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教案陈霞光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执教人 陈霞光
一、教材分析
《夜书所见》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它是由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所写。因秋风落叶,诗人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诗人想到是孩子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惆怅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替代,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二、设计理念
在课堂上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2)、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童年是秋千架上的那一抹残阳,童年是河灯里的那一簇烛光,童年更是亲人怀里的那一丝温暖。在你们的心中一定珍藏着许多有关童年的美好回忆。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请同学们看图猜诗。(幻灯片出示《村居》、《小儿垂钓》、《所见》的相关图片)并请同学们背诵古诗。
师:同学们,诗人高鼎被“趁着东风放纸鸢”的孩子们吸引了,胡令能被“蓬头稚子学垂纶”的场景逗乐了,而袁枚却让牧童给迷住了,那叶绍翁又见到了什么有趣的画面呢?带着这个疑问,让我们一起学习《夜书所见》。(板书,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通过开展“看图猜诗”这个小游戏,一方面巩固了学生学过的知识点;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诗的兴趣。
(二)抓住重点词,辨别乐景与悲景。
赏析“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全诗,并结合注释弄清诗句意思,找一找“叶绍翁见到了什么有趣的画面?”(播放幻灯片)(挑促织)
师:促织:①指名读。“促”字在哪见过?组词。(师范写,生书空)那你知道促织的意思吗?(出示蟋蟀的图片)②挑,想一想,这个字应该怎么读?(上声)“挑促织”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表扬用心读书的孩子)
[设计意图]
初读课文,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检查其学习情况,通过注释、看图片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学习,并更形象地理解词语。
师:为什么用一个“挑”字呢?能不能换成“捉”字,为什么?(促织在洞里或砖缝、石头缝里时,就要用草棒之类把它挑出来,“挑”是捉促织的一种方式。将孩子们全神贯注的神态表现出来了。)
师:你能把这句诗读一读吗?指名读。
师:那这句诗中“知”是什么意思呢?(猜想、想到)那诗人是有什么猜想到的?(夜深篱落一灯明。)夜深:①指名读。“深”字在哪见过?组词。(师范写,生书空)
[设计意图]
通过学习生字词,以落实“双基”的教学,并培养学生的识字的能力。古代教育家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则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鼓励学生多读,就是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总体把握诗文,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奠定基础。
师:诗人为什么看到篱笆下有一盏灯,就能想到是儿童在挑促织呢?【引导】: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指名说)师播放美羊羊歌曲(强调是诗人的儿时记忆。)
师:现在请女生齐读这两句诗。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引导】生可能会直译诗句,这时师可引导:
你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通顺吗?怎样才能说得通顺呢?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可以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师:谁来根据老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师:同学们,儿童挑促织有趣吗?你们想不想一起去捉一捉呀?
赏析“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师:那诗人是在什么样的场景下看到儿童在挑促织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二句诗。(请男生齐读)
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你知道叶绍翁是谁吗?你了解他吗?(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
课前让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交流了解诗人的背景,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
师: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
(2)“所见”呢?(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三四句中已经出现了挑促织,一灯明,那么从一二句诗中,我们还能看出作者看到了什么呢?
(梧叶、秋风、挑促织、一灯明)
[设计意图]
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过渡到古诗内容的教学。
师: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播放录音)
师: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师:请大家想想,(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师: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再指名读,齐读。
师: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人,读出了他的寂寞,读出了他的思乡之情。谁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说得好的给予表扬。)
[设计意图]
抓住诗句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播放音乐,引导学生想象,感受秋天,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并让新莞人孩子谈谈自己离开家乡的感受,深深体会“动客情”,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出示两张图片,你能分辨出哪一幅图描写的是乐景,哪一幅图描写的悲景吗?(出示图片)
师:想一想,诗人在深夜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
师:(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解除疑难,理解诗句所描述的情景。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必须让学生把诗句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这既符合古诗本身的特点,也让学生在尝试理解的过程中慢慢悟出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并且还引导学生对于诗句中的“知”字深入思考,品词析句,积极思维,展开想象,使之感受更为深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体悟了诗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三)深入朗读,感悟诗情
师: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你们认真地听一听。师配乐范读。
2.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想家”“乡愁”的味道来?(自由读)
3.谁能大胆地读给大家听呢?(配乐,指名读)
4.你认为他读得怎样?生互相评一评。
5.思乡的感情越来越浓了,现在让我们男女赛读,看看谁读得好!(男女赛读)
6.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被你们那深深的乡愁打动了!
[设计意图]
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坚持“以读为本”,诗歌教学更是如此。“三分诗,七分读”这句话就强调了诗歌学习中读的重要性。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古诗就是跳跃的五线谱。我把音乐引进课堂,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情感升华。
(四)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师:1、你们最喜欢玩游戏了,现在我们再来玩玩:
(1)我说说诗中的一个字,请你说出相应的诗句。(课件出示:萧、客、促、深)
(2)我指出图片,你说出相应的一句诗。
2.同学们对于古诗掌握得很好,你能把它背下来吗?
3.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齐背古诗。
[设计意图]
古诗教学要注重背诵积累,背诵古诗不仅仅是语言的积累,同时还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积累。再次通过游戏等不同的方式进行背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品味古诗的诗蕴。
(五)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用描写周围景物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这种写作手法就叫做借景抒情。你们还读过哪些借景抒情的古诗呢?(指名读或背)
[设计意图]
语文教学光依靠教材是不够的,教师应灵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课堂教学得到拓展和延伸,并架设起课内、课外有机连接的桥梁,丰富学生的积累。在最后,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解疑,做学习的主人。
(六)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2.“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果你就是叶绍翁,你能用自己的画笔把你所见到的景物画出来吗?
[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背诵优秀诗文。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要注意扶放结合,由点及面,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感受中华古诗文化的魅力。“学习即生活”,让学生走进与课堂学习内容相互关联的世界,走进更广阔的生活课堂,才是真正的积累,才是真正的学习。通过画一画,切身感受一下作者的所见所感。
(七)、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梧叶? 寒声
秋风? 客情
一灯明? 挑促织
上一篇:跨越百年美丽教案汇总
下一篇:小学三年级夜书所见教案