分直接抒情,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地下森林的赞叹和讴歌。

第三小组:文章多处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表达的感情更强烈,对读者更具有感染力。

教师小结: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读这篇散文时,给人的审美感受是非常强烈的,会惋惜、会不平、会激动、会亢奋,会敬佩,会赞叹!

3.体会文章的哲理美

教师提问:本文不是简单的咏物之作,而是想借地下森林来抒发感情。引出深刻普遍的哲理。请同学们试着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

生1: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

生2: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生3: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任何时候都不悲观或消沉。

生4: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

教师小结:作者赞美地下森林,赞美给峡谷以土的风,给峡谷以种子的鱼鳞杜、白桦、青杨、黄菠萝.还有滋润了峡谷的洁净的山泉……自然生命之歌的雄健旋律合唱出来。张抗抗是一个喜欢思辨、善于分析的作家,即便是对地下森林的感受,都写得如此深沉,表达了她对人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及对她们那一代人的审视。

五、问题探究,突破难点

1.如何理解文章主题中的时代精神和作者个人思想烙印?

教师分发打印好的材料,内容如下:

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结束不久,我们国家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

张抗抗是从那些大是大非的岁月中走过来的,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都有很沉重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从他们那一代人甚至几代知识分子和正直人们的骨子里散发出来,那是没办法克服的。张抗抗怀有远大志向而羁于田垄之间。自恃有才却长期被湮没,正如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

学生讨论交流,男生把握时代精神,女生把握个人思想烙印。

男生代表:文章倒数第二段“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绝大屈服啊!”说的是大自然的现象,但让人联想到中华民族经历浩劫,损伤了肌体,却保留和锻炼了灵魂和精神。

女生代表:文章写得如此动情,很有可能把作者个人的生活感受写进去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个形象,一个灵魂,这就是打动我们的原因。

2.为什么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

明确:作者有意暂且不表,想来是突出地下森林的黑暗、艰辛、险恶的经历,在极写这种经历之后顺势再现森林的壮观景象,劫后余生,庆幸之至,作者写来痛快淋漓,读者读来更觉新奇。

六、课堂小结

树以各种不同的聚集形式一直与人类为伴,或街树,小林地,甚至森林,它们自始就会说话,树叶沙沙,风儿传情。森林是一个记忆库,储存了生命周围的资料。这些记忆告诉我们大自然与人类所发展出的关系,告诉我们关于这片土地的先灵故事,他们的智慧与错误。

树会说话,只要以心灵倾听。造访森林吧!来趟与树的心灵对话,将树健美的精神带回家。

七、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阅读《地下森林》,比较两文的写法。

初中教案设计 第22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零的意义的探讨,进一步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能利用正负数正确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进一步体验正负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深化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

难点正确理解和表示指定方向变化的量,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它们,我们用正数和负数来分 别表示它们。

温度计上的-2,0,3分别表示是么意义?

二、自主探究

(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kg,小华体重减少1kg,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

(2)、2001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一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 法国减少2.4%,英国减少3.5%, 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长7.5%.写出这些国家2001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初中教案设计 第23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

能力目标

1.通过光线的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利用物理模型研究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实验培养学生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3.通过解释光直线传播的现象,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日食、月食成因的教学,进行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思想教育.

2.通过对我国古代对小孔成像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难点是对光的直线传播条件的认识.学习时要认真观察实验,并注意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如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

教材首先介绍了光源,并通过图5—1说明光源的确切含义.教材通过对生活中的光现象: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电影放映机射向银幕的光束等归纳得出光的传播是直线进行的,从而引出光线的概念;然后以激光准直为例,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的应用,影子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教材通过对影子、日食、月食的分析进一步证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鉴于学生的能力教材并未对日食和月食进行过多的论述,教师要注意加以引导,避免冲淡重点知识的教学.本节的最后介绍了光速,并指出在不同介质中光的传播速度不同.

教法建议

1)加强演示实验

利用激光演示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情况,再用自然光进行演示,从而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组织学生讨论,由学生举出应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如:射击、排队等.日食和月食的讲解可配合以录像电脑模拟加强感性认识.

2)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解释现象.

影子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影子是从何而来的呢?这个问题对学生会有较大的吸引力,可利用投影仪做出不同的影像,要求学生利用新学的知识加以解释,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日食和月食进行简单的说明.增加小孔成像的实验,并进行讨论,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解释小孔成像的原因.

3)适当设疑 强化概念

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对此可通过设疑进行强化,并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证明.

4)进行学史教育 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对光速的教学不要紧限结果,要增加一些学史的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教学难点:对光的直线传播条件的认识.

教具:

装有水的大水槽、激光演示器或激光笔、浇花用喷雾器、方木板、白纸、大头针、直尺、图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方法1:从本章的引言导入新课

首先请同学说明光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说明人看清物体是由于有光进入眼睛引起视觉.然后简介人类很早就不仅使用自然光源,而且还研究和使用人造光源了.接着按书上图5-1简介人造光源的发展,提出问题“光源发出的光沿什么途径传播?”从而引入新课.这样引入新课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进行了劳动创造人类文明观点的教育.

方法2:由学生活动实践引入新课

课前布置物理实际活动内容“调查光源发展史”,并要求学生上课时带来自己准备的光源,上课开始请几位同学简介光源发展(其余同学的资料课下交流展示),展示各自准备的光源,提出问题 “光源发出的光沿什么途径传播?”“我们如何通过实验进行研究” 从而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 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方法1:由演示实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由于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可视性较差,学生对光在水和玻璃中沿直线传播的感性认识也较少,最好能演示给学生看看.

[演示1]用光具盘让光垂直于玻璃面射入玻璃中(并掠过光具盘),观察光在玻璃中的传播路线.

[演示2]用水槽,让光垂直于水面射入水中(在水中滴入少许牛乳或红墨水),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线.

[演示3]用激光笔照射白墙,看到墙上有一红斑,但光在空气中的路径不可见,用喷雾器在笔和墙之间喷水物,可观察到激光的传播路径.

总结得出结论:光沿直线传播.

[演示4] 用水槽,让光斜射入水水中,观察光在空气中与水中的传播路线.

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均匀介质中.

介绍光线是人们用来表示光的传播路线的一种方法.因此画光线时必须用箭头表明光的传播方向.

方法2: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基础较好)

给学生提供一定量的器材,如:各种光源、喷雾器、化石粉、檀香(可制造烟雾)、水槽、玻璃等,由学生设计实验,目的是观察到光传播的路径.

由学生实验及老师根据课上教学实际情况的补充实验得出结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介绍光线的概念.

2.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方法1: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采取教师设计情景或演示实验由学生来解释现象的原因.如手影的游戏,激光器的准直等,最后老师简介日食月食.

方法2:由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事例并运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来分析.

根据情况可选择补充如下两个实验并组织学生讨论:

1)小孔成像.可在课前提前布置,要求学生利用废包装桶或盒,制作一个观察器(底部开有小孔,顶部蒙一片半透明薄纸的屏),教学进行到此时,进行观察.通过小孔成像原因的分析,使学生逐步接触并理解几何光学中成像问题的一般分析方法.

2)准直的实验.准备三个大头针,一块方木板,一张白纸,图钉、直尺.用图钉把纸固定在方木板上,在木板上相距一段距离插上两枚大头针A,并使其与木板垂直,在某一位置观察大头针A,并演视线插上两根大头针B、C,使B刚好挡住A,C刚好挡住B,拔去大头针,用直尺把三只大头针在纸上扎的小孔连起来,可以看到这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3. 光速

以教师讲述介绍为主,可以先提出光传播是否需要时间这个问题,然后简介历史上许多科学家,都思考过这一问题,并想用实验测出光速.经过许多代科学家不懈的努力,随着人们物理知识的丰富,解决了许多测量上的困难,才测出了光速.再向学生介绍真空中的光速及在介质中的光速.

三、总结扩展

光是客观存在的,它在均匀介质中具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因此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光线”是抽象出的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但光线不是光.运用光沿直线传播的事实,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如栽树时要使其成一直行,并使我们可以解释很多自然现象,如日食、月食等,有助于我们破除迷信.

四、板书设计


推荐访问:初中 教案设计 初中教案设计23篇 初中教案设计(通用23篇)

热门排行

2023年《你说我猜》智力游戏活动教案3篇

《你说我猜》智力游戏活动教案1  教学目的:  1、在感知物体特征的基础上,学用较准确的词语来描述事物。  2、专心倾听别人的描述,准确地猜出物体的名称...

幼儿园中班游戏揪尾巴教案三篇

2、培养幼儿能在游戏中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废旧报纸条彩色布条音乐游戏光盘  【活动过

最新中班防灾减灾教案反思,防灾减灾日教案大班(16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

最新忙年喽大班社会教案,地球我家大班社会教案(八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6课巨人花园优秀教案

26巨人的花园 课题 巨人的花园?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 自主学习

中班古诗山行教案

中班古诗山行教案 篇一:中班幼儿学古诗】 回乡偶书贺知章(唐)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

大班安全教案放鞭炮

大班安全教案放鞭炮 篇一:幼儿园大班安全教案】 幼儿园大班安全教案:“着火了,怎么办?” 一.设计思

硬笔书法教案撇、捺写法

哈尔滨市道外区少年之家 哈尔滨市道外区少年之家 李爽 硬笔书法教案 楷书基本笔画“撇画、捺画”的书写

大班体育教案趣味轮胎

大班体育教案趣味轮胎 篇一:大班体育活动:玩轮胎】 大班体育活动:玩轮胎 活动目标: 在玩滚轮胎的经

2023中班做风车教案6篇(2023年)

中班做风车教案6篇中班做风车教案篇1活动目标:1、学习用剪、粘贴合钉的方法制作风车。2、在用自制的风车布置教室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活动准备:风车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